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深刻的影视作品深入人心。
其电影中的男女形象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形象往往也是张艺谋作品中的精髓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男女形象不仅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因此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分析的是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男性往往扮演着权力和责任的象征角色。
比如在《红高粱》中,男主角菊子和杨根思都是具有强烈权力欲望的男性角色,他们在传统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女性的影响都非常大。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男主角秋瑾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的战士形象。
他们所扮演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标准,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这些男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并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权形象,许多角色也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比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主人公高大伟在接纳小萍之后,深陷于责任与良心的纠结之中。
在《金陵十三钗》中,安禄山虽然是一个强大的权力象征,但他内心对于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有不小的挣扎。
这种对男性形象的复杂刻画,凸显了张艺谋对于中国传统男性价值观念的思考,并对传统男性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塑造。
张艺谋的电影中的男女形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象,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他在电影中往往将男女形象置于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交汇处,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他既尊重了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形象,又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时代感与深刻感。
八美图观后感《八美图》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八个各有特色的女主角的故事。
这八个女性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了当代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深入的情感描绘,让观众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电影由八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有的温柔娴静,有的坚强独立,有的善良纯真,有的叛逆勇敢。
她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女性类型和角色,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女性这个群体。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个故事中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平凡而朴实。
她工作努力,为人正直,但在家庭生活中却备受压迫和虐待。
她的丈夫是一个暴力好斗的人,对她不闻不问,甚至还打骂她。
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最终,她成功地摆脱了丈夫的控制和压迫,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女性。
除了故事本身,电影的拍摄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的镜头运用非常独特,通过巧妙的镜头布局和运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在表达女性情感的时候,他常常运用缓慢的镜头移动和特写镜头,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女性的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还通过服装和道具等细节来展现女性角色的个性特点。
每个女主角的服装和化妆都有所不同,凸显了她们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例如,一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喜欢穿着鲜艳的衣服和妆容,表达着她的自信和热情;而另一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则喜欢简约的装扮,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平静和沉稳。
电影《八美图》通过八个故事的串联,成功地展示了当代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每个女主角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她们在不同的环境和困境中努力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女性角色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独立性,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女性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电影《八美图》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视觉震撼、情感流露等特点而备受赞誉。
在他的电影中,男女形象塑造的也是一大亮点。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多以豁达、刚毅、忠诚为主要特点。
例如《红高粱》中的旺财,他是一个豁达善良、忠诚仁义的男性形象,他在遇到难题时不退缩,对待敌人时也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气概。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教师赵老师,他是一个爱心满满、责任感强烈的形象,他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教导,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良心和责任心。
这些男性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了张艺谋作品中男性的正直和精神品质,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多以坚强、独立、自我追求为主要特点。
例如《红高粱》中的小陶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祥子,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都展现出了坚强和不屈的品质,她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被现实所压垮。
