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第四讲
- 格式:ppt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
沂蒙精神核心内涵及历史传承概述沂蒙精神是指中国山东省沂蒙山区域内特有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它源自于辽东半岛的辽阳地区,穿过河北的魏县、双桥、遵化、深州等地,蜿蜒地延伸至山东的烟台、临沂、菏泽等地。
沂蒙精神以其崇尚真理、励志向上、坚守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特点而闻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强调传承与创新。
沂蒙山区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区域,数以万计的先烈在这里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
他们以决不背离初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定地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摇篮。
沂蒙精神强调勇敢与坚韧。
沂蒙山区地形险峻,地势复杂,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考验,更要面对敌人的迫害和剥削。
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与之抗争。
正是这种勇敢与坚韧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勇士的摇篮。
再次,沂蒙精神强调团结与合作。
沂蒙山区人民面临的问题繁多而复杂,唯有团结一心、携手合作,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正是这种团结与合作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合作的摇篮。
二、沂蒙精神的历史传承沂蒙精神的历史传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次伟大斗争中,辽阳、深州、临沂等地区的人民积极参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在这个时期,沂蒙精神开始在中国人民中传承。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沂蒙山区的人民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勇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在这个时期,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
近年来,沂蒙精神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传播与审美H綠论H第4卷第04期树立文化自信,用沂蒙红歌唱响沂蒙精神焦振振 薛步斌(沂蒙干部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沂蒙红歌诞生于沂蒙大地,与沂蒙精神交相辉映,是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的生 动艺术表现。
沂蒙红歌的出现与沂蒙精神密不可分,同时又推动了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歌曲中传递的 “军民一心,正义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高度契合了文化自信的理念蒙红歌具有推动沂蒙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独特优势,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好这一有效工具,关键在于把握住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三类 重点群体,让沂蒙红歌真正贯穿于党性教育、深入到校园生活、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沂蒙红歌;沂蒙精神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096-0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 讲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 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诞生于革命 建设时期的红歌,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优秀代表,以歌曲 的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 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国 社会不断前进。
无论是2019年全国掀起的“我和我的祖 国献礼建国70周年”活动,全民共唱一首歌;还是2020 年网络上流行的各种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原 创歌曲,都使广大民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传递了 必定胜利的信心,普遍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 育。
通过这些活动,也使人们更加了解红歌、自觉传唱 红歌。
而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沂蒙红歌记录了党员领 导干部带领沂蒙百姓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见证 了沂蒙共产党人为沂蒙百姓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也唱 出了沂蒙精神“党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 厚情谊,因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较强的互动性、感染 力,己成为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的有效途径。
红色热土爱党爱军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在上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日寇的铁壁合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八路军在这里与日寇厮杀。
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蒋军血战,百万雄师从这里进军东北、驰聘华南、挺进全国各地,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将近500名开国将帅在这里转战,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筑起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催生了沂蒙精神的诞生。
革命烽火熊熊燃起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中共山东党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沂蒙山区群山绵延,地形复杂,用兵回旋余地大,这里群众基础良好,群众自发的抗日活动已经兴起。
1938年,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基地。
挺近沂蒙开创伟业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派干部、派兵去山东,开辟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经过1938年一年的艰苦斗争,山东已有分散在各地抗日武装2.4万余人,为了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
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宣告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起义武装已由分散的游击队成为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与八路军115师并肩作战,驰骋在山东抗日战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军沂蒙1938年9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派115师师部和部分主力进军山东。
1939年3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部与部分主力挺近山东,大大加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
115师与山东军民并肩作战,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内涵及现实意义。
①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而且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产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反动势力的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设了一整套红军建军原则,提炼了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不断克服盲目主义、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井冈山精神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三)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考试说明及复习提纲【课程考核方式】1、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组成。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皆按百分计算,最后总评成绩为二者结构成绩之和。
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皆超过60分方为合格,任何一部分低于60分总评成绩皆是不合格。
2、期末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从注重考记忆能力、变为考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试题分两种类型一是论述题,二是材料分析题。
总分100分,其中有60分依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既能完成,40分是需要根据试卷提供材料自己分析归纳完成。
【课程复习提纲】1、根据专题一和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基本内容。
一是“三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进校园”就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做强红色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建设,做精电影院、大剧院和音乐厅“三院”建设,做大临沂大学学报、临沂大学报和校园网“三媒体”建设。
“进课堂”就是从教材,到课时、到学分、到考核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
“进头脑”就是利用灌输式、熏陶式等各种方式,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头脑里生根,能讲出来、写出来、演出来。
二是“三下”——下基地、下农村、下工厂。
“基地”就是我们这次挂牌的“一个中心、八个组团”临沂5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我们的的教学实践和红色育人双基地。
这“三下”不能少于一个月,下基地安排在第一学年,下农村、下工厂要结合学生的实践课程来安排。
三是“三研”——研编教材、研究课题、研发产品。
我们研编的红色文化教材,不仅仅是临沂大学的红色教材,也要成为全国老区大学的教材;研究课题方面,要成立沂蒙文化研究所,作为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同时挂省里批准成立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牌子,还要把省里的沂蒙山文化研究纳进来,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研究;研发产品就是要研发具有沂蒙老区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这正是目前我们临沂旅游市场所缺乏的。
“六个一”活动:1.一场军训。
1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内涵及现实意义。
①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而且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产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反动势力的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设了一整套红军建军原则,提炼了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不断克服盲目主义、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井冈山精神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三)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红色沂蒙精神演讲稿十一篇【篇1】红色沂蒙精神演讲稿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往事在记忆中回荡,会留下许多深情的旋律。
难忘的青春岁月,难忘的泪水,难忘的汗珠,难忘的笑声,难忘的幸福,难忘的艰辛,难忘的痛苦,汇成至今绵绵不断的思绪,荡气回肠。
经历过,才知道汗是咸的,血是热的,拼搏是快乐的,充实的才是幸福的。
