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A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五、噪声的危害和控制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奇妙的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发声体:声源2.发生条件:振动(运用转换法探究)转换法: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直观地呈现出来的研究方法。
(化抽象为具象......)3、发声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发声体振动时一定在发声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消失声音可能继续传播4、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振动)吹(瓶中的空气..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340m/s 2、声速的影响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特殊情况:例如声音V 软木<V 水(2)温度: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三、回声1、定义:声音遇障碍物被反弹回来2、声音的吸收:疏松多孔的物质对声波的吸收能力更强3、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时间: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②距离:障碍物到人耳距离大于17m4、应用:回声测距四、几种计算题型1、声与光的问题∆t S v =/声要点: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光传播所用的时间可忽略不计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问题∆t S v S v =-21要点: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同3、回声问题要点:发生回声时,声运动的路程是声源发声时(声源不动)距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S v t =声2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尖细程度)1、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1)意义:反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2)符号:f(3)单位:赫兹,Hz2、频率越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实际应用长.松.粗.→振动频率越小(慢)音调越低.短.紧.细.→振动频率越大(快)音调越高.例子:①弦乐器:弦越细、越紧、越短,弦振动越快,音调越高②管乐器: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水多→振动慢→音调低)※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吹(瓶中的空气振动→水多空气少→振动快→音调高)..二、响度:声音的大小1.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2.响度影响因素:①振幅②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③声音的分散程度3.力度影响振幅: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例如:引吭高歌,震耳欲聋三、音色:(音品)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发声方式有关例如:辨音识人,声音密码锁【声音的三要素对比】项目音调响度音色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声音的特征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声方式等描述尖细或低沉响亮或微弱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改变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说明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四、超声波、次声波1、人耳可听频率:20Hz~20000Hz2、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1)特点:①穿透性强,方向性好②人耳听不见,猫狗、海豚、蝙蝠可听见(2)应用:B 超,声呐,超声导盲仪,超声碎石等3、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1)特点:①传播距离远,能量大,破坏力强②人耳听不见,狗、大象可听见(2)应用: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4、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传递信息....→例如定位,测距,挑拣材料,B 超诊断病情等(2)声音具有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声波武器等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当代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噪声:(1)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2)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保角度)3、声音的等级:分贝(dB)(1)听觉下限:0dB(2)保证正常休息:小于50dB(3)保证正常工作学习:小于70dB(4)保护听力....:小于..9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1)声源处...(例如摩托车上的消音器)(2)传播过程中.....(例如公路两旁植树或安装隔音板)(3)人耳处...(例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5、噪声的应用:除草、脱水等6、波形图:(1)纵向看,波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2)横向看,波越密,说明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声现象物理名词
声现象是指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它是物理
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下是一些与声现象相关的物理名词:
1.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2.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3. 声波:声源的振动带动空气或其他介质的振动,形成的传播声
音的波称为声波。
4. 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它决定了声音的强度。
5. 频率: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6.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长。
7. 波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它取决于介质的性
质和温度。
8. 声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能
量称为声强,它是声音强度的度量。
9. 声压: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压力会发生变化,单位
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变化称为声压。
10. 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
11. 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它具有良好
的定向性和穿透性,常用于医学诊断、工业检测等领域。
12. 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它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常用于地质勘探、军事侦查等领域。
这些名词是声现象中比较常见的物理概念,了解它们有助于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专题01 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 以上,低于0.1s 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测量原理: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6.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赫兹,符号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 ~20000Hz 。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 特性定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或“细”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或“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品质,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音调、响度、音色的联系: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物理声现象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些振动会以波的形式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来说,在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的传播是通过压缩波和稀疏波的交替传递而实现的。
当物体向正方向振动时,会产生一束压缩波,这时空气分子被挤压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区域。
而当物体向反方向振动时,会产生一束稀疏波,空气分子被拉开,形成一个稀疏区域。
压缩波和稀疏波交替传递,最终形成了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主要方面: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它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它取决于声波的复杂程度。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和空气密度等。
