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13
行政诉讼案例:行政处罚申诉行政诉讼案例:行政处罚申诉事件背景:2010年1月1日,某市政府下发了一项行政规定,规定了车辆停放时的相关规定和处罚措施,其中明确规定了某条街道上禁止停放车辆。
该规定一时间引起了广泛争议和不满,许多市民对该规定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该规定违反了公平和合理原则。
事件经过:2010年3月5日,某市政府对该规定进行了执法行动,对多辆停放在规定禁止停放的街道上的车辆进行了罚款,并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其中一名市民王先生,他的车辆也被处罚,他认为自己的停车行为合理合法,不应受到处罚,于是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2010年4月1日,王先生委托律师向某市行政法院递交了行政诉讼申请书,以请求撤销行政处罚决定,并要求政府赔偿因罚款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010年6月10日,某市行政法院受理了王先生的行政诉讼。
王先生的律师提供了相关证据和辩护材料,包括针对该规定违反公平和合理原则的法律依据,以及现场照片、目击证人证言等证据,用以证明王先生停车行为的合法性。
2010年8月15日,某市行政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庭审上,王先生的律师详细陈述了王先生的诉讼请求,并提供了证据和分析,认为政府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律原则,不符合合理性和公平性,应当撤销。
同时,律师还强调了行政规定的合法性问题,认为政府的规定本身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或废除。
某市政府的代表辩护称,该规定是为了保证交通顺畅和市容整洁而制定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根据该规定进行的执法行动合法有效。
政府方还提供了相关的数据和陈述,以证明该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律师的点评:在这个案例中,王先生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成功地向法院提出了他的异议和请求,并且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以支持他的诉讼请求。
律师在庭审中充分发挥了辩护的作用,并且对政府的执法行为提出了合理的质疑和异议。
从法律角度来看,王先生的行为应当被视为合理合法的停车行为。
行政规定必须符合法律原则,包括公平原则和合理原则。
重庆法院2023年行政诉讼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4.05.22•【分类】其他正文重庆法院2023年行政诉讼典型案例目录1.向某贤诉重庆市大足区社会保险事务中心基本养老保险资格待遇认定案2.重庆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诉重庆市巴南区市场监督管局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案3.彭某等人诉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商务委员会行政审批案4.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重庆市荣昌区公安局没收违法所得一案5.丰都县江池镇人民政府诉丰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资格认定案6.崇某公司诉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罚款及行政复议案7.重庆开州区人民检察院诉重庆市开州区文化和旅游管理委员会不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公益诉讼案8.四川某教学设备公司诉丰都县财政局行政处罚案9.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检察院诉云阳县水利局不履行法定职责公益诉讼案10.张某会诉重庆市九龙坡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人民政府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案01.向某贤诉重庆市大足区社会保险事务中心基本养老保险资格待遇认定案(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赖而获得利益的正当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关键词信赖利益保护审慎审查告知义务权益告知基本养老保险资格待遇基本案情向某贤(1967年11月出生)系大足区被征地农转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
2012年6月,根据《重庆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在其安置时已由相关部门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月数180个月。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渝府发(2008)26号]第四条第(四)项规定,“4050”人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继续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5年以上的,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为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享受退休待遇,向某贤向大足区社保中心申请办理补缴养老保险业务,并根据大足区社保中心指引填写《重庆市个人参保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申请表》,载明其申请补缴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
行政责任案例—行政违法案例一余克明等诉盐亭县政府违法行政案(行政违法)案情简介:1999年盐亭县政府决定进行旧城改造,并规定县城旧城区的居民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联合建房。
余克明以及附近的19户居民所在的地方正好属于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旧城区。
1999年7月28日,盐亭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同意了余克明等19户居民的立项申请,赋予了他们对其旧房所占的2040平方米的土地进行建设的权利,余克明他们顺利地拿到了这片土地的项目权。
但在2000年7月28日,盐亭县政府旧城改造指挥部突然发布房地产开发项目招商公告,将包括余克明他们曾经获得立项的土地一起对外公开招商投标。
