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的8大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2
单元知识一:诗歌的特点与鉴赏一、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是世界上形式最古老、语言最凝练、抒情性最强且近乎音乐的文学体裁。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合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一起,统称为诗歌。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朱光潜则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区别诗与散文,给诗下了这样的定义:“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并指出:“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些言论,大致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
散文、小说、戏剧都可以不受篇幅的严格限制,灵活自由地叙事、抒情、议论。
而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不仅篇幅字数受限,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
所以,诗人必须要用最少的语言,反映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容。
这就要求诗人在表达时选取最能反映生活本贡或最富有特征的事物,道过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是一种“形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虽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跟散文、小说、戏剧相比,诗歌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更鲜明,所以说,诗歌是一种最富于感情色彩的文学样式。
“诗言志”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诗自不待言,就是叙事诗,也必须饱含情感;无情而叙事,往往会使人感到淡乎寡味,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饱含情感这一点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堪称典范。
诗人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李、杨悲剧的始末,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痛彻心扉的相思相恋之苦。
白居易就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现代著名抒情诗人郭小川也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第三,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
《毛诗序》【原文】【译文】《毛诗序》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慎于行,而无忘其所由。
凡称伦常,始诵于此。
古诗既繁,其义皆正。
春秋左氏,特别深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方能无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放。
上下固分,陈力就列。
一人称短,众智解忧。
衆口铄金,积毁销骨。
三年河东,四年河西,始可制人。
译文:《毛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300首古诗,总的来说,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都是清纯无邪的思想。
此外,这些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们成为了我们讲述道德道理的起点。
在这些古诗中,意义非凡的不胜枚举。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到不少教训,特别是《春秋左氏》更是能够深入人心地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总之,我们学习古诗,是为了在今天的生活中有所启迪。
惟独我们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才干够在今天更好地生活。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主要有古字体的认读和对传统文化的目生感。
我们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去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中可以使用诗词APP,这样我们就可以方便地查找古字的读音和释义。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渠道去接触传统文化,如参观博物馆、阅读古书、看传统表演等等。
惟独通过多角度的探索,才干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毛诗》经学化的过程及其特点与得失作者:张启成付星星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02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西汉前期,有经学的指导思想,但没有《诗经》经学的。
即《子夏序》是不存在的,并从六个方面加以证明。
二、《毛诗》经学化的过程。
三、《毛诗》经学化的模式及其特点与得失。
关键词:无《子夏序》《毛诗》经学化的过程《毛诗》经学化的模式及特点与得失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2-1-8一、《毛诗》经学化的指导思想与《子夏序》是否存在的问题汉高祖是靠马上得天下的,所以素来不理会《诗》、《书》的作用,但到了文帝、景帝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安定、财富的积累,逐渐感觉到,要真正做到长治久安,确实要考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问题。
于是开始设立《诗经》博士使之,成为国家支持的公开讲学的学官,宣扬儒家安邦定国的思想。
《鲁诗》、《齐诗》、《韩诗》先后都列为学官,只有最晚出的《毛诗》没有列为学官,只能在民间流行。
到了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种“诗经”经学化的趋势就更明确了,成为鲁、齐、韩、毛各家诗派首选的方向。
当时,经学化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那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换句话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处理好五伦的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与朋友的对应关系。
到了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了徵圣、宗经、明道的思想。
此外,战国中期的孟子,提出《诗经》研究的指导思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汉儒也有相当的影响,那就是以史解经的倾向逐渐向《左传》、《国语》、《尚书》与春秋杂说靠近。
在两汉时期,《鲁诗》学派最早出,影响也最大,因而《鲁诗》的经学化也是最早完成的。
据《汉书·儒林列传》载《鲁诗》学者王式事:式为昌邑王师。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
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
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
式系狱当死,治事死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责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诗经的语言特色钟理内容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优美,《诗经》的作者们以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文主要从《诗经》的语言系统入手,对其语言的词汇、语法特点以及文学修辞特色进行较全面的梳理、论述,从而更好地发掘诗经的语言之美,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人文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词法特色句法、章法特色表现手法(修辞)特色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language of rich, accurate and vivid images, lively, beautiful, "The Book of Songs," the authors of this unique and beautiful language describing the more than 3000 before all levels of social life,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of the pre-Qin to the emotions of our ancestors, customs,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tart with the language system of their languag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 for a more complete, on to better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with a view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age and life style of social and human.Keywords: lexical syntac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钟理,男,汉族,贵州民族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单元知识一:诗歌的特点与鉴赏一、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是世界上形式最古老、语言最凝练、抒情性最强且近乎音乐的文学体裁。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合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一起,统称为诗歌。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朱光潜则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区别诗与散文,给诗下了这样的定义:“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并指出:“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些言论,大致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
散文、小说、戏剧都可以不受篇幅的严格限制,灵活自由地叙事、抒情、议论。
而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不仅篇幅字数受限,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
所以,诗人必须要用最少的语言,反映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容。
这就要求诗人在表达时选取最能反映生活本贡或最富有特征的事物,道过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是一种“形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虽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滲透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跟散文、小说、戏剧相比,诗歌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更鲜明,所以说,诗歌是一种最富于感情色彩的文学样式。
