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工和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理论演进
- 格式:pdf
- 大小:356.53 KB
- 文档页数:4
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与报酬递增一、劳动分工及其深化劳动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
具体地说,分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技术上的联合方式,即劳动的联合方式,简称劳动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它属于生产力范畴。
这种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的存在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和状态所决定。
“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
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
”“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61-166页。
)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所谓“自然分工”,即在人类社会初期以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差异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分工,在自然分工体系中,不同的生产者个体分别担负不同的劳动或生产职能。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以社会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功能和劳动方式为基础的分工。
在这里,“劳动方式”的含义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广义上说,劳动方式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包括劳动组织者之间和劳动组织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式、劳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组织的规模与状态等。
从狭义上说,劳动方式即指劳动者个体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或“操作”方式。
更具体地说,按协作的水平不同划分,可以有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劳动方式等;按劳动组织的规模不同划分,可以有个体劳动方式和集体劳动方式等;按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划分,可以有内部劳动方式和企业之间或社会内部劳动方式,等等。
如果考虑到上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各种劳动方式之间的多种组合,则劳动方式将更加纷繁多样。
但是,尽管如此,劳动方式这一范畴的外延无非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单个生产组织内部,二是各个生产组织之间或社会内部。
浅谈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分工思想作者:甘天琦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分工和报酬递增有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包括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和杨格的报酬递增与经济发展理论,比较三类分工思想的异同,分析和总结分工和报酬递增的产生及运行机理。
关键词:分工;报酬递增;经济增长;迂回生产中图分类号:F0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经济理论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为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国民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专业话水平和加强社会分工,以此来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劳动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因此,研究分工理论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一、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分工思想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将物质财富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增长归因于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数量的提高。
一方面,劳动数量取决于国民人口数量,而人口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除自然灾害、瘟疫等除外);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分工。
因此可得,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源于劳动分工。
他归纳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理:第一,劳动者的技能因业专而日进;第二,分工免除了工作转换造成的时间损失;第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一个人能做许多工作。
他认为: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范围,亦首先于交换的范围,也就是市场容量的大小所局限,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在生产实践中,机器的产生替代了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协作的提高促进了分工,分工的产生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一种循环累积的过程,经济的增长拓展了新的市场,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产生,分工的产生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这就是斯密分工理论的精髓。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突出贡献是将分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生产组织运行的原理。
马克思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摘要]肇始于亚当?斯密的基于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经扬格、加里?贝克尔和杨小凯等人的努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从分工与外部经济理论来解释报酬递增,从分工导致制度变迁、组织创新与交易效率角度来解释报酬递增,以及从内生劳动分工、协调成本、知识总量和人力资本积累角度来解释报酬递增的分析框架,并没有真正解决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真正根源,没有真正解决分工产生的内在原因、分工效率演进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变迁所蕴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等问题。
马克思的基于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不仅系统地分析了分工和报酬递增产生的利益动机和历史原因,还提出了一个报酬递增导致资本主义内在演进的宏大理论,全面科学地解释了分工和报酬递增。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报酬递增[中图分类号]170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1-0055-05主流经济学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解释乏力和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报酬递增现象,使经济学家们开始放弃报酬递减的不当假设,开始关注报酬递增,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报酬递增的原因,挖掘报酬递增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
从思想传承和理论的演进来看,肇始于亚当?斯密的基于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在其后的研究中基本上是沿着以下的理论框架展开的:一是以扬格为代表的通过分工与外部经济理论来解释报酬递增;一是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从分工导致制度变迁、组织创新与交易效率角度来解释报酬递增;一是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试图通过内生劳动分工、协调成本、知识总量和人力资本积累角度解释报酬递增。
这几种分析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财富增长与报酬递增的根源,报酬递增与经济增长自我繁殖、自我实现的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制约其演进的速度与方向的因素等给出了各自的解析。
然而,上述的分析虽然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颇有益处的思想和对真实世界的解释方法,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真正根源,没有真正解决分工产生的内在原因、分工效率演进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变迁所蕴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以及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内在涵义等问题。
2008 级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基地084 学生姓名:王远学号:2020108346完成日期:2011年8月23日2011 年 8 月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依据各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详细回顾,深入分析各经济增长理论的进步意义和不足之处,加深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已有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提出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新看法,为更好地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做铺垫。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一、引言“经济学”自其诞生起,就将研究什么是财富(性质),如何增进财富作为自己研究的根本目标。
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经典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从亚当•斯密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题目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研究。
从那时起,这两个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的更快,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是一个社会进步很重要的体现。
经济增长理论其实就是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自产生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经济学的子学科,本文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路径分析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观点、新看法,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向。
