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04 KB
- 文档页数:9
群文阅读——走进送别诗黄金实验小学程晓燕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淮上与友人别》、《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别董大》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一:师:孩子们,你们能根据这些描写猜出古诗句吗?1、诗人伫立在楼上,久久深情目送友人乘船顺流而下,直到消失在海天交接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诗人乘舟欲行,朋友踏歌送行,水深情更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别具匠心借筵席将近,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与祝福,使人不难想象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送别的诗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送别诗。
板书课题:群文阅读之走进送别诗二:了解送别诗师:送别诗在古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诗呢?PPT: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路途艰难。
或为拜师学艺,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波,或为战争充军,不得不远走他乡而离别亲人,朋友……这就为送别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PPT出示古诗:1. 解诗题师:读了诗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别”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诗人郑谷在扬州与朋友握别,友人去潇湘,诗人去长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下面的注释师:是啊!通过注释来理解诗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2、读诗文师:诗题我们了解了,那么你们会读诗文吗?(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读这首诗。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趣味语文《送别诗》课堂实录一、谈话引入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1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生:齐读“孟浩然”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生:我不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
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师: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陆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陆老师写一写。
“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
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
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第一篇:送别诗群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已学的送别诗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2.回顾《赠汪伦》(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3)板书:踏歌送别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互动:老师珍惜和学生共同度过的这节课,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分钟。
老师问学生们为什么要珍惜这节课,引出“别”的话题,然后询问学生们送别时的经历。
一、导入:老师板书“送”,让学生齐读。
然后让学生回忆亲朋好友离别时的场景。
接着,老师引出古代人送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感受他们送别时的情感。
二、出示研究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三、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老师让学生读诗题,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且知道送别的地点和对象。
老师强调“解诗题”在古诗阅读中的重要性。
2.读诗文:老师让学生自由练读古诗,然后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最后齐读古诗。
3.明诗意:老师让学生了解诗的韵味,先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自由说出平时理解诗歌意思的方法。
四、研究《赠汪伦》:老师让学生自由练读古诗,然后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最后齐读古诗。
老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五、研究《别董大》:老师让学生自由练读古诗,然后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最后齐读古诗。
老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六、研究《送元二使安西》:老师让学生自由练读古诗,然后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最后齐读古诗。
老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七、总结: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回顾研究过程,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研究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古诗的美。
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酒相送,描绘了朝雨、客舍、柳色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这些送别诗有很多不同点。
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以及所抓住的景象都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都抓住了景象来表达情感,而送别时的真情也是相同的。
总的来说,送别诗所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是诗人们在送别时所共同表达的情感。
离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离别题材的古诗更是表达了人们在别离时的情感与思绪。
通过群文阅读离别古诗,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能力。
下面是一份离别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表达离别古诗中的情感与主题。
【导入】创设情境:老师与学生相互告别,回忆一起度过的时光,引出离别的主题。
导入问题: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经历?离别时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呈现】呈现古诗:选取经典的离别古诗,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将古诗呈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
感受诗词:通过朗读、赏析古诗及与学生讨论,让学生感知古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理解】背景知识:介绍古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词语解释:解读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唐宋文学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情感表达: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离别古诗的情感体验。
【拓展】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创作一首离别诗。
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离别情感。
联想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离别与其他主题的关联,如爱情、友谊等,扩展对古诗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精选古诗:老师再次呈现几首离别古诗,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欣赏和总结。
情感分享:学生分享对离别古诗的感悟与体会,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实践应用】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一段话或一幅图画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通过以上的离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将在感知、理解和表达中全面体验离别古诗的魅力。
这样的设计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又注重学生情感表达与创造力的培养。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同时也培养其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离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本节课程旨在通过离别诗群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离别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离别诗群文为素材,包括古代与现代的经典离别诗歌及相关散文作品。
学生将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离别主题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形式特点,并展开文学鉴赏与讨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本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问或者简单的活动带入离别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曾经有过离别的经历吗?离别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含义和相关情绪。
第二步:讲解(15分钟)教师在这一步骤中将讲解离别诗群文的特点和主题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讲解材料,介绍离别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相关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经历等。
教师示范朗读经典离别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步:朗读与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朗读,通过讨论与合作,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和意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和韵律等要素,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离别这一主题的多样表达方式。
第四步:理解与思考(2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别诗群文的内涵与意义。
问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作者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离别的情感?2. 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离别主题的表达有何作用?3. 你对这些离别诗歌的感受是什么?4. 你们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能否借助这些诗歌来表达你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提升他们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写作实践(2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离别诗群文及其理解,展开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时间。
学生可以选择以叙事、抒情或议论等方式,写一段与离别相关的文章,表达他们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一样送别别样情——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复习并背诵另外四首送别诗。
初步学会鉴赏送别诗。
过程与方法:1、总结送别诗的共同特点。
2、了解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3、初步学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一组送别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不同情感。
2、通过一组送别诗的对比鉴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在诵读中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同学们,人间最难舍的情是别情,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样送别别样情——送别诗群文阅读”环节一:导入出示李叔同的《送别》,同时播放该音乐,请学生静静聆听,通过歌曲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环节二:复习对比课内两首诗1.比诗题出示课内两首诗的诗题:《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提出议题:从诗题中你发现了什么?(个人发现)学生可能会说:都有人名,有“送”“别”等关键字,第一首诗中还有要去的地点。
此时,师可引导学生总结送别诗诗题的特点:题目中会出现送、别等体现送别的字眼。
2:比写法出示课内两首古诗,学生配乐诵读提出议题一: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两首诗共同的写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齐读每首诗的前两句,接着提出议题二:诗人分别选取了什么景物来体现离别之意?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说:飘落的雨就是离人的泪,依依的柳就是深情的挽留,而那南飞的雁便是远去的故人。
只要有理有据,老师只作评价,不做评判。
自读两首诗的后两句,议题三:诗人分别以什么方式送别的?学生说出:第一首以酒送别,第二首以话送别。
.3、比情感:体悟两首诗中诗人不同的情感。
学生说出:第一首体现诗人对友人的体贴关怀之情,情感细腻委婉;第二首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情感乐观豁达。
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再读全诗。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诗中离别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触感染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义吗?生:XXX在黄鹤楼送别XXX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
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XXX而去,故称黄鹤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也是XXX和XXX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大家知道XXX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XXX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XXX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XXX 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XXX,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研究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2.读诗文(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
(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
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预设:(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生:……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
(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预设:(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
)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
(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
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
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
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4.悟诗情
(1)师:读古诗不仅要明诗意,还要悟诗情(板书:悟诗情)。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思考: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
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
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
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
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
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
4.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出示图片,音乐,教师递进引导诵读)
A.李白看着自己的莫逆之交乘船远去,想到他们之间的友情,不由得高声吟诵起来:
B.看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越来越小,心中对好友的留恋之情也越来越强烈,再次低声吟诵起来:
C.看着船消失在天际,心中的思念之情就犹如那绵绵的长江水一样,把思念之情融入这水中,在心中默默地吟诵着:
D.: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把心中对好友的祝福与思念深藏在心中,再次饱含深情地吟诵起来。
5.师:这里李白是用什么方式送孟浩然?(出示:目)
6.生诵读本首诗。
四、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