秋水》《非攻》知识点训练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想:两篇文章在苏教版中安排在“寻觅文言津梁·融会贯通”板块,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两文让学生自学、自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其实,作为自读安排是可以的,至于“融会贯通”就谈不上了,因为并非有了前面几篇文言文垫底,到这里就能完成两文的阅读理解了。
所以指导阅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讲授。
目标要求:1、了解庄子、墨子及他们的文章特色。
2、接受陌生文言文阅读,学会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
3、学会合作学习,相互探讨,共同解决问题4、理解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出的哲理。
第1教时要点:重点解决第一篇。
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简介庄子及《庄子》著作特点。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中学课文里,来自《庄子》的文章有《秋水》、《庖丁解牛》、《逍遥游》。
庄子的文章常常表现出高度辨证的味,哲学的味,顺应的味,无为的味;当然他的相对主义常常也是被夸大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庄子的文章喜欢形象地论述道理,有的用比喻说理,有的用类比说理,有的用寓言说理,有的用象征说理。
三、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音:涘(sì)渚(zhǔ) 伯(bó)四、同学之间合作完成文本上的词句解释,完成后再翻译文章。
五、学生交流词句解释,老师给以修正时至:按时令来到。
百川灌河:很多河道里的水都流注到黄河里。
(注意“河”的专指性)泾流: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辩”同“辨”)河伯:黄河之神。
尽在己:全都在自己这里。
北海:北面的大海。
东面:面向东。
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望洋向若:仰视对着北海。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察今》(节选)单元训练苏教版◎一词多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至大为攻国. (城邦)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C.等死,死国.可乎 (国事)D.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地域)答案:A解析:国家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动词,以……为病)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形容词,强)C.疾.风知劲草(形容词,猛烈)D.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名词,病)答案:A解析:动词,厌恶、痛恨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谒见)C.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相当于“被”)D.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见)答案:D解析:xiàn,出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B.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C.无乃尔是过.与(名词,错误、过失)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答案:C解析:动词,责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器)B.上使外将兵.(军队)C.可汗大点兵.(士兵)D.兵.旱相乘(军事、战争)答案:A解析:兵器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谷不可胜.食也(美好的)沛公不胜.桮杓(shēng 能承担,能承受)B.二败而三胜.(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超过)D.亦遂增胜.(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答案:A解析:“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读shēng,解释为“尽”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时俗、时尚)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常常、经常、不时)D.斧斤以时.入山林(时节)答案:C解析:时机、机会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定数)C.数.罟不入污池(数目多)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几个)答案:C解析:cù密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递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拿出)B.舜发.于畎亩之中(起用、兴起)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爆发)D.发.其士文之悲哉(抒发、流露)答案:A解析:“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解释为“打开、拿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代价,通“值”)B.中通外直.(笔直、平直)C.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一直)D.直.不百步耳/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简直、竟然)答案:D解析:“直不百步耳”中的“直”解释为“只是,仅”11.下列句子中加点“而”不全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不患寡而.患不均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答案:C解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而”作连词,表并列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连词,表假设)军惊而.坏都舍(动词,如同,像)B.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四专题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秋水(节选)》,完成1~7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直)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这里指改变)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像)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解析】选C。
若:比得上。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少仲尼之闻C.我之谓也D.轻伯夷之义【解析】选C。
“之”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其余均为助词“的”。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解析】选B。
A.河:古代专指黄河。
C.大方:古义为修养很高、明白大道理的人。
D.东面:古义为面向东。
4.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②望洋向若而叹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⑤睹子之难穷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解析】选B。
①④⑤均为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
5.对原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秋天百川灌河的宽广浩瀚,起笔不凡,气势雄伟。
河伯对此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B.两个“于是焉”领起的内容将河与海的不同境界,河伯的不同心态加以对比,塑造了先沾沾自喜而后幡然醒悟的河伯的形象。
C.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显得趣味横生,通俗形象,易为人所接受和理解。
D.本文引用野语,意在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明这种盲目自大是不可救药的。
【解析】选D。
河伯的“盲目自大”不是不可救药的,他醒悟后改正了错误。
6.这则寓言包含着什么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第17课秋水(节选)__非攻(节选)(一)作者简介庄子将死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
”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躲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墨子责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自己是被公认的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感觉很没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地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一)背景链接庄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
战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事连年不断,有些规模很大,死伤严重,破坏力强,造成社会混乱,人民困苦不堪。
为了社会安定,人民能够安心生活,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对进攻别的国家)、节用等重要主张。
(二)常识整理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
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