2000年8月16日,招商中中标的德阳航通公司又从盐亭县取得了余克明他们曾经获得项目的建设权,并很快就办完了一切后续开发建设手续,准备对余克明等19户居民居住的这片房屋实施拆迁。
余克明他们认为盐亭县政府旧城改造指挥部未经他们同意,将他们拥有的旧城改造项目权再次用于对外招商的具体行为,已经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属行政违法。
于是,2000年的9月,他们向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县政府撤销其侵占19户居民享有的旧城改造项目权的行政行为,归还他们的项目权,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50万元。
就在余克明等人起诉期间,德阳航通公司已经开始准备对余克明他们进行拆迁了。
但余克明等居民与航通公司就拆迁问题始终达不成协议。
于是,德阳航通公司只好申请当地法院强制拆迁。
2000年10月19日,县人民法院出动了大批警力进行了强制拆迁。
2001年10月,绵阳市中级法院判决认为,余克明他们不具有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资格,而盐亭计划经济委员的立项批复也违反《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因此驳回了19户居民的诉讼请求。
余克明等19户居民不服判决,上诉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一审法院应审理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但是它却只审了原告的行为是否合法,违背了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遂要求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此案。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某县某镇某村村民张某、李某等60余户村民,因某市政府征收其土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导致其耕地被征收。
村民认为该征收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遂向某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某市政府经复议认为,征收土地合法,驳回了村民的行政复议申请。
村民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某市政府征收土地是否合法;2. 某市政府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3. 某市政府是否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法院审理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调查了以下事实:1. 某市政府征收土地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某市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已依法进行了公告、听证等程序;3. 村民张某、李某等60余户村民的耕地被征收后,某市政府已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补偿。
在审理过程中,村民张某、李某等60余户村民认为,某市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利益,且补偿标准过低,侵犯其合法权益。
某市政府则认为,征收土地是为了公共利益,符合法律规定,且已依法履行了法定程序,不存在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法院判决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市政府征收土地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符合法律规定。
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某市政府已依法进行了公告、听证等程序,履行了法定程序。
关于补偿问题,某市政府已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补偿,补偿标准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某市政府征收土地行为合法,不存在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据此,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驳回原告张某、李某等60余户村民的诉讼请求。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行政诉讼法律责任的认定,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行政诉讼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行政诉讼法律责任的认定,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本案中,某市政府征收土地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符合法律规定。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原告张三(化名)的儿子小明(化名)就读于某市一所公立小学。
由于家庭原因,张三计划将小明转学到另一所优质公立小学。
根据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张三向小明现就读的小学提出了转学申请。
然而,小明现就读的小学以“学位紧张”为由,拒绝了张三的转学申请。
张三认为,学校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生转学规定的相关规定,遂向当地教育局提起行政复议。
经复议,教育局维持了学校的决定。
张三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1. 学校拒绝小明转学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2. 教育局维持学校决定的复议决定是否合法。
三、法院判决1. 关于学校拒绝小明转学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生有转学的权利。
学生转学,应当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经转入学校同意,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拒绝学生的转学申请。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有义务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学生的转学申请。
在本案中,学校以“学位紧张”为由拒绝小明转学,但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学位确实紧张,也未按照法定程序处理小明转学申请。
