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走向新建筑》是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建筑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对建筑有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贝聿铭先生提出了“建筑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
他认为,建筑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形式、结构或者功能,而是建筑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建筑应该是一个能够传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应该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
这种对建筑的本质的思考,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贝聿铭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建筑应该具有的永恒性和持久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留给后人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种对建筑的永恒性的追求,让我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留下一种精神的印记。
在书中,贝聿铭先生还介绍了一些他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很高的水准,更是在精神内涵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他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传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空间。
这种对建筑的设计的追求,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通过阅读《走向新建筑》,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建筑应该具有永恒性和持久性,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
建筑的设计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留下一种精神的印记。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热爱。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更有意义的建筑作品,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读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1923年,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成为对过去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宣战。
在柯布西耶现存的34个成品住宅和50多个设计方案中,所有的方案设计都是围绕两种建筑设计原型为基础展开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多米诺/雪铁龙的住宅空间体系,它是立足于机器美学基础上的。
柯布通过不断地建筑实验,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完美演绎了“建筑改变的是外观,不变的是形式”这个主旨,因此也通过他的萨伏伊别墅,这个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奠定了他功能主义之父的称呼,也成为和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和阿尔托一起的现代主义大师。
标签:新建筑;机器美学;住宅柯布西耶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开始,存在着一种新精神。
建筑在陈规陋习中窒息……”这就是《走向新建筑》的开始。
在这本书中,他给住宅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说:“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如果从我们头脑中清除所有关于房屋的固有概念,而用批判的、客观的观点来观察问题,我们就会得到“房屋机器——大规模生产房屋”的概念。
他用轮船、飞机、汽车作比喻,告诉大家为何要把住宅看成居住的机器,也正是通过轮船、飞机和汽车,他让大家明白了“功能主义第一”的这个理念。
当年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出这些观念的时候,简直就如同一场建筑界的革命,虽然在当今我们看起来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简直是不敢想象!一、向机器学习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耶认为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范本,工业发展促使大量先进机器设备生产出来。
他提倡向轮船、飞机和汽车学习。
1.轮船与住宅轮船一面全是窗户的墙,光线充足的大厅。
这与过去的房子对比非常强烈。
在传统的房子里,墙上的窗户像窗洞一样,在两侧墙面形成阴影区,使得房间幽暗,但光线又刺眼,不得不借助窗帘来使光线变得柔和。
轮船长廊的价值在于它有让人满意并饶有兴趣的体形,材料的和谐搭配;结构构件的完美组合;合理的开敞和理性的组装。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世界上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建筑正处在一个改变了的规范面前。
结构已经出现了这样大的革新,使仍在缠着我们的古老“风格”不能再笼罩它;小编给大家提供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和参考!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一】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
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
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
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
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
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
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
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
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
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篇一: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走向新建筑》名词解释
走向新建筑,指的是近几年来专注于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建筑
技术。
它主要是将新型的科技材料和新型的结构设计方法应用到建筑
的设计和施工中。
这种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低碳、可持续、经济、
安全可行的建筑市场。
现代建筑设计与技术开发日新月异,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
全球性趋势。
走向新建筑,为建筑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以
克服传统建筑系统能耗较高及污染问题。
走向新建筑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可
持续发展、节能科技和科技新材料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可以
利用无害的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智能建筑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在建筑技术上实现节能环保,使建
筑能源更加有效、节约使用。
绿色建筑是建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
具体动作之一,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科技新材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材料应用于建筑行业,可以实现节能、耐久性强、经济实惠和更好的环境友好等的目的。
综上所述,走向新建筑,是当今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发展方
向的重要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也是当今现代建筑设计技术发展的方向。
现代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
必将为我们的未来建筑提供更安全、高效、结构美观的社会环境。
走向新建筑三个备忘读后感一、工程师美学的震撼。
就好比我们看到埃菲尔铁塔,那高耸入云的钢铁骨架,它可不像那些古老建筑一样靠花哨的雕刻来吸引人。
它就那么赤裸裸地站在那儿,用它的结构和高度诉说着自己的伟大。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像手机,真正好用的手机设计得越来越简洁,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都被去掉了,就像工程师美学所倡导的一样,把功能做到极致,外观自然就有一种冷峻而迷人的魅力。
