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 格式:pptx
- 大小:323.59 KB
- 文档页数:29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全剧共分两幕,上场的人物共有五人: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男孩.故事发生两个黄昏.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曾写道,西西弗斯因为背叛宙斯,死后被罚每天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从平地搬往山顶.西西弗斯每日推石头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如此不休.人生的荒诞在此表露无疑.因此,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人必须为自己寻找理由在该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已经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下生产出的两个零部件,他们地位卑微,行为委琐,精神状态迷离恍惚,整日浑浑噩噩,他们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仿佛只要戈多到了,他们痛苦的生活就会结束,但生活的荒诞又只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热切盼望中,等来的却是失望.两个人物没有特性,不具备戏剧作品中应有的性格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剧中反复出现下面这段对白: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戈多在剧中多次被提到,但全剧从始到终却从没出现过,所以,戈多就可以被理解为是西方人在精神迷茫的情况下的一种寄托,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一跟救命稻草,它很渺茫,有时使人绝望,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是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等待.因为戈多根本不存在,戈多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造出来的幻想.但是,人的一生也只是在等待,或许等待一件事物,或许等待一个人,甚至也有可能是死亡.等待戈多的过程便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二次大战后,西方世界一片残垣断壁,整个社会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但是,战前和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凋敝,道德沦丧,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们只好用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贝克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借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全剧于半个世纪前在巴黎上演,受到不同的反响.据说,在当时的巴黎,有人问站在路边的人在干什么,那人回答说等待戈多,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贝克特将内容的荒诞和形式的理性奇妙的统一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青少年也很有借鉴意义.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怎样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失去灵魂的人,《等待戈多》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答复: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主仆二人走后,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又来了,仍然说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
戈戈和狄狄无聊得要死,解下裤腰带上吊,结果带子断掉,没能死成。
戈戈又提议离开,狄狄让他先把裤子拉上来,戈戈照办,又问:“嗯?咱们走不走?〞狄狄答复:“好的,咱们走吧。
〞但他们仍然像昨天一样,站着不动。
幕落。
剧本赏析?等待戈多?是荒谬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 ?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 ?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语⽂《等待⼽多》课⽂全解 ⼽多是什么?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多⼜代表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语⽂《等待⼽多》课⽂全解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等待⼽多》知识点:创作背景 贝克特出⽣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战。
⼈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头难以忘却。
⽽“⼆战”后西⽅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使他和西⽅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主张将作品的语⾔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荣获诺贝尔⽂学获。
⾼⼆语⽂《等待⼽多》知识点:关于“⼽多”与“等待” 始终未出场的⼽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线索。
但⼽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
对此,西⽅评论界众说不⼀。
有的⼈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位神秘⼈物,有的⼈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认为他是“虚⽆”或“死亡”。
有⼈曾就此问贝克特本⼈,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说出来了。
”⼽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彩。
⼽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多是⼀个救星,是⼀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等待戈多导读:本文是关于等待戈多,希望能帮助到您!一、课文悟读初读《等待戈多》,你会觉得它太没“戏”了。
你看,剧中人物就是两个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等他干什么?这两个流浪汉也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白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最后,戈多没来,于是他们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没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
如果说这也算是戏剧情节的话,情节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荒诞!如果说有所悟的话,只能说,剧中写的两个流浪汉卑微、低贱,生活毫无着落,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
但是,当我们联系本剧的.写作背景再次阅读,就可理解到,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以两个流浪汉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
本剧写于1952年。
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新兴的现代Z41,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
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
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如此看来,剧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后,再次赏读作品,就会领悟到,剧作有意打破传统戏剧常规,既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又无情节结构;有意让剧中人物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对白和做一些无聊的动作,这恰恰是荒诞派戏剧作家贝克特独特的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全解本文是关于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全解,感谢您的阅读!戈多是什么?两个流浪汉又在等待什么?戈多又代表什么呢?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全解里面都有答案哦,就看各位同学认不认真了!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能够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仅仅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等待戈多是什么意思
等待戈多指人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等待戈多》,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2年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没有开端,没有发展,没有高潮,没有结束,力图造成一种感觉——时间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生活始终在无休止的等待中循环往复。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
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
《等待戈多》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等待戈多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关于《等待戈多》的段落划分,由于该作品是戏剧形式,并没有像小说那样明确的段落划分。
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场景的变化来大致区分不同的部分。
《等待戈多》主要分为两幕,每一幕都有几个场景。
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乡间小路上等待戈多,期间他们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第一幕的结尾,波卓和幸运儿离开了,而戈多仍然没有来。
第二幕的场景变换到了一棵大树下,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继续等待戈多,同时遇到了一个小孩。
最后,剧情以戈多可能不会来的悬念结束。
虽然《等待戈多》的段落划分并不明显,但是通过理解每个场景中的角色互动和剧情发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二、文章赏析《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它通过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同时,它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剧本中的两个主角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他们身处一个荒凉的世界,等待着一位身份不明的人物戈多。
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出现,这使得他们的等待变得毫无意义。
这种等待的情境强烈地衬托出人生的荒诞性和无意义。
同时,两个主角在等待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无意义的行为来打发时间,如闲聊、做无聊的动作等,这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生的无聊和空虚。
《等待戈多》中的背景也充满了象征意义。
剧本中的场景是一片荒原,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一个小土墩和一棵枯树。
这种荒凉的景象不仅渲染了全剧的气氛,还使得人物的等待更加显得无望和荒诞。
同时,剧本中的时间也呈现出一种割裂感,人们的记忆变得支离不全,这使得人物的等待更加漫长和痛苦。
剧本中还充满了许多荒诞的元素,如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的出现、小男孩的突然出现等。
这些元素不仅使得剧情更加荒诞不经,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荒谬处境。
同时,剧本中的对话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如“戈多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等问题的探讨,这使得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