二、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这一部分,主要归纳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这期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每位经济学家在其经济思想中或多或少提到关于经济增长的思想,但并未形成一个体系,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理论只是零散、不系统的理论。
“重商主义”一次第一次由亚当•斯密赋予其涵义。
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
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 思想。
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
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
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
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
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
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作者:张友丰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17期摘要:随着分工的不断演进和深化,报酬递增作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
文章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论述了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化与发展,以期为经济发展中报酬递增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报酬递增;专业化分工;知识积累一、引言关于报酬递增机制理论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斯密(Smith, 1776)发表的《国富论》。
斯密以制针工厂为例,阐述了专业化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所产生的报酬递增现象,认为报酬递增来源于技术进步。
之后,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Allyn Young, 1928)在其经典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继承并拓展了斯密的分工思想,将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发展成为杨格定理“分工一般取决于分工”即报酬递增能否产生很大差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演进,一方面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由分工的演进程度所制约。
杨格强调从经济的整体研究报酬递增,他在论文中论证存在着一种具有良性循环的动态机制,使分工水平和市场不断扩大,并且分工的网络效应使市场大小与分工程度相互依赖。
杨格关于报酬递增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现代经济理论相关研究沿袭了阿伦·杨格的“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思想,以杨小凯(Yang)等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为代表。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思想杨小凯等利用超边际分析来解释报酬递增,认为经济增长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自发演化而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是以分工内生化为基础的报酬递增过程。
杨小凯、黄有光(1999)将经济组织看作是专业化带来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均衡,强调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均衡的拓扑性质的重要意义,而分工经济是以人们通过熟能生巧获得知识的能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假定一个经济系统中只有四个消费者-生产者A、B、C和D,每个人必须消费4种产品1、2、3和4,且可以选择生产1、2、3或4种产品。
分工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思想,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斯密、马克思;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杨格、杨小凯,将各个时期代表大师们对分工理论的理解罗列出来,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些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解释了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才再次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现代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各个时期的学者对于分工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有必要对每个时期分工理论进行探讨。
一、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指出了在“理想国”里人类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如柏拉图曾论述过分工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这也是后来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思想的起源.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色诺芬对分工理论也进行了阐述,主要体现在《经济论》中提到劳动分工问题:“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业家。
"我们不考证这句话是否较绝对了一些,但的确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人们应专注于从事某项工作,从而提高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技术。
色诺芬更为重要的论述是将分工的实现与市场规模的大小联系起来,《居鲁士的教育》中通过将小城镇与大城市中分工的实现情况作对比,来阐述分工思想。
指出:“在小城镇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思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人类通过技术发展、市场化、国际贸易等手段,持续推动着全球的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演进以及现代思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经济学家们在很早就开始探讨经济增长的问题。
如早在18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利物浦就研究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问题。
然而,真正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步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杜克·麦克伯特和罗伯特·索洛的文章。
杜克·麦克伯特的经济增长理论,试图将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相结合,探讨了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罗伯特·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则把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理论不断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
下面我们将逐一讲解。
1.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主要关注市场和资源的配置,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而技术进步作为一个非市场化因素,只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挥作用。
2.结构改革增长理论结构改革增长理论提出了市场化改革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这个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只意味着增加生产,还要考虑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和产量效率。
而这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实现。
3.创新型增长理论创新型增长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
4.人力资本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通过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5.制度变迁增长理论制度变迁增长理论主要关注政府的作用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管理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化改革,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增长效果。
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关于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系统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工的出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分工也带来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以及劳动成果的不公
平分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政治经济学理论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分析,研究分工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于劳动协作与报酬递增的作用,为解决分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
1.分工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2.分工与资本的关系及其对劳动力的影响;
3.劳动协作的定义与实施方式;
4.报酬递增理论的探讨及其与分工的关系;
5.分工与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的关系分析。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工与资本、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理论的比较分析等手段,得出分工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
和对劳动协作和报酬递增的作用。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将阐述分工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对劳动协作和报酬递增的作用。
从而为解决分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汪斌1董赟2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摘要:本文首先系统述评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研究思路的演变脉络,指出以专业化分工为源泉的报酬递增思想对于现实经济更具有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视角分析了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
