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导学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方面取得的突破;第二部分是我国在计算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致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尖端科学技术的具体内容,以及科技发展背后的艰辛,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方面取得的突破;了解我国在计算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我国在计算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2.教学难点:科技发展背后的艰辛,以及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艰辛。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视频资料:收集与我国科技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收集与我国科技发展相关的图片资料。
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学习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学法提示:列举法、归纳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二、自学质疑(一)预习检测: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这些科技英雄的代表。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3、我国农业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良种培养,圩我国育成杂交稻打开了突破口。
4、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如图。
问题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国名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时间7年零4个月4年 4 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问题2: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问题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史料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北师大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中一课,分为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两弹一星”震惊世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航天、农业、医药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
本课与前一课第17课筑起钢铁长城的国防方面知识相承接,又与后一课第19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的科教兴国战略等知识有密切的关联。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感性认识:本课授课的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较为强烈,对新知识充满兴趣。
知识储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但是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两弹一星”等概念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成就以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图片等,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两弹一星”研制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科技发展对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我国科技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感受到邓稼先、袁隆平等老一代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发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的重大成就【教学难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我们国家的农耕经济、文化、科技曾经一度遥遥领先于世界,让许多国家望尘莫及。
中国古代我们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又取得哪些科技成果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两弹一星”(一)含义:两弹:原子弹、导弹(原子弹: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一、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尖端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包括“两弹一星”震惊世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三个子目。
因此本课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防航天、农业及医学技术成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科技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老一代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对象初二学生(二)优势与基础1.已初步掌握了归纳与整理等历史学习方法;2.积累了对“两弹一星”技术、杂交水稻的初步认识;3.学生在初一已有“生本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三)不足与潜力1.本课理论性较强,结论性的语句较多,学生可能较难理解;2.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各子目之间构成的关系,难以构建与已学知识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分析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认识历史事件相互构成的紧密联系。
史料实证:分析反映科学家们研制环境艰苦的细节史料,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革十年带给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考验;结合不同角度的史料,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价值。
历史解释:挖掘新闻热点、文字史料信息,思辨分析研制核武器与和平发展的关系并深刻反思当下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的不足。
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将尖端科学技术成就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十年文革置于同一时空,建构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
家国情怀:追寻中国人探索实现科技梦的历程,感悟科学家在追梦路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爱国情怀,体会科研工作者永不止步的科学精神。
五、重难点1.重点:认识尖端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依据】 根据课标的“认知”要求,培养学生多元立论的思维能力。
2. 难点:感悟科学家在追梦路上艰苦奋斗的爱国情怀。
【依据】 中国人探索实现科技梦的历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抽象及较难理解。
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知能演练提升ZHINENG YANLIAN TISHENG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
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2.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一天的设定和下图内容相关,下列有关下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它成功发射于1964年C.中国从此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D.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3.为庆祝“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某校举行“新中国科技成就展”,选取了以下图片,其中我国最先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①B.②C.③D.④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A.毛瑟枪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杂交水稻D.第一批解放牌汽车5.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表材料三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 500亿千克。
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
(1)材料二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中的“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什么?它的发明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这位人物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3)联系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关键的条件是什么?知能演练·提升1.B 根据“1964年10月”“蘑菇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导学案(无答案)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学习目标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产生震惊世界。
难点: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所获得的成就。
学案点案【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消息传开,举国欢腾。
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你知道“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是如何研制成功了吗?【基础部分】一、“两弹一星”震惊世界1.背景:(1)1955年,我国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_____________的决定。
(2)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研制_____________。
2.原子弹:_________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三、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1969年, _______________受命率领中医研究院科研团队开始抗疟中药研究,发现了青蒿结晶物并证实了其抗疟功效,被正式命名为_______________。
2019年10月,屠呦呦获得________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奖。
【要点部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思考:(1)据材料一分析,我们研究原子弹的目的是什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何时?(2)据材料二分析,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学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学习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学法提示:列举法、归纳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二、自学质疑
(一)预习检测:
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这些科技英雄的代表。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3、我国农业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良种培养,圩我国育成杂交稻打开了突破口。
4、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
1.“两弹一星”
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
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如图。
问题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问题2: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问题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史料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2如图。
问题4: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他被称为什么?
2.青蒿素
史料1如图。
史料2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问题5: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问题6: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四、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2013·湛江)在包头开往青岛的K712次列车上,每个餐桌都放上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标牌,提醒乘客按量取食。
可见“光盘行动”在全国的广泛兴起。
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杰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 )
A.袁隆平
B.孔繁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2、(2013·珠海)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
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2013·河北)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些东西”指( )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863”计划
4、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二)、阅读探究(每题2分,共6分)
阅读历史材料,从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链接: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思考探究: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核武器,中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就拥有了?
(2)上述声明说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什么立场?
(3)日本、美国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有核武器是对周边国家的威胁,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五、学习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我想说……
我想说:
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预习检测:
1、邓稼先;
2、原子弹
3、袁隆平
4、屠呦呦
探究交流
问题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问题2: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问题3: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问题4:20世纪70年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问题5:屠呦呦。
四、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A D C C
(二)阅读探究
(1)1964年
(2)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3)不正确的,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