《千里走单骑》中的阿妹,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梦想,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这让她成为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张艺谋作品中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我追求的精神,这也是当代女性应该具备的素养。
综上所述,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多展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思潮相结合的特点,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特色,更是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张艺谋是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他的影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男女形象,表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命运和情感。
本文将从《红高粱》、《梁祝》、《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一个都不能少》这四部经典电影入手,对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分析《红高粱》中的男女形象。
该片讲述了中国东北乡村的故事,主要表现了橘子和五金(溥留,橘子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电影中,橘子是一个年轻美丽,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与之相对应的是五金这一形象,他是一个直率豪爽,粗犷豪放的男性形象,他在电影中既是橘子的丈夫,也是她的恋人。
张艺谋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展现了东北乡村男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了中国农村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面貌。
我们来分析《梁祝》中的男女形象。
这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的影片,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深情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梁山伯是一个勇敢豁达、忠诚义气的男性形象,他为了追求真爱,不顾一切放弃了家庭和事业。
而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她在丈夫去世后,选择了割发换文,化身为男子,以求能再见爱郎。
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张艺谋展现了古代中国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和不平凡的命运,讴歌了爱情中的坚贞不渝和彼此的相伴。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男女形象。
该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故事,主要围绕美丽的后羿和她的丈夫偷乐之间的爱情和争斗展开。
在这部电影中,后羿是一个绝世美女、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她在爱情、家族和国家之间陷入了心理挣扎。
而她的丈夫偷乐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精明果断的男性形象,他对后羿展开了残酷的斗争。
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张艺谋展现了古代中国王国内部的权谋斗争和男女之间的家国情怀,表现了古代中国男女性别在宫廷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和命运抉择。
我们来分析《一个都不能少》中的男女形象。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影片《鬼子来了》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题材电影。
影片中涉及了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心理状态,下面我们来对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解读。
首先是影片的女主角崔莺莺,她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电影中,崔莺莺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承担起抗击日本侵略的任务。
崔莺莺的坚强与独立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强大意志和对家国的热爱。
她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仅参与了地下抗日组织的活动,还通过与日军军官山田的对话,成功地为抗日事业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崔莺莺的精神特点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顽强抗争的女性。
其次是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山田日军军官。
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毫无人权和尊严。
山田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暴虐和残忍,是他内心深处的歧视和傲慢的体现。
他对中国人民的虐待和屠杀背后,是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理念的完全信奉和对中国文化的傲视。
山田的形象展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冷酷,他的精神特点是冷血、残忍和不容忍。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阳光”孩子。
他是一个孤儿,虽然他年幼无知,但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得到爱和关注。
在电影中,阳光孩子表现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给众人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阳光孩子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追求美好生活。
影片《鬼子来了》中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叙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特点,通过他们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情节,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张艺谋,中国著名导演,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在众多的电影中题材中,也塑造了一个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影片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倾向。
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
