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唐朝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唐代诗人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二、课题组成员:三、课题指导师: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擅长从民歌、神话中吸取养分与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颜色,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
同时,他几入长安的传奇一生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多启迪。
本学期对高二学生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这门课,同学们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熟悉,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为此,确定把《唐朝诗人李白探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远抱负的精神,能正确熟悉和处理抱负与现实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内容和思想。
3、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活动的实施过程与内容: 1、5月16日小组争论,选择课题,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5月20日-6月13日查找资料,归类整理,了解李白一生事迹,预备李白的一个故事。
3、6月20日(1)、讲一个李白的故事(2)、配乐朗诵李白的一首诗4、6月21日(1)、赏析李白的一首诗(2)、看《唐之韵》(一代诗仙)5、6月25日汇总整理,争论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6、6月27日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完成结题报告七建议: 1、每一次活动都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2、对搜集的资料要准时归类整理、分析研究。
3、珍惜每一次发言机会,发言前应作好充分预备。
4、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八、研究性学习感受:只有启程,才会达到抱负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尝到堂堂正正的感觉。
高中历史满族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一,概述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风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二,满族历史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作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
肃慎、挹娄、勿吉、株喝、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同,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
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占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
元朝蒙占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汉人。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
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汉人。
1636年,阜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同时也改元“崇德”。
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益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三,语言文字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
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刺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
完颜阿骨打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
20年后的1138(金天眷元)熙宗完颜应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班级:小组成员: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 3 )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 )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 )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研究步骤(1 )确立选题(2 )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 )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 )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 ,博物馆 ,互联网 ,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的思想念生怎的化。
六社会的迁我当代人有何启。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交通、婚嫁娶、日喜⋯那一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的政治和基......础。
2.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有感上一学期,阴差阳错之下听了一节西江历史文化的课程,一下子被那仿佛在身边的历史所吸引,也被老师那博大的历史知识所震撼。
一节课下来,课堂不再沉闷,而是有所收获、有所欢乐。
接着这学期我毅然选择了这门的课程。
一学期下来,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但另外有深刻印象的主要有:西江流域的地理文化、利玛窦与中国和端砚文化。
西江流域的地理文化。
西江,珠江水系干流之一。
全长2214公里,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是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
西江干流及沿途支流、源泉、湖泊构成西江水系。
西江水系及其集水区内的地理元素统称西江流域。
而在我们肇庆也还留有西江在历史长河上遗留下来的古河道。
此外,西江的水量丰富,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长江。
肇庆高要站平均年径流量2215亿立方米,为广东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利玛窦与中国。
明末,利玛窦通过澳门来到肇庆,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之旅。
利玛窦凭借自身精湛的历法、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了封建皇帝、官员的尊敬和垂青,使得传教士在中国得以立足,从而有了在中国的安身立命的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启蒙了中国早期的思想,同时也把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进了中国,使当时封闭的中国第一次全面了认识了世界。
利玛窦的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端砚文化。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而出产于肇庆的端砚更是名列中国名砚之首。
端砚产于我们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
端砚石属沉积岩,它的原始母岩形成于4亿年前泥盆纪中期,当时肇庆一带以西是海洋,大量沉积物聚集在这一地带,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砂被河水带到滨海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堆积成层,从端砚石的原始物质聚集到变成可以制作端砚的端砚石矿,经历了物质聚集阶段、深埋成岩阶段、褶皱隆起变质阶段、生成岩阶段4个阶段。
端砚分为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
研究性学习报告巡礼近代青岛青岛七中2011级10班胡名馨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巡礼近代青岛探究人:胡名馨研究方法及步骤:1.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近代来,青岛有了什么样的发展与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岛,一起探寻一下。
研究方法:调查法。
研究时间:2012年8月11日研究资料: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
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
青岛近代的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梁实秋、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
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一座区域性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引发众多牵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可谓屈指可数,而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自从德国占领青岛以来,由青岛引发的全国性事件之多、对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之深远,国内罕有可匹。
“胶州湾事件”促发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导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由此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有的学者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线。
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租借地中最早收回的一处租借地。
1925年发生的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和“青岛惨案”,使青岛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五卅”运动的中心之一。
