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至2015年度某院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35.06 KB
- 文档页数:6
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方案一、背景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及个别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病原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强,传播机制极易实现。
2008年3月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同时全国其他部分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疫情。
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及《杭州市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0版)》等文件要求,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一)病原学监测(1)监测点设臵(2)监测内容3、实验室检测样品采集粪便、咽、肛拭子标本为主,亦可按要求采集其它标本,需妥善保存标本运送至区疾控中心,要求每月22日前上送当月采集标本。
附表1 市医院手足口病病例临床标本采样/送检登记表采样单位: 填表人:填报日期:联系方式:2附件1 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送检要求一、采集标本的种类、保存和运输(一)粪便标本。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
粪便标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便管内,外表贴上带有唯一识别号码的标签(注意用油性标识笔,下同),4℃暂存1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二)咽拭子标本。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
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含5%牛血清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15ml外螺旋盖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以防干燥,外表贴上带有唯一识别号码的标签。
4℃暂存并在1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3种不同方法对手足口病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分别采用ELISA、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临床检测手足口病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市发生的手足口病患者216例,采集咽拭子、血清、排泄物样本,分别采用ELISA、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所采集样本,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果:采用普通PCR、实时荧光PCR检测咽拭子与排泄物样本,排泄物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咽拭子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PCR检测两种样本的阳性率比普通PCR检测阳性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法检测血清的阳性率比实时荧光PCR、普通PCR检查咽拭子、排泄物样本的阳性率较高。
结论:实时荧光PCR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阳性率比普通PCR高,可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检测,利用ELISA对手足口病患者血清样本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关键词:ELISA法;普通PCR法;实时荧光PCR法;手足口病手足口病[1-3]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以手、足、口腔疱疹或溃疡,并伴发厌食、乏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
相关研究表明,CA16和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感染的主要致病病毒[4,5]。
为预防手足口病的感染,提高对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测手段,本研究分析了采用ELISA、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样本采集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市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的216例患者的咽拭子、血清、排泄物样本各134份、210份、44份。
其中咽拭子样本在患者发病后3日内采集;排泄物样本、血清样本均在患者发病7日内采集。
1.2 试剂与设备核酸提取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公司),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上海之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柯萨奇病毒A16(CA16)、肠道病毒71(EV71)PCR检测试剂盒与ELISA试剂盒(武汉百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公司7300型),普通PCR仪(美国BIO-RAD公司PTC-200型)。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播散快、流行性强,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
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并且不同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不同,早期发现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病例,并给予积极综合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快速、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对手足口病病原组成及病原学诊断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学诊断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4倍升高,可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6]。
但病毒颗粒的完整性、抗血清滴度的强弱、宿主细胞的敏感性等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整个实验需早期感染血清和恢复期血清判断实验结果,所需时间较长,故不适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同时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临床检测,多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ELISA是利用酶标记抗体后仍能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原理,经底物显色后可观察结果,包括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法、膜酶免疫试验和微孔腊免疫试验、竞争性抑制等多种方法。
利用ELISA捕捉法或间接法检测早期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是常用的手段。
ELISA法相对而言简便、快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对实验室的要求也不高,但是ELISA法的敏感性低于PCR 法。
2.3分子生物学方法2.3.1病原学诊断2.3.1.1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分为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斑点杂交(dot blot)、转印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等。
该技术是将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患者标本中提取的病毒RNA进行杂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技术的敏感性较高。
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分析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集2010-03/2010-12池州市各地送检的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患者的咽拭子,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
结果133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中,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79份,EV71阳性28份,CoxA16阳性24份,EV71和CoxA16的阳性率为21.05%和18.05%。
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病例4例。
结论EV71和CoxA16是2010年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而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类型。
手足口病(hand-foot-mon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