从《红高粱》中敢爱敢恨的九儿,《菊豆》中不幸却勇敢追求爱情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压迫的颂莲,《秋菊打官司》中不屈不挠坚持要为丈夫讨说法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倔强地坚持,《我的父亲母亲》中勇于追求真爱的招娣,《英雄》中侠骨柔情的飞雪,以及《山楂树之恋》纯净单纯的静秋,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丰满,而且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例如九儿的“敢”菊豆的“烈”颂莲的“稚”,秋菊的“拙”魏敏芝的“倔”,招娣的“纯”,飞雪的“侠”等等张艺谋电影世界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既是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纵观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美”的化身。
《红高粱》中的“秋菊”……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
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
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几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巩俐,她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都不同,但她们非常一致的地方是具有精神美,即:勇敢、大胆、执着、顽强,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电影,讲述了一个爱与悲剧的故事。
影片中的白流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形象非常深刻。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和人物悲剧两个方面,对白流苏进行浅析。
一、人物形象
白流苏是一位性格孤僻的山东少女,勇敢、坚强、独立,自小在男人世界中生活,成为一名里巷运输工人。
她在影片中的形象表现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弱势,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韧性。
在表演上,张国立则完美地饰演了这个角色,他以一种低调的方式将这个角色深刻地演绎出来。
他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出白流苏内心的痛苦和不屈,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生命力和力量。
二、人物悲剧
白流苏与陈忠实的爱情故事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白流苏一开始因为工作的需要,接受了陈忠实的邀请,成为了他的骑帮队伍中的一员。
之后,她与陈忠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由于陈忠实的处境和身份,他们的爱情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无法走到一起。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生命注定无法与陈忠实的生命相互依托。
影片中,她在得知陈忠实的婚讯后,尽管内心万分痛苦,仍然决定为他和他的未来孩子劳动,她在这个时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形象,她的坚强、勇敢、独立和自尊让人非常感动。
最后,在“二世祖”的暴力下,白流苏不幸死去,她曾经的爱情与梦想化为了一片废墟。
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另一个人的幸福。
总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深刻,其悲剧性的命运也让人倍感痛心。
她的形象和命运让我们反思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处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关注和尊重弱势群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姓名:宁敏君指导教师:王峰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2010级类别:专升本学习中心: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完成时间:2003年05 月09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提纲论文方向: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论文提纲:一、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一——善良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二、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二——独立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摘要]在现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发现其中的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特别的女性形象,《红高粱》里的九儿,直率淳朴敢作敢当;《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由善良变得自私,由天真变得残忍;《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自强不息,个性独立,等等,这些不同性格的女性,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观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女性,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里到今天的影视作品,我们都能找到她们的身影。
而今天的那些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中,尤其是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许多不同女性的描述,在他电影中的每个女性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张艺谋生于1951年11月14日,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
张艺谋是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第五代导演。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张艺谋的电影的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大部分的镜头放在九儿这个人物的身上,细致地刻画出九儿天真善良,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大宅院里的四个女人的性格特点在镜头下充分的展现出来,与其他三房太太的对比,显现出四太太颂莲由最初的天真善良,独立坚强到后来的自私残忍的这一明显变化。
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于1991年拍摄的经典作品,以描写中国传统乡村家庭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为主要主题。
然而,尽管这部电影在剧情和表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也受到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首先,电影中对女性的描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母性形象上。
观众可以看到,在片中的家庭中,女性扮演着传统的角色,她们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家庭决策或社会事务。
