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材理解_1
- 格式:docx
- 大小:23.29 KB
- 文档页数:3
解读《陶罐和铁罐》上垟小学:金建英本文以两只罐子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讲的是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恃坚硬便高傲自大、盛气凌人,也因此瞧不起陶罐,甚至想将它碰个粉碎。
而陶罐却心胸豁达,谦虚而友好。
世事难料,陶罐和铁罐落难了,被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成了文物出土,变为人们眼中的宝贝。
铁罐却经不起风吹雨淋,因氧化而销声匿迹。
文中的铁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比,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很强。
可是多年后,它的弱点就体现出来,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真正强大的并不是过去蛮横无礼、自恃强大的铁罐,而是那个谦虚自制的陶罐。
故事告诉读者:1、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不可以贬低他人,一层不变地看待一个人,一个物和一件事。
3、要礼貌、谦虚而实在的做人,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和克制。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生动的对话,以及最后陶罐与人们间的对话将两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如态度上、语气上的对比:一个骄傲,一个谦虚;称呼上的对比:如“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与“铁罐兄弟、我的兄弟铁罐”;结果的对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陶罐的光洁、朴素、美观,成了人们眼中的珍宝与铁罐的无影无踪的对比。
在对比中,两个品性迥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面对初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编者组编这一单元课文,一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平凡的事物、景象中往往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创造启示,从而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性。
二是希望孩子们用心地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进而培养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和细腻且丰富的美好情感。
此外,编者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了插图,生动的画面有助学生在说中想象人物的神态语气,捕捉人物的心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学习时,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会有一些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来理解。
比如“奚落”,是用尖酸刻薄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
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一、教材概述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三年级上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紧紧围绕着"寓言故事"这一主题,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传达了深刻的道理。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
此外,还安排了2个语文园地和1个口语交际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材解析1. 课文内容解析《揠苗助长》《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期宋国一个农民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从此他便放弃农活,每天守在树根旁边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讲述了一个关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 语文园地解析园地一园地一以"寓言故事"为主题,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园地二园地二以"我会写"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寓言故事,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口语交际解析口语交际活动以"寓言故事大家讲"为主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讲述,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深入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开口,流利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64期
《陶罐和铁罐》——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陶罐和铁罐》是三下二单元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寓言故事,要关注三个要素:故事、人物、寓意。
在教学时,这三个要素要层层深入。
首先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段有一句话概括了故事前半部分的内容: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让学生再概括后半部分的内容——后来,陶罐成了文物,而铁罐却无影无踪,合起来就能够概括整个故事。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分析故事主人公形象,通过画关键词,分角色表情朗读等方式来分析两个主要形象:傲慢、蛮横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善良的陶罐。
这个环节的教学还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分辨铁罐和陶罐,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的寓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还是要关注主旋律。
就是要与人为善,多关注别人的优点,不要骄傲自满,更不能挖苦奚落别人,能帮助别人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等等。
最后再读“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太阳》,读《主题阅读》的对读文章,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方法来学习寓言故事。
陶罐和铁罐课文解析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流传下来的诗句,“铁杵磨成针,陶罐要盛酒”,凝聚了古人对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的深刻认知与崇敬。
古人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要生产陶罐和铁罐并不容易。
据史料记载,古代陶罐制作大致可分为四步:制作坯型、抛光成型、釉料上色和烧制烧成。
制作陶罐的技术也很具有技艺,要求抛光、光、陶瓷装饰和釉料上色完美结合。
而古代铁罐制作大致可分为五步:制作铁锭、铁锭熨烫、精锻成型、打磨抛光和上色。
铁罐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耐力和熟练技巧,需要严格控制熨烫温度,使罐身形状恒定。
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技术水平,也折射出了古人的丰厚审美情趣。
古人在制作陶罐和铁罐时,都采用几何图形来进行设计,他们精雕细琢的图案,蕴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令人叹服。
此外,由于古代礼制的复杂性,古人对于陶罐和铁罐的设计也有特定的要求,以使其适应礼制而有所区分。
比如,古人喜欢用陶罐装饰婚礼,所以陶罐的装饰也有着特定的内涵,丰富了婚礼的艺术气息。
在现代,随着技术的发展,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比古代,现代的陶罐和铁罐制作技术更加先进,既保持了古代设计的精致,也有了现代艺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陶罐和铁罐的设计和艺术内涵。
此外,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也体现在现代生活中,比如在日常家居用品,以及装饰品、工艺品等领域中。
现代艺术家依旧受到古代设计的启发,创作出许多富有艺术价值的陶罐和铁罐工艺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用需求。
综上所述,陶罐和铁罐的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出他们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古人博大的胸怀与凝结的情感。
现代的陶罐和铁罐制作技术延续古代的技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家居用品,也参与到更多装饰品、工艺品等艺术品当中,起到装饰和回忆的作用。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讲铁罐自恃坚硬,奚落陶罐。
陶罐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讲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连影子也见不到了。
这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说明道理。
“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你算什么东西”“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等语句,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而“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则体现了陶罐谦和、友善、克制的性格特点。
此外,文中还有很多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如“傲慢”“轻蔑”“恼怒”等词语,就直接展现了铁罐的蛮横无礼,而“谦虚”“不再理会”等则表现了陶罐的谦和友善。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场景,展现了两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是一副傲慢的表情,闭着眼,叉着腰,鼻子高高地翘着,满脸的不屑;陶罐则是一副谦和友善的模样。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许多年以后的场景,画面上只有一个陶罐,仍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暗示了二者不同的结局。