在高温下,空气的分子活动更剧烈,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增加。
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分子会妨碍声音的传播,使声音变得柔和。
而在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较低,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减慢。
声音的传播不仅限于空气,还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
比如水、固体和气体等。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比在空气中要快很多。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达到几千米/秒。
这也是为什么在水中或固体中听到的声音会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除了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而在固体中,声音可以通过固体的弹性传播,固体中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声波传播得更快。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水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障碍物、反射和折射等。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而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一定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能听见(比如: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吊在空气中的乒乓球,可以看到乒乓球会被;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看到水面;把一些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上面,看到纸屑;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这种把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变化转化成眼睛看得到的明显的现象叫法,3.敲锣或者鼓时,用手按住锣面或鼓面,声音就立刻了,说明振动停止,也停止。
敲击一次大钟,大钟可以持续响很长时间,余音未止,是因为大钟还在;4.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是振动发声,弦乐器是振动发声,管乐器是振动发声,蚊子叫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发声的,气球爆炸发声是气体振动产生,冬天风吹电线发出呜呜声是电线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以固体,液体,气体为介质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在走廊上可以听到教室里有人在大声讲话。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水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走路声吓跑。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如我们日常生活听到的大部分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的;总之,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月球上是一片死寂,如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离的很近都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他们要借助无线电来交谈。
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会听到真空罩中正在发声的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称为声波。
3、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 液体中的声速> 气体中的声速。
铁路工人判断远方是否有火车驶来,通常都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古代作战士兵晚上休息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埋入土中的牛皮制的鼓面上睡觉,这样可以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传声效果好;且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能及早听到。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没有停止对声音的观察、研究和使用,发现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声学知识,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声现象,让我们欣赏一下:一、奇特的发声现象1.婉转的鸟鸣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发声。
2.蛙声→靠青蛙两腮帮处鼓起的“大气包”振动发声。
3.鹦鹉、八哥模仿人说话→靠它们尖细、柔软而多肉的舌头振动发声。
4.蝉鸣→靠蝉身体的肌肉抖动肚皮两侧的圆“音盖”振动发声。
5.响尾蛇响尾→靠蛇尾部的许多空心、坚硬的鳞片相互摩擦发声。
6.清脆的蟋蟀声→靠蟋蟀左右的翅膀摩擦发声。
7.蜜蜂的嗡嗡声→靠蜜蜂双翅的根部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上下鼓动发声。
8.蚊子的嗡嗡声→靠蚊子翅膀的振动发声。
二、惊人的噪声应用众所周知,噪声的危害非常大,可你是否想过噪声还可以造福人类呢!英国的科学家研制的一种鼓膜声波接收器,可以利用噪声发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利用噪声除尘;更有趣的是还发明了用噪声制冷的冰箱,不仅不用电,还不污染环境;利用噪声干燥食品,不仅吸水能力是传统技术的10倍,还不损坏食品的营养成分。
此外还能利用噪声探测海底的秘密及利用噪声除去农作物间的杂草等。
三、谚语、诗词、成语中的声现象1.掩耳盗铃→在人耳处减弱声音。
2.悬丝诊脉→固体可以传声。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6.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指的是音色未变。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既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9.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揭示了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能分清蛙声和钟声的依据就是不同的声音音色不同。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一般来说,只有在频率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的振动才能产生听觉上的声音。
例如,乐器演奏、人的声音、机械设备的噪音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振动的基本是周期性和简谐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受到振动的影响而发生压缩和膨胀,形成了声波,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并且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了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大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播的,当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会引起空气分子的局部振动,这些振动会向周围传播,形成了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43米,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482米。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较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增大;而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介质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当声音传播到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散射,这会影响声音能够传播的距离和清晰度。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当声音传播到耳朵时,会引起耳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被解释成声音。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交流和传达情感。
除了人类之外,很多动物也能够通过声音来交流和感知环境,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求偶、警告等。
声音的感知还受到了声音强度、频率和音调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的强度越大,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大;声音的频率越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高,而不同的频率和音调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四、声现象的应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讯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来进行语音通话、声纹识别等;在医疗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来进行听力检测、超声波影像等;在音乐和娱乐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产生和感知来进行音乐演奏、歌唱、录音等;在工程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进行声波测量、声纳应用等。
声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的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
振动物体的能量使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波。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的密度越大,声速越快。
