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8
让故乡长满“金麦穗”和“赶车谣”——《我心归去》学习目标: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方法:点评法和诵读法一.导语在文学、艺术家那里,道不尽,说不完的是故乡.其实故乡可大可小.到了县城,家乡是一个村庄,是村头的千年银杏;到了省城,家乡是让人无法忘怀的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湟里牛肉,礁溪扣肉,卜弋桥的鸡爪,是淹城的一处千年古迹;到了国外,家乡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韩少功笔下的家乡,一起去体会他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过程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即作者身处法国,心归故乡。
文章标题可以是文眼,可以是全文的线索,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从此就可以看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5--9)心归故乡,(1--4)身处他乡的情形。
2.想起法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普罗旺斯的熏衣草,可以说在我们眼里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可是在浪漫的法国,作者仅待了一个月就心归故乡了,难道法国生活不好吗?学生快速浏览1--4节,圈划关键字词,概括作者身处法国时的居住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雅静、难耐的冷清)3.难耐的冷清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似乎很抽象。
请同学看第40页的点评(1)(2)。
请同学仔细阅读2—4节,画出关键语句(学生朗读个别语句),看看作者还用哪些语句来渲染这种侵入骨髓的冷清的。
总结归纳:(1)修辞手法:夸张、反复、比喻问句(将抽象无形的情感具体形象化)4.投影学生之前的问题:如果作者是精通法语的,他还会如此想家,着急着回国吗?(学生齐读第5段,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重点研读“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结合学生初三的学习经历(留下了脚印,挥洒了汗水,但也放飞了理想,收获了希望。
问题导学1.作者为什么说“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文中为什么重复“法语法语法语”,而且说“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2.文中是怎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说说你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3.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很矛盾:一方面很失望,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割舍。
怎样理解这种矛盾?4.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作了哪些深刻思考?自主探究作者在文中说道:“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所以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同学对此也提出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文法导析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反复、比喻、夸张、反问、借代等,形象地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挚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①对比。
物质文明落后与发达的对比:故乡有浮粪四溢的墟场,有拥挤不堪的车厢,而法国则是风雅富贵之邦。
②排比。
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从故乡没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多层面表明故乡的“贫瘠而脏乱”,从反面写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③反复和比喻。
“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运用反复和比喻,把作者离开母语环境,无法与人交流的孤独寂寞感醒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④反问和借代。
“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以“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用反问从侧面强调了作者不会贪恋物质生活的强烈情感。
2.富含哲理性的语言。
此文篇幅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含在形象中,用具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用“金麦穗”指代物质,用“赶车谣”指代精神。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欲扬先抑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历数对故乡的种种失望之情中蕴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思恋之情。
《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知识链接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19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19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19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一幢 ( ) 钥匙 ( ) 悲怆 ( ) 眷顾( )墟场 ( ) 贫瘠 ( ) 逃遁 ( ) 麦穗()囚禁()烙印()模样()矫饰( )C.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D.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三、合作探究1、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这样呢?2、文题为“我心归去”,我的心到底是归去何方?3、文中那几段是直接描写作者的家园之思,具体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4、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些细节描写来渲染他内心的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5、齐读第5段,问:第5段是怎样表现对家人的思念的?6、第6段用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来写我对家乡的思念的?7、如何理解“中国的二胡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8、怎样理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9、为什么我会对故乡失望?这种失望中其实包含了什么?10、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五、当堂检测(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我心归去 学案【学习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能理解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中所涉及到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的关系。
2.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能品味文中含蓄的语句;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检查预习】1.字音(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别墅.( ) ②逃遁.( ) ③熠.熠闪光( ) ④酥.骨( ) ⑤静谧.( ) ⑥贫瘠.( ) ⑦悲怆.( ) ⑧矫.饰( ) ⑨墟.场( ) ⑩潦.倒( ) (2)给多音字注音①⎩⎪⎨⎪⎧一幢.( )人影幢幢.( ) ②⎩⎪⎨⎪⎧ 钥匙.( )汤匙.( ) ③⎩⎪⎨⎪⎧ 囚禁.( )禁.不住( ) ④⎩⎪⎨⎪⎧模.样( )模.范( ) 2.辨形组词①⎩⎪⎨⎪⎧ 惦( )掂( )玷( ) ②⎩⎪⎨⎪⎧ 鸥( )殴( )呕( )沤( ) ③⎩⎪⎨⎪⎧ 融( )溶( )熔( )3.词语释义①别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逃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偶尔·偶然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偶尔”是说次数极少。
“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
①他常常写小说,________也写诗。
②他________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2)惦念·想念惦念: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韩少功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小说家〞荣誉。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