这种描绘对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多地强调了她们在婚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表现方式对现代女性主义来说是极具问题的,因为它没有展现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没有提供女性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掌控空间。
其次,电影中对妇女地位的呈现缺乏多样性。
虽然电影试图通过展现三个女主角的不同命运来探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这些命运仍然是传统和受限的。
无论是李宝秀、妹妹还是呼兰姑娘,都是通过婚姻这个传统制度来界定她们的身份和价值。
电影中没有呈现任何一位女性试图挑战传统婚姻观念或追求独立自主的故事线索。
相反,电影强调了“婚姻是女人一生的重要使命”,这种观点会进一步强化对女性在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
此外,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尽管《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一些反映女性聪明、勇敢和坚韧的瞬间,但这些形象仍然被置于传统家庭角色的背景下。
女性角色多为家庭的默默支持者,她们的决策和行动通常是以维护家庭利益、丈夫和子女为中心的。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女性成为被动和依赖的一方,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电影中对女性权益的呼吁缺乏积极性。
虽然电影中对部分女性面临的压迫和困境有所描绘,但它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为女性争取权益的行动。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为女性角色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或对抗性的反击,而是将她们的希望和依赖都放在了男性身上。
这种态度表明女性在现实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是相当消极和迷失的。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出现丰富多彩的男女形象,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讨论。
接下来我将对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进行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通常具有强烈的英雄气概和男子气概。
他们坚毅果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在电影《英雄》中,男主角无名与荆轲一起秘密策划刺杀秦王,展现出了坚毅不屈的精神;在电影《红高粱》中,马邑村的小彪是男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奋不顾身地使用绿豆武器对抗敌人。
这些形象塑造了男性的勇敢、坚强和责任感,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多变,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命运。
有些女性形象坚韧坚强,独立自主,能够应对艰难险阻。
《红高粱》中的李秀莲扮演者李雪莲,她放弃自己的贞操,以身体赢得了家族的安危;在电影《活着》中,秦生的妻子,冯丽萍,她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强地抗击着命运的残酷。
这些女性形象彰显了女性的坚强、智慧和勇敢。
张艺谋电影中也有一些女性形象是柔弱敏感的,她们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压迫。
在电影《红高粱》中,马邑村的少奶奶便是一个被虐待的女性形象;在电影《活着》中,秦生的妻子冯丽萍也受到了社会、家庭的艰难压迫。
这些女性形象凸显了女性的柔弱、无助和充满悲剧色彩,展现了女性的脆弱和无助。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多样而丰富,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命运和人性的复杂。
他通过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这些形象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形象既有英雄主义色彩,又有柔弱和无助的一面,使得电影作品更加真实和感人。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位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关注。
在其众多作品中,男女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本文将从四部张艺谋电影出发,分别从角色扮演、性别意识、社会地位、命运等角度入手,对其中的男女形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该片描述了中国山区的封建习俗与人情世故。
而在影片中,男女形象的刻画显得非常传统。
男性形象多数大男子主义,他们自视甚高、自以为是,而女性形象则被束缚于传统封建社会中,她们的生活、婚姻、死亡都是由男性控制的。
尤其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她们被视为家庭的财产,必须以嫁妆的多少来衡量她们的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活着》是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影片讲述了一个传奇的人生故事。
在故事中,男女形象对比鲜明,女性形象也展现得更为多元化。
男主角福贵从困苦生活中逐渐崛起,而女主角凤霞则始终生活在贫苦之中。
凤霞的命运十分坎坷,她经历了饥饿、贫困、死亡,这些悲惨的遭遇说明了社会的丑陋和残酷。
在这些意义上,《活着》十分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得更为多元化。
苦命的凤霞和农妇文兰生存极为艰难,但他们都坚强勇敢,充满生机和活力。
他们不仅在物质上支撑着家庭,还在精神上给予家庭成员支持和鼓励。
《英雄》是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影片主要描绘了中国古代秦朝的故事。
在影片中,男女形象的构建也很值得探讨。
首先是主人公勇士的形象。
他们往往高大威猛,个性坚毅,执着追求真理和正义。
而女性形象则岂能满足简单的美丑二分法?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都是细腻浪漫的。
在《英雄》中,影片的女主角名嬷嬷,她崇尚和平,深爱国家,为了挽救百姓而牺牲自己。
她所表现出来的品德与精神,远比身体更为重要。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张艺谋的电影中也是如此。
《十面埋伏》是张艺谋的第四部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了明朝末年的战争和爱情故事。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评点“张艺谋电影”专业:教育科学系06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学号:06320194 姓名:杨驰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最为重量级的名字。
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十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极度萎靡的产业阵痛中,他又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撑起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之路上最为扎实、最为世人瞩目的前行动力。
