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文化历史风貌区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修编背景基于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发展的产业政策及重点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思想,特别是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及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设想,以及212国道、302省道的即将贯通,对改变阆中市原来落后的交通区位条件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其实现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近一步引导、促进阆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对阆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 修编重点1、合理的确定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准确对城市进行定位。
2、重点分析论证阆中市的经济发展方向。
3、重点论证阆中市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可行性,并按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这次总规修编。
4、重点对旅游进行规划及论述。
5、重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规划及论述。
6、重点对城市绿地及景观进行规划及论述。
7、注重确定土地开发时序和大型基础设施布点。
8、加强对城市综合交通的分析及布局,其中包括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和区域交通相互衔接以及旅游线路、步行系统和静态交通等问题,并且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第三条? 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远期:2006-2020年远景:2021-2050年第四条? 规划层次及规划区范围第一层次为市域,包括23镇48乡,面积1877.8平方公里,确定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基础设施等规划。
第二层次为城市规划控制区,包括7镇84村,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对居民点、蔬菜副食品基地、城市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布局规划。
第三层次为阆中市,包括老城区、江南、七里,面积26.1平方公里,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建设区规模、结构形态和用地布局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及各专项规划等。
第五条? 规划成果组成及法律效力范围本次规划修编成果包括《阆中市总体规划文本》、附件及图纸三部分。
历史风貌区概念
历史风貌区是指那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
这些区域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这些区域内,传统建筑风貌格局基本完整,具备历史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真实性,与重要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民系特色、地域特征或者时代风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城市规划专家。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老城新生的景象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人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历史街区的独特特色和风貌,通过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共处。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幸福感。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通过“活态保护”,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城市中的活动场所。
例如,什刹海地区的传统四合院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聚集。
其次,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工作也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方家胡同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进了咖啡馆、餐厅等现代化设施,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西城区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西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西城区每年都会举办的老城徒步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风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老城新生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需要融入当代的城市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
例如,有些私人投资者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其次,保护和复兴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合作不够紧密。
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之路的思考吕玉聪【摘要】阐述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发展历史,探讨保护和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措施及意义,以延续其城市发展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9【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复兴;多元文化【作者】吕玉聪【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房管局【正文语种】中文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以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划定“英法侨民居留地”,系上海租界起源。
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旧上海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因受治外法权保护,租界受战争波及较少,成为中外富裕阶层创业、居住的首选之地,中外房地产经营者趁机建设大批高档别墅和公寓,这些建筑如城市中一顶闪闪发光的皇冠,令人仰慕。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就是这顶皇冠上的耀眼明珠,蕴含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
占地面积7.66km2,包含优秀历史建筑950幢,保留历史建筑1774幢,一般历史建筑2259幢,其他历史建筑1424幢,风貌区道路42条。
建筑风格涵盖古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风格。
由于受多国、多民族文化影响,几乎是欧州建筑风格的缩影,反映了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中的最高水平,彰显了文化建筑、宗教建筑和住宅建筑“可阅读、宜漫步、有温度”的特色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人们欢欣鼓舞于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面貌更新时,也对历史建筑风貌区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危机忧心忡忡。
