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之离愁别绪群文阅读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10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黄金实验小学程晓燕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淮上与友人别》、《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别董大》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一:师:孩子们,你们能根据这些描写猜出古诗句吗?1、诗人伫立在楼上,久久深情目送友人乘船顺流而下,直到消失在海天交接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诗人乘舟欲行,朋友踏歌送行,水深情更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别具匠心借筵席将近,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与祝福,使人不难想象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送别的诗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送别诗。
板书课题:群文阅读之走进送别诗二:了解送别诗师:送别诗在古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诗呢?PPT: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路途艰难。
或为拜师学艺,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波,或为战争充军,不得不远走他乡而离别亲人,朋友……这就为送别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PPT出示古诗:1. 解诗题师:读了诗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别”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诗人郑谷在扬州与朋友握别,友人去潇湘,诗人去长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下面的注释师:是啊!通过注释来理解诗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2、读诗文师:诗题我们了解了,那么你们会读诗文吗?(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读这首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过程: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中离别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2.读诗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预设回答)《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读到“依依”,便想到“依依不舍”。
说得真好!谁再补充?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柳”和“留”是谐音,也有不忍离别的象征。
(你引经据典,让我们也增长了见识。
)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这样一首《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第一篇:送别诗群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已学的送别诗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2.回顾《赠汪伦》(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3)板书:踏歌送别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群文阅读议题:送别诗之别样情怀(讲稿)一、学习目标1.理解古诗,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挖掘诗歌中诗人乐观积极,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知诗歌,体会诗人在勉励友人的同时也勉励自己积极乐观豪迈爱国的情怀。
三、难点:在众多送别诗中,诗人的乐观豪迈的爱国情怀是通过什么物象来表达的。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相信有同学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带领大家徜cháng徉古诗的海洋,惊叹于中国古诗的博大精深,折服于选手们超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也来做一次这样的选手,相信大家也有他们一样精彩的表现。
(播放图片,提示朝代,诗人,地点)师:以上的诗句前三首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类别:送别,都表达了共同的的情感:伤感的离愁别绪,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是这样的情感呢?(放第四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他一道送送他的朋友,去感受一下诗人别样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师:说到岑参,相信同学们都预习了,就请一个同学来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1、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做嘉州刺史,也算是我们半个乐山人,他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生:简单的介绍一下,老师补充师:同学们还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2、生:公元 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师:我们来听听范读,注意诗歌的语速,语调,节奏,和停顿。
(三)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以下重点字的读音:折(zhé)裘(qiú)衾 (qīn) 薄(bó) 着(zhuó) 羌(qiāng) 辕(yuán) 掣(chè)1、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音频,2、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请根据画的节奏来读。
“送别诗之离愁别绪”群文阅读资料一、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背景:李白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均通,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
《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孤蓬: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⑷征:远行。
⑸浮云:飘动的云。
⑹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⑺兹:此。
⑻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⑼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二、送沈子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背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⑴渡头:过河的地方。
⑵行客:过客;旅客。
⑶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⑷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
当指友人所去之地,与题中“归江东”吻合。
“圻”,曲岸。
⑸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三、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背景: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之作。
⑴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⑵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⑶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⑷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