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6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9.11•【字号】沪府发[2004]31号•【施行日期】2004.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沪府发[2004]3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更好地贯彻《条例》,保持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现就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作如下通知:一、不断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窗口。
上海不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文化的发祥地。
上海丰厚的历史文化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近代建筑,加上现存的上海古代建筑,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特点。
保护和利用好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上海的城市建设必须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既要追求特征鲜明的时代气息,更要注重体现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
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按照“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积极利用、依法严管”的原则,实行最严格、最科学的保护制度,进一步凸显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精神,我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区四套班子领导的充分重视,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感奋之余,抒发一孔之见。
一、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在本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蕴含着上海之根特有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文化遗产,是千秋万代松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
作为城市记忆、城市生命符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韩正市长指出,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上海城市规划局对来上海的外国友人作过调查,外国朋友对上海记忆犹新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豫园,二是外滩,三是新天地。
上海数以万计的高楼没有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而这三处作为城市文化的生命符号,谱写出史诗般的城市经典乐章。
在大拆大建之后,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显而易见。
二、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本概况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其中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共有三处:一是占地面积66公顷的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二是占地面积30.7公顷的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是占地面积13.2公顷的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三处共计占地面积为109.9公顷,1648.5亩土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从目前情形来看,上述三处,以松江仓城和泗泾古镇二处相对原汁原味;以历史的、文化的、原始风貌的标准来考量,又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理位置、文化积淀、文物资源、社会影响为先,该区域之中的文物古建筑数量占据松江半壁江山,有一百多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标志性的古建筑有颐园、三、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定位原则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风貌区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约375亩。
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目录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1)目录 (1)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 (1)第一章总则 (1)第1条 1第2条 1第3条 1第4条 1第5条规划依据 (1)第6条规划目标 (1)第7条规划原则 (1)第8条规划期限 (1)第9条规划区范围 (2)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第10条战略任务 (2)第11条战略目标 (2)第12条战略措施 (2)第三章镇域发展规划 (2)第10条镇域人口规模 (2)第11条村镇体系结构 (2)第12条镇域空间发展模式 (3)第13条镇域空间发展战略 (3)第14条镇域土地使用分区 (3)第15条镇域建设用地规模 (3)第16条镇域产业布局规划 (3)第17条镇域社会事业规划 (4)第18条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4)第19条镇域市政设施规划 (5)第20条镇域防灾工程规划 (5)第21条镇域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5)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5)第22条城镇性质 (5)第23条人口规模 (5)第24条用地规模 (5)第四章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6)第25条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6)第26条一心 (6)第27条四轴 (6)第28条四片 (6)第29条整体联动发展 (6)第五章城镇土地使用规划 (6)第30条城镇居住用地 (6)第31条行政中心用地 (6)第32条商业文化中心用地 (6)第33条教育设施用地 (7)第34条体育设施 (7)第35条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7)第36条工业仓储用地 (7)第37条道路广场用地 (7)第38条绿地用地 (7)第39条河流水域用地 (7)第40条城镇建设发展备用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镇交通规划.. (9)第41条道路性质等级与路况控制 (9)第42条停车场 (10)第43条公共加油站 (10)第44条公共交通系统 (10)第七章城镇绿化与景观规划 (11)第45条公共绿地 (11)第46条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 (11)第47条老城区绿化 (11)第48条生态防护绿地 (11)第49条道路绿带 (11)第50条景观规划体系 (11)第51条景观节点 (11)第52条景观轴线 (11)第53条整体风貌 (12)第八章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12)第54条给水工程 (12)第55条排水体制 (12)第56条污水排水 (12)第57条雨水排水 (12)第58条供电工程 (13)第59条电信工程 (13)第60条邮政工程 (13)第61条有线电视 (13)第62条燃气工程 (13)第63条工业热力 (13)第64条管线综合 (13)第65条防洪排涝 (13)第66条抗震工程 (13)第67条消防工程 (13)第68条人防工程和生命线系统 (14)第69条环境卫生 (14)第70条环境保护目标 (14)第71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4)第72条水污染防治措施 (14)第73条声环境质量控制措施 (14)第74条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15)第75条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 (15)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第76条保护范围 (15)第77条保护目标与原则 (15)第78条保护分类 (15)第79条保护内容 (15)第80条保护基本要求和措施 (15)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15)第81条规划实施管理 (15)第82条建设分期 (15)第83条分期建设重点 (16)第84条近期主要建设项目 (16)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图集 (18)上海金山枫泾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上海市郊区成为上海生产力布局调整重点带来的郊区城镇新一轮发展的形势,适应金山西部工业区及上海市“一城九镇”试点镇建设发展的要求,以金山区区域规划要为指导,从区域角度考虑整个地区的城镇空间发展关系和产业发展布局,特制定本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9.17•【字号】沪府发[2007]30号•【施行日期】2007.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07〕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市政府原则同意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九月十七日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为贯彻实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加强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意见。
一、适用范围本意见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
二、含义本意见所称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是指经市政府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明显的一、二、三、四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包括沿线两侧第一层面建筑、绿化等所占区域。
三、管理机制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由市规划局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沪规法〔2004〕1384号文确定的原则分工管理。