《秋水》《非攻》(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岸。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C.众闻则非.之非:诽谤。
D.以亏.人自利也亏:损害。
解析C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 C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C.①望洋向.若而叹曰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D.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策之不以其道.解析A项“见”均表被动。
B项“之”,①代词,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
C项“向”,①面对;②假使。
D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B.望洋向若而叹曰C.始吾弗信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A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B 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B.秋水时至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解析A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时”,名词作状语;D项“亏”,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二、课内精读(2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12分)……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智者的叮咛一、语言积累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百.川灌河众多的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B.⎩⎪⎨⎪⎧秋水时.至按照时令两涘.渚崖之间水边,岸C.⎩⎪⎨⎪⎧旋.其面目掉转众闻则非.之指责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野语有之.曰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以.其亏人愈多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望洋向.若而叹曰向.吾不为斯役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C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 .从而..誉之,谓之义 4. 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百川灌河B.顺流而东行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以为莫己若者C.大王来何操D.君何以知燕王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______________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______________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野语有之.曰C.少仲尼之.闻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秋水》《非攻》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将分散的基础知识前后勾连,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径流、渙、少、轻、殆、国、故。
2、掌握重点虚词:于、焉、而、以、乃《秋水》(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虚”通“墟”,处所。
)(“豪”通“毫”,毫毛。
)(二)找岀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于是: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修饰)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面容;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3、野语有言曰(野:古义俗;今义不受约束的)4、从而誉之(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顺承或者引岀结果)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表方向)6、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多学识的;今义慷慨,不小气)7、至于北海(至于: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8、此其过江河之流(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9、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专指我国全部领土。
)(三)解释一词多义现象1、语野语有言曰(谚语)仲尼语之以为博(谈论)2、穷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尽头)日暮途穷(尽头,引申为处境困窘)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3、殆则殆矣(危险)思而不学则殆(危险)殆例送死(几乎)4、见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5、数不可为量数(计算)号物之数谓之万(数量)(四)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1 焉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为什么.表疑问)且焉置土石(哪里)2、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为: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把……当作……)仲尼语之以为博(以为:而显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以为:而获得)3、之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取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野语有之曰代词,指代后面的一句话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五)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节)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以 . 为少)3、轻伯夷之义者(轻:以 . 为轻)4、以其亏人愈多(万:使动用法,使万损)5、顺流而东行(东:名词做状语,向东)6、众闻而非之(非:副词作动词,非难,指责)7、号物之数谓之万(号:名作动,号称)8、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六)指岀下列句中的句式1、闻道百定语后置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被动句6、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介后8、径流之大定语后置9、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非攻》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7秋水(节选)非攻(节选)◎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相关名句]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墨子名言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诗海拾贝读庄子白居易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赏析】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于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
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意蕴深沉,耐人寻味。
【思考】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档案淡泊名利的庄子放弃了为相,你拥有了宁静。
面对生命的困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
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
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
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龟;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一个梦。
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险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们,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复习学案主备:季秀娟把关:于利群使用时间:复习目标:1、掌握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2、整理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落实自主复习情况。
3、翻译文中重点句子,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方法。
4、拓展阅读有关本课中人物的写作素材。
课前自主复习:一、文学常识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
《庄子》共 33篇, 分 7篇 (为庄子所作、 15篇、 11篇 (后两者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 不拘绳墨, 变化无端,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 它想像丰富, 构思奇特, 语言丰富, 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
