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重构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English TeachersVol.18No.1课题与实验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教育者及学习者已经意识到单纯的外语语言能力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概念隐喻作为学生认识理解语言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社会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及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
概念隐喻能力的培养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学习者交际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就包括隐喻性目标语的使用。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国内对于隐喻能力的研究尚欠缺。
因此,探究跨文化交际视阈下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的价值及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隐喻能力的内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丹尼斯(Danesi)曾经指出“隐喻能力就是依据语言根植的概念系统对语言表达进行理解及解码”。
利特尔莫尔(Littlemore)从四个方面对隐喻能力进行了解释:第一,学习者对于“原创”新隐喻的能力;第二,对同一个隐喻所包含的多种涵义进行理解的能力;第三,对新隐喻能力的理解;第四,能够轻松、准确、及时地对隐喻进行理解的能力。
严世清(2001)对隐喻能力所包含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一个是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语言认知领域之间自发建立起来的类比性关系的能力;第二个是认知主体在面对两种语言概念不相容时,对两者之间系统性类比关系的理解能力;第三个是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并使之能引导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的能力。
严世清(2001)强调隐喻能力与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概括性及生成性息息相关,也就是隐喻能力可以、能够在底层语言与高层概念之间自由穿梭。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培养概念隐喻能力的价值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概念隐喻是学生认识理解语言的重要工具,因此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概念隐喻能力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
下面,主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探究培养概念隐喻能力的价值。
(一)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培养概念隐喻能力的必要性人类对于语言的学习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认知过程,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知、构建及对目标语言概念体系进行理解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本土文化认同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文献述评》摘要:要: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尚未统一,目前研究中有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种,二者内涵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于跨文化能力中,跨文化能力培养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内涵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比较及思考能力,综上所述,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尚未统一,目前研究中有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种,二者内涵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于跨文化能力中,述评研究所指为跨文化武学慧摘要: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尚未统一,目前研究中有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种,二者内涵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于跨文化能力中。
从本土文化认同角度梳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跨文化能力主体特质的研究尚属空白。
培养模式或更多是从内容出发,或偏重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跨文化能力的整体培养,且以文化认同角度出发的培养路径及方式识别尚属空缺,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本土文化认同;跨文化能力;文献述评中图分类号:C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12-03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从diss嘻哈文化说起。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日益加速,二次元、嘻哈文化等亚文化在社会及青年中传播愈深。
一档《中国有嘻哈》使嘻哈文化在年轻人中风靡盛行,diss、battle成了年轻人的流行语,并逐渐渗透到其态度。
然而,嘻哈艺人的不检语言及生活引起了广电总局等官媒批评和封杀。
由此现象映射的内在问题为何?对于嘻哈文化等舶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如何培养在面对国际文化时的跨文化能力?如何保证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
跨文化能力培养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内涵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比较及思考能力。
因此,培养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能力的同时,实际上是从“矛盾”“硬币”的另一面着手、着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发扬光大。
哈贝马斯行为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哈贝马斯的学说涉及诸多学科,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等。
哈贝马斯创造性地提出了交往理性与合理性概念,为捍卫现代化理念、自由与正义信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三原则,对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跨文化交际哈贝马斯的思想在国内学术界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旗手,他的思想庞杂而精细。
在他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交往理性与合理性概念,反对时髦一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自由平等和多元文化的普遍适用的价值,构建了多元文化之间跨文化交际的规范。
一、当前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各个多元文化在互相碰撞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当前较为主要的是强势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缺乏尊重,甚至企图支配对方,在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平等的交流问题。
在国内,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西方文化主导了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和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都飞速发展,但是从五四以来,学术界长期形成了“西学为主”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及其研究中全盘照收了西方的理论。
在使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时,都是以西方的学术理论为研究准绳,部分丧失了文化主体。
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国内的有些研究者往往直接把西方的语用原则生搬硬套中国本土的言语行为之上,把西方的文化规则直接套用于中国本土的思维范式之上。
造成的结果就是往往通过贬低自己的文化身份,抬高西方的文化思维范式。
这种违背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交往主体平等对话规范的现象,自然会使跨文化交际及其研究走入歧路。
2.国内外语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国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基础阶段的小学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外语类课程(主要就是英语类课程)始终是举足轻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作者:李博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梳理了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以及内在的联系,在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分析和阐述文化认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把握文化认同的变迁与形成规律,认清文化认同的现状,探究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存在的原因及表现,明确中国文化认同构建的使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认识并确立中国文化身份,不断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认同,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最终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繁荣共处的目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认同0 引言跨文化交际应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不理想或者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失文化认同。
