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8
个性差异与管理公管142 任晓丹 14163220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工作如果失去了人这个基本要素,就失去了根本。
因此,管理心理学首先涉及的课题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即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
也就是说管理必须和人打交道,“人”是管理的重要载体。
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管理工作只有了解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收到好的绩效。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任何人的心理过程都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过程。
个人的心理特征就是指这三个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和特征。
正是这些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构成所谓个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
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性格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与气质的差异。
个体不同的差异就构成了人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种性格气质特征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管理者管理应采取个体差异管理,看人时,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从某方面来说,个体间的差异是发展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成就的主要动力,这是个性差异对组织管理的积极影响。
可从另一方面而言,这种差异也是冲突和歧视的来源,影响群体的成就,也造成组织缺乏效率;同时,决策也无法表达大众的意愿,难以令人满意。
由于个性差异所引发的的冲突就有可能是成王败寇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方式的竞争,而失败就是个性差异对组织管理的消极影响。
每个成功的人士无不有自己的个性、独到的优势,并终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凸现出来,因此,管理企业、培养人才,都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上。
换而言之,要使员工的个性充分展现,个性能为企业所用,关键是管理者要因材施用,设立宽松的环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而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框架去限制它,个性从来不是限制出来的,否则就不称其为个性,尤其是智力个性。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关键是要设立一个宽松的、积极的、和谐的环境,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和岗位安排上注意做到用人所长,在制度制定上注意因岗而定,在激励机制上注意因人而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使每个员工个性的积极层面得到适当引导和充分发挥。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与管理(最全)word资料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3.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5.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6.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7.能力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三.简答题:1.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有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因此,作为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首先决定着人的知觉选择,这种客观事物的特点包括: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等.(2)主观因素.在知觉选择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上述诸客观因素以外,还有许多主观因素.所闻主观因素就是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它包括: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2.影响知觉的因素是什么?答:(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2)知觉归类.3.简述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答:由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思想方法诸方面的差异,常常造成人们的知觉和客观事物不一致,知觉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这就叫知觉的错误或错误的知觉,或知觉的歪曲或知觉的偏见,主要有四种:(1)知觉防御(2)首因效应(3)晕轮效应(4)投射4.简述X理论的要点及相应的领导行为?答:X理论中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1)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设法逃避工作;(2)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3)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4)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5)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6)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1)由于上述观点把职工看做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利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把金钱当成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3)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5.简述Y理论的要点和相应的领导行为?答:Y理论中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看法:(1)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2)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3)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相结合的,只有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能够相统一的;(4)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的组织的目标.(5)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最大的降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6)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地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1) 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或富有意义的工作,把每个人的指挥能力发挥出来.(2)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4)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5)总之是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任代替监督,用"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6.价值是如何分类的?答:按人员的不同对象划分,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划分,可以分为理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审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按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反应性价值观,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按照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可以分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7.简述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答:(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2)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3)价值观也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办企业,一定要对各国经营管理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考虑到各国价值观差异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建立该地区,该国家文化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领导行为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提高竞争力,长盛不衰.(4)价值观还可以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四.论述题1.试论述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答: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论所研究的基础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社会推论问题,及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3)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归因论的依据是: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活动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2.联系实际说明"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答: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和外因控制论.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他们充满自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绩效靠的是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运气.内因控制论者会比外因控制论者表现得更积极,更出色,内因控制论者在做决定之前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当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赏是以良好的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时,他们会更加努力,这种管理信念会鼓励所有员工向内在主观努力发展,其中包括那些赞成外因控制论的员工,当他们看到同事由于钻研新技术和取得更大成绩而受到奖励时,他们也许会受到同样的激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制定的各种机制应在全公司广泛宣传.另外,以技能为本的报酬的数额对发展员工工作中的内因控制十分重要,技能为本报酬制意味着员工增加的工资中的一部分是来自其钻研与工作有关的新技术.这类制度能使员工更趋向内因控制,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工作绩效与所受降赏的内在关系.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二、智力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3、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成了后来多重智力理论的前身;而且,这一理论还支持学生在某些智力方面表现出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往往又很优异的现象。
•4、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1967年提出智力是由120个独立的因素组成。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Δ: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Δ: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Δ: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1983,1993年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1998年又增加:自然智力、精神智力和存在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教授通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该理论由三个亚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
它们分别针对智力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方面、智力行为的内部与外部的中介方面和智力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方面。
这三个亚理论的结合,描绘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智力构成图7、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1996年)(1)成功智力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00152 20XX年版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一)主观内在影响因素。
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八: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九: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a、b、cEm、n、oshy;shy;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认知差异与管理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对他人的知觉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C对角色的知觉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
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
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
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
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考多选题)2)影响知觉的因素: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X理论(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①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作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③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①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②重视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③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④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⑤“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信任代替监管,“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2)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也叫认知理论。
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①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②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③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归因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
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考题: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1、价值观与管理1)价值观: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3)价值观体系:就是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4)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5)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受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舆论,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英雄人物的观点与行动影响。
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
6)价值观的分类:A按人员的不同类型分类:a)个人价值观b)集体价值观(顾客是上帝、信息就是资源)c)社会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B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分类:a)理性价值观(以知识真理作为中心)b)经济型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c)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d)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e)审美性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匀称为中心)f)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C按不同行为方式划分:反映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D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划分:a)最大剩余价值观(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最大利润这个目标,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唯一标准)b)委托管理价值观c)工作生活质量观7)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也经历了三个阶段:a)生产型价值观(企业被看作是国家的附属车间,资金税收统支、产品统购包销、国家统负盈亏、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国家指令性的生产任务)b)生产经营型价值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接受国家和市场的双重检验)c)经营型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营实体,使企业管理遵循价值规律)8)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a)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b)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c)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了解各国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生产产品)d)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是否一致)2、态度差异与管理1)态度: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态度构成因素:认知、情感、意向3)态度的特性:a)社会性b)针对性(“态度对象”,这个特性也表明态度的客观性);c)协调性(构成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d)稳定性(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情感起着突出的作用);e)两极性f)间接性:(态度不是指行为本身,它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是行为产生前的一种心理倾向。
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某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及动作中去推测而知)4)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简答的话需要从认知、情感、意向、行为答题)一个人要从事这种工作,而不是那种工作,与对工作评价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认知因素相联系的。
对工作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对工作的需要、动机、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目标导向性等,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情感与意向因素相联系的。
总之,工作态度作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5)工作态度的功能:a)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b)促进学习c)提高工作忍耐力工作态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
3、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1)组织认同感包括三部分:a)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b)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c)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a)有认同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b)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c)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d)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成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3)工作参与度:工作参与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人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4)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a)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b)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c)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d)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e)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三、个性差异与管理1、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1)个性: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个性的性质:a)组合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独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组合)b)独特性(个性与共性不同。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c)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d)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体现为个体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e)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个性的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
A个性倾向特征: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倾向特征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a)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b)需要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因素的主观状况,它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c)动机动机是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
d)价值观与态度。
e)理想、信念、世界观。
理想:是与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的想象,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向往、行动上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未来生活、工作道路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