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9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人类面对的一种常见且严峻的健康问题。
面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是人类身体用来对抗病毒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免疫应答概括地说,是指在感染或接种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杀伤和防御病原体的能力。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一般经历感染初期、高峰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在感染初期,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宿主细胞的抗原呈递机制被病毒利用,使病毒巧妙地躲过宿主细胞的保护,进入宿主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胞内包装体制将自己包装进去。
这样一来,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就很难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了。
在感染高峰期,病毒大量增长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组织破坏。
在感染恢复期,随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病毒逐渐减少,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
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在病毒感染初期,宿主免疫系统为了克服病毒的躲避和干扰,会主动进行细胞和体液性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其中CD8+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配对,寻找并杀伤被感染的细胞,以抵消病毒的繁殖。
体液性免疫反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中抗体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抗体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和感染健康细胞,同时还有促进病毒清除的效应。
目前,针对病毒感染的各种免疫防治策略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加强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国CDC建议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以保护身体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维生素等方式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健康水平。
另外,一些广谱免疫增强剂已被证明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简单介绍了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免疫应答足以对大多数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御,但也存在着病毒进化和突变等问题,给免疫防治策略带来一定的挑战。
病毒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这种感染机制涉及到病毒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病毒感染某一细胞后,它会利用该细胞的代谢机制复制自己并传播到周围的其他细胞中。
而人体内的免疫应答系统则是一种通过识别和攻击病毒的机制,有效地保护人体免受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机制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首先,病毒从细胞外侵入宿主细胞,并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的糖蛋白结构进入宿主细胞。
此时,它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将自己的核酸引入宿主细胞内。
然后,病毒开始复制自己的核酸并制造自己的蛋白质。
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ATP、RNA聚合酶和其他细胞代谢酶。
由于这种感染是一种非常破坏性的过程,宿主细胞通常会识别出病毒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应答。
接下来,病毒开始进行装配并在宿主细胞内制造成熟的病毒颗粒。
这种颗粒通常是由外壳、基因组和其他功能蛋白组成的。
最后,病毒释放到外部,并传播到其他细胞中进行感染。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从感染细胞和宿主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颗粒来进行。
免疫应答当病毒感染人体时,免疫应答机制被激活。
这种应答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和信号通路,以识别和消灭病毒。
这些应答包括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天然免疫应答。
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是通过识别和绑定病毒的抗体来进行的。
这些抗体通常由B淋巴细胞产生,可以直接中和病毒或识别感染的细胞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涉及到一些具有细胞内细胞质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病毒感染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T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检测和消除感染细胞,以控制和限制病毒的传播。
天然免疫应答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人体免疫细胞来产生的,比如巨噬细胞、炎症介质和补体系统等。
这些细胞可以识别和消除病毒,并防止感染扩散。
总结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可以利用细胞代谢机制复制自己并传播到其他细胞中,而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和信号通路来识别和消灭病毒。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原体,它无法独立进行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在生物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病毒的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疾病。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病毒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到宿主细胞上。
2.入侵:病毒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
3.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被复制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4.组装:新的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5.释放:病毒颗粒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可以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异物、细菌和病毒。
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1.先天免疫:先天免疫是身体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通过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
2.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
免疫应答过程1.识别: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病毒感染导致的抗原。
2.激活:免疫系统激活T细胞和B细胞来进行免疫应答。
3.攻击:T细胞会杀伤感染了病毒的细胞,B细胞会产生抗体来中和病毒。
4.记忆:免疫系统会形成对病毒的免疫记忆,以便在下一次感染时更快速地应对病毒。
病毒感染和免疫失调有时候,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失调导致病毒感染难以清除,进而引发慢性病毒感染。
此时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手段来辅助免疫系统清除病毒。
总的来说,病毒感染和免疫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
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
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
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
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
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
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4)细胞增生与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可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
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改变,引起细胞转化。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由病毒基因组决定的新抗原,可与病毒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M、IgG)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由病毒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可通过直接杀伤或释放淋巴因子等作用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导致Ⅳ型变态反应。
(3)自身免疫反应:某些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些病毒具有与宿主细胞相同或类似的抗原成分,通过交叉反应使机体组织细胞受损。