因此,法院认为学校拒绝小明转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2. 关于教育局维持学校决定的复议决定是否合法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应当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在本案中,教育局在复议过程中,未对学校提供的证据进行充分审查,也未依法履行职责,仅以“学位紧张”为由维持了学校的决定。
因此,法院认为教育局的复议决定违法。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在B市C区投资开发一大型住宅项目,项目名为“碧水花园”。
A公司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因与C区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在土地规划、审批等方面存在争议,遂向B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公司认为,规划局在审批其土地使用证时,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且审批内容与实际不符,导致A公司无法按计划进行项目开发。
具体争议如下:1. 规划局在审批A公司土地使用证时,未按照法定程序征求A公司意见,直接作出审批决定。
2. 规划局审批的土地使用证内容与实际不符,导致A公司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
A公司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规划局的审批决定,并要求规划局重新审批。
二、案件审理过程B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以下事实进行了认定:1. A公司于2018年5月向规划局申请办理土地使用证,规划局于2018年6月作出审批决定。
2. 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征求A公司意见,直接作出审批决定。
3. 规划局审批的土地使用证内容与实际不符,导致A公司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
针对以上事实,合议庭对以下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一)规划局在审批土地使用证时,是否应征求A公司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城乡规划时,应当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规划局在审批土地使用证时,应当依法征求A公司意见。
(二)规划局审批的土地使用证内容与实际不符,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城乡规划时,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当作出批准决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应当依照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案例1、某县卫生局为了加强对本县餐饮行业的管理案例1、某县卫生局为了加强对本县餐饮行业的管理,保护本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公告要求管辖区域的所有饭馆保持卫生,饭馆内不准出现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否则将根据•食品卫生法‣第41条的规定给予罚款。
公告发出后,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对各饭馆进行检查,检查人员一进门就查看饭馆内有无苍蝇或老鼠,如果有,即按照数量多少计算罚款数额,每只苍蝇罚款50元、每只老鼠罚款100元。
(注:•食品卫生法‣第41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由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试用行政合理性原则分析本案中县卫生局的行为。
2、李某1994年承包某国有农场案例李某1994年承包某国有农场6亩土地种蔬菜。
在承包的土地中有5棵芒果树为承包给个人,收益仍属农场。
由于树木遮荫,对蔬菜损害较大,李某向农场反映,要求砍去芒果树。
农场未经调查,误以为只有一棵芒果树,遂即同意。
事后,农场发现有5棵芒果树,就改口说李某的行为是乱砍乱伐,并依据•森林法‣对李某进行处罚。
请根据行政主体理论评析农场的处罚行为。
3、某交警案某交警大队警察徐某下班回家途中,看到一辆轿车驶入自行车道,便将车拦住,司机看到警察拦车就停了车,徐某告知这是自行车道禁止机动车行驶,司机说对不起、走错了。
对话中,徐某闻到司机有酒味,便问他是否喝酒了,司机承认是喝了点酒,但又说你已经下班了就别管闲事了。
徐某说不行,酒后驾车属于违章,罚款50元,并暂扣驾照。
试分析,本案中交警徐某的行为属公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
4、某肉食水产公司案4、某肉食水产公司从外地市场购买猪肉4万余斤,其中部分未经检疫,这4万余斤的猪肉全部销售到本市各家著名酒店、宾馆,当晚,有的饭店出售未经检疫的猪肉,并造成了15人食物中毒的重大事故。
接到报案后,某市卫生检验所对猪肉来源、某肉食水产公司未对猪肉检疫的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经该卫生检验所有关领导批准,对本案的有关证据进行了证据保全,在对保全的证据进行鉴定的情况下,该卫生检疫所认定某肉食水产公司购买的4万余斤的猪肉大部分未经检疫,造成了15人中毒的严重后果,据此,该卫生检疫所立即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对某肉食水产公司作出罚款3000元的处罚决定。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汉族,40岁,某县某镇某村村民。
2019年,某县人民政府因规划调整,决定征收张某所在村的土地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征收过程中,某县人民政府作出了《某县人民政府关于征收某村土地的决定》(以下简称《征收决定》)。
张某认为《征收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不服该决定,遂向某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某县人民政府经复议后,维持了原《征收决定》。
张某不服,遂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张某诉讼请求:1. 撤销某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征收决定》;2. 判令某县人民政府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安置决定;3. 赔偿张某因征收决定造成的经济损失。