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
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逃遁静谧烙印悲怆墟场熠熠闪光模样湖泊炮烙惦记模仿泊位烙印掂量缭绕一幢脊背矫健潦倒憧憬贫瘠娇羞1、文题为“我心归去〞,请思考“我心归去〞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游子悲故乡〞,文中何处提到了“悲〞?3、为什么我会对故乡失望?这种失望中其实包含了什么?1、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些细节描写来渲染他内心的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我心归去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在对话栏中对作品评点,学会与文本对话。
(2)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预习内容(1)知识准备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字音认读别墅()逃遁()静谧()奇诡()悲怆()贫瘠()矫饰()墟场()熠熠闪光()钥匙()炮烙()模样()钥烙模锁匙()烙印()模范()停泊()塞责()奔跑()泊塞奔湖泊()边塞()投奔()(3)熟语积累①概莫能外:②粉身碎骨:③熠熠闪光:④萍飘四方: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1.主旨领悟家园之思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2.行文脉络(一)(1-4)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二)(5-6)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
(三)(7-9)阐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对故乡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1.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在开始部分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作者所客居圣·纳塞尔的“家”和房子的环境。
这些描写有何作用?①表现了临时的“家”面朝大海,绿树环绕,居住宽松,环境雅静。
②突出“这个城市不属于你”,物质的优裕替代不了精神的寂寞。
渲染远离故土的孤独。
(2)第2、3两段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的?细节描写作用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无事可做,没地方去。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作者用比喻形容当时的精神状态,作者几乎到崩溃的边缘。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从悬崖掉下去即使粉身碎骨也会感到实在,而现实情景一片空虚与茫然。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用夸张的细节表现了孤独与无聊。
2.阅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我心归去》教案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捕捉知识联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某某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材助读】1. 我心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2. 他乡与故乡有何不同?预习反馈:1. 他乡与故乡有何不同?请找出描绘“异乡”及“故乡”情状的形容词。
2. 他乡和故乡分别给“我”怎样的感受?【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作者如何表现这种难耐的冷清的?划出文中句子并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2——自主探究作者想念故乡,那里最让他割舍不掉的是什么?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亲人、月夜、小羊这些就是作者心中的故乡的全部吗?故土与其他地方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作者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锁钥.钥匙..汤匙.一幢.经幢.石幢.人影幢.幢别墅.静谧.贫瘠.悲怆矫..饰伧.俗寒伧.踉跄.惦.念掂.量踮.脚玷.辱2、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归纳总结】我心(从法国) 归(故乡)去在异国的感受:寂寞难耐对故乡的思念:亲切激动归去的原因对故乡的认识:精神皈依【问题拓展】老师在阅读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屡遭贬谪,远离故土,但他却欣然吟咏“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背井离乡却心安于他乡,韩少功身处异地却心归故园,这两者相矛盾吗?。
《我心归去》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补充资料:……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心归去》优教导学案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钥匙..()锁钥.()模.样()模.范()别墅.()静谧.()草坂.()奇诡.()悲怆.()眷.顾()逃遁.()潦.倒()矫.饰()惦.念()熠.熠()贫瘠.()●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2.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一种什么关系?●文句理解1 / 73.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搭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凉/着.想夹.被/夹.生饭劲.歌/疾风劲.草C.炮.仗/炮.弹关卡./卡.脖子曾.经/曾.几何时D.扉.页/绯.闻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更难赢得亚洲人民的________。
②孩子如果过多玩网络游戏,家长应适当加以________。
③高致病性禽流感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信任干涉不但/而且 B.信赖干预不但/而且C.信任干预非但/反而 D.信赖干涉非但/反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
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白帆片片、鸥影点点。
B.“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C.群山染翠,万壑流泉,芳草遍地,春水映天,杂花生树,燕语莺歌,江南的春天明媚2 / 7。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
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
(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
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三、研习课文(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
(板书)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长沙(注释,出生地)——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具体的描写。
——第一节。
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六、四、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
《我心归去》导学案(学生版)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的深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难点: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对“故乡”的深层解读。
学法指导: 1、朗读2、评点3、启发与讨论注: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教材的编者在“对话栏”中对作品已作了评点,学生在阅读中也应随时写下心得,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
知识链接: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
湖南长沙人。
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
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
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
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
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
19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
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
