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五xx传》教案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xx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
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⑥箪瓢屡空,xx如也()_⑦不xx于贫贱()_⑧不xx富贵()_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教学目的】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4、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难点: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可在课前播放关于陶渊明的录象资料,展示陶渊明的文本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搜集陶渊明的故事。
教学设想:启发,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1人教版22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3.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词汇,了解汉字的性格、兴趣和精神,体验独特的写作方法。
教学上的困难理解了吴柳先生的“好读而不懂”。
教学过程一、导论1.导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
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钱,性格鲜明,出生于旬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
他出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年轻时野心勃勃,博学不羁。
他从十几岁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动乱。
后来,他成为一名官员(一名小官员,如参军和县县长)退休。
他还经历了金、宋、彝三代的变迁。
他对社会动荡和官场的丑陋非常不满。
他退休时41岁。
尽管他有很多机会回归,但直到晚年他才“拒绝重返公职”。
他去世时享年63岁。
后人称他为景杰先生。
他是《陶渊明集》的作者。
他的代表作有《还乡词》、《园中居》、《桃花源》、《无流先生传》等。
2、第一次阅读知觉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质质疑问难,翻译全文。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写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内容?三、细读探究1.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吴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兴趣?请查查。
2.从他的性格和志趣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性格: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__?这篇__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__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__,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__,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