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
(4)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抑制。
二、抗病毒免疫1.天然免疫感染前存在的天然免疫(1)先天不感受性(2)屏障结构与细胞因素: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巨噬细胞和NK细胞。
(3)体液因素低亲和力抗体、凝集素、补体、备解素等。
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天然免疫—干扰素(1)概念: 干扰素是指在诱生剂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糖蛋白质,具有高度抗病毒、抗肿瘤及多种免疫调节功能。
(2)种类: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将IFN 分为Ⅰ型和Ⅱ型,或α、β、γ三型。
Ⅰ型干扰素:IFN-α(由人白细胞产生)、IFN-β(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IFN-γ(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免疫干扰素)。
(3)产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
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
(4)作用机制: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
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
(5)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间接性;③相对种属特异性。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与非中和抗体: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中和抗体。
活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导致病毒丧失感染力,称为中和作用。
不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及病毒颗粒内部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非中和抗体。
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1)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抗毒作用 CTL能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
是使病毒感染恢复的主要机制。
(2)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用细胞毒效应细胞(CTL、NK及活化的巨噬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出的细胞因子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2.垂直传播3.包涵体4.干扰素5.持续性感染6.潜伏感染7.慢发病毒感染8.中和抗体二、选择题A1型题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3.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A.潜伏感染B.隐性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4.潜伏感染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5.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6.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流感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7.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作用机制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抑制病毒脱壳D.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8.下列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中抗病毒作用最强的是A.胎盘屏障B.血脑屏障C.补体D.α/β干扰素E.γ干扰素9.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主要是A. 抑制病毒的释放B.直接灭活病毒C.抑制病毒的脱壳D.限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E.作用于受染细胞后,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10.关于干扰素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有广谱抗病毒活性B.抗病毒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C.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D.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E.可直接作用于病毒11.下述感染方式是病毒感染所特有的是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隐性感染12.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免疫物质是A.SIgAB.IFNC.中和抗体D.IgME.补体结合抗体13.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核或胞浆内出现的嗜碱或嗜酸性团块称为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4.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方式称为水平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称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隐性感染就是潜伏感染15.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16.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7.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可出现19.下列病毒感染类型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A.急性感染B.慢发感染C.隐伏感染D.整合感染E.慢性感染20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B1型题(供1~3题备选答案)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急性感染D.慢性感染E.慢发感染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常见感染类型是:2.乙型肝炎病毒常见的临床感染类型是: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多为:(供4~6题备选答案)A.流感病毒B.轮状病毒C.麻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狂犬病毒4.可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5.主要经消化道传播6.主要经输血或注射感染(供7~9题备选答案)A.a-干扰素B.β-干扰素C.γ-干扰素D.Ⅰ型干扰素E.Ⅱ型干扰素7.由人白细胞产生的主要是:8.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主要是:9.由T细胞产生的是:(供10~12题备选答案)A.IgG等循环抗体B.SIgAC.IgMD.IgEE.细胞免疫10.可阻止血浆中游离病毒在宿主体内扩散11.可阻止病毒由粘膜侵入12.病毒感染后体内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三、填空题1.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方式称为,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传播方式称为。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3.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
5.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
6.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细胞产生。
7.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8.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的。
9.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
10.有包膜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成熟后多以方式释放子代病毒。
四、问答题1.比较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本同。
2.比较慢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不同3.机体抗病毒免疫由哪些因素构成?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持续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形式,指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6.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后又可引起急性发作。
7.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8.中和抗体:是指一类能与病毒结合并使之丧失感染力的抗体。
二、选择题A1型题1.C2.D3.B4.C5.A6.A7.D8.D9.E 10.E 11.D 12.B 13.A 14.A 15.E 16.B 17.D 18.E 19.D 20.EB1型题1.C2.D3.B4.A5.B6.D7.A8.B9.C 10.A 11.B 12.C三、填空题1.水平传播;垂直传播;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3.无包膜;有包膜;4.潜伏;慢发病毒;5.整合;转化;6.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7.病毒;干扰素诱生剂;8.吸附;9.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10.出芽四、问答题1.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不同主要是:隐性感染是指病毒感染机体后,由于病毒入侵数量少、毒力低、机体抵抗力强,病毒造成细胞的损伤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