跨文化交际需要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以逐步唤醒人类的公共责任、信念和共同的生存意识。
文化个性的存在才使得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变得充实,使它具有挑战性,并且在充满矛盾与争论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
1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认同概念和内在联系的梳理科里尔和托马斯(Collierand Thomas)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认同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的交往,而且交际者之间的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标识。
如果认同各自文化的交际者以各自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进行交流,那么他们之间的交际即为跨文化交际。
大体上讲,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下列共识:首先,跨文化交际涉及两个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各自的内部有同一性;其次,两个群体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重要的差异。
正因为文化皆有一定的共性和模式可循,跨文化交际研究才得以展开;正是文化个性的存在才使得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变得充实,使它具有挑战性,并且在充满矛盾与争论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
文化认同理论由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Eriks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之后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
文化认同具有复杂性,当一种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时,首先遇到的就是“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与文化的联系和亲和力的体现,它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语言、风俗、宗教等。
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习得和传承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体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必备条件。
我们应该努力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包括其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并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和冲突。
我们还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认同,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人。
文化认同是人们与自身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亲和力,每个人的文化认同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不对其进行歧视和排斥。
我们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融入对方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仅是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更是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融入对方的文化,我们可以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探讨文化认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表明,文化认同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认同影响着人们对交际的态度和行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可能会存在语言、礼貌、交际目的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认同也影响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的解决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对相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非常重要。
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概念。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作者:张继方来源:《消费导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文章对跨文化交际概念和文化认同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并在这个基础之上,站在文化认同的视角,分析和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阐述了文化认同的现状,以期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实践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交际应该以文化论同为基础,部分跨文化交际没有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文化认同。
可以说,跨文化交际需要一种比较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唤醒人类公共责任、信念的生存意识。
除此之外,其还需要一种伦理技术和道德导向,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良性循环发展。
学者托马斯认为,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形成的交流,交际者之间的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标志。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跨文化交往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各个民族和国家密切关心而且已经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主义、普世主义本土化的现状形成了多种主流意识,而且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认同也成为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
可以说,文化认同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集体层面,要想跨文化交际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必须提升文化认同的程度,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的性质,为了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而且要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与文化认同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共存而且相互冲突,文化认同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文化间的交往这个层面上,要求所有人都要对差异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对变革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我们正在对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反思与总结,在坚持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比较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二、关于文化认同的构建可以说,文化的基本属性对文化全球化的同质化一元化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全球化也不单单是一个多元化的工程。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1. 本文概述本论文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特定语境,系统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问题。
文章旨在深化对该领域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与挑战,为推动全球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梳理,辨析关键理论流派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互动、身份认同、媒介影响等议题的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实践案例,剖析其如何回应本土文化特性、社会变迁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论文着力探讨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路径。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整合,提出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增补与创新点,如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的强化、全球地方动态关系的再构、以及新型传播技术与社会网络对跨文化互动模式的影响等。
这些理论建构旨在丰富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增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力。
再次,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上述理论建构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解释效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沟通事件、媒体现象或国际交流项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跨文化冲突、融合机制与策略选择,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对全球理论建构的潜在贡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强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持续深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倡导多元视角、开放对话与深度合作,以促进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论文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重构,而且以中国为生动例证,展示了理论创新如何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生根发芽,为理解和引导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单一文化视角到多元文化视角的转变,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高英祺梁玉《光明日报》(2014年09月07日07 版)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便捷与畅通,跨文化交际现象也日益增多。
