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基地】八下第七章小结与思考
- 格式:ppt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19
华师大版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每课教学反思1动物的行为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
考虑到学生充分参与并多思维,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思路。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的指导。
但遗憾的是,教学中课堂时间太紧,又因为是借班上课、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留待下一节课进行。
因此,在课堂上,只是请一小组就某一动物行为类型如防御行为等列举了两例、在诱导他们说出归类的依据后,就没让该组继续说完他们交流的结果,而是把机会给予了其他小组继续说其他某一动物行为的类型的例子了。
虽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补充回答中可以弥补部分遗憾,但还是不能让全班各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就是发言的小组,也不能将本组的交流结果全部呈现,可能影响了部分同学积极交流的情绪。
课堂结束时,如果让学生们把交流的结果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评价可能会有所弥补,但当时却没有考虑完善,这就让我对这堂课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课堂教学中,语速有时过快。
教学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语速过快,就凸显了课堂思维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表现出不够流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速的调节上,我要注意加强调节。
准备不够细致由于是借班教学,教学设备可能不一致。
我虽想到可以早点到达现场进行调试,但是没想到现场已经有人在上课,因此无法进行。
结果,上课时,果然该班的设备和我们准备的不完全相同,操作上出现误差、配合教学的视频画面调动困难,影响教学思路和效果。
第七章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第七章力1、力的符号、单位及单位符号;力的符号:F (重力G 摩擦力f)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2、力是____;力是____;力是____;力不能____;力不是____;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力的作用效果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指的是_____和_____;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判断)4、力的三要素指_____,之所以称它们为三要素,是因为_____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之所以称它们为三要素,是因为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具体说明);力的示意图画法:定点、定方向、画线段、标箭头、标符号(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方向画一个线段,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的大小越大。
注意: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现出来。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例:.脚踢足球,球滚动了,同时脚感觉到了痛,7、什么是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弹力?类似弹簧,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类似橡皮泥: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状态,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8、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9、弹力的大小与_____有关;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①有力作用时,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②有力作用时物体间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点】是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7、力的表示法:⑴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⑵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课后练习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2.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起动B.汽车拐弯C.汽车减速上坡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4.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A.不断改变B.始终不变C.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D.无法确定5.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A.一定吸引地球B.不一定吸引地球C.一定不吸引地球D.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答案:1.C2.D3.D4.A5.A。
本章总结一、知识网络回顾二、 重点专题讲解【专题1】如何确定不等式中的字母系数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求不等式(组)中的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的试题,解决这类问题可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根据解的分布对照求解.相对于解不等式(组),这类问题更注重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的考查,解答时要充分挖掘问题潜在的特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字母系数.(一)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例1】如果关于x 的不等式 (a +1) x >a +1的解集为x <1,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0B. a <0C. a >-1D. a <-1分析:从不等式 (a +1) x >a +1得到不等式的解集x <1,是对不等式两边都除以a +1得到的,注意到不等号方向改变了,根据不等式性质3,得10a +<,解得1a <-,故选D . 解:选D 。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不等式性质2的逆向运用.(二)、运用不等式的解集的唯一性构造方程求解【例2】不等式组24,25x a x b +>⎧⎨-<⎩的解是0<x <2,那么a +b 的值等于___. 分析:视a 与b 为常数,确定不等式组24,25x a x b +>⎧⎨-<⎩的解集,进而利用已知条件即可求出a 与b 的值,从而问题获解. 解:视a 与b 为常数,解不等式组24,25,x a x b +>⎧⎨-<⎩得42,5.2x a b x >-⎧⎪⎨+<⎪⎩ 因为不等式组24,25x a x b +>⎧⎨-<⎩的解是0<x <2,所以有4-2a =0,52b +=2, 所以a =2,b =-1.当a =2,b =-1时,a +b =1.点拨:把a 与b 看成常数来解不等式组是解本题的关键和难点。
(三)、运用数轴直观求解【例3】关于x 的不等式3x ―2a ≤―2的解集如图7-C-1所示,则a 的值是 .分析:解不等式3x ―2a ≤―2得223a x -≤,而由图可知不等式的解集为1x ≤-,故2213a -=-,解得12a =-. 解:12a =- 点拨:本题先把字母a 看作字母系数,求出不等式的解集,结合图形给出的不等式的解集,构造出关于a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a 的值.本题以数轴给出不等式的解,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专题2】与一次函数有关的综合题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等问题是第七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第七章小结与思考备课教师梁波上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周周月日课题第七章小结与思考(1)总计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条件与性质2了解平移的特征并会作图形的平移3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4了解三角形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并能够熟练运用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条件与性质2三角形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难点:三角形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设计一、本章的知识框图二、重点、难点突破重点:(一)平行线的条件与性质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二)平移1、平移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滑雪运动员在平坦雪地上滑翔、大楼的电梯上上下下地运送来客、火车在笔直的铁路上飞驰、铝合金窗叶左右移动、升降机上下运东西、这些现象都是平移现象.2、平移的概念二次备课(方法和手段、改进建议)在一个平面内,将一个基本的图形沿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平行移动称为平移.3、平移的特征由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可得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有时平行,有时还可能在同一直线上,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有时对应点的连线也可能会在同一直线上.4平移作图(1)已知原图和一对应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已知原图和一对应角作出平移后的图形.(3)已知原图平移距离作出平移后的图形.(三)三角形1、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由“两点之间的所有线段中,线段最短”这个结论得到的,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2、按角分类在按角对三角形分类时,要明确分类的标准,注意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同时注意到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具体形状无本质关系,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与其具体形状有关,如“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 力7.1 力知识点1、力1、力的定义:杠铃被举起、车子被推动、货物被吊起、拖车被拉动、路面被压紧、铁屑被吸引,其中物体和物体之间发生的举、推、吊、拉、压、吸引等,说明了力的存在。