本文认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
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交易网络的扩展,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增加递增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集群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反之,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
最后,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报酬递增、产业集群演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产业组织形式,引起了产业组织、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
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揭示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做出了贡献。
然而,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还远未深入到产业集群机理的层次。
探索产业集群演进动因与过程,对于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来提高企业乃至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述评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并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理性思索,以期为培育和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一、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述评1.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
在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而新的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
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实力的体现。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增长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和理论构建的过程。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现象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学派对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贡献、主要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几个重要学派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早期古典学派主要关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和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强调剩余价值创造和资本积累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会限制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
新古典学派则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视为一种内生变量,受制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模型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是所谓的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是由罗伯特·索洛于1956年提出,是一种以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并通过投资、储蓄和生产等环节相互作用来实现。
该模型对于解释经济增长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和制定。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挑战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对于实际情况解释能力的局限性。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传统理论对于跨国资本流动和技术溢出等现象的解释能力较弱。
其次,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此外,不平等问题、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
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思想。
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
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
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
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
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
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准。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的学术领域,其目的是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大的流派。
一是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另一个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有罗伯特·索洛等。
这两个流派的经济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有所差异。
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所驱动的。
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的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地租理论”,强调土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古典增长理论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主张通过劳动分工和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则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罗伯特·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外部性”的概念,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并且技术进步的效应是非线性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还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通过和积累资本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除了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学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例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与创业理论则认为创新和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政府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来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改善环境来吸引资本流入等。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的学术领域。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比较与评述(上)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沈坤荣来源:《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经济增长理论从古典理论发展到今天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这其中不仅体现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不断发展。
笔者认为,不论是观点和思想的变化,还是方法和工具的进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因此,本文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将同时关注来自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经济增长理论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
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
1928年以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称之为古典增长理论(为了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称呼相一致);1928年以后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1.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古典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拉姆齐。
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古典增长理论先后跨越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两个范式,所以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实包括了很多特征完全不同的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人口理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或马克思再生产图式),都是属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而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阿伦·杨格《递增的报酬和经济进步》中的“斯密定理”则可以归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库,而这些思想或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分析框架、不同的研究思路,因此,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也不可能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归纳出系统的结果。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像马克思包括制度内生变量的增长理论、熊彼特强调金融因素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增长理论,在古典增长理论中确实包括了比现代增长理论更加丰富的思想。