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我心归去》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想北平》,老舍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处见真情,并通过对比,细节描写,运用口语化的语言等手法写出了他的北平,并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深的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思乡的文章《我心归去》,看看作者韩少功他又是怎样表达他的乡情和乡思的。
二、作者简介韩少功,我想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作家: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三、文本研习(一)研习1~4段: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明确:法国(异乡),故乡2、作者身在异乡,心却要回归故乡,作者在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吗?他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明确:(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3、作者居住在这样雅静,奢华,风景优美的环境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词概括?明确:冷清,空虚,发疯3、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觉的呢?明确:(1)多角度渲染“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我心归去【理论支持】《我心归去》,说的是故乡,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本文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这种方式很便于内容比较艰深,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研习文本,体会出作者的家园之思和家园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品味和揣摩富于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拓展、联类相同题材的资料,对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
【教学重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获得自己对故乡内涵的解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一幢.( ) 人影幢幢..()钥.匙( )悲怆.( ) 眷.顾( ) 墟场.( )贫瘠.( ) 逃遁.( ) 麦穗.()囚禁.()烙.印()模.样()矫.饰( ) 熠熠..( )闪光魂牵梦萦.( )二、知人论世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
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知识链接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19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19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19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幢 ( ) 钥匙 ( ) 悲怆 ( ) 眷顾( )
墟场 ( ) 贫瘠 ( ) 逃遁 ( ) 麦穗()
囚禁()烙印()模样()矫饰( )
繁华稣骨 ( ) 静谧侵肌( ) 幽深奇诡 ( )
熠熠闪光 ( ) 魂牵梦萦( ) 无量幸福(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观摩喜上眉梢顾名思意
B.拖沓狼藉省吃减用萍飘四方
C.矜持幽深愁肠百接莫衷一是
D.遒劲潦倒瑕不掩瑜计日程功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______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b) 我的故乡没有______稣骨的都会,没有______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______奇诡的城堡,没有绿的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A.无论繁华静谧幽深
B.不管静谧幽深繁华
C.无论繁华幽深静谧
D.不管繁华静谧幽深
4、下列各句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赛季CBA冠军总决赛的第一场比赛,江苏南钢队以95:94险胜广东宏远队,铩羽而归,受到江苏球迷的夹道欢迎。
B.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C.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D.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2、文题为“我心归去”,我的心到底是归去何方?
3、文中那几段是直接描写作者的家园之思,具体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
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4、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些细节描写来渲染他内心的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5、齐读第5段,问:第5段是怎样表现对家人的思念的?
6、第6段用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来写我对家乡的思念的?
7、如何理解“中国的二胡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8、怎样理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9、为什么我会对故乡失望?这种失望中其实包含了什么?
10、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五、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18分)
我心归去(有删节)韩少功
①我在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
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
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
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②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③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④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
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⑤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⑥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⑦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的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分)
2、第五段中加点句子如何理解?请作分点阐述。
(6分)
3、“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中的形象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第一段,作者就展示了自己在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与下文记忆中故乡浮粪四溢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贫穷落后的忧虑与失望。
B.第三段里“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是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夸大的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孤独与空虚。
C.第四段写对故乡的思念,选择了“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日常生活里的意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熟稔,思乡之情已融入了“我”的生活与血脉之中。
D.作者为文跌宕起伏,灵活化用诗文,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E.作者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二)、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
(8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__”(1)。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______”(2)。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_”(3)。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_”(4)。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地方。
﹙10分﹚﹙1﹚、,。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3﹚、客人并且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
﹙4﹚、日暮乡关何处是,。
﹙5﹚、家在梦中何处到,。
﹙6﹚、不知何处吹芦管,。
﹙7﹚、露从今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