在他的电影中,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人心,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的纯熟;其二,从故事形态来看,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一直向女性倾斜;其三,张艺谋选择电影的题材很有讲究,所选故事都比较完整,并且他的所有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一、从电影导演到“电影作者”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商业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让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得以圆满。
作为张艺谋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三部商业大片也让老谋子由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进化为了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
早先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十几部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无一不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来。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才真正走上了电影题材原创之路。
“张艺谋除了不看账本外,拍片也基本不看剧本,全凭对故事剧情的独到理解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身兼张艺谋的老板、经济人和拍挡三重身份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老板张伟平这样评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
编剧对于张氏电影来说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张艺谋本人才是电影故事的原作者。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以架空正史与传统武侠的世界观为背景,明显已游离于由金庸、梁羽生、古龙所构筑的武侠体系之外。
于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更是在胡金铨、徐克、李安之外另立一派,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探析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_广播电视编导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强烈而复杂的形象。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被描绘为“花瓶”或
“附庸”,而是被塑造成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野心的人物。
例如
在《红高粱》中,女主角菊仙不仅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行动力,还在一场战争中挽救了自己的家族。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女
主角王佳芝被塑造成了一个拥有自我决策权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物,不仅能够自我保护,还能够影响和掌控其他人的行动。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经常表现出极度的情绪复
杂性。
例如在《英雄》中,女主角月光被塑造成一个既爱又恨的人物,她对爱情和家族忠诚的矛盾之间的斗争不断地推进了整个故事
的发展。
在《一个不能少》中,女主角王铮的人物形象则展现出了
极度的心理创伤和复杂的人格倾向,这也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和
转折。
最后,张艺谋的电影也经常将女性角色放置在男性角色之上,
让女性角色在故事中展现出极大的掌控力和压倒性的优势。
例如在《千里走单骑》中,女主角段珠提和她的丈夫相比,完全处于主导
地位,不仅控制着整个家族的命运,还反复利用她独特的眼力和手
段作为家族的策略工具。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塑造成独立、野
心勃勃、情绪复杂、掌控力强的人物。
这反映了他对于女性角色的
独特理解和价值观念,也为他的电影作品增加了更为复杂且丰富的
人物形象。
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的身体呈现与文化意味作者:李强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身体理论是思考和认知电影的新角度。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独特的轨迹展开和回旋,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红高粱》狂放的身体呈现代表了新的现代性启蒙,《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封闭空间表现了身体对压制的反抗,《英雄》《十面埋伏》中美艳舞动的女性身体被构建为视觉美学的奇观,《金陵十三钗》上演了色情身体向国族政治的献祭,《山楂树之恋》等影片表达了怀旧的身体情感。
关键词:启蒙;空间;伦理价值;家国意识银幕上的身体是电影的一种宣言,“人物身体这种起伏变化的性质决定了电影含义丰富的论证实践,而且产生了超越本身的更多含义。
”[1]身体不仅是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向度,也为我们认识电影提供了新角度。
本文运用身体理论研究张艺谋电影呈现女性身体的轨迹,试图发现其中与时代变迁互动的文化意味。
1 新的启蒙呼唤身体解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国新的启蒙运动催生新的社会文化观念,身体日益成为电影关注和呈现的重点对象。
《小花》《良家妇女》《湘女萧萧》等新时期初期的电影,或多或少对欲望和身体有所指涉,但大都遮蔽在历史反思、社会政治的阴影之下,身体未能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
《红高粱》则以狂放的身体呈现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标点。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其《时间—影像》中将电影分为“躯体电影”和“大脑电影”。
“躯体电影”主流是欲望,“大脑电影”更多思索和精神。
[2]《红高粱》可以被视为新时期第一部身体电影,“我奶奶”九儿(巩俐)被塑造为中国(大陆)1949年后首位具有挑动情欲力量的女性形象。
“颠轿”一场戏表现了女性的身体欲望。
摄影机以九儿的主观视角表现她从喜轿帘幕的缝隙对男人的窥视:从轿夫的脚开始,缓缓移至健硕油光的裸背——这一目光如同女人轻柔的抚摸。
在轿中的上下颠簸使得九儿的身体有了一种别样的诱惑力(这种有节奏的上下起伏犹如骑马,在中国民间风俗有独特的性隐喻)。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早、中、后三个不同创作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得出她们的共性,并阐述她们之所以如此让人难忘的原因。
从张艺谋三个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不断淡化的,从早期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电影”的创作模式到后期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商业制作模式,其女性意识是不断减弱的,这与张艺谋的创作思路变化有关。
文章后部分将重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时代精神;创作思路在近二十年中,张艺谋是站在中国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