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崛起,大规模旧城改造使风貌区的历史景观逐渐衰退,天际线不断被新的开发项目所破坏。
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共识及社会发展主题,保护和保留优秀历史建筑成为优化都市整体环境、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衡复风貌区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真正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
长期以来,她都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真正的“江南都会”,是90公里外的苏州城。
直到近代,才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中急剧生长,演化为几重魔幻空间:
立足于江南文化土壤的“上海县城”——老城厢;盘踞黄浦江岸,在苏州河以南不断西扩的英租界、法租界;接踵而来、占据苏州河以北的美国、日本及后期的公共租界;杨树浦江岸,蒸汽轮船往返,机械轰鸣;闸北棚户区与滚地龙,难民拥挤一处;而在江湾五角场,大上海计划曾在构想。
画面中央为延安东路,百年前为“洋泾浜”,
左侧法租界,右侧英租界
晚清至民国的百年风云际会,让上海一跃成为远东大都会。
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引进与实践,也让她成为“东方巴黎”。
这些产生激烈的文化碰撞的区域,在今天,演化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十二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中最大的一片街区,地跨黄浦、静安、徐汇、长宁四区,称作“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
上海中心城区的1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原是上海县城西郊的农田,水网密布,河浜纵横。
随着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西扩,外国侨民沿河筑路、购地建屋。
稀疏的江南农村民居,演化为花园洋房、公寓住宅,各式欧陆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新筑道路两侧拔地而起。
道路两旁,遍植法国梧桐,树冠交缠,枝繁叶茂。
给排水、煤气、电话、路面交通等现代化市政设施齐备。
这片区域,华洋集聚、繁衍生息。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共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论文关键词:上海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论文摘要: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
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
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
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早在20世纪5。
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著)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著)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
}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览一、中心城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101公顷范围:黄浦江—延安东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天潼路—大名路—闵行路特色风貌:有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邮政总局、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上海金城银行大楼、上海圣三一堂、迦陵大楼等经典建筑。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107公顷范围:浙江中路—九江路—云南中路—延安东路—黄陂北路—大沽路—重庆北路—威海路—成都北路—北京西路—长沙路—凤阳路—六合路—宁波路—贵州路—天津路特色风貌:有国际饭店、先施公司、新新公司、金门大酒店、大光明大戏院等商业文娱建筑。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199公顷范围:中华路—人民路特色风貌:有豫园、城隍庙、大境关帝庙、文庙、书隐楼、龙门村等寺庙建筑和商业建筑。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775公顷范围: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黄陂南路—合肥路—重庆南路—建国中路—建国西路—嘉善路—肇嘉浜路—天平路—广元路—华山路—江苏路—昭化东路—镇宁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特色风貌:有宋庆龄故居、兴国宾馆、丁香花园、衡山宾馆、复兴公园、锦江饭店、国泰电影院、瑞金宾馆等花园住宅、公共建筑、革命史迹。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481公顷范围:古北路—荣华东道—水城南路—延安西路—环西大道—金浜路—哈密路—虹古路特色风貌:有沙逊别墅、虹桥路2310 号住宅、淮阴路姚氏住宅等乡村别墅。
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129公顷范围:欧阳路—四达路—宝安路—物华路—四平路—邢家桥北路—长春支路—长春路—海伦西路—宝山路—东江湾路—大连西路特色风貌:有鲁迅故居、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瞿秋白寓所旧址、溧阳路花园住宅、文华别墅、千爱里等革命史迹、花园住宅、新式里弄。
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458公顷范围:中原路—虬江—黑山路—政通路—国和路—翔殷路—黄兴路—国权路—邯郸路—淞沪路—闸殷路—世界路—嫩江路特色风貌:有原市府大楼、原市博物馆、原市图书馆和原上海市体育场等市政中心建筑群。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32处,共2138幢、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l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老城区的三分之一。
200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一、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与机制1992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度框架自此逐步形成。
该管理办法在其颁布实施后的整整11年时间里一直规范和指导着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但作为一部政府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该管理办法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大规模改造中成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难以约束。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研究,200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通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自此,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并提出上海的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明确应组织编制风貌区保护规划,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保护的要求;条例规定的保护对象由原先对建于1949年以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成30年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摘要:一、导则背景与意义1.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的重要性2.制定导则的目的和意义二、导则适用范围与对象1.中心城区范围界定2.建筑风貌设计对象分类三、设计原则1.尊重历史与传统2.保持城市特色3.注重生态环保4.提升城市品质四、设计要求1.建筑风格与色彩2.建筑高度与密度3.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五、导则实施与监管1.政策宣传与培训2.设计审查与监管3.激励与惩罚措施4.公众参与与监督正文: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旨在对我国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设计进行规范和引导,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各中心城区,针对各类建筑风貌设计对象,为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开发企业等提供设计参考和监管依据。
