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冷凝水管管径的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22
冷却水管径和冷凝水管径冷却水管径和冷凝水管径是制冷系统中两个关键参数。
它们的选择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制冷效果,还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安全和能耗。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冷却水管径。
在制冷系统中,冷却水管径是指供给冷却剂循环的管道。
一般情况下,冷却水管径应根据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环境温度、冷却剂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管径过小,会导致冷却水流速过快,冷却效果不佳,甚至管道会因水流过大而发生爆裂的危险。
而如果管径过大,不仅会增加系统的制冷时间,还会浪费大量的冷却水资源。
因此,选择合适的冷却水管径是十分关键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冷凝水管径的选择。
冷凝水管径是指制冷系统中冷凝器部分的管道。
冷凝水管径的选择同样需要考虑制冷量、环境温度、冷凝剂等因素。
相对于冷却水管径来说,冷凝水管径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冷凝器的热传递效率。
如果管径过小,冷却剂在管道中的流速过慢,热量传递不及时,导致冷凝器的散热效果变差。
而如果管径过大,不仅会增加系统的成本,还会增加冷凝器的体积和重量,给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带来困难。
为了正确选择冷却水管径和冷凝水管径,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经验公式和设计指南。
例如,在选择冷却水管径的时候,可以根据制冷量和冷却水流速来计算管径。
而在选择冷凝水管径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冷凝器的传热系数和冷却剂的流速来计算合适的管径。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制冷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参数和建议,以确保系统的运行安全和高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例如,冷却水管径和冷凝水管径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弯头和管道连接,以减小水流和冷却剂的压力损失。
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冷却水和冷凝水的循环方式,确保水流均匀流动,避免出现死角和混流现象,从而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冷却水管径和冷凝水管径的选择对于制冷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能耗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根据制冷量、环境温度、冷却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管径,并参考相关的经验公式和设计指南。
冷凝水系统的设计风机盘管机组、整体式空调器、组合式空调机组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时予以排走。
1、冷凝水管的布置①若邻近有下水管或地沟时,可用冷凝水管将空调器接水盘所接的凝结水排放至邻近的下水管中或地沟内。
②若相邻近的多台空调器距下水管或地沟较远,可用冷凝水干管将各台空调器的冷凝水支管和下水管或地沟连接起来。
2、冷凝水管管径的确定①直接和空调器接水盘连接的冷凝水支管的管径应与接水盘接管管径一致(可从产品样本中查得)。
②需设冷凝水干管时,某段干管的管径可依据与该管段连接的空调器总冷量 (KW)按下表查得。
3、冷凝水管保温所有冷凝水管都应保温,以防冷凝水管温度低于局部空气露点温度时,其表面结露滴水。
采用带有网络线铝箔贴面的玻璃棉保温时,保温层厚度可取25mm。
冷凝水干管管径选择干管承担冷量 (KW)≤77.1~17.617.7~100101~176177~598599~10551056~15121513~12462>12462kW说明:DN=15mm的管道不推荐使用。
立管的公称直径,应与同等负荷的水平干管的公称直径相同。
4、冷凝水管设计注意事项①沿水流方向,水平管道应保持不小于千分之一的坡度;且不允许有积水②当冷凝水盘位于机组负压区段时,凝水盘的出水口处必须设置水封,水的负压(相当于水柱高度)大50%左右。
水封的出口,应与大气相通。
③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管时,一般可以不必进行防结露的保温和隔汽处理。
④采用镀锌钢管时,通常应设置保温层。
⑤冷凝水立管的顶部,应设计通向大气的透气管。
⑥设计和布置冷凝水管路时,必须认真考虑定期冲洗的可能性,并应设计计产生的冷凝水,必须及接的空调器总冷量 (KW)按空气露点温度时,其表面结露滴水。
干管公称直径DN(mm)202532405080100125150与同等负荷的水平干管的公称直径相有积水部位。
封,水封的高度应比凝水盘处大气相通。
处理。
应设计安排必要的设施。
冷凝水跟排水水管管径冷凝水是指在空调、冷冻设备以及其他制冷设备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水汽经过冷凝过程变成液体的一种水。
而排水水管管径则是指用于排放冷凝水的管道的内径尺寸。
正确选择冷凝水和排水水管的管径非常重要,可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避免因管道堵塞等问题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冷凝水的形成是由于冷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冷凝作用使得水汽凝结成液体。
在冷却设备正常运行时,冷凝水会因重力作用自动排出。
因此,冷凝水的排放管道应具备较低的水头损失,以保证水能够快速、平稳地排出。
选择冷凝水和排水水管的管径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冷凝水产量:冷凝水的产量取决于冷凝设备的规格和使用环境。
冷凝水产量较大时,需要选择较大的水管管径,以确保水能够快速排出。