目前国内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性(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1],两者所致的手足口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
为了解池州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分布特征,探索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应对措施,对2010年收集的133例临床诊断疑似病例标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EV71和CoxA16病毒核酸检测,为该地区手足口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来源选取2010年池州地区各大医院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部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保存于病毒保存液中,4℃冷链运输。
-70℃保存备用。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仪器:AB2720扩增仪、DYY-6C型水平电泳仪、Gel Doc XR凝胶成像仪。
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6-04-21T11:08:25.4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作者:王丹丹[导读] 常熟市唐市中心卫生院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类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间,主要由于受到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而导致。
王丹丹常熟市唐市中心卫生院江苏常熟邮编:215542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我市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以及流行特征,以便掌握病原学型别和分布特征。
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96例儿童手足口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目标,通过运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实施病理标本的测定分析,并且以Real-Time PCR法和描述病原学法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分析与鉴定实验结果。
结果:在检测过的240例普通病例标本中,阳性为154份,阳性率64.25%,同时存在EV71阳性70份,阳性率29.04%;CoxA16阳性44份,阳性率18.23%;其他肠病毒阳性 41份,阳性率17.24%;在56例重症病例标本检测中,存在阳性41份,阳性率70.04%,EV71阳性31份,阳性率54.24%;CoxA16阳性3份,阳性率4.51%;其他肠病毒阳性6份,阳性率9.84%。
结论:我市的儿童手足口病儿童患者中,其主要发病病原体为EV71型,重症儿童患者的感染情况仍主要为EV71型,其中还存有其他未知病原体类型,且占有较大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流行特征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类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间,主要由于受到多种肠道病毒感染而导致,其中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高发病群体,表现为手、足、口腔等器官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身体发热的症状。
重症患者则易于引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目前已知存在20多种可以导致手足口病发病的肠道病毒,最常见为EV71与CoxA16。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96例儿童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实施病理标本的测定分析,并且以Real-Time PCR法和描述病原学法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分析与鉴定实验结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96例儿童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010年版)》的技术标准和诊断要求,对采集到的240例普通病例及56例重症病例标本实施病原学检测,分析其流行特征。
重症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的患儿,占70.9%,多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主要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
本组36例患儿合并颅内感染5例,合并心肌炎15例,合并肺水肿2例。
所有患儿均对症采取抗病毒、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尽可能阻止疾病向危重症方向进展,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死亡病例报道[1]。
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
大多数病例恢复良好,然而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病情进展极快,短期内死亡[2]。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5月半,最大10岁9月,5岁2例(5.6%)。
全部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依据:(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异常、脑电图、磁共振、胸部线、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
(4)确诊依据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手足口病病原学与临床特征分析1. 引言1.1 手足口病的背景及现状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特别是亚洲地区,我国自2008年以来已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轻微的病症,但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1.2 研究手足口病病原学与临床特征的意义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与临床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对于监测疫情变化、控制疫情蔓延、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手足口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病原学方面,研究者发现了多种肠道病毒与手足口病的关系,明确了病毒基因型的多样性。
在临床特征方面,研究者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病原体的致病机制、疫苗研发等,亟待进一步探讨。
2 手足口病病原学2.1 病原体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其中,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尤为显著。
2.2 病毒分类与基因型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特征,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此外还包括柯萨奇病毒B3、B5型等。
这些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导致其致病性、传播力和地理分布存在差异。
·临床论著·2013至2015年度某院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刘婷1,4芦红萍2,4庞琳3孟一星1,4曹金凤2,4闫永红2,4韩铭2,4刘顺爱2,4成军1,4【摘要】目的分析2013至2015年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及分布特点,为手足口病的诊疗及预防提供关键性的指导。
方法收集2015年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住院患者共84例的咽拭子及粪便标本,提取病毒R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V)通用型、肠道病毒71(EV71)型及柯萨奇A16(CoxA16)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并与2013年和2014年度本院手足口病病原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015年手足口病患者的EV阳性率为86.9%(73/84),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占44.05%(37/84),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占40.48%(34/84),CoxA16型肠道病毒占2.38%(2/84)。
与2013年相比,2015年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χ2 = 10.20、P =0.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EV71型感染率显著升高(χ2 = 28.38、P< 0.001),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与2014年相比,2015年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率显著升高(χ2 =15.50、P< 0.001),差异均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EV71型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9、P = 0.019)。