被告某县人民政府答辩意见:1. 《征收决定》是在法定程序下作出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 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已经依法进行了公示,程序合法;3. 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法院审理情况: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在庭审过程中,原告张某提出以下主张:1. 《征收决定》未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2. 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未充分保障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3. 征收程序违法,未依法进行听证。
被告某县人民政府辩称:1. 《征收决定》是在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上作出的,程序合法;2. 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已经充分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符合国家相关规定;3. 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法院判决: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1. 关于原告张某提出的《征收决定》未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和实际需求的主张,法院认为,某县人民政府在作出《征收决定》前,已经依法进行了调查、论证和公示,程序合法。
同时,某县人民政府在征收过程中,也积极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原告张某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2. 关于原告张某提出的征收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的主张,法院认为,某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征收补偿安置方案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并依法进行了公示。
行政许可类行政诉讼案例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根据特定的程序、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提出的合法请求,依法作出的具有特殊行政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以下是十个关于行政许可类行政诉讼案例的例子:1. 案例一:某企业申请获得特定行业的经营许可证。
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超过规定的办理期限,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开展经营活动。
该企业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许可决定,并赔偿企业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2. 案例二:某个市民申请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行政机关在审查中认为该市民的申请不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拒绝了其申请。
市民对此不满,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其申请并作出合法决定。
3. 案例三:某个企业申请获得环境保护许可证。
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要求该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认为这是不合法的,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撤销这一要求并作出许可决定。
4. 案例四:某个个体经营者申请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要求该个体经营者提供大量的材料和证明,超过了法定的审批要求,导致个体经营者无法按时获得许可证。
个体经营者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许可决定。
5. 案例五:某个企业申请获得商标注册许可。
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认为该企业的商标与已有注册商标相似,拒绝了其申请。
企业对此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其申请并作出合法决定。
6. 案例六:某个个体申请获得驾驶执照。
行政机关在审查过程中认为该个体存在严重交通违法记录,拒绝了其申请。
个体对此不满,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并作出合法决定。
7. 案例七:某个企业申请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
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要求该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特定设备,企业认为这是不合法的,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撤销这一要求并作出许可决定。
行政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行政诉讼的典型案例有很多,以下为您提供其中两个案例:
1. 林建国诉济南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屋行政管理案:林建国是济南市退休工人,肢体重度残疾,行走存在严重障碍。
他因为房屋行政管理问题提起行政诉讼。
此案例中,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济南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在履行房屋行政管理职责时未依法保障原告林建国的合法权益,判决确认被告对原告的被诉行政行为违法,同时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2. 李某星诉泸水市鲁掌镇人民政府行政赔偿案:李某星在河边建盖临时用房用于经营农家乐,但该临时用房被泸水市鲁掌镇人民政府强制拆除,且未采取登记、封存、保管等措施。