《秋水》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只有经过与别人的比较, 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盲目骄傲自大, 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2、墨子简介:墨子(约在公元前 468年~前 376年 ,名翟 (dí ,又称墨翟,鲁国人(滕州。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学派的创始人。
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
《非攻》通过类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人之国是不义的。
二、依据文本,梳理掌握下列古今异义词1. 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后者往往是由前者引起的。
2. 至于.. 北海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3. 东面.. 而视古义:今义:指东边。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①面貌;②面子,脸面5. 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③样式、颜色等不俗气6、从而.. 誉之古义:今义:上文是原因,下文是结果,因此就三、自主学习整理先行在笔记本上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虚词“之” “以” “若” “则”和重点实词“殆” 的意义和用法。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断句常识。
2.体会庄子、墨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一、庄子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田子方》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宗师》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二、墨子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泾.流( ) ②两涘.( ) ③渚.崖( ) ④殆.( ) ⑤园圃.( ) ⑥攘.( ) ⑦犬豕.( ) ⑧栏厩.( ) (2)多音字①⎩⎪⎨⎪⎧ 当.归( )当.天( ) ②⎩⎪⎨⎪⎧龟兹.( )兹.事体大(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吾弗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望洋..向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莫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攘.人犬豕.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罪益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泾.流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辩.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不仁兹.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思而不学则殆.: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②闻⎩⎪⎨⎪⎧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国⎩⎪⎨⎪⎧今至大为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④故⎩⎪⎨⎪⎧是何故.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4)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面..而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是..a 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众闻则非.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虚词归纳①以⎩⎪⎨⎪⎧ 以.亏人自利也: 乃入见。
《秋水》《非攻》重点内容检测一、重点字词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两涘..渚崖之间两岸。
涘,水边。
不辩.牛马同“辨”,辨别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在这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面向东不见水端.头,边于是焉河伯始旋..才掉转..其面目(改变)面部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曾经少,意动,认为……少,小看。
闻,学识,学问。
轻,意动,认为……轻,轻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众闻则非.之指责至攘.人犬豕鸡豚偷盗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掌管以亏..人自利也因为损害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不正当苟.亏人愈多假如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罪益厚..更重至杀不辜..人也无罪拖.其衣裘剥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则弗知非.错误二、特殊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定语后置句三、句子翻译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时,河伯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了。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俗语说:听到很多的道理,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看到你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不是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4.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但如果不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说它是义举。
四、课外文言文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泾.流( ) 两涘.( ) 渚.崖( ) 园圃.( ) 犬豕.( ) 鸡豚.( ) 栏厩.( ) 【答案】 jīnɡ sì zhǔ pǔ shǐ tún ji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泾流之大(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案】 (1)“泾”同“径”,直 (2)“辩”同“辨”,分清,辨别 (3) “兹”同“滋”,更加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不见.水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若⎩⎪⎨⎪⎧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者若.使烛之武见秦君(3)故⎩⎪⎨⎪⎧ 此何故.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君安与项伯有故.(4)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5)以⎩⎪⎨⎪⎧以.亏人自利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作《师说》以.贻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6)闻⎩⎪⎨⎪⎧闻.道百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于.北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则⎩⎪⎨⎪⎧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 (1)动词,看见/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动词,召见,接见 (2)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连词,假如 (3)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4)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用 (6)动词,听到/名词,见闻,学识 (7)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地点/介词,对、对于 (8)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副词,是,就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秋水时.至( ) (2)顺流而东.行( ) (3)东.面而视( ) (4)从而誉.文( ) (5)以亏.人自利.也( )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向东 (4)名词作动词,赞美 (5)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使……得利 (6)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断句常识。