但由于交际双方所处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交际双方在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出现障碍。
因此,文化认同越来越得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交际双方的重视。
文化认同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
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
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
认同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重构
作者:姜晓丽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文化认同为理论视角,指出通过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包容性多元互动、多重认同,“洋为中用”—创造以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机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文化认同
1 研究意义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教材主要以原汁原味西方文化素材为主,课堂母语文化输出表达机会少,导致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尝试通过系列母语文化专题作业和网上与母语人士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母语自豪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多元互动、多重认同、及协同发展,以弥补解决上述问题。
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重担,更多的是落在年轻人身上。
这是关系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关键问题。
目前不少年轻人熟悉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不甚了解,更别说用英文流利地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一传统节日,这说明年轻人在文化继承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从汉语影响力与地位看,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语言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汉语学习热潮。
孔子文化学院随之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这一潮流,与国家的“走出去”文化发展思路同步。
2 主要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母语文化的作用、文化因素、教材编纂与大纲制定方面,对目前英语教学忽略母语文化导致学生表达力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前期研究。
比如袁芳(2006)对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了阐释,外语学习应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使外语教学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张为民、朱红梅(2002)指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就大纲制订、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马冬虹在(2007)指出国内教材主要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文化,母语文化教学处从属地位,外语教材“进口多,出口少”现象突出。
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
必须扭转这种逆差,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3 文化认同
全球化对各国社会经济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种力量参与其中,因此全球化应是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同质化同一化过程,否则丰富性多样性遭到破坏,其必然失去活力。
韩震(2005)指出,全球化进程绝不是某种文化主导或代替其它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其中的文化体重构性互动的过程,进行包容性多重认同重构过程。
那么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协调母语文化认同与目的语文化认同的关系?如何解决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与文化的表达力问题?
认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过程,在价值、标准等方面,将他人与群体的社会角色同化并内化的一个过程。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过程。
冯天瑜(2001)解释文化认同为一种文化价值判断。
即社会或群体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亨廷顿曾指出,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可以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
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这些象征物得以体现。
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认同必须协调统一,否则就会带来认同危机,或者导致此强彼弱的问题,导致语言能力发展失衡,正如我们学生的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薄弱的难题。
4 多元互动
认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比较会使得个体面对异质元素和文化,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就会产生文化认同的需要,就必然面对母语文化认同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的问题。
否则,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交流是肤浅的,不可持续的。
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在母语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的认同过程基础上,目的语文化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动态多维的过程。
语言学习必须兼容两种文化的多元互动和协调发展,不应该厚此薄彼。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创造机会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的表达、互动和认同。
对于文化认同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有两种观点,此消彼长和相互独立。
Lambert(1974)指出学习者自我认同的两种变化:“削减性”(subtractive)和“附加性”(additive)。
前者认为一种身份认同过强会削弱另一种,削减性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目的语文化认同所取代。
后者则认为两者彼此独立的。
附加性学习者在获得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归属的同时,母语和母语文化归属也得以保持。
笔者则认为,在文化认同的理论框架下,最理想的模式是教师创造充分语言与文化进行互动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交融、包容,提高语言输出的能力与质量,最终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目的。
这样既可以提高母语文化素养,又可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最终解决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薄弱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母语和目的语认同,实现多重认同,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语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多维、动态、开放的。
任何单向、一维的交流都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尊重彼此、互相包容、互相欣赏、建构平等交流的文化观,引导学生建立客观批判独立的多元文化观。
在全球化语境下,学习者同时具有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高屋建瓴的国际视野,既认同母语文化,又客观批判地认同目的语文化。
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游刃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交流当中,推进世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外语才能真正成为传播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终极目的与境界。
【参考文献】
[1]Lambert, W.E.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Aboud, F. E. Meade, R.D. eds. 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 Bellingham, Washington: Fifth Western Washington Symposium on Learning.1974.
[2]袁芳.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9).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4]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韩震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
[6]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