李某星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后,法院审理认为,镇政府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并酌情支持李某星经济损失180000元。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有法律方面的疑问或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案例1 (1)文华厂可以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可诉讼。 案例2
案例3 游淑平不服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行政处罚决定案 原告: 游淑平,男,20岁,闽清县人,待业青年,住福建省三建公司第三工程处宿舍。 被告: 福建省龙岩市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 马承佳,市长。 原告游淑平于1991年12月3日参加福建省三建公司招干考试,同年12月10日应征入伍服兵役。入伍前,体检视力左眼为4.9、右眼为5,并通过抽查合格。入伍后,经部队抽检视力左眼为4.1,右眼为4.2。1992年2月1日部队以视力不合格作退兵处理。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认为原告入伍前曾参加福建省三建公司招干考试,入伍后,获知考干被录取,便以视力不行要求回地方招干,以其入伍动机不纯,弄虚作假,逃避服兵役为由,根据《福建省征兵工作奖惩规定》 第十七条之规定,于1992年2月25日对原告作出龙征(1992)第001号处罚决定,处以罚款六百元,在三年内不准参加升学考试,不予招工、招干,不发营业执照。原告不服,向龙岩地区征兵办公室申请复议,龙岩地区征兵办公室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原告向龙岩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游淑平诉称: 被告仅根据原告视力在入伍前后的变化这一表面现象,认定原告弄虚作假,逃避服兵役,所作出的处罚决定,缺乏事实依据,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撤销征兵办公室的处罚决定。 被告龙岩市人民政府辩称: 原告的行为是极为错误的,原告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军队利益,并且给我市征兵工作和部队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其错误行为依照法规予以处理,是正确的,请求法院维持其处理决定。 审判 龙岩市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入伍前就有近视史,左眼为4.2,右眼为4.3,入伍后,在部队复检的视力与入伍前在华侨中学体检的视力基本相符,原告因视力不合格被退兵是正常的,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以原告弄虚作假,逃避兵役所作的处罚决定主要证据不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福建省征兵工作奖惩规定》的有关规定,逃避兵役行政处罚权应由兵役机关龙岩市人民武装部行使,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是临时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本案宣判之前,有关行政机关自行撤销对游淑平的处罚决定,原告游淑平同意并申请撤回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一条的规定,龙岩市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撤诉。 评析 (一)本案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是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但它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是征兵的临时机构,没有行政诉讼的主体资格,因此本案以龙岩市人民政府作为被告是正确的。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认定本案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认定游淑平弄虚作假的依据仅是入伍前后两次体检的对比,对游淑平在部队复检时如何弄虚作假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而原告在质证中提出其在中学时期体格检查中即有近视历史的证据,因此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作出的处罚主要证据不足。根据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一目之规定,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撤销。 (二)行政主体合法是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要件之一。行政主体合法的要求: (1)必须是法定的行政主体;(2)必须是在法定的职责权限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根据兵役法和《福建省征兵工作奖惩规定》的规定,县(市)人民武装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行使兵役行政管理职权。本案中,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是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征兵工作条例》的规定,由龙岩市人民政府组织兵役机关和公安、卫生及其他有关部门成立的临时机构,在征兵期间,依照《征兵工作条例》行使职权。根据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龙岩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依照《福建省征兵工作奖惩规定》,对游淑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超越其法定职权范围。因此,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应予判决撤销。 (三)本案被告在诉讼中,认为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错误,自行撤销对游淑平的处罚决定,原告对此表示同意并向法院申请撤诉。