“诗言志”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诗自不待言,就是叙事诗,也必须饱含情感;无情而叙事,往往会使人感到淡乎寡味,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饱含情感这一点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堪称典范。
诗人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李、杨悲剧的始末,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痛彻心扉的相思相恋之苦。
白居易就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现代著名抒情诗人郭小川也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第三,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
1.《毛诗大序》的“讽谏”说《毛诗大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方面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用文艺影响对方,满足各自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无条件的,这是文艺的主要作用。
……相反,《毛诗大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首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玄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而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无从了解下情,故而又提出了“言之者无罪”的要求,藉安言者之心。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一致的。
《礼记·经解》篇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而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人。
《毛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文而谲谏”,就是要用委婉深切的文辞去表示自己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里,毕竟又指出了文艺对于人的作用,不是进行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而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文艺所特有的作用,不在说教,而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而动之,感而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文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人们对文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而所谓“主文而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臣民在君主面前那种可怜的胆怯心理,但它毕竟又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文艺里,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而是隐含在具有感染力的文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方面,《毛诗序》对它所十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人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文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生了主要影响。
一、1.(《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3.(《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赵晶)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今日下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汪建新教授做客人民网党史频道,以“读不尽的毛泽东诗词”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汪主任讲到,柳亚子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元帅诗人陈毅评价毛泽东诗词是“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去评论,毛泽东诗词都是艺术精品。
毛泽东诗词具有八个审美特征。
第一,史诗美。
毛泽东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具有历史性的完整系列,是一部空前波澜壮阔的史诗。
它是现代中国沧桑巨变的宏伟史诗。
1925年《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的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中国究竟该由哪个阶级来主宰、来掌控,毛泽东还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他也在思考、也在探索。
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面对大革命失败,依然斗志昂扬,奋勇前行,积极探索。
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1950年《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时,“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战争摧枯拉朽的壮丽画卷。
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8年《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31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到1931年《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
1935年《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穿长衫的毛泽东带兵打仗之后,逐步成为一位军事统帅、一位战略大家、一位兵法大师,人民军队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人生追求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把毛泽东诗词作为特殊形式的毛泽东自传来理解和阅读。
毛泽东所经历和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诗词中几乎都有反映。
1910《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25年《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1961年《卜算子·咏梅》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962年《七律·冬云》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从未停息追求和奋斗。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第二,人情美。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毛泽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毛泽东诗词是内心情感深沉丰富的自然流露,蕴含着眷恋娇妻爱侣的亲情,关切劳苦大众的天下情,迷恋戎马生涯的征战情,依恋故园家乡的乡国情,善待各界人士的挚友情,憎恶反动势力的阶级情。
这里仅以《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中“骄杨”二字为例。
章士钊曾问毛泽东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因为这个“骄”字一般不用于形容女性。
毛泽东回答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骄杨可以解读成刚毅、执着、坚定、果敢、忠贞、百折不挠、不屈不挠的杨开慧。
这是一个共和国的领袖对一个革命烈士的高度赞美。
一次,岸青、邵华请父亲抄一份这首词给他们作永久纪念,毛泽东提笔写成了“我失杨花君失柳”。
他们问父亲是否记错了,毛泽东说:“称杨花也是贴切的。
”杨花可以视为夫妻之间的称谓,比较随意、自然、亲切,这是丈夫对妻子的诉说。
毛泽东对杨开慧感情深厚,但在表达方式上内外有别,耐人寻味。
第三,人格美。
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毛泽东不仅靠他的光辉思想引领着人们,也凭借他的伟岸人格吸引着人们。
毛泽东刚毅、执著、坚韧、勇猛、果敢、睿智、率真、平和、从容、豁达、乐观、无私、忘我,充满人性的光辉,充满人格的魅力。
这种人格特性,在毛泽东诗词中都能找到印迹和表现。
毛泽东的诗句总是境象阔大、气势恢宏,如“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寥廓江天万里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里长江横渡”,充分展示出毛泽东视野开阔、胸襟豁达、心系天下的人格魅力。
第四,哲理美。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国家前途命运的怅然天问,“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生命礼赞,“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到“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委婉规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警世格言,毛泽东诗词洋溢着深邃的哲理光辉,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第五,语言美。
毛泽东堪称语言大师,他的诗句用词准确、雄健、精炼、生动、质朴。
他善于壮用名词,如“北国风光”两个名词涵盖半个中国。
他善于活用动词,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横扫千军如卷席”、“浪遏飞舟”、“一桥飞架南北”、“飞起玉龙三百万”。
他善于精用形容词,如“俏也不争春”,“搅得周天寒彻”,“唯余莽莽”,“顿失滔滔”。
他善于使用数量词,如“万水千山”,“千里冰封”,“百万雄师”,“四海翻腾”,“五洲震荡”。
他善于使用副词,如“层林尽染”,“只识弯弓”,“略疏文采”,“稍逊风骚”。
第六,声韵美。
毛泽东精通诗词创作技巧,基本遵循平仄格律,遵循诗词对仗规范,遵循诗词音韵要求。
但毛泽东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以达意为主,不以辞害意,不为形式所拘,必要时某些地方也有所突破。
毛泽东诗词措词达意,声韵铿锵,读来抑扬顿挫,气韵生动。
第七,色彩美。
毛泽东喜用红色构筑艺术世界,如“红旗漫卷西风”、“看红装素裹”、“红雨随心翻作浪”、“万木霜天红烂漫”。
因为红色象征着革命,毛泽东诗词中有红旗意象的诗句有十二句之多。
“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格外鲜明绚丽,几个色彩词成句,这是毛泽东的首创。
毛泽东还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满江碧透”,红更见其红,碧更见其碧;“红装”与“素裹”映衬出“江山如此多娇”,“百丈冰”与“花枝俏”更显梅花的艳丽高洁。
第八,共赏美。
毛泽东曾经说过:“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毛泽东典雅规范,属于高雅文化。
但是毛泽东写诗从不玩弄词藻、故作艰深,而是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力求通俗易懂。
有时,他甚至直接运用口语,如“分田分地真忙”;“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红军不怕远征难”;“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诗句,一看就懂。
毛泽东诗词雅俗共赏,既典雅又通俗,既属于阳春白雪,又适合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