他与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
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
从《红高粱》《菊豆》到《一个也不能少》《满城尽带黄金甲》,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这些个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意识。
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
研究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张艺谋1987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巩俐就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其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五部影片的女演员都是她。
可以说,张艺谋早期电影的女主角只有巩俐一个。
巩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乌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绚烂的笑容,健康的肤色,在传统中带点野性的美,令人敬畏又心动。
《红高粱》中红轿子里身穿红嫁衣的九儿,美丽又倔强的神情不知俘虏了多少观众的心。
1990年,巩俐凭借《菊豆》这部影片扬名海外。
那时的巩俐就像是一匹马驹,以她出色的演技和爆发力,表现出了菊豆的愤懑、骚动,以及畸形的反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上海歌女小金宝,烫着时髦的大波浪,眼神妩媚,风情万种。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初到陈家时是清纯的,不谙世事的少女,成为四姨太后,她虽穿着华贵,却时时处于忧虑争斗当中,她的反叛和好胜最终酿成悲剧。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早、中、后三个不同创作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得出她们的共性,并阐述她们之所以如此让人难忘的原因。
从张艺谋三个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不断淡化的,从早期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电影”的创作模式到后期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商业制作模式,其女性意识是不断减弱的,这与张艺谋的创作思路变化有关。
文章后部分将重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时代精神;创作思路在近二十年中,张艺谋是站在中国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
他与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
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
从《红高粱》《菊豆》到《一个也不能少》《满城尽带黄金甲》,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这些个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意识。
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
研究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从张艺谋1987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巩俐就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其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五部影片的女演员都是她。
可以说,张艺谋早期电影的女主角只有巩俐一个。
巩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乌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绚烂的笑容,健康的肤色,在传统中带点野性的美,令人敬畏又心动。
《红高粱》中红轿子里身穿红嫁衣的九儿,美丽又倔强的神情不知俘虏了多少观众的心。
1990年,巩俐凭借《菊豆》这部影片扬名海外。
那时的巩俐就像是一匹马驹,以她出色的演技和爆发力,表现出了菊豆的愤懑、骚动,以及畸形的反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上海歌女小金宝,烫着时髦的大波浪,眼神妩媚,风情万种。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初到陈家时是清纯的,不谙世事的少女,成为四姨太后,她虽穿着华贵,却时时处于忧虑争斗当中,她的反叛和好胜最终酿成悲剧。
《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是挺着大肚子,操着浓重乡音的农村妇女,土里土气,执着可爱。
巩俐在片中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内在都赋予了角色真实生活情感。
总之,在张艺谋早期的影片中,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不管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有何不同,她们的精神都是美的,都是勇敢、大胆、执着、顽强的,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
张艺谋中期的电影中没有固定的女主角,这个时期的他走的是商业片和文艺片齐头并进的路线。
这就需要分开来解读。
《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第一部涉及城市题材的商业片,女主角“安红”由模特出身的瞿颖扮演。
身材高挑,有都市气息的瞿颖在戏中是穿着时尚,做事个性,被男生猛烈追求着的城市女孩。
瞿颖美丽的外表无需置疑,但她在剧中显得那样无所适从,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从演员表演上,安红在剧中就像个花瓶一样,和张艺谋早期影片中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截然不同。
他的另一部商业片《幸福时光》里面的女性形象也是如此,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从头到尾平平淡淡,女主角表现平平,反而是男一号赵本山给影片添加了些许风采。
“盲女”董洁倒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个通过互联网选出的新一代“谋女郎”长相与巩俐、章子怡有几分相似。
对此张艺谋解释说:“如果巩俐、章子怡和董洁真有某些方面比较相像的话,那可能是因为符合了我的审美标准之一,觉得这样的形象是漂亮的。
我比较欣赏中国式或古典式的形象,不是那种艳丽或俗称长得比较洋气的。
像我这种民族化的电影,当然不能选择那种长得洋气的。
”①相反,这一时期的文艺片依旧是女性唱主角,女性形象鲜明突出。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眼神清澈,笑容羞涩。
扎着两根麻花辫,穿着大红袄的少女招娣执着的在田野里奔跑的身影像极了《红高粱》里的“九儿”,同样的美丽勇敢,同样的执着坚韧。
为爱情奋不顾身的招娣感动了很多人,也成全了19岁的章子怡。
这个既有邻家女孩的清纯,又有些“不管不顾”的倔强的女演员走出了她成功的第一步。
张艺谋后期的电影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商业大片为主,实行的是商业运行模式,推翻了之前的“女性电影”的创作模式,女性不再是主角,塑造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已不再是电影的目的。
这个时期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只是一个符号,一个“道具”,已无任何意义。
如《英雄》中的飞雪、如月,虽有国际影星张曼玉、章子怡扮演,外表靓丽,但此剧讲述的是荆轲刺秦的故事,无名、残剑才是真正的主角。
她们在剧中可有可无,只是给该剧增添了些许美丽的色彩而已。