因此,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经审查认为原告申请撤诉出于自愿,并非规避法律,又不影响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据此作出了准予原告撤诉的裁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案例4 因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发生矛盾,盐城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盐城市政府)先后于2002年8月20日、24日两次召集盐城市及城区的两级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及盐城市公交总公司(以下简称公交公司)进行了专题会办,并于8月30日下发了盐城市政府第13号《专题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该《会议纪要》第一条中规定,城市公交的范围界定在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以城市规划区为界,建设和交通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五条中规定,城市公交在规划区内开通的若干线路,要保证正常营运,继续免交有关交通规费;第六条中规定,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公共客运上发生矛盾,须经政府协调,不允许贸然行事,否则将追究有关方面的责任。 吉德仁等四人是经交通部门批准的道路交通运输经营户,该四人营运的线路与《会议纪要》中明确免交交通规费的公交公司的5路、15路车在盐城市城区立交桥(盐城市城市市区与郊区的分界点)以东至盐城市城区南洋镇之间地段的营运线路重叠。同年8月20日,盐城市城区交通局(以下简称城区交通局)向公交公司发出通知,要求该公司进入城区交通局所管理的公路从事营运的车辆办理有关营运手续,公交公司于8月21日复函城区交通局,认为根据建设部规定及8月20日市长办公会要求,该公司不需要到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8月21日,城区交通局再次函告公交公司,要求其限期办理有关经营手续并按章缴纳规费。9月10日,吉德仁等四人向城区交通局提出申请,请求依《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条例》的规定对公交公司未经交通部门批准超出市区延伸到331省道南洋段进行营运的行为进行查处,保护公平竞争。9月11日,城区交通局书面答复吉德仁等四人称,已书面通知、发函给公交公司要求其限期办理有关营运手续,但由于盐城市政府2002年8月30日下发的第13号《会议纪要》明确规定“城市公交在规划区内开通的若干线路,要保证正常营运,继续免交有关交通规费”,因此该局无法对城市公交车进入331省道南洋段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吉德仁等人不服,认为盐城市政府的会议纪要决定城市公交免交交通规费,侵犯其公平竞争权,向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会议纪要第一条、第五条及第六条内容;请求确认盐城市政府强行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公交公司违法营运的查处的行为违法。 盐城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一、《会议纪要》虽然形式上是发给下级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但从该《会议纪要》的内容上看,它对城市公交的营运范围进行了界定,并明确在界定的范围内继续免交交通规费,而且该行为已实际导致城区交通局对公交公司的管理行为的中止,所以该《会议纪要》是一种行政决定行为,有具体的执行内容,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吉德仁等四人是与盐城市政府的行政行为的受益方公交公司在同一路段进行道路运输的经营户,认为盐城市政府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公平竞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具有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二、盐城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为解决矛盾召集其下属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并作出《会议纪要》,将城市公交的营运范围界定为城市规划区内并明确对在上述范围内营运的公交车辆继续免交规费,是对原来就已经客观存在事实的一种明确、重申,是在其法定权限之内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吉德仁等四人要求法院判决确认《会议纪要》第一条、第五条及第六条违法没有法律依据。三、虽然城区交通局客观上中止了对公交公司超出市区营运行为的查处,但吉德仁等四人未能提交足够的证据证明盐城市政府采取了违法手段对城区交通局的查处行为进行了干预,所以吉德仁等四人要求确认盐城市政府强行中止城区交通局查处行为的行为违法没有事实依据。综上所述,吉德仁等四人虽具有本案的诉讼主体资格,但其诉讼请求不能成立。盐城市中级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驳回吉德仁等四人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0元,由吉德仁等四人负担。 吉德仁等四人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盐城市政府《会议纪要》第五条中“城市公交在规划内开通的若干线路,要保证正常营运,继续免交有关交通规费”的规定作为政府的一项行政决定,具有行政强制力,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吉德仁等四人作为与公交公司所属公交车辆营运范围有重叠的经营者,认为《会议纪要》的规定侵犯其公平竞争权的,以原告身份提行政诉讼,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解释》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盐城市政府《会议纪要》第五条中有关在规划区免征规费的规定,超越了法定职权。同时,该项内容无法律、法规依据,且与有效的多个部委的规章相抵触,依法应予以撤销。盐城市中级法院判决认定吉德仁等四人具有原告主体资格及《会议纪要》相关内容为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认定正确,但对于《会议纪要》第五条中有关在规划区免征规费的规定的合法性认定不当,依法也应予以撤销。上诉人有关确认盐城市政府强行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公交公司违法营运的查处的行为违法的诉讼请求,因该诉讼请求事涉盐城市政府与城区交通局之间的内部行政管理,不属人民法院司法审查范畴,依法不予理涉。上诉人有关确认《会议纪要》第一条、第六条的相关内容违法的上诉请求,前者涉及城市公交营运范围的界定及行政机关管理职能的划分,不属人民法院司法审查范畴,且城市公交营运范围的界定,并不影响交通部门对所管辖道路的管理;后者不具有可撤销内容,且两者均与上诉人的公平竞争权无关,均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二)项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一)撤销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盐行初字第052号行政判决;(二)撤销盐城市政府第13号《专题会议纪要》第五条中“城市公交在规划区内开通的若干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