2. 管道长度:管道长度会影响水的流动速度和水头损失。
当冷凝水流经较长的管道时,需要选择较大的管径以保证足够的水流量和降低水头损失。
3. 管道材质和形状: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管道对水流的阻力有所差异。
粗糙的管道内壁会增加水流阻力,因此在选择管径时需要考虑管道的材质和形状对水流的影响。
4. 冷凝水的排放方式:冷凝水的排放方式有多种,包括重力排放、泵送排放等。
不同方式对水管管径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根据上述因素,一般来说,冷凝水和排水水管的管径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1. 足够的流量:确保管道能够满足冷凝水产量的需要,避免因管道容量不足导致水倒灌或溢出等问题。
2. 适当的流速:水在管道中的流速一般建议控制在0.5至1.5米/秒,过高的流速可能增加水头损失,过低的流速可能导致水在管道中滞留。
3. 低水头损失:确保管道的水头损失较低,防止因管道设计不当引起的水头损失过大,影响冷却设备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冷凝水和排水水管的管径选择与冷凝水产量、管道长度、管道材质和形状、冷凝水的排放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合理的管径选择可以确保冷凝水的正常排放,避免管道堵塞和水头损失过大等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管径计算和校验,或者参考相关的设计手册和规范来选择合适的管径。
空调冷凝水立管管径
空调冷凝水立管管径是指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垂直管道的直径,其直径尺寸会直接影响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一般来说,空调冷凝水立管管径的选择应根据空调系统的规格、房间的大小以及管道的长度来确定。
通常,较小的房间需要较小的管径,而较大的房间则需要较大的管径。
此外,管道的长度也应被考虑在内,因为较长的管道会增加空气阻力和能量损失,导致空调系统的效率降低。
因此,选择适当的空调冷凝水立管管径是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的重
要因素。
- 1 -。
冷凝水管的设计冷凝水管的设计通常,可以根据机组的冷负荷Q(kW)按下列数据近似选定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Q≤7kWDN=20mmQ=7.1~17.6kWDN=25mmQ=17.1~100kWDN=32mmQ=101~176kWDN=40mmQ=177~598kWDN=50mmQ=599~1055kWDN=80mmQ=1056~1512kWDN=100mmQ=1513~12462kWDN=125mmQ>12462kWDN=150mm注:(1)DN=15mm的管道,不推荐使用。
(2)立管的公称直径,就与水平干管的直径相同。
(3)本资料引自美国“McQUAY”水源热泵空调设计手册。
风机盘管机组、整体式空调器、组合式空调机组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必须及时予以排走。
排放冷凝水管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沿水流方向,水平管道应保持不小于千分之一的坡度;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当冷凝水盘位于机组负压区段时,凝水盘的出水口处必须设置水封,水封的高度应比凝水盘处的负压(相当于水柱温度)大50%左右。
水封的出口,应与大气相通。
为了防止冷凝水管道表面产生结露,必须进行防结露验算。
注:(1)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管时,一般可以不必进行防结露的保温和隔汽处理。
(2)采用镀锌钢管时,一般应进行结露验算,通常应设置保温层。
冷凝水立管的顶部,应设计通向大气的透气管。
设计和布置冷凝水管路时,必须认真考虑定期冲洗的可能性,并应设计安排必要的设施。
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DN(mm),应根据通过冷凝水的流量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1kW冷负荷每1h约产生0.4kg左右冷凝水;在潜热负荷较高的场合,每1kW冷负荷每1h约产生0.8kg冷凝水。
常见的空调冷凝水管设计选择
通常,可以根据机组的冷负荷Q(kW)按下列数据近似选定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
Q≤7kW DN=20mm Q=7.1~17.6kW DN=25mm
Q=101~176kW DN=40mm Q=177~598kW DN=50mm
Q=599~1055kW DN=80mm Q=1056~1512kW DN=100mm
Q=1513~12462kW DN=125mm Q>12462kW DN=150mm
注:
(1)DN=15mm的管道,不推荐使用。
(2)立管的公称直径,就与水平干管的直径相同。
风机盘管机组、整体式空调器、组合式空调机组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必须及时予以排走。
排放冷凝水管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
•沿水流方向,水平管道应保持不小于千分之一的坡度;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当冷凝水盘位于机组负压区段时,凝水盘的出水口处必须设置水封,水封的高度应比凝水盘处的负压(相当于水柱温度)大50%左右。
水封的出口,应与大气相通。
•为了防止冷凝水管道表面产生结露,必须进行防结露验算。
注:
(1)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管时,一般可以不必进行防结露的保温和隔汽处理。
(2)采用镀锌钢管时,一般应进行结露验算,通常应设置保温层。
•冷凝水立管的顶部,应设计通向大气的透气管。
•设计和布置冷凝水管路时,必须认真考虑定期冲洗的可能性,并应设计安排必要的设施。
•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DN(mm),应根据通过冷凝水的流量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1kW冷负荷每1h约产生0.4kg左右冷凝水;在潜热负荷较高的场合,每1kW冷负荷每1h约产生0.8kg冷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