3.声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的特性:音量、音调、音色和音速。
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与声源振动的谐波有关;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回声和共鸣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种反射称为回声。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周期性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共鸣现象会发生,使物体发出更大振幅的声音。
5.声音的变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吸收、折射、散射、衍射等。
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物体吸收而减弱;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散射是指声波遇到不规则表面时改变方向;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开口时弯曲传播。
6.声音的保护和利用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声音保护。
常见的声音保护措施包括低音量听音乐、戴上防噪耳塞等。
声音的利用包括通讯、音乐、声纹识别等诸多方面。
7.声音的传播媒介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钢铁等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水中约为1500米/秒,钢铁中约为5000米/秒。
8.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波长是声波的一个特性,是指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声波传播的距离。
波长越短,声音的频率越高。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高中物理】声现象知识归纳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真空无法传声。
通常我们听见的声音就是依靠
空气响起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
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声源可以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
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弱化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弱化;(2)在传播过程中弱化;(3)在人耳处弱化。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不好、反射能力弱、声能较分散。
具体内容应用领域存有:
声呐、b逊于、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冲压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
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
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
声波
来源:物理教研组的博客。
《声现象》A
一、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每题2分,
共40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2、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3、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4、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装在城市高架桥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
D、在声音传播途径中植树造林
5、要使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A、把弦拉的紧些
B、把弦放松些
C、增加发生部分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拉琴
6、为了防止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
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D、在机器上安装消声器
7、在下列四个句子中,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
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A、大于34米
B、大于17米
C、等于17米
D、等于34米
9、《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在幕后说了一句话,而后“老祖宗”就告诉黛
玉“凤丫头来了”,她判断的主要根据是:()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她看到了
10、我们周围有些声音之所以称其为噪声,主要是因为:()
A.声音太刺耳 B.音调太高 C.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D、声音不够优美
11、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这样做的目的
是()
A、为了使行动更加隐蔽
B、马蹄声无法由空气传入人耳
C、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大
D、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小
12、在大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提高声音的音调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
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
14、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15、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16、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
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
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
17、小王一边追赶小李,一边高声叫道:“小—李,快—停—下”。
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成0.1m/s,那么将会出现下列情形中的()
A.还和正常情况一样B.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C.小王先到小李身旁,过一会儿小李再听到“小—李,快—停—下”
D.小王先到小李身旁,过一会儿小李再听到“下—停—快,李—小”
1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19、如图1所示,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防止噪声,保护环境的是()
20、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讲话,必须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______.
2、响度的大小跟______和______有关
3、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4、______、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
5、2004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产生的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所以动物逃离了险境。
6、电视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
的控制。
这种不可见光还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效应。
7、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
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
的启迪。
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呢?
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
生,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
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8、在下图中,用小棒敲击瓶子,瓶子发出的音调最高,这
时是振动发声。
如果往瓶子里面吹气,瓶子发出
的音调最高,这时是振动发声。
9、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
现象说明;如图4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在欣赏交响乐的演奏时,就是得用来辨别各种乐器在舞台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立体感的。
我们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时,感觉声音是从传来的。
10、如图5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
波形。
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甲图4 乙 a b 图5 c d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最好一空2分。
共10分)
1、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
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 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
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分)。
四、计算题(8分)
1、一人站在山谷间,大喊一声,经过1S听到一次回声,又经过2S,听到第二次回声,求
山谷的宽度是多少?
2、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商量敲一下铁
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