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概括古代养生方法的基本精神为“ 后人概括古代养生方法的基本精神为“性 命双修” 命双修”。这是养生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内 即通过“穷理悟道”而修性, 容,即通过“穷理悟道”而修性,以调整 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 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 通过各和方法、功法和规范日常生活来修 通过各和方法、功法和规范日常生活来修 命,以调整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失衡的生理 状态,达健康长寿之目的。 状态,达健康长寿之目的。“性命双修” 是基于人的自身属性。人具有自然和社会 两种属性。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受自 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等六邪侵扰, 有生、老、病、死之自然历程。作为社会 有生、老、病、死之自然历程。作为社会 的人又要受到社会因素、周围环境和生活 条件所制约,生喜、怒、哀、乐、悲、恐、 条件所制约,生喜、怒、哀、乐、悲、恐、 惊
改善,人类平均寿命逐渐增加,时至今日,人类 平均寿命与自然寿限还有很大距离。 我国历代人平寿命 人均寿命( 历史时期 年 代 人均寿命(岁) 夏商 CD2197 <18 CD 221 20 西周秦汉 ED 105 22 东汉 ED 740 27 唐代 1080 30 宋代 1795 33 清代 1937 35 民国 1957 57 新中国 2000 71
TOMAS.PEIP(英国)享年152岁 TOMAS.PEIP(英国)享年152岁; JOHA IOWN(匈牙利)享172岁, IOWN(匈牙利)享172岁 MARKA IAZU(南美)享年203岁。 IAZU(南美)享年203岁。
第二节 研究养生学的目的意义
养生的目的:“治身、治世”。 养生的目的: 治身、治世” 治身”即通过学习养生学的理论, “治身”即通过学习养生学的理论,养生 方法的运用和养生功法的锻炼,保持健康、 方法的运用和养生功法的锻炼,保持健康、 预防疾病,使人人都有健康的体魄, 预防疾病,使人人都有健康的体魄,病不 得生,尽其天年,无疾而终;享有健康, 得生,尽其天年,无疾而终;享有健康, 可对国家, 可对国家,对社会及至对人类做出更大的 贡献,推动社会发展,即为“治世” 贡献,推动社会发展,即为“治世”。 因为至今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人的自然寿 限,多数因疾病、灾害等各种因素而夭折。 在医学、养生学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