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绀
- 格式:ppt
- 大小:978.50 KB
- 文档页数:30
(医学课件)发绀演示课件xx年xx月xx日•发绀定义及分类•发绀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绀临床表现及诊断目录•发绀治疗及预防•发绀护理及康复•发绀病例分享与讨论01发绀定义及分类发绀(cyanosis)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或性质发生异常,导致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发绀是多种疾病和病理过程的一种表现,常反映机体缺氧或高碳酸血症的严重程度。
定义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出现发绀现象。
特点是发绀出现于舌、口唇、指趾末端等部位,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表现。
周围性发绀由于周围循环血流缓慢,导致体表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发绀现象。
特点是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耳垂、鼻尖等部位,常伴有局部组织肿胀、皮温降低等表现。
分类: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发病机制中央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缓慢,导致体表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中央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的对比临床表现中央性发绀出现在舌、口唇、指趾末端等部位,伴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表现,而周围性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耳垂、鼻尖等部位,伴有局部组织肿胀、皮温降低等表现。
治疗措施中央性发绀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肺功能、增加氧供,而周围性发绀的治疗则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主。
02发绀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主要由于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引起,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等。
继发性可由肺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因素引起。
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血红蛋白在还原型血红蛋白或高铁血红蛋白中过多,导致血液氧合不足。
发病机制:血液循环障碍缺氧血液淤积在肺循环中,导致氧气难以进入血液。
淤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影响其与氧结合能力。
血红蛋白异常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压力增高,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导致肺淤血和发绀。
右心衰竭右心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肺循环受累,引发发绀。
肺水肿由于液体渗入肺泡,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发绀。
名词解释发绀发绀,又称青紫,是指皮肤、黏膜、甚至眼球等处因血液中氧气含量不足而出现的一种青紫色变化。
发绀是身体某些器官或系统出现异常的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本文将从发绀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发绀的原因1.低氧血症:人体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不足,使得血液呈现暗红色,血管中的血液也会呈现暗红色。
当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皮肤、黏膜等处就会出现发绀。
2.循环障碍:循环系统出现异常,如心脏病、肺病、血管病等,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使得皮肤、黏膜等处出现发绀。
3.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枢,使得人体的呼吸减缓,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引发发绀。
4.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疾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发绀。
二、发绀的症状1.皮肤、黏膜、甚至眼球等处呈现青紫色。
2.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或劳动时。
3.头晕、心慌、乏力等。
4.口唇、指甲床等处呈现青紫色。
5.发热、胸痛等。
三、发绀的诊断1.身体检查: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指甲床等处是否呈现青紫色来判断是否存在发绀。
2.血气分析:医生会通过抽取患者的动脉血进行分析,以了解患者的氧气含量是否足够。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4.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肺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四、发绀的治疗1.针对原发病治疗:对于引起发绀的原发病,如心脏病、肺病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氧疗:对于低氧血症引起的发绀,可以通过给予氧气来改善患者的氧气供应。
3.药物治疗:对于药物引起的发绀,可以通过停用或更换药物来解决。
4.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发绀是一种身体异常的表现,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引起发绀的原发病,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低氧血症引起的发绀,可以通过给予氧气来改善患者的氧气供应,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发绀名词解释医学
发绀在医学上是指皮肤或者黏膜出现还原血红蛋白过多,导致的紫绀,通常发生在皮肤薄、血供丰富的地方,如嘴唇、指甲等。
主要有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和混合性发绀。
1.中心性发绀:中心性发绀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青紫,常见于心肺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
2.周围性发绀:周围性发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四肢及下垂部位皮肤黏膜青紫,与局部充血或缺血有关,如右心衰竭、血栓性静脉炎、休克、雷诺氏病等。
3.混合性发绀:此类型表现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并存,如心功能不全。
发绀名词解释生理学
发绀,也叫青紫,是指身体因氧合血红蛋白不足而出现的皮肤、黏膜或指(趾)甲基色素的变化,呈现青紫色或暗紫色。
发绀的产生是由于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或血流速度减慢,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氧量明显降低时,血液颜色就变成了暗紫色。
引起发绀的原因可以是肺部疾病、心脏病、缺氧、肺动脉高压等。
拓展:发绀一词常用于临床医学中,是判断病情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患者有持续的发绀症状,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
此外,高铁和高海拔地区的人,容易出现发绀症状。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容易引起缺氧反应,表现为轻度的发绀。
有些藏族人和舌苔色深的人群也容易出现发绀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身体健康,加强锻炼和呼吸训练,避免出现发绀症状。
第七节发绀发绀(cyanosis)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等。
【发生机制】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所致。
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可用血氧的未饱和度来表示。
正常血液中含血红蛋白为15g/dl,能携带20vol/dl的氧,此种情况称为100%氧饱和度。
正常从肺毛细血管流经左心至体动脉的血液,其氧饱和度为96%(19vol/dl),而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度为72%~75%(14~15vol/dl),氧未饱和度为5~6vol/dl,在周围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未饱和度平均约为3.5vo1/dl。
当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5g/dl)时(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5vol/dl)皮肤黏膜可出现发绀。
但临床实践资料表明,此说并非完全可靠,因为以正常血红蛋白浓度150g/L计,50g/L为还原血红蛋白时,提示已有1/3血红蛋白不饱和。
当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66%时,相应动脉血氧分压(PaO2)已降低至此34mmHg(4.5kPa)的危险水平。
事实上,在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患者,如SaO2<85%时,发绀已明确可见。
但近年来有些临床观察资料显示:在轻度发绀患者中,SaO2>85%占60%左右。
此外,假若病人吸入氧能满足120g/L血红蛋白氧合时,病理生理上并不缺氧。
而若病人血红蛋白增多达180g/L时,虽然SaO2>85%亦可出现发绀。
而严重贫血(Hb<60g/L)时,虽SaO2明显降低,但常不能显示发绀。
故而,在临床上所见发绀,并不能全部确切反映动脉血氧下降的情况。
【病因与分类】根据引起发绀的原因可将其作如下分类: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真性发绀)(1)中心性发绀:此类发绀的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