首先,导则明确了制定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心城区的建筑风貌日新月异。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城市特色、尊重历史与传统以及注重生态环保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制定中心城区建筑风貌设计导则,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其次,导则对适用范围与对象进行了详细说明。
中心城区范围界定主要参考城市总体规划,涉及老城区、新城区等各个区域。
建筑风貌设计对象则分为住宅、商业、办公、文化、教育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
在此基础上,导则明确了设计原则。
尊重历史与传统,意味着要保留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新建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协调。
保持城市特色,要求建筑风貌设计应反映城市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
注重生态环保,强调建筑应节能、节水、节材,减少环境污染。
提升城市品质,要求建筑风貌设计应注重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导则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
建筑风格与色彩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过度追求新颖奇特。
建筑高度与密度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城市拥挤。
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要注重人性化、生态化,为居民提供宜人的活动场所。
632023.02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历史风貌存在的问题,提出神木市历史风貌优化策略,实现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最终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
1神木市概况1.1区位分析神木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秦晋蒙三角地带,距离榆林市88 km、鄂尔多斯市100 km、包头市200 km,属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内重要的节点型城市,2019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1.2中心城区范围神木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为:北至店塔大桥,南至张板崖村,东至呼家圪台村东界,西至二村西界,总面积约36.5 km 2。
由北部现代居住区、西部工业区、南部老城区及神木古城四部分组成。
2历史风貌解读2.1总体风貌特征神木市中心城区呈现“两山雄峙,三水环流”的山水格局,“两山”指古城东侧九龙山和西侧二郎山,“三水”即窟野河、兔沟河、四支河三条河流。
山水环抱,借助天然山水屏障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同时阻挡寒风,形成适宜的小气候,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1]。
神木市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整体环境色彩以黄褐色系和灰色系为主,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色彩以黄褐色和砖红色为主。
市内街道整体采用“方格网+自由”式布局相结合,主要道路多与窟野河平行,古城内路网由十字街及支路网构成,整体格局、空间形态和街巷肌理状况较好(见图1)。
2.2神木古城2.2.1古城概况神木古城位于神木市中心城区旧县址处,明朝时期由县东迁移至此,清朝、民国时期遭到破坏,后经修葺,沿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建设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风貌缺乏有效控制和引导,历史风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城市特色丢失,文化自信难以树立。
本文对神木市中心城区的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城市色彩、历史遗迹等历史风貌要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现存问题,从维护城市格局、加强古迹保护、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居民保护意识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促进神木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塑造城市特色。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区域内客观存在的建构筑物、道路等硬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是对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和延续。
基于这个理念,结合我们所处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区部分)的实际状况,通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环境更新提升的基础上打造“文化气息浓厚的街道,适宜漫步的街区,始终感受有温度的城市”高品质生活区。
关键词: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更新、优秀历史建筑、安静生活型街道、商业活动型街道一、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概况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是指西起华山路,北至长乐路、东至陕西南路、南至肇嘉浜路围起来的区域,是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保护规模最大、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核心街区。
绿树成荫的马路和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各式花园住宅形成了风貌区的主要特征。
衡复历史风貌区(徐汇)占地4.4平方公里,汇聚了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及环境等方面,基本形成了点、线(道路)、面(街坊片区)、比较完整的网络体系,是上海城市历史记忆、文化个性与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风貌区徐汇段共有31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1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总数达到1074幢。
有保留历史建筑1620幢,一般历史建筑2259幢。
该区域汇聚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近百年来,以居住为主的各国风格建筑艺术精品,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相对集中,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医生、作家以及民族实业的创办者在此居住,在城市历史中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高品质的建筑,宜人的空间尺度,良好的居住环境,丰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公共配套资源,使该区域一直以来被誉为上海的“上只角”,也使“住在徐汇”成为城市建设发展时期徐汇一张响亮的名片。
