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2节《液体压强》教学设计1 (新版)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篇1:《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亲密联络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测:学生考虑: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篇2:《液体压强》教案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局部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敏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比照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的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5、练习巩固(6min)四、达标检测(6min)如图,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S,其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液体深h求液柱对这个容器底面的压强。
1、液柱体积V=2、液柱质量m=3、液柱所受重力G=4、液柱对底面压力F=5、液柱对底面压强P=6、由推导结果中可以看出,只要知道了液体的和就可以求出液体产生的压强。
这也是平时咱们最常用的求液体压强的公式。
7、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的压强大小跟和有关。
8、h是指从要求的点到的高度。
9、要想计算出的压强单位是Pa,ρ的单位应该用,h的单位应该用。
(屏幕展示)1、鱼在水中吐出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体积会逐渐变大,为什么呢?2、课本37页3、如图所示,有甲、乙两桶煤油,底面积S乙=3S甲。
哪桶煤油对底面的压强大些?液体压强大小与底面积有关吗?(ρ水=1.0×103kg/m3, ρ煤油=0.8×103kg/m3g取10N/kg)(屏幕展示)1、下图是老师在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杯中装的是浓盐水外,其他杯里装的都是水。
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1)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有关。
(2)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有关。
(3)比较③④⑤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一只船浮在水深为3m的人工湖上,船底距湖底2.5m,船底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Pa?教师:点拨学生:尝试推导,自主学习,回答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集体点拨。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个别指导。
甲乙h=0.2m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一、前端分析1.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实验器材和自制实验器材的硬件支持下进行的。
在教室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自主的,便于学生之间的生生互评和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压强》中的第二节。
这是一节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且该节课又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小瓶中装有色热水在冷水中向上喷发魔术为导入,同时课上学生用自制带孔教具分组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及侧壁有压强,又用该教具和压强计分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同时教师演示类似帕斯卡桶实验,这些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习者特征分析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善于发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展示自我、证明自我,渴望教师能为他们搭建展现的舞台。
二、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2.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特点,会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简单的问题。
2.难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小瓶中装有色热水在冷水中向上喷发魔术为导入,同时课上学生用自制带孔教具分组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及侧壁有压强,又用该教具和压强计分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同时教师演示类似帕斯卡桶实验。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我除了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本节课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情况,从而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的压强。
因为液体的压强等于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常数之积。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
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
《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调查资料。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创设情境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
查阅资料,调查带鱼的生活环境。
课堂上描述观察调查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那是因为液体中有压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七章第2节《液体压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支点。
本节主体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组成,通过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理论上用“模型法”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大小”,符合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物理模型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是“情有独钟”,本节的探究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取,适宜学生探究;但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对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还不甚明了,要加强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2)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认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3)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四、教学学法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讨论:手托书本时会感到书本对手的压强,这是因为书本受力的作用。
同固体一样,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那么支撑它的物体(容器底)受液体的压强吗?二)进行新课自学指导一:结合课本32页图7.2—2甲和我们的实验,得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有”或“无”)压强,原因是液体受自学指导二:看课本32页,做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特点。
会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的现象。
2.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熟悉使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同。
压强的概念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
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难点: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总结特点。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教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压强计、烧杯、水、盐水矿泉水瓶、橡皮膜。
PVC细长管,水槽,圆规。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演示:将一个盛有水的烧杯放在一块整叠的棉布上,棉布会发生形变,说明盛水的容器对棉布产生压强。
观察体压强有关的现象,针对问题积极思考可以暂时不回答。
复习固体压强知识新课教学(30分钟)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思考:水对容器底是否有压强?怎样显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方向向哪?图1将刚才的饮料瓶继续加水,观察橡皮膜平还是不平?向哪个方向凸出?这说明什么?讲述: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的原因是液体具有流动性。
那么,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把饮料瓶底剪掉,换成橡皮膜,然后倒入水,观察到橡皮膜发生了形变(如图1),这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因为橡皮膜是向下发生了形变,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方向向下。
产生这个压强的原因就是液体受到重力。
橡皮膜向外凸出,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向外的压强。
积累感性经验,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演示:如图2,将一个上、下都带有橡皮膜的密闭矿泉水瓶放进盛水的玻璃杯中,同学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从橡皮膜形变的方向能不能反映出压强的方向?老师:再仔细观察图2,还能发现一点,就是四个橡皮膜向里凹进的程度不同。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运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难点】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计算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评价设计】1.在学生动手体验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中通过“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练习”目标达成。
2.在探究液体压强实验中,学生会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能得出结论。