V ol .32N o.5M ay 2016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N at ur alSci ence Edi t i on )第32卷第5期(上)2016年5月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洪英(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从亚当·斯密时期开始,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就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经济学说的不断发展,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也日益演进.本文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时期等不同经济学发展阶段简要评述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进.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在古典经济时期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的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形式的划分增进了对报酬递增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动态分析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路.新兴古典经济学通过超边际分析对分工和报酬递增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拓展.关键词:分工;报酬递增;经济思想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6)05-0107-031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分工以及专业化对提高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理论.而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分工与报酬递增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关系.马歇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但更多地是想把报酬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框架中.杨格继承和发扬了斯密定理,拓展了斯密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观点,同时更加系统和专业化地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主要内容被后人称为杨格定理.他们三个是古典经济学时期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杰出代表.1.1亚当·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其中,斯密的自我持续增长理论主要阐述了分工导致的专业化引起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靠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即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经济进步的结果,这个因果循环累积过程就体现了报酬递增机制.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即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获得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换的时间以及促进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他通过扣针制造的例子说明,周密充分的分工可以使小工厂的一个工人每天制作4800枚针.由此,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每个行业的分工都达到极高的程度,那么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也会提高到极高的程度.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增长,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同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相辅相成,市场扩大又会促进新的分工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互通有无的倾向,因此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尽管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分工程度决不是人的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要受到市场范围即市场购买力大小的限制.市场过小,分工和专业化受到限制;相反,市场扩大有利于促进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1.2马歇尔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思想马歇尔在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这一生产要素.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是指分工的表现形式或者结果.马歇尔特别重视组织对报酬递增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分工的作收稿日期:2016-02-13107--. All Rights Reserved.用.分工总是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它们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马歇尔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条途径进行改进,从而使生产获得报酬递增.这里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就是指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分工细化,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报酬递增.同时,马歇尔开创性地建立了局部均衡理论并开创了新古典分析框架,他试图在均衡条件下解释报酬递增.为此他引入了“外部经济”、“代表性企业”、以及“厂商生命周期”等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源泉.马歇尔后来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说明外部经济对报酬递增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外部经济等于报酬递增.这里外部经济主要是指产业集群可以获得的运输便利和信息优势.产业集聚下,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导致报酬递增,而其他情况下市场的价格与竞争机制仍然有效,因此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可以并存,外部经济是报酬递增的主要来源.事实上,马歇尔只是勉强把报酬递增纳入其均衡的分析框架,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报酬递增看做是“市场失灵”,这样就制约了对于报酬递增源泉的深度认识.1.3杨格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杨格在他的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进一步对亚当·斯密的定理进行了拓展,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报酬递增的根源以及实现机制.杨格认为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来源于分工的演进,即迂回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从而带来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大大推动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范围和分工互相促进,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推动经济进步.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加深的,这是一个内在的动态的均衡.分工的发展带来的报酬递增是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的正向效应.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是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因此,仅仅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或者扩张单个工厂或者是产业,而不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率是难以提高的从而规模经济也是难以形成的.故而我们要推动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杨格定理可以总结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循环往复之中.”其实,分工会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同时,分工使可以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此外,分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商品需要增加.上述三个因素都会使市场范围扩大.按照斯密定理,市场范围扩大会使分工增进.因此,杨格定理可以概括为“分工取决于分工”.2马克思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马克思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也有突出的贡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均衡的过程,他从分工出发深入地分析了技术变迁,并且对资本主义的报酬递增做了详细的研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两个阶段,把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形式,这些划分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场手工业产生的背景是分工的原理应用于没有机械化的产业,正是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马克思还从技术特征上将工场手工业划分为混成的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代表是钟表手工业,它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包买制.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例子是亚当?斯密的制针业,它表明的垂直分工的益处.正是从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来考虑分工和市场规模的关系导致了企业内分工和企业外分工的区别.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导致了企业内分工,社会分工最基本的问题是最小经济规模问题,也就是至少多大的经济规模可以产生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会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正是这种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运动诞生了报酬递增机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性质的深刻认识使他对报酬递增的根源和机理有了突破性的分析.马克思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核心是分工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露了报酬递增的根源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的特有性质,同时,马克思通过对企业的动态分析,揭示了由于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相互作用下的不可逆的报酬递增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报酬递增理论还强调由于分工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对制度变革108--. All Rights Reserved.产生一定的压力,而这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处新兴古典经济学.