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沂蒙精神复习材料

红色沂蒙精神复习材料

沂蒙精神概述

沂蒙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案列: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村

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典型经验,因受到毛泽东主席批示并在全国推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毛泽东闻讯非常高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厉家寨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课本P55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沂蒙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为了改变山区缺水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使鲁南苏北免除水患,尽得灌溉之利,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人民先后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为此,40万农民自愿离开祖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

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

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刘少奇:工作在沂蒙

在这里,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灵甫、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

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一.沂蒙精神的提出

1.沂蒙精神提出于1989年,是以“开拓奋进、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内容的九间棚精神为基础的概念,先引起临沂地区党组织后来引起党中央与山东省委高度重视并且不断丰富发展。山东沂蒙山区一个不足300人的小山村。九间棚人在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中凝聚成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脊梁和核心。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央、省、市、县“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先进集体”,九间棚村成为临沂市首批小康示范村、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村党总支书记刘嘉坤被授予“省优秀共产常员”、“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1989年,12月12日,《临沂大众报》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

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

3 1990年2月2日,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将沂蒙精神概括为“坚定立场,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4.1997年,沂蒙精神被进一步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

5.2001年,改为“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24个字。

6. 2004年,第四次沂蒙精神研讨会召开,恢复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从此成为定说。

二.沂蒙精神的本质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信仰的载体和呈现,历经岁月淘洗从不褪色,历尽千难万险从不动摇,其精神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沂蒙山的范围,成为可以穿越时代的伟大“集体精神”。

沂蒙精神是党的精神财富。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沂蒙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

沂蒙精神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在实践中产生,它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当下如何弘扬沂蒙精神?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就要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根本。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沂蒙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就要不断破解发展道路上的新课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变革,种种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绕不开、躲不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每一项都是一场艰巨繁重的攻坚战。打赢这些攸关未来的硬仗,精神的力量至关重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将沂蒙精神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进步的新理念、新办法、新行动,激励全省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

小结: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筑牢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是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沂蒙精神、贯彻群众路线思想,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体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

意义总结

1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2价值体系是思想基础3价值体系是道德共同进步价4值体系是迫切需要

5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6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红色精神

内涵: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各类精神形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孕育生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浓缩,是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

红色精神的现代性阐释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发图强、拼搏创业的精神状态和高尚情操。

知艰苦,才懂得要奋斗。耐得艰苦,才能够奋力拼搏。只有时刻信守艰苦奋斗,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志存高远的抱负。

历览前贤与名士,成功无不来自艰苦奋斗。尚武者莫如勾践,卧薪尝胆,不谓不艰;为学者莫如孙敬、苏秦,悬梁剌股,不谓不苦;从政者莫如郑燮,“雅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谓心志不明。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如“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好八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厉家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时传祥精神等,这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孔繁森精神、沈浩精神、方永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奉献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

一、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素以“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

革命摇篮地(董必武) 中国第一山(谢觉哉) 革命母胎盘(郭沫若)

井冈山像回教的麦加、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是一代代革命者的圣地(邓力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以及林彪、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等人。

(一)井冈山开辟革命新路

严峻的革命形势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枪声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历程】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

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区域主体为“六县一山”(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以及井冈山),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安福、吉安各一小部。

(二)青山见证革命风采

1928年1月,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一次“进剿”时,毛泽东带领红军实施“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作战原则,取得了第一次反“进剿”的胜利。在此后的三次反“进剿”战争中,毛泽东不断总结红军游击作战经验,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作战原则。

(三)逆境磨练革命精神

1、特殊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是井冈山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客观条件。

2、湘赣边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边界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内部条件。

3、以毛泽东为首的边界党的正确领导,是井冈山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决定性的主观条件。

从井冈山走出的开国元勋:

1位领袖:毛泽东5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

21位中将:王辉球、王紫峰、毕占云、杨梅生、李寿轩等

22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等

4、位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在全国突出的政治地位,是形成井冈山精神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条件。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江泽民,2001年6月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1、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2、艰苦奋斗: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一,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第二,艰苦奋斗,客服困难。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1、实事求是

2、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与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走自己的路的革命的首创精神。

(三)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依靠群众1927年12月29 日,毛泽东在砻市首次宣布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2、勇于胜利

三、井冈山精神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1、探索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留下了革命的好传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的传家宝。

3、创立了党的建设的理想模式,成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讲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4、创造了群众路线这个致胜的法宝,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基础。

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习近平,2013年3月

结合实际说明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启示?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必须保持的信念。

2、“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气概。

3、“艰难奋战而不溃败”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必须保持的良好作风。

4、“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路线,是新世纪必须坚持的党的生命线。

雷锋精神

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二)雷锋精神的意义及其价值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一个政府要想获得民心,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公务员。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作者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

当今时代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习雷锋精神关键是要抓住实质,而不是把它形式化。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是社会主义时期道德风范的集中体现。但是雷锋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那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准则和能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焕发,只问付出,不求回报,而现在则不同,人们在社会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则是等价交换,利益互补。因此,在新形式下学雷锋活动,必须把学雷锋与学其他雷锋式先进人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紧密结合起来,学习他们积极投身改革,立足岗位,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献身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1自强不息,顽强拼搏。3万众一心,同舟共济。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意义

1、救灾实践所锻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抗震救灾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弥久愈坚,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2、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

4、抗震救灾精神是文化力。

红色精神有哪些共性?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爱国奉献、胸怀理想、勇创新路……

一、“红色育人工程”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以沂蒙精神这一“红魂”为主线,以建立红色基地、研究红色文化、开设红色课程、建设红色场馆、组织红色活动、打造红色典型为载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实施红色育人工程

2、内容任务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红色育人工程,按照“三三三六”的总体架构整体推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是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三进”工作;

(1)进校园: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做强红色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建设;做精电影院、大剧院和音乐厅“三院”建设;做大临沂大学学报、临沂大学报和校园网“三媒体”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2)“进课堂”: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必修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打造为精品课程,使其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3)“进头脑”:

二是全力开展大学生“三下”(“下基地”、“下农村”、“下工厂”)实践活动。

三是全员参与红色文化“三研”(研编教材、研究课题、研发产品)项目。

四是全心做实红色文化“六个一”活动。(即每年组织一场军训、一场红歌会、一场红色运动会、一场红色演讲比赛、一次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一次红色育人评先树优。)

3、保障措施(略)

二、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的缘由

首先,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其次,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是传承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的必然要求。

第三,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是深入实施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必然要求。

三、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的意义

首先,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有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其次,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有利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有利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