这一备忘就像是给当时那些沉迷于传统建筑装饰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美不一定是那些繁复的花纹和柱子,简单、高效、实用的东西也能美得让人惊叹。
二、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就想,柯布西耶这也太冷酷了吧,把家说得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但越读越觉得有道理。
在这个备忘里,他把住宅的本质剖析得很透彻。
传统住宅里那些弯弯绕绕的布局,那些看似温馨但实际浪费空间的小角落,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显得有些累赘。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那些老房子里,会发现有一些狭小的储物间,放不了多少东西还占地方,这就不符合“机器”的高效性。
现代的公寓设计很多就借鉴了这种理念。
你看那些小户型公寓,空间利用得非常巧妙,客厅、卧室、厨房虽然紧凑但功能齐全。
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点浪费。
而且,这种理念也让建筑成本降低了,更多的人能够住得起房子。
这也有点小问题,有时候这种住宅真的太像机器了,缺乏一点家的那种温馨的“人情味”,但总的来说,柯布西耶这个想法确实是让建筑界对住宅有了全新的思考。
三、建筑的时代性。
柯布西耶在第三个备忘里强调建筑的时代性,这就像是在提醒建筑们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别老活在过去。
建筑不能总是模仿古代的风格,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材料、技术和生活方式,建筑应该反映这些特点。
想想古代,人们只能用石头、木材盖房子,所以建筑都是那种厚重、敦实的感觉。
现在呢,我们有钢筋混凝土、玻璃,建筑可以盖得又高又大还很轻盈。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物,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走向新建筑》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新建筑的设计理念、材料应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让我对新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新建筑的设计理念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通过对多个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的采访,揭示了他们对于新建筑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
其中,有的设计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将建筑融入自然风光之中,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的设计师则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将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适合人居的建筑空间。
这些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让我对新建筑的设计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也让我对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新建筑的材料应用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工艺的不断革新,新建筑的材料应用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钢、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轻质、高强度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性能,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环境舒适性的需求。
同时,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让建筑更加美观、实用和环保。
通过学习这些材料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我对新建筑的材料选择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新建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这些建筑不仅在设计理念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还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过程中注重节能和环保。
这些实践经验为我树立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让我对于新建筑的环保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现在住的房子,跟几百年前的人住的,有啥不一样?别告诉我你还在幻想着住进“山洞”,追求那种“原始美”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本《走向新建筑》,看看那些建筑师们是怎么把咱们从“山洞时代”拉进“未来世界”的!
你可能会说:“哎,房子不就是用来住的吗?有啥好聊的?”哈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房子可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壳儿”,它可是咱们生活方式的“代言人”!想想当年,咱们的祖先们住的是茅草屋,那时候的他们,可能还在为下一顿的口粮发愁呢。
而现在,咱们住的是高楼大厦,用的是智能家居,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科技进步那么简单!
《走向新建筑》这本书啊,就像是一位“建筑界的潮人”,它告诉我们,建筑不仅仅是砖石瓦块的堆砌,更是一种理念的体现。
它鼓励咱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去追求那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新建筑。
你可能会说:“哎呀,那些新建筑看起来冷冰冰的,没有老房子那种‘人情味’啊!”哈哈,那你就又错了!新建筑可不是“冷血动物”,它们也是有“灵魂”的!比如那些绿色建筑,它们不仅环保节能,还能让咱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而那些智能化的建筑,更是让咱们的生活变得“轻松加愉快”,就像有了一个“私人管家”一样。
当然啦,走向新建筑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哎呀,新建筑太贵了,咱们普通老百姓可住不起啊!”这话虽然有
点道理,但别忘了,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成本的增加。
就像咱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也是贵得吓人,但现在呢?几乎人手一部!
所以呀,小伙伴们,别再用“山洞思维”来看待咱们的建筑了。
咱们要敢于拥抱变化,敢于走向新建筑!说不定哪天,你就能住进那个“既实用又美观”的“未来之家”呢!。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
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
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
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
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
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
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
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
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
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
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
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
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
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
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
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
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
”而平面是“生成元”。
“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
”“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
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
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
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
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