目标达成。
3.给出一些生活中液体压强的现象,学生能知道的原因,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达成。
【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提问: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二、【情景导入】1、投影图片:为什么深海中的带鱼捕捞上岸后就会破肚死亡呢?2、播放视频:裂桶实验你觉得一盆水能使水桶裂开?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液体的压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图片以及视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三、【学习过程】板块一:液体压强特点一、液体压强以及产生原因1、类比设疑:把一个木块放入烧杯中,问:木块对烧杯底部有压强吗?为什么?对烧杯侧壁有压强吗?为什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问:水对烧杯底部和侧壁有没有压强?为什么?2、初次探究: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能不能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试一试。
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所设计的实验以及实验的结论?学生展示。
3、通过刚才的探究,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投影:液体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所以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且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也为后部探索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做了铺垫。
液体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及方向;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方向;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并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对于同种液体只与液体深度有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l)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建立深刻的感性认识.(2)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从公式中可以分析出P只与和h有关,这方面的分析、认识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加深。
教学器材一只两端开口、侧壁开口的玻璃管、橡皮管、压强计、铁架台、玻璃圆筒(2个)、水、盐水、可口可乐瓶等。
教学过程: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的压强:演示实验1:观察实验装置没注入水前后橡皮膜的变化情况。
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橡皮膜向下凸起,说明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橡皮膜凸出的程度越来越大,说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演示实验2:取侧壁有三个开口的容器,在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向容器中注入水,观察橡皮膜凸起的程度,请同学回答看到的现象及说明的问题。
水对侧壁也有压强,水越深压强就越大。
结论: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感知液体压强的存在和基本特点。
(1)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侧壁(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教师示范.(3)讲述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让学生把橡皮膜放入液体中,看看在各个方向,各个深度是否会有压强?实验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是有压强的.通过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学生思考:1.人们在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当水深逐渐没及胸部时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讲述:这么多步骤在实验前应该设计一些科学的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节液体压强
一、教学指导思想: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本节课按照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理念设计,综合运用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重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预设问题,力争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合理探究,使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学会”到“会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液体压强》选自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这节内容由<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组成。
是继压力压强之后,大气,流体压强之前的内容。
研究液体的压强,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对前后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液体的压强在课标中隶属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部分的机械运动和力的范畴,此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我安排了“实验演示,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自主设计简单实验,定性验证猜想”、“科学实验探究,分析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在学生通过实验对液体压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另辟溪径从理论的角度推导(理想状况下)液体压强公式,理性认识液体压强特点。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验证、理论归纳。
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同时本节课也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课例,因此要把控制变量的方法贯穿始终,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他们对直观内容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思维过程。
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具体操作时,严谨性不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压强概念,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的方法,并能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可对“深度”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深
度”是指由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一位置的距离。
即要区别于高度,又要理解自由液面的含义。
由液体压强特点产生的现象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但液体压强毕竟是规律,比较抽象,为了便于理解,激发兴趣,采用“观察思考—动手尝试—科学探究—理论验证”的教学设计以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密度有关。
会利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在微小压强计的使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演示实验和参与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定性和定量实验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将所学液体压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
五、教学资源:
(一)学生分组实验资源:微小压强计、水槽、塑料袋、锥子、可乐瓶、玻璃试管、
一次性水杯、气球、橡皮圈、细线、刻度尺、水、盐水,大烧杯
(二)多媒体播放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课题:7.2液体压强
一、特点:
投影
1、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2、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深度:点到自由液面的距离)
3、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三、公式:P=ρgh
八、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压强计是研究_____的仪器。
当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内部的某一深度时,观察到的现象是U形管两边液面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甲、乙两个容器中盛有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
甲乙
3.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若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所在水中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时,观察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如图2所示。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如图19所示,把同一支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A、B两种液体中的不同位置,压强计两管中的液面高度差相等,比较两种液体的密度可知ρA______ρB。
5.如图22甲所示,小明同学用微小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1)实验时将压强计的探头缓慢放入液体中,并逐渐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观察到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现有两个没有标签的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小明想利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分开,他将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浸没到两杯液体中,如图22乙和丙,结果图22丙中压强计U形管两
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小明认为丙图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小明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应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