学习报告: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注:假设发现该文档违法、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____年1月——____年9月,我们历史组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是历史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____年9月——____年1月,我们召开了屡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
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屡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会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
2、高考改革的趋势。
____年____(省、市、区、县)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____(省、市、区、县)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____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
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
4、班主任支持。
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发动工作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发动。
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____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____(省、市、区、县)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时机。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课题:改革开放35年科目:历史研究方式:文字描述及问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35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科技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学习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后,学生们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够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
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为此我们特意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并作出总结。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我们的祖国在这三十余年风风雨雨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还在农村建立起了乡镇企业。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又设立了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隋炀帝杨广之浅探)学校: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年级:2013级6班*****指导老师:***时间:2014年3月隋炀帝杨广之浅探【摘要】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开通了大运河、创建了科举制度等,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最后却横死江都,隋朝灭亡。
被谥“炀”,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诟病,与秦二世胡亥并列为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还原历史真相,将隋炀帝放在历史中去看待,隋炀帝不失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作为亡国之君,被诟病千年成为必然。
【关键词】隋炀帝:千古一帝,开凿大运河,确定科举制;谥号“炀”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之一。
【正文】一、研究背景:在《历史》学习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史时,我被很多问题所困扰,公元589年杨广二十岁指挥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五代十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群雄混战的局面。
随后荡平南方叛乱,北征突厥,并于公元604年继位,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短短14年时间,开通大运河、确立科举制、开疆辟土、经营西域、畅通丝绸之路等等,做出了影响中国后世数千年的历史贡献,并且积聚了大量的财富,隋亡时达到了“天下储积,可支五十年”的局面,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炀帝杨广却被谥为“炀”,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诟病,与秦二世胡亥并列为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提起他的形容词就是好战、暴政、荒淫、横征暴敛等等。
试问一个这样的皇帝是否可以在生产力落后的一千多年前,在短短14年时间内,领导一个国家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二、研究目的:带着这些疑惑,我愿拂开千年历史的些许尘埃,去还原一个真实一些的历史人物隋亡国皇帝杨广。
三、研究方法:信息搜集和调查法:第一,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对隋炀帝杨广的不同评价;第二,通过查阅史料,了解杨广的事迹和历史背景。
归纳类比法:将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李世民进行对比,还原历史中真实的杨广。
四、研究成果:1、隋炀帝杨广的主要事迹:1-1完成国家的统一:20岁指挥灭陈,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纷争,并且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时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和总结范文研究性学习和总结范文:红色文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总结出红色文化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思了一些红色文化在商业化、表层化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引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励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承接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化的兴起,红色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整改。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2.1 红色文化的起源红色文化起源于中国革命时期,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所传承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以及抗日战争中,用血肉之躯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红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宣传。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文化大革命”的推进,使得红色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红遍神州的红宝书、红领巾等成为时代的符号,丰富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化内涵。
3. 红色文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3.1 激发民族自豪感红色文化通过宣传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英雄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种自豪感可以激励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并对中国革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3.2 传承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包括牺牲奉献、坚定信仰、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观。
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正义、勇往直前。
3.3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宣传和弘扬,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课题的名称:指导老师:组长:组员:一、研究内容:1、海南骑楼老街的由来: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
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
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
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
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2、海南骑楼街区的风格: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
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
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
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
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通过一个学期的对南平乡土史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对本地历史了解甚多,收获甚大。
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我们小组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曾是南平国、南平郡之府地,清末同治年间始建为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二、四军团会师于此,195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南平曾率先在全国兴起畜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1998年,全镇人民英勇顽强的夺取了抗洪史上称之为"南平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