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把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对经济学的研究从特定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最优配置问题转变为对技术以及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对深化分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交易费用与分工水平成反比;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对生产力提高和技术变迁的速度具有决定作用,进而实现报酬递增.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所带来的收益和交易费用决定了分工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大多数人自给自足,交易费用比较高,分工很难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们可以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分工随之诞生.正如斯密所说的,分工产生后,专业化程度升高,导致技术变迁,进而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分工专业化程度升高,交易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专业化程度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收益大于增加了的交易费用,那么分工和专业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率也越来越高.3.1杨小凯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拓展了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和专业化的经典思想,他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决策和均衡模型,从提高分工促进组织结构的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动态的拓扑性质.杨小凯认为分工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和生产率提高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由于经济学中的边干边学效应和报酬递增引起的.分工后,重复学习的费用降低了,而边干边学使人力资本与生产经验同时得到积累,这使得企业整体效益有效提高.杨小凯—博兰德(1991)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用劳动分工解释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式主要是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机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劳动分工是指不同的当事人在不同的最终产品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个体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既可以去生产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也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产品然后购买其他人生产的产品,因此分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经济增长率决定于社会中所有个体的专业化决策.如果社会中的分工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并且仍然能够继续进行进一步的分工,那么生产率就会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就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杨小凯关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思想的阐述,是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大尝试.这使得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思想再次被理论界重视起来.超边际分析方法又能使专业化与分工思想形式化,适应了主流经济学形式化发展的要求,这使得重新确立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顺理成章、势在必然.3.2贝克尔-默菲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贝克尔—墨菲(1992)建立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模型.他们把单个部门的劳动分工看做是内生变量,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劳动分工,他们发现分工水平由组织专业化工人的协调成本以及社会知识水平决定.即分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报酬递增,同时协调成本上升,而知识的运用和积累、技术的变迁可以降低经济的协调成本,促进分工专业化水平和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贝克尔和默菲认为分工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技术进步与分工是相互影响的,但不具有直接同一性.知识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分工提高生产率,分工又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参考文献:〔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美]阿伦·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72.〔5〕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开经济研究,1998(06).〔6〕汪斌,董赟.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 2005(02).109--. All Rights Reserved.。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机理研究一、引言经济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没有确切的定义。
报酬递增就是其中的一例。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根本就没有这一词条。
通俗地讲,如果同等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等的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这种现象就是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
在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对报酬递增的分析隐含于对分工问题的论述中。
在古典经济学及马歇尔的体系中,报酬递增概念涵盖了整个经济系统,而不局限于单个企业。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二分中,报酬递增思想自然地内化到生产理论中。
报酬递增成为了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的一种刻画。
这样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过程中,报酬递增的内涵就从整体层面的概念演变为一种微观层面的概念规模报酬递增。
不过,尽管规模报酬递增的术语出现在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但它并非研究的核心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才是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论证中的基本假设。
早在1928 年,杨格针对当时经济学界对报酬递增思想日趋忽视的现象,在当选英国科学促进协会 F 分会的主席就职演讲中,呼吁经济学家重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
杨格定理被认为是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动态化的早期尝试。
遗憾的是,杨格在这一演讲之后的第二年便英年早逝,因此他在这一进路上也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贡献。
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几乎是二战后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版本。
不过,在该书中也没有专业化和分工、报酬递增问题的地位,而只是象征性地提到过这些古老的经济学思想。
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
所以,从20 世纪20 年代到80 年代报酬递增思想的复兴之间的这段时期,可视为报酬递增思想的中断时期。
为何报酬递增思想会在主流经济学中一度中断? 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工具不足论。
该观点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范式中,缺少处理分工、报酬递增问题的数学工具。
报酬递增的源泉:劳动分工——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再到阿林·杨格李士忠一、报酬递增的源泉产业集聚发展说明了,报酬递增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但传统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的假定之上的:准凹的效用函数的纯粹的产品需求者与生产集合为凸集的生产者,共同确定了可预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宏观上,边际生产力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的性质也决定了一国经济增长最终趋向于一个可预期的收敛点,除非有外在的技术进步力量的推动。
构建在这种简化的假定之上的新古典理论体系,勾勒了一幅短期的、静态的、可逆的现时经济世界的均衡图像: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
从静态的瞬间察看经济世界,这种理论近乎完美。
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演化,经济系统也不例外,总是处于不停地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的演进过程中。
如果从演化的视角去审视经济世界,报酬递增却成为一种常态。
何谓报酬递增呢?这是一个似乎清晰但又容易模糊的概念。
在标准的经济学教材中,报酬递增有边际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分:边际报酬递增是指随着投入要素增加,新增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增量是呈递增规律变化的,或说总收益是呈加速递增的。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λ倍时,收益增加却大于λ倍的情形,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表示就是F(λK,λL)>λF(K,L),λ>0。
但在目前的经济学文献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上述限制,不再坚持劳动与资本比例不变的固定技术系数假定。
因此,凡是经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递增现象都可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在此文中,我们所指的报酬递增既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含义,又有放松假定后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含义。
实际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边际报酬递增会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规模报酬递增,经济规模扩大的报酬递增现象也常常由体现在要素身上的边际报酬递增来实现。
从动态的历史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系统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演进的报酬递增的过程中。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生活福利、企业数目、产业规模、产品种类等都表现出了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