而去年备受争议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翻版的《雷雨》,讲述的是宫廷里男人们的争斗,里面的女人只有靠“挤奶”博得观众的眼球。
巩俐扮演的“皇后”算是里面最有性格的女人了,她面对不甘的命运,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地筹谋,伺机而反,颇有些当年《菊豆》里的野性激情。
张艺谋在银幕上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从早期《红高粱》里的“我奶奶”、《秋菊打官司》中的“菊豆”、《活着》中的“巧珍”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到中期《有话好好说》里的“安红”、《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再到后期《英雄》中的飞雪,《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一种具有东方传统韵味的美。
虽然她们个体的形象并不都是可人的靓女,但她们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却都是美的。
纵观这些女性形象,在外表上,除了《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两部纪实风格的影片中,秋菊以一个农村孕妇的笨拙形象出现,魏敏芝以一个土里土气的山村女孩出现外,其它影片中的女主角都清新秀丽。
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说“我挑选演员时首先看重的是长相,尤其是女演员,第一是形象,第二才是能力。
男演员则不同,首先要靠能力,这是这一行的规律。
我就喜欢看苏菲·玛索的电影,因为她漂亮啊。
电影是一个梦,这个梦之所以吸引大众就是因为可以从中看到美丽的女性和有力量的男性,加在一起完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梦。
”②在个性上,这些女性常常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多有不同凡俗的惊人之举,表现出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这些女性形象个性鲜明,尽管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真”,即真性情。
她们注重个体的心理感受,在逆境中总表现出勇敢、果断、执着的一面,不屈从于命运,敢于和命运斗争。
这些别具个性而又有共性的女性形象是张艺谋影片极富光彩的部分。
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
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
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③二、女性形象鲜明的原因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如此鲜明,如此让人难忘,且影片过后片中女主角往往获得较高知名度,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与演员高超的演技,导演的悉心指导分不开。
长相漂亮的演员能吸引观众视线,但能让观众记住,只有美丽的面孔是不行的。
一个演员,只有在导演指导下,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背景,全身心的投入到剧情中,才能把角色演活,让观众真切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感情世界,只有这样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才能被观众所记住,才能被评委所认可。
巩俐在1989年以影片《代号美洲豹》荣获最佳女配角奖;1992年以影片《秋菊打官司》荣获金鸡奖与百花奖双料最佳女主角正说明了其深厚的功力。
而在女性形象塑造上,除了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统筹帷幄的导演。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不管在哪个时期,他总能把握时代特征与大众精神,在共性中求创新求发展。
第二,与影片中男主角的烘托、陪衬有重要关系。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男性在其中是被刻意弱化的,只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
张艺谋曾说过:“我的电影里一定要有女人,比如当年,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很弱,但到了电影里,巩俐的分量几乎与葛优并驾齐驱。
《幸福时光》中,莫言的小说中根本没有这个女孩儿,我们一定要给加上。
这是从大众的欣赏口味出发的,我自己看电影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一男一女的故事就好像欠点儿什么。
”④张艺谋关注的是中国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的痛苦。
他的影片是试图通过讲述女性的命运故事,以现代人的试点去表现封建社会和观念压抑中的女性的。
在《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一文中作者用形象的色彩对张艺谋影片中的男女形象做出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红色的女人——灰色的男人。
的确,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常常是充满激情的,她们勇敢坚韧,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片中的男性则大多生活在女人的阴影之下,他们的懦弱无能、逆来顺受与女主角的敢作敢当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他虽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但她执着、坚韧,甚至有些固执。
她为了给丈夫“讨个说法”不顾自己已身怀六甲,告到乡里告县里,告到县里不行告省里,她用她的勇敢执着终于“讨到了说法”。
而她的丈夫万庆来却始终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他是个自愿接受不平的人,行动畏怯,说话嗫嚅,是个很窝囊的男人。
第三,与制片方的大力宣传有直接关系。
在张艺谋中、后期的影片中这点尤其重要。
如开拍《幸福时光》前,张艺谋现在各个城市进行层层选秀,又在网上让网民投票选举等为新片造势,让大家把眼光都聚焦到片中女主角身上,董洁戏未演人先红。
虽然《幸福时光》上映后并不怎么叫好,票房成绩平平,但董洁饰演盲女的消息却几乎无人不知。
戏后董洁片约不断,成为中国内地最为关注演员之一。
而章子怡,是张艺谋影片创作的另一个神话。
在拍《我的父亲母亲》之前,她是中戏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从影经历,只是因为长相酷似巩俐,比较符合张艺谋的审美观,从而选进剧组,但拍完后却一举成名,接着凭借《卧虎藏龙》打入国际市场,现在俨然是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女星。
章子怡的成名离不开张艺谋,更离不开制片方的大力宣传。
第四,最重要的是,不管张艺谋哪个时期的电影,片中女性形象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契合。
也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张艺谋把握了时代的大众精神脉络。
“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明星的生成,关键的原因在于其与时代大众精神契合。
在本质上明星的生成与风靡,是因为他们的魅力、风格及其言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大众精神所在。
反过来说,只有把握了时代的大众精神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明星产生的根源与实质。
”⑤张艺谋是一位对时代情绪和大众渴求有着高度敏感性和较强预测、把握能力的导演。
正是这份敏感与超凡的才能,使得张艺谋电影中具备了一种产生明星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