我们组也概况出南平历史的沿革。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
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
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
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
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
清亦同。
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
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
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
1914年为建安道。
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
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
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
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
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
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
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南平也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
十个县市的建县历史都在千年以上,这在福建省九个地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闽北两次成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代,闽北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建阳、建安(今建瓯)二县刻书占全国三分之一强,闽北印刷业十分发达,建阳麻沙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特别要说的是,南平还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6年南平就建立了共产党的地下支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地下党省委一直坚持战斗在闽北,被中央誉为“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
举世闻名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武夷山下。
1930年,闽北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合并,形成著名的闽浙赣根据地,曾经留下彭德怀、方志敏、叶飞、曾镜冰、肖劲光、陈丕显等人的足迹。
目前全市共有革命老区县8个,老区乡镇56个,老区行政村631个,老区人口89.6万人。
南平在五代十国时曾是南平国、南平郡之府地,清末同治年间始建为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二、四军团会师于此,195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南平曾率先在全国兴起畜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1998年,全镇人民英勇顽强的夺取了抗洪史上称之为"南平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
南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南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是水旱兼作区。
镇委、镇政府长期坚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民营化和建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以粮棉油、珍珠养殖、畜禽、林果等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格局。
工业经济形成了机械制造、塑料制品、造纸包装、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
南平基础完备,功能齐全。
镇内建有22万千伏、11万千伏变电站各1座,日供水万吨的水厂1座,教育、文化、卫生、通讯、互联网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南平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整体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闽北人才辈出,曾出过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纲、浦城的真德秀、建瓯的杨荣等。
历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弃疾、陆游、蔡襄、杨时、柳永、严羽等都曾在闽北留下足迹。
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当代哲学家蔡尚思赋诗盛赞:“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南平也有许多大文豪。
如朱熹,号晦翁。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生于尤溪。
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于建阳考亭,后与夫人刘氏合葬于建阳黄坑后塘村。
朱熹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讲学著书,自成考亭学派,成为一代理学宗师。
现朱熹墓、考亭书院等遗址已逐步修复。
再如宋慈,字惠父,建阳童游人,为宋代名医,其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法医学检验专著,有日、法、英、荷、德、俄等文字译本,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宋淳佑九年(1249年)宋慈卒于广州经略安抚使任上,后归葬建阳崇滩昌茂村。
现宋慈墓依然保护完好。
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郭沫若曾作过《咏南平二首》其一: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
山川忆今昔,水火济刚柔。
造纸中心地,住来虚脚楼。
车船无日夕,仿佛在渝州。
其二:廛市因山成,南平势不平。
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
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
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
对于南平市区的地名我们小组也进行了一番调查。
发现明朝时南平共有66坊、10街、6巷,到民国初尚有48坊、12街、9巷;规模不一,名称基本历代相沿。
地名的主要意义在于标明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为人们起指示方位的作用,它不仅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交通脉络,而且记载了历史的变迁,也寄寓着当地人的理想和愿望,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成为一个地方风俗民情的活化石。
我们把南平街巷里坊的命名特征归结为九类:一是根据山水命名的;二是根据历史建筑物命名的;三是因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得名的;四是因历史传说得名的;五是以历史人物直接命名的;六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七是以地形地貌为特征命名的;八是因谐音、近音而命名或衍变下来的;九是以两处地名合并而来的。
南平因山城许多建筑和道路依山而建,所以以岭为名的路特别多,即便后来通了公路仍沿用旧名称岭。
但一些有特色的老街老地名如一夜岭、四贤街、高家仓、康乐里、和平里、天河巷等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老地名其实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小组也呼吁应加以保护和利用,以发挥其文化品牌的作用。
在南平的秀丽的风景中,我们探究了九峰山的历史。
九峰山在市区之东南,与车水马龙的滨江路仅一江之隔,其间且有九峰悬索桥相连。
因九座山峰自西北向东南重叠而得名;其横断面也有九座山峰,为天然巧合。
唐宋明清时,在九峰山先后兴建宝云寺、延平书院、万福精舍、天庆阁和石塔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古。
九峰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代黄巢起义军入闽攻打南平,曾驻军于此。
南宋文天祥设都督府,扼守九峰,屏障福州。
明邓茂七义军踞此攻打延平府,战死九峰山麓。
1933年,彭德怀所率的红军第三军团第四、五师占据九峰山和玉屏山,围城打击援敌。
饱经战火的九峰山古建筑被毁殆尽,古木不存,双石塔为惟一幸存者。
西塔耸立于九龙岩巅,高约21米;东塔立于隔闽江的鲤鱼山山顶,高27米。
双塔隔江对峙,均为七层八角实心青石结构。
双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旧说是因为“郡前东西溪交流直射”而元气散失,故建双塔镇之。
而与九峰山遥相呼应的是距南平市区10余公里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
春秋季节,茫荡山中风力较小,水气易于凝结,因而云雾迷朦,变幻神奇,得名茫荡。
独特的地方小气候,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生态系统。
这里有树种79科、285属、678种,占福建省树木种类总数近一半,比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还多4科161种。
乔木品种多于整个欧洲,其中珍贵树种38种。
种类繁多的植物构成丰富的季相变化。
杜鹃花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上山顶缓坡,其品种尤为繁多,素有“两万亩杜鹃,三十里奇松”之慨叹。
盛夏百合花盛开,花形各异,绚丽多姿。
全国百合花品种39种,茫荡山就有26种,还有午时花、惠兰花等名花异草,争奇斗妍,构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隆冬,时可见雪,银装素裹,宛如北国。
“茫茫山中海,荡荡谷生风”。
以旷、险、奇、幽、秀为特点的茫荡山风光,早在宋代就有摩崖石刻予以赞美。
此外,我们小组成员走访了南平许多古迹。
如南平二中内剑州学碑。
南山的游定夫祠堂.明翠阁等。
我们了解到剑州学碑的立碑年代是南宋绍兴丁卯年末(1147)。
碑额双行竖写篆书,“南剑州重建州学记”八字,正文真书23行,各行字数(满格为49字)不等,共1001字。
连前题一行,后立石者署款四行,共112字。
全碑连额总共1113字,篆书婉丽,楷书严劲,刻工精谨虽历八百余年,由于世受珍护,绝大多数字迹完好,芒铩如新。
其间伤损磨泐而犹可辨者约20字,全泐不辨者仅八九字,但仍可校补,实在堪称文物中的珍宝。
碑文首述当时南剑州学所处的山川形胜和地点,培养出众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