结论 2013至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学分布变化较大,2013年本院手足口病患者以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为主;2014年以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为主;2015年以EV71型和非EV71非 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在未来的手足口病防控中应在重视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的同时,重视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肠道病毒Etiology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from 2013 to 2015in a hospital LiuTing1,4, Lu Hongping2,4, Pang Lin3, Meng Yixing1,4, Cao Jinfeng2,4, Yan Yonghong2,4, Han Ming2,4, Liu Shun’ai2,4,Cheng Jun1,4. 1Beijing Dita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Beijing 100015, China; 2Instituteof Infectious Diseases, 3Division of Pediatrics, Beijing D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100015Beijing, China; 4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Beijing 10001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Jun, Email: chengj0817@【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s types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among pediatricpatients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s (HFMD) in Beijing Ditan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Teaching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5, and to provide crucial guidance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HFMD. Methods The throat swabs of 84 cases hospitalized in division of pediatrics in our Hospital in 2015were collecte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 kits with universal enterovirus (EV)primers, Coxsackievirus A16 (CoxA16)-specifi primers and enterovirus 71 (EV71)-specifi primers were usedto detect the samples after RNA extraction. The etiology results of HFMD of 2015 were compared with 2013and 2014 in our hospital, repectively. Results In 2015, the positive rate of EV was 86.9% (73/84), the EV71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6. 06. 004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No. D131100005313016)作者单位:100015 北京,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1;10001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2、儿科3;100015 北京,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通讯作者:成军,Email:chengj0817@accounted for 44.05% (37/84) and the non-EV71, non-CoxA16 enteroviruses accounted for 40.48% (34/84), the CoxA16 enteroviruses accounted for 2.38% (2/84). Compared with 2013, the infection rate of non-EV71, non CoxA16 enteroviru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15 (χ2 = 10.20, P = 0.001); the infection rate of EV71 enterovirus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χ2 = 28.38, P < 0.001). Compared with 2014, the infection rate of non-EV71 and non-CoxA16 enterovirus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15, with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 15.50, P < 0.001); the infection rate of EV71 enteroviruses decreas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 1.89, P = 0.019). Conclusions From 2013 to 2015, the changes of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pathogens of HFMD were significant. In 2013, the etiology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FMD in our hospital was dominated by EV71 enteroviruses; but in 2014, the EV71 prevailed again. In 2015, the etiology was dominated by EV71, non-EV71 and non-CoxA16 enteroviruse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FMD, the non-EV71 and non-CoxA16 enteroviruses infection and EV71 enteroviruses inf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Key words】 Hand, mouth and foot disease (HFMD); Etiology; Enterovirus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很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通常累及5岁以下儿童。
其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和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且通常伴有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相应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死亡。
但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较为有效的治愈方法及预防措施。
近十多年中,手足口病的流行或暴发相继在世界各地报道,特别是亚太地区。
2007年至2008年,我国山东临沂和安徽阜阳相继发生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相继报道手足口病的流行。
因此,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及监测[1]。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及统计表明,2013至2015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6 604 609例,死亡882例[2]。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 16,Cox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最主要且最常见的病原体型别,且二者均属于肠道病毒A组[3]。
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较易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脑干脑炎等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3]。
然而,近些年来CoxA6型肠道病毒与一些国家及地区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紧密相连,如日本、法国和泰国等多地有报道[4-7]。
本研究参照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对2013年至2015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儿科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拭标本及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测及分析,监测2013年至2015年北京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主要的病原体型别,为北京地区近年来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趋势做出判断,为手足口病的诊疗预防做出关键性的指导,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