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论述《诗大序》的文学思想【摘要】《诗大序》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诗大序》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
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提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并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本文试就这些思想,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诗经毛诗大序小序子夏毛公卫宏六义一、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
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
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
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
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
齐文化与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
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
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
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
这一思想体系给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当国家从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候,这套思想体系,是与它相适应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影响于学术领域,就是经学的高度发达。
经学的发达,又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
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
经学给文学以约束,给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二、《诗经》的流传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
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
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
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
《诗》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诗·大序》析论
《毛诗大序》是毛泽东先生开创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
作为一部精美地艺术品,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有着凝练、热情、朴实的诗歌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毛诗大序》的核心内容是记录毛泽东新中国建立以及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核心表达毛泽东的思想意识。
从《大序》中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先生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态度,以及他对新中国建设和民族精神发展的想法。
毛泽东先生在《大序》中从属于民族、国家和时代的不同层面来描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变革,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形式,来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
此外,《大序》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学和语句,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未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及“英雄无泪,把握未来,时代革命,春蚕到死也丝”,毫无疑问,毛泽东在语言的表达上用典型的文学技巧,把形容词、比喻、排比、叠句等语言技巧都用得非常精彩,使得文章把民族精神的变迁表达得栩栩如生。
《毛诗大序》中涉及到的新时期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先生深远的思想理念,也突出了他崇高的民族精神,他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不断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即使战败了也要精神上努力,毅力非凡。
总之,《毛诗大序》是毛泽东先生精心创作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而且涉及的话题极其深刻,表达的思想
理念深切而真挚,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论《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及其成因《毛诗·大序》是毛泽东诗作的一篇代表作,它深刻反映出新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毛诗·大序》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方面具有独特的经典价值,其中涉及到“新诗”概念的提出、新文学的构想、新诗歌的写作方式等等。
《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源于毛泽东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主义精神。
毛泽东在《毛诗·大序》中提出了“用新文学唱新民主主义斗争”的理念,在这里他结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精髓和新文化的开放性,从一个实践的视角看待诗歌的写作,以一个革命的精神情怀形成了新的观念和体系,从而把前人建立起来的传统文学理论更新为近现代文学理论。
其次,这首诗中有几个方面体现出毛泽东极对诗歌具有开拓性与创新性的理解。
首先,毛泽东倡导新文学的创作,在《毛诗·大序》中明确提出“新诗”概念,把新文学理论引入到诗歌写作中来;其次,毛泽东提出诗歌不只是描述静态的景物,而是要让人们感受新社会的活力,让读者把“天、地、民”的憧憬和对抗的意识重新联系起来;再次,毛泽东建议诗歌以精炼的文字把读者带入一种虚拟的空间,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中,人们可以和比当下更广阔的世界接轨。
此外,毛泽东还强调了诗歌中的流水、平仄等基本格律,把空气感和情感感染带到新的诗歌文学中去;同时,他还提出新的诗歌写作方法,让古文言词保持原有的外在形式,但可以运用到描写当代生活的文学创作中,从而让诗歌不仅是神尚,而且可以和民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毛诗·大序》给传统诗歌文学理论注入了大量的新文学思想,从而得到了很多理论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重视和支持,它成为中国现代古典诗歌理论中的经典作品。
毛泽东作为一位全方位的文学家,在诗歌理论方面深入到深层次,把新文学理论真正地融进诗歌创作之中,使得《毛诗·大序》具有特殊的经典性和无可替代性。
《毛诗大序》读后感
《毛诗大序》对于诗歌抒情的认识相当透彻。
首先,明确提出了“情志统一”,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
言志”的说法,《毛诗大序》继承先秦典籍,特别是《乐记》的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提出了
“情志统一”,强调诗歌是用来抒情言志的,明确指出语句的特
点与功能。
《毛诗大序》在诗歌创作上,发乎情,止乎礼,提倡人们遵守礼义,不违规范。
总的来说,《毛诗大序》依旧没有违背儒家的“诗教”传统保守的传统价值观,仍然是容易使诗歌成为礼
教的说教工具。
其次,《毛诗大序》很重视文学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教化功能。
这也为诗歌的谏劝讽喻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毛诗大序》尤其是对于诗歌有教育的意义,并且肯定了诗歌的讽刺批评之作用,这也为现代很多作家打开了广阔的创
作之门,我们当代学生认识古老传统文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0套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
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将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案: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作家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
《毛诗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
《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
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
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
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
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
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
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
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
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