然而,当回首往事,依然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浮上心头,因为我已不再年轻,岁月在额头上刻下的沟沟壑壑,写下的是曾经的青春与豪情,是我们无悔的选择,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23年。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朱村矿在2023年11月就经历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
这个为国家经济建设辛苦服务44 年的矿井,2023年11月1日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在2023年破产重组前期,发生了矿井1·23瓦斯事故及100多名员工集体赴京上访事件。
当时,一个4000余人的矿井,参加重组的仅剩下500余人,大多数员工对企业失去了信心,员工人心思走,情绪不稳,再加上前几年企业的亏损,员工生活十分困难。
这对每个与它朝夕相处的煤矿工人来说,是个痛心彻骨的选择—离开。
2023年2月在破产重组职工填写意愿时,第一次填写意愿报名参加重组人员却是寥寥无几;当时的矿党委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召开了各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会议,要求各党支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开展了“我们过去为什么入党,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党”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第二次填写意愿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党员都自愿参加了重组,在当时参加重组的500余人中,党员占五分之二以上,第三次填写意愿时所有党员都参加了重组。
在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真正体现了党员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识大体,顾大局。
深刻理解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认真学习、宣传企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周围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实事求是地向党组织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红色文化探究之沂蒙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课《红色文化探究之沂蒙行》是《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主题七属于考察探究类。
本课主要以沂蒙红色文化探究为例,讲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红色文化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历史基础。
为开展沂蒙红色文化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走进沂蒙革命根据地,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聆听沂蒙革命故事,了解“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红色人物故事,加强对沂蒙红色历史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围绕研学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研学报告,交流感悟体会,传承中华美德。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学习先辈榜样,继承革命传统,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负梦想和追求,逐步形成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
【重难点设计与突破策略】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寻访红色研学基地,把红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讲述党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品读红色经典,学习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的事迹,结合活动进行交流座谈,继承革命传统!【学习活动设计】一、活动准备学生准备:运用网络、书籍、查看地图等工具搜集关于沂蒙红色研学圣地的相关信息,确定研学内容,研学路线、出行方式、研学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教师准备: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沂蒙的红色人物故事等视频资料,课堂放给学生们看,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调动学生实践研究的兴趣。
二、设计考察路线,制定活动方案1.组建研学小组:根据班级人数,男女比例情况,分成研学小组。
内容:包括组名、口号、logo、研学目的与期待、组长、组员、分工、研学公约。
2.小组讨论,确立本次沂蒙研学的问题,确定研学的重点。
3.小组合作,整合搜集的各类信息,完成沂蒙研学活动方案。
沂蒙研学活动方案三、研学过程1.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带着研学前的问题,把与之相关的资料详细记录。
沂蒙精神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400红色故事演讲稿红色故事演讲稿(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
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
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
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
“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
”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
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
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
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
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
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
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
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
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
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
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
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
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
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
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
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
智慧树知到《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沂蒙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沂蒙区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A:历史环境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人文环境答案: 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2、沂蒙精神以()为本质特征。
A:艰苦奋斗B:水乳交融、生死与共C:爱党爱军D:无私奉献答案: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3、沂蒙精神是外在的名片,更是植入沂蒙人民血脉和灵魂的精神图腾。
()A:对B:错答案: 对4、沂蒙山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区,孕育出的名人有()等。
A:曾参B:匡衡C:王羲之D:颜真卿答案: 曾参,匡衡,王羲之,颜真卿5、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区是山东党政军的领导机关驻地和指挥中心。
()A:对B:错答案: 对6、基于厚重的文化底蕴,沂蒙人民形成了()品格。
A: 舍己为人B: 吃苦耐劳C: 敢于奋斗D: 永不服输答案:舍己为人, 吃苦耐劳, 敢于奋斗, 永不服输7、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包括()。
A:新民主主义文化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C:传统文化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答案: 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8、电视剧《沂蒙》是文艺形态的沂蒙红色文化。
()A:对B:错答案: 对9、沂蒙精神是群众精神和人民精神,已升华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A:对B:错答案: 对10、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是中央党校的校外培训合作单位。
()A:对B:错答案: 对第一章1、沂蒙山区不是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确切地说,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是以()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
A:蒙山B:临沂C:沂水D:大青山答案: 蒙山,沂水2、任何先进的红色文化在一个地区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重要基础。
A:自然文化B:沂蒙文化C: 历史文化D: 民间文化答案: 沂蒙文化3、沂蒙地区多事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生产力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向来艰苦。
题记:沂南县地处沂蒙根据地中心,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山东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于该县古镇青驼寺,并涌现出“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过,沂蒙革命文化具有广泛影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沂南县就有3处。
这些教育基地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精神财富,也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红色文化不仅是沂蒙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和井岗山文化、延安文化一样都是革命老区特有的红色文化。
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沂蒙的传播和实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及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历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是沂蒙特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南县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一大批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为红色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旨的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沂蒙具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
早期红色文化在沂南的传播沂南县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沂蒙活动的地方之一。
1923年,在上海大学就读的沂南苏村镇门家庵子村进步青年刘鸣鸾,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每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义,如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刊,就是他带到沂南的。
1927年春,在沂南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
如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依汶乡朱家里庄的朱寿年。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沂南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了。
到1928年,苏村和朱家里庄这两个地方成为共产党人活动的基地并发展了一大批党员。
同时,这两个地方,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这在沂蒙山区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