二、风貌区在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在城市空间拓展的同时,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更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物质性老化、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日渐丧失、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周边环境恶化等问题。
精品文档第一节上海自然旅游资源(四类)一、山地类1. 佘山:佘山境内,分东西两峰,清康熙帝南巡,品尝佘山竹笋后大为赞赏,曾赐名为“兰笋山”,著名景点有佘山天文台、佘山圣母大殿、佘山地震台、佘山修道院2. 天马山:松江区境内,著名景点有护珠宝光塔(天马山佛光)、上清泉、古银杏树、天下第四泉(濯月泉)、二陆(陆机、陆云)草堂3. 小昆山:松江区4. 横云山:松江区5. 凤凰山:松江区6. 厍公山:松江区7. 辰山:松江区,因“位于辰次(即在云间九峰的东南方)”辰山植物园是上海最大植物园8. 薛山:松江区9. 机山:松江区10. 北竿山:松江区11. 钟贾山:松江区12. 秦望山:金山区13. 查山:金山区14. 淀山:青浦区二、岛沙类1.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第一大沙岛。
上海北部长江口,是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南水道)隔长江口南支水道,与浦东新区、宝山区、江苏省太仓市、常熟市相望;(北水道)隔长江口北支水道与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相邻。
宋文天祥曾题“海上瀛洲”,明太祖曾赐“东海瀛洲”故又曾名瀛洲。
著名景点有东滩湿地、东平森林2.长兴岛:是上海第二大岛,北隔崇明岛,东与横沙岛并立,是柑橘生产地3.横沙岛:是上海第三大岛,东濒东海,西邻长兴岛,南望浦东新区,北邻崇明岛。
岛上圩堤纵横,河流密布,风光灿烂4.大金山岛:上海南部杭州湾北缘小岛,为上海市第一高峰,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舟山新木姜子、三级保护植物红楠、天竺等。
93年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5. 小金山岛:上海南部杭州湾北缘6. 浮山岛:上海南部杭州湾北缘,又俗称无龟山岛,岛体由火山岩组成7. 佘山岛8. 复兴岛:杨浦区东部,东南北三面临黄浦江,西是复兴岛运河9. 崇明东滩:05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九段沙:长江水道南北槽的分界,是长江口冲击型滨海岛屿,是长江口最靠外海的湿地。
是中华绒鳖蟹的产卵场所,也是鳗鲡幼苗的重要洄游路径。
九段沙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44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
目前已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中心城区12片27平方公里,郊区及浦东新区32片14平方公里。
总计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制订了保护规划指导地区建设;在风貌区内划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总长度超过100公里,分类进行保护;确定了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优秀历史建筑。
一、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黄浦、虹口区,以外滩历史建筑群、建筑轮廓线以及街道空间为风貌特色。
2.【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以近代商业文化娱乐建筑、南京路,人民广场城市空间和里弄建筑为风貌特色。
3.【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以传统寺庙、居住、商业、街巷格局为风貌特色。
4.【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区,以花园住宅、里弄、公寓为主要风貌特色。
5.【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长宁区,以乡村别墅为风貌特色。
6.【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虹口区,以革命史迹、花园、里弄住宅为风貌特色。
7.【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杨浦区,以原市政中心历史建筑群和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为风貌特色。
8.【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徐汇区,以烈士陵园和寺庙为风貌特色。
9.【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虹口区,以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为风貌特色。
10.【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静安区,以各类住宅和公共建筑为风貌特色。
11.【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长宁、静安区,以花园、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筑为特色。
12.【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长宁区,以花园住宅为风貌特色。
二、上海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上海市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金山区枫泾镇老镇区,320国道以北,朱枫公路以东,市河和新开河两侧区域范围内。
济南市中区景点
济南市中区是山东省济南市的中心城区,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下:
1. 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公园是济南市中区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济南市的标志性景点。
公园内有大明湖、岛屿、亭台、楼阁等景点,还有非常漂亮的荷花池和赏花区域。
夜晚时分,公园内的灯光美艳,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和美好的感受。
2. 千佛山
千佛山是一个寺庙景区,位于济南市中区的东北部。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佛像和寺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济南的历史文化。
3. 红叶谷公园
红叶谷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区的南部,是一个具有浓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公园。
这里有许多红叶树,每到秋季时分,红叶谷公园就会被红叶覆盖,非常美丽动人。
此外,公园还有许多游乐设施和人文景观,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游客。
4. 泉城广场
泉城广场是济南市中区的市政中心,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
这里有许多纪念碑和雕塑,还有许多商店和餐馆,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济南的城市风貌和现代气息。
5. 历下区博物馆
历下区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博物馆,位于济南市中区的西部。
这里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展品,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济南和山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济南市中区有许多著名的景点,适合各种类型的游客前来游玩。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文化景观,这里都能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