在物理学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可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对力的认识思维拓展: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解读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反过来,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如力可以使弹簧伸长,可以使树枝变弯,可以把金属片压成各种形状。
反过来,若弹簧伸长了,树枝变弯了,则说明弹簧、树枝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反过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则物体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也会随之改变,要说明一个力,就必须指明其三要素。
两个力完全相同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
2、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表示力的三要素,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样描述力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_力》知识点总结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_力》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章力》知识点总结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一、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C、被测力的方向要与轴线的方向一致;E、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7.3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①大小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对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等。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2.难点: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主要涵盖了数学和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物理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代数方面的知识点: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符号和公式的运用来研究数学关联。
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解方程、化简代数式、求解不等式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推导数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几何方面的知识点:几何是研究空间、形状和变换的一门数学学科。
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面积和周长,如何进行三角形的相似、共线性和共面性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空间结构和图形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涵盖了代数、几何和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灵活和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情境。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七章主观构成的经济学说主观构成的经济学说是指1871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维斯和英格兰经济学家利奥纳德·沃尔斯坦的三人,为了使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学说。
门格尔的个人主义和利奥纳德·沃尔斯廷的社会主义对经济学说的形成影响最大。
主观构成的经济学说的核心要素有:第一,个人主义。
即认为市场是由个体的主观的需求和行为组成的,价格是市场上各种交易力量的体现。
第二,供给与需求。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中两个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的交点。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关注的商品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增量。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苏科版丿第七章小结与思考南京师总大学附属中学江孕分校不等式的性质(1):a>b a+c>b+c(或a・c>b・c)不等式的性质(2):a>b, c>0(=> ac>bca>b, c<0 = ac<bc2.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解集Y Y —]表示在数轴上:<13 23(x - 2) + 4 v 5xx — 1 13、求不等式3x-3<5+x的正整数解.-------- X > 3x + 124、解不等式组一般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 集,可以归结为这样四种情况:z 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b ・x <b(1)若a>b,当":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8・ x>b(2)若a>b,当5、小明用100元钱去购买笔记本和钢笔共30件,已知每本笔记本2元,每支钢笔5元,那么小明最多能买多少支钢笔?6.某校男生有若干名住校,若每间宿舍住4名,还剩下20名未住下;若每间宿舍住8名,则一间宿舍未住满,且无空房. 该校共有住校男生多少名?5、小明用100元钱去购买笔记本和钢笔共30件, 已知每本笔记本2元,每支钢笔5元,那么小明最多能买多少支钢笔?解: 设小明最多能买X支钢笔.根据题意,得5x+2 (30-x) <100解这个不等式,得X<^〜所以X的最大值是13・B 答:小明最多能买13支钢笔.6、某校男生有若干名住校,若每间宿舍住4名,还、剩下20名未住下;若每间宿舍住8名,则一间宿舍未住满,且无空房•该校共有住校男生多少名?解:设该校有男生宿舍x间,则住校男生有(4x+20)人・[(4x+20)-8(x-l)>l 根据题意,得)(4X+20)-8(X-1)<7解这个不等式组,得所以x=6, 4x+20=44 答:该校共有住校男生44名.实际问题I设未知数,列不等式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I检验求解实际问题的解答7、画出函数y〕=2x—4与『2=—2x+8的图象,并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取何值时,2x-4>0?(2)x取何值时,一2x+8>0?(3)x取何值时,2x-4>0与一2x+8>0同时成立?(1)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或kx+bVO(k#))是一次函数y=kx+b (1#0)的函数值不等于0的情形.(2)直线y=kx+b±使函数值y>0 (x轴上方的图像)的x的取信范围是kx+b>0的解集; 使函数值yVO (x轴下方的图像)的x的取值范围是kx+bV 0的解集.某化妆品店老板到厂家选购A、B两种品牌的化妆£ 品,若购进A品牌的化妆品5套,B品牌的化妆品6 4套,需要950元;若购进A品牌的化妆品3套,B品牌的化妆品2套,需要450元.求A、B两种品牌的化妆品每套进价分别为多少元?若销售1套A品牌的化妆品可获利30元,销售1套B 品牌的化妆品可获利20元,根据市场需求,化妆品店老板决定,购进B品牌化妆品的数量比购进A 品牌化妆品数量的2倍还多4套,且B品牌化妆品最多可购进40套,这样化妆品全部售出后,可使总的获利不少于1200元,问有几种进货方案? 如何进货?解:(1)设A 种品牌的化妆品每套进价为x 元,B 种品牌的化妆品每套进价为y 元,得 根据题意,得|5x + 6y = 950 [3x + 2y = 450 (2)设A 种品牌得化妆品购进m套, 妆品购进(2m+4)套. 根据题意得:•・・m 为正整数,・・・m = 16、17、18・・・2m+4=36、38. 40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相同路线由A 地到106, 行驶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根据 图象解决下列问题:(1)谁先出发?先出发多少时 间?谁先到达终点?先到多少时间?x = l(X) 解得[y = 75 则B 种品牌得化 2m + 4 S 40 30 m + 20( 2加 +4) 2 1200 <18 解得 例题(2)分别求出甲、(3)在什么时间段内,两人均行驶在途中(不包括起点和终点)?在这一时间段内,请你根据下列情形,分别列出关于行驶时间x 的方程或不等式(不化简,也不求解):①甲在乙的前面;②甲与乙相遇;③甲在乙后。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7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小结与思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7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小结与思考》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小结与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还不够熟悉,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统计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所学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