两幅插图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直观地展现出来,图文对照,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练习,会认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事情;抓住课文关键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3.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学习和练习,会认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陶罐和铁罐》教材理解一、教材说明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寓言。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
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特长、和睦共事。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生动有趣,适合自主阅读。
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指导,指导课文思想内容的交流和有感情朗读的交流。
首先,教师要引导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1)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2)要从陶罐和铁罐的变化中,体会课文所说的道理;(3)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时,不再提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在学生自读后检查。
在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再问一问:你是怎么概括出主要内容的?以巩固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进而体现从扶到放的过程。
其次,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读,说说陶罐和铁罐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对课文所说明的道理的认识,老师在语言表达上不要统得过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如,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
《陶罐和铁罐》课文讲解一、课文背景。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寓言往往通过简短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在古代,陶罐和铁罐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它们有着不同的材质特性,作者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这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二、故事内容。
1. 角色特点。
- 陶罐:它质地比较脆弱,容易破碎,但很谦虚。
例如,在面对铁罐的奚落时,陶罐总是很温和地回应,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罐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且不与铁罐争强好胜。
- 铁罐:它质地坚硬,非常骄傲。
铁罐自恃坚硬,常常奚落陶罐。
它用“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样带有挑衅的话语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还说陶罐“懦弱”,认为自己比陶罐高贵得多。
2. 情节发展。
- 故事以铁罐不断地奚落陶罐展开。
铁罐看不起陶罐,觉得自己坚硬无比,而陶罐一碰就会碎。
陶罐虽然据理力争,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的态度。
-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它们被埋在了土里。
很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了陶罐,它依旧完好无损,还被人们视为珍贵的文物。
而铁罐却因为长期埋在土里,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主题思想。
1. 关于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即坚硬,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如容易被氧化。
陶罐虽然脆弱,但它的价值并不低于铁罐。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像铁罐那样骄傲自大,要正确认识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的价值。
2. 关于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 陶罐的谦虚和包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它在面对铁罐的无理奚落时,没有生气,而是理智地回应。
这种内在的品质在人际交往和自身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而铁罐的傲慢最终导致了它的消失,这也警示我们不要过于自负。
四、写作特点。
1. 对话描写生动。
- 课文主要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
这些对话生动地表现出了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铁罐的话总是盛气凌人,如“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等话语,充满了攻击性。
陶罐和铁罐理解和认识教案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教案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如何理解和认识教案呢?我们可以从陶罐和铁罐这两种容器来进行类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陶罐。
陶罐是古代人们常用的一种容器,它由黏土制成,经过烧制而成。
陶罐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压能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受到重击或者摔落,就会破碎。
类比到教案上,我们可以将陶罐比喻为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
教案就像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承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
精心设计的教案就像是一件精美的陶罐,它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支撑起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如果设计不周或者执行不当,就会像陶罐一样破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看铁罐。
铁罐是一种由铁制成的容器,它具有很强的耐压和耐磨能力,不易破损。
类比到教案上,我们可以将铁罐比喻为一份经过反复实践和检验的教案。
这样的教案就像是一件坚固耐用的铁罐,它能够承载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更复杂的教学方法,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不易被击碎。
这种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对比陶罐和铁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案。
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就像是一件精美的陶罐,需要细心呵护和小心使用,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而经过反复实践和检验的教案就像是一件坚固耐用的铁罐,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案的设计和使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实践,逐步提高教案的设计水平和实施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案,才能更好地支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陶罐和铁罐》教材理解
导读:一、词语积累
1.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2.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3.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如:性格懦弱。
4.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5.恼怒:气恼,发怒。
如:十分恼怒。
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
7.和睦相处:相处得好,不争吵。
8.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如:不知羞耻。
9.理会:理睬。
如:谁也没理会他。
10.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如:岁月流逝。
11.覆灭:全部被消灭。
如:全军覆灭。
12.覆盖:遮盖。
如:覆盖上积雪。
13.渣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翻来覆去:本课指多次重复地。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骄傲--高傲谦虚--谦逊懦弱--软弱
轻蔑--轻视确实--实在争辩--分辩
恼怒--发怒羞耻--差辱理会--理睬
流逝--消逝覆灭--消灭倒塌--坍塌
惊讶--惊异朴素--质朴兴奋--激动
反义词:骄傲--谦虚懦弱--坚强羞耻--光彩
傲慢--谦恭朴素--奢华兴奋--镇静
三、难句讲析
1.“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这几句话是陶罐受到傲慢的铁罐奚落之后的据理力争。
对于铁罐的无理取闹,陶罐表现出谦虚克制的态度,不和质地坚硬的铁罐去碰撞,然后用“但”字一转,说这“并不是懦弱”,因为“罐子”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这是罐子的职责。
至于盛东西,陶罐说:“我不见得比你差”,这是从履行职责能力上讲的。
“再论”后面的省略号,略去了一些别的理由,从下文许多年代以后陶罐光洁如新、铁罐消失得无踪无影可以看得出来。
2.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无踪无影了。
这几句话讲铁罐的下场及消失得无踪无影的原因。
“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说明找的时间长,找得很仔细,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
最后一句,交代铁罐消失的原因。
“早已”说明铁罐经不起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
四、难段讲析
课文第一至九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讲铁罐奚落陶罐,陶罐据理力争。
第一至五自然段
是铁罐与陶罐在敢不敢“互相碰撞”问题上的对话。
第六至八自然段是在“相提并论”问题上的对话。
第九自然段讲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铁罐奚落陶罐,挑逗它,要和它碰撞,陶罐据理力争;铁罐恼怒陶罐,不屑与它相提并论,陶罐好心劝导铁罐并希望和睦相处;当铁罐骄横地斥骂陶罐并表示要把它碰成碎片时,陶罐才选择“不再理会”的做法,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
五、篇章学习
全文有十七个自然段。
第一至九自然段:讲铁罐奚落陶罐,陶罐据理力争。
第十至十七自然段:讲许多年代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