2.体会庄子、墨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一、庄子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山木》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田子方》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宗师》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二、墨子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6.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泾流( ) ②两涘( )③渚崖( ) ④殆( )⑤园圃( ) ⑥攘( )⑦犬豕( ) ⑧栏厩( )(2)多音字①Error!②Error!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百川灌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吾弗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望洋向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莫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则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攘人犬豕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罪益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泾流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辩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不仁兹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拖其衣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殆Error!②闻Error!③国Error!④故Error!(4)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北海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面而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是a焉河伯始旋其面目ba.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众闻则非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归纳①以Error!②焉Error!③于Error!④而Error!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东面而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其亏人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①秋水时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顺流而东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少仲尼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轻伯夷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用作动词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非攻》知识点训练
一、写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拖其衣裘()
径、辨、滋、脱
二、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并加以解说:
秋水时至顺水而东行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今至大为攻国
时,名词作状语,准节气;东,方向名词作状语,向东;少、
轻,形容词用为动词,小瞧,小看;大,形容词用为名词,最大
的不义
三、指出以下特别句式并加以翻译:
1.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宾语前置,懂得了好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2. 被动句。
我长远地被有学问看法的人所笑话。
四、指出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讲解:
1.百川灌河
2.顺水而东也,至于北海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进而誉之
河:古指黄河,今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扩大。
北海:古义指渤海,今指北京市北海公园中的湖泊。
至于:
古义指抵达,今义指另提一事。
大方:古指指见解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今指用钱大方,不小气。
进而:
古指随着(“而”是顺承连词),今是连词,而后,因此。
五、一词多义:
若望洋向若而叹曰认为莫己若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毒之乎
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海神;比得上;假如;你;仿佛
端悲天悯人,仁之端也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及来宾辩士说王万端
开头;边沿;正直;原因
旋河伯旋起面目旋见鸡伸颈摆扑
桃今与李齐,我行还没有旋听事先仅容旋马
转过来;一会儿;回家;转过身子
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谗人间之,堪称穷矣
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复前行,欲穷其林
尽;穷途末路;处境窘迫;走完
轻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凶年免于死亡,而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轻盈;稍微;小看;简单
非众闻而非之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非议;没;不是;不一样于
备他盗之进出与特别也
亏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赂秦而力亏
伤害;缺乏;损失;不一致五、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为山九仞,前功尽弃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泾流之大
.
望洋向若而叹曰
...
通“直”,通畅无阻的;岸;仰望的样子;你六.拓展训练两涘渚崖之间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隐士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
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意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去夫猫也?
1.解说以下加点字
乞猫于中山()其子患之( ..
穿吾垣墉()不病于无鸡乎(
..
向,介词 / 以为患(认为值得担忧)
)盍去诸(
.
)弗食鸡则已.耳(
/ 兼词,之乎(它呢)
)是非若所知也()
.
)若之何去.夫猫也()
/ 这,代词 / 墙壁 / 不利 / 罢了,算了/ 送
走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去夫猫也?
我们将要受饿受冻,不比没有鸡吃更为不利吗?没有鸡了,不吃鸡就算了,离饥饿严寒还远。
像这样怎么
能送走那猫呢?
(二)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以下句中“之”字用法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是()
A.我东海之波臣也B.周问之曰 C.吴越之王 D .斗升之水
B(B 中的“之”是代词,代鲋鱼。
A. C.D.中的“之”都是构造助词“的”。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说。
“______”通“ 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
“忿。
通“愤”,愤怒。
3.找出“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说。
“活”是使动用法,使活,意思是救活我。
4.指出以下句子中“然”的意义和用法。
①庄周忿然作色______________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这样
5.出自这篇文章的一成语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窘境中急待营救的人
译文庄周家里贫寒,所以到监河侯那边去借粮。
监河侯答应说:“好的。
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
我打算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能够吗?”庄周 ( 一听 ) 生气得变了神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大路
中间有呼救声,回头一看,本来车辙中有条鲫鱼困在那边,我问它说:‘鲫鱼,过来!你(在这)做什么呀?’
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中的臣民,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 ?’我说:‘好的。
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
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 ( 回东海 ) 好吗 ?’鲫鱼气得变了神色,说:‘我走开住惯
了的地方,就没法生计。
( 此刻 ) 我只需能获得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
您却说这些( 没实用途的话) ,还不如赶早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
(三)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迈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
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朝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
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
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不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还没有尽吾能也。
”
1.解说句中加点的词:
淄之西鄙人()僧甚感荷(...
丰其给()朝夕从学(..
请一角低昂()李忻然(
..
边疆 / 感谢 / 你 / 名词用为动词,款待住在
)请以相授()馆之客舍()
..
)僧问:“汝益乎?”()诩诩然骄人而立(
...
)李不时蹈僧瑕()子还没有尽吾能也()
...
/ 使充裕 / 随从 / 有利润 / 得意洋洋 / 比试 / 快乐地 / 利用,过错
)
/
所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