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448.00 KB
- 文档页数:4
论《毛诗序》诗教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毛诗序》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宝典,其影响力深远。
它被誉为“新文艺运动的第一部宣言”,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毛诗序》提出了“新文学”的理念,提倡“新文学”的基本原则,强调文学作品应以“社会实践”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现实”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人民”为最高标准,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核心。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以文学作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为重点,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理想为终极目标,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其次,《毛诗序》强调文学批评应以“科学”为基础,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
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总之,《毛诗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艺术性的视角,而是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真理为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实践为核心,以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目的,进行文学批评。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序读后感首先,毛亨在《毛诗序》中对诗词的定义进行了一番阐述。
他认为诗是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说“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志情之极”。
这句话表明了诗的多重功能和价值。
诗不仅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其次,毛亨在《毛诗序》中提到了诗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说:“子科有藏无所不燾”,这句话表明了诗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诗词是一种美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催生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更加向往美好,追求真理。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再次,毛亨在《毛诗序》中对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他说:“凡人以事为号令,文以瑚琏瓮牖书之,监以金玉质,食以珪璋”,这句话表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的景象。
古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融入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毛亨在《毛诗序》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一番赞美。
他说:“乃至鸾俦凤交,箕帚相继,长笛凭鸣。
玄宇宙则磊落充溢,兹穷年代则旧俳谈弥留”。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毛诗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毛诗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读《毛诗序》有感《毛诗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尤其《毛诗序》对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有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古文《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成为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此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继承发挥了“诗言志”之说。
虽然在先秦“志”中包含“情”,如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所说“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情”在“诗言志”说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而《毛诗序》则突出强调了“情”与“志”的统一性,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段论述来看,《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毛诗序》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在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它与《楚辞》中抒情言志说的不同,就在于它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的约束,服从于“礼仪”的规范。
它指出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发乎情,民之性也”。
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这就要求诗歌虽然表现的是诗人个人一已之情感,但这种情感又必须带有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毛诗序》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毛滂所著,主要写了诗人对于古代诗歌艺术的研究、剖析、发现和总结,是一部经久不衰的诗学经典。
毛滂在《毛诗序》中把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唱诗、造词、体说、派别和杂陈。
他对五个阶段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揣摩,他渊博的文学功力令人叹服。
他把古代诗歌艺术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剖析了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背后的文学概念,同时他也追溯了诗歌艺术的多元文化历史性继承,从而把古代诗歌艺术包括进了中国上古文学的传统文明之中。
《毛诗序》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艺术有了深入的剖析,也为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诸多的范本。
毛滂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为之后的大量优秀诗歌家称赞所用,他的精神也被后世诗人用以继承、更新和发展的。
《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产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传统伦理道德被提升至一个几近神化的高度,文学、艺术在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手上只能作为教化工具而存在。
因而“礼义”一词,便不容质疑地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
于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更成为了《毛诗序》当中的精髓之所在。
虽然“发乎情,止乎礼义”一句被打上了鲜明的封建道德的烙印,但仍然无碍它在《毛诗序》中闪耀其进步的、卓越的理论光辉。
《毛诗序》较好地汲取了先秦“诗言志”说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并将“情”纳入特定的框架中。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里把诗人内在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把诗歌看做是抒发诗人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将内在的情感逐步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式的过程清晰地勾画了出来,并把艺术创作来源于诗人的“情”、“志”这一因果联系呈现于我们眼前,较清晰地阐明了诗歌的艺术本质。
在当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毛诗序》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学准则,既符合了封建统治的政治标准,也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它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把“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一准则放到当下的文化语境去予以探讨,其理论缺陷亦是明显的。
首先,它过于着重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内容、性质、范围有所限制,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规范的保守性,又把文艺与政治直接对接起来,带有浓厚的现实功利性,限制了诗歌抒情理论的健康发展,仍然容易使诗歌成为礼义说教的工具。
其次,“止乎礼义”强调“志”比“情”重要性。
在《毛诗序》当中,“情”与“志”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
“志”是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情感,“情”是未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性情,前者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而后者则更多是艺术形象的昭示。
《毛诗序》中的儒家诗教思想《毛诗序》为赵人毛苌所作,它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总结了儒家诗论的要旨,主要从诗歌的特征、社会作用、分类、表现方法、原则等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诗歌以情志合一为主要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就把言志与缘情结合起来了。
情,即人的思想情感;志,有三个含义:记忆、记录和怀抱,怀抱包含着人的感性情感和理性的思想意志,甚至历史积淀下来的潜意识也蕴含其中。
诗源于人内心的感动,通过诗的形式记录和反映现实,抒发内心的怀抱,即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因而,在儒家诗教中诗歌的情和志合二为一,相辅相成,共同融汇于诗歌之中,言志抒情便成为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孔颖达在《正义》中所言:“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其次,《毛诗序》非常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政治服务,诗歌是统治阶级实行文学教化的工具。
从内容上看,诗歌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人心可以超越视听觉,感受到整个社会脉搏的跳动,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对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关注与反映,通过美刺参政议政。
从社会功能上看,通过诗歌教化最终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理想。
从中可以看出它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意义与功利色彩的政治工具。
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对社会的关注和自上而下对政治的教化,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接着,《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即风、赋、比、兴、雅、颂。
按朱熹的说法,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为诗的创作方法。
关于风、雅、颂《毛诗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毛诗序》认为风,即为风教,“上以风化教,下以风刺上”,统治者观风察政,通过风来实现对“乡人”和“邦国”的教化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