房地、市容、城管、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实施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管理;在具体保护工作中涉及规划管理的,应当征询规划部门的意见。
各区县政府应当组织区县规划、建设、房地、市容、城管、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建立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指导、协调保护工作中的相关事宜。
四、规划管理基本要求本市各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应当编制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规划。
未按照本意见制定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规划的,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不得进行任何建设、修缮、整治活动;二、三、四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不得进行整街坊路段建设、修缮和整治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Code for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5/05/25)××××-××-××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建标第17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衔接国家相关条例与办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与评价;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5、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6、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交: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楼718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办公室(邮编:510641,E-mail:arosklsbs@ ,ardwxiao@)。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7)3 调查与评价 (9)3.1一般规定 (9)3.2调查内容与要求 (10)3.3综合评价 (11)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 (11)4.1一般规定 (11)4.2划定保护范围 (13)4.3制定保护措施 (14)5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 (15)5.1一般规定 (15)5.2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15)5.3传统建筑的功能提升 (16)6 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17)6.1一般规定 (17)6.2道路交通设施 (18)6.3综合管线与沟渠 (19)6.4防灾措施 (19)附录 (21)附录A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情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附录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信息调查内容与方法 (22)附录C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价值特色综合评价 (24)附录D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条件评价 (26)本规范(标准、规程)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5)2 Terms (7)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9)3.1 General requirements (9)3.2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10)3.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1)4 Conservation area and measures (11)4.1General requirements (11)4.2 Defining conservation area (12)4.3 Conservation measures (14)5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servation (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5.2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5)5.3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6)6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17)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6.2 Traffic facilities (18)6.3 Integrated pipeline and ditch (19)6.4Disaster prevention (19)Appendix A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1)Appendix B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22)Appendix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24)Appendix 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26)1 总则1.0.1为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制定本规范。
枫泾古镇风景介绍一、枫泾古镇的历史与地理枫泾古镇位于中国上海市青浦区,距离市区约60公里,是上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镇之一。
该镇始建于南宋,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镇内保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展现了传统的水乡风貌。
枫泾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其境内有许多河道、池塘和小桥流水,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景观。
二、枫泾古镇的特色建筑在枫泾古镇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的民居建筑和庙宇建筑。
镇内的民居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砖木结构,外观朴素典雅。
其中,明清时期的宅院建筑尤为珍贵,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枫泾古镇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如天宁寺、临安庙等,这些庙宇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艺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枫泾古镇的自然景观除了古建筑,枫泾古镇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镇内的河道和池塘水质清澈,水中生活的鱼虾游动其中,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的感觉。
尤其是秋天,枫泾古镇的枫树红叶美不胜收,成为了吸引众多游客的一大亮点。
此外,枫泾古镇还有众多的植物园和花圃,各种花卉在不同季节绽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丽。
四、枫泾古镇的传统文化枫泾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镇内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活动举办频繁,如元宵节的灯展活动、中秋节的舞狮表演等。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们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枫泾古镇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织锦等,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活力。
五、枫泾古镇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镇,枫泾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上,欣赏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还可以坐船游览河道,欣赏江南水乡的风光;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各种博物馆,了解枫泾古镇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喜欢购物的人来说,枫泾古镇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都是不可错过的。
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枫泾古镇还建有许多旅游设施,如酒店、餐馆和游客中心等,为游客提供方便和舒适的服务。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006-05-22 11:53:07总则1.规划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本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主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年3.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
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风貌特征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
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44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
目前已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中心城区12片27平方公里,郊区及浦东新区32片14平方公里。
总计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制订了保护规划指导地区建设;在风貌区内划定了144条风貌保护道路,总长度超过100公里,分类进行保护;确定了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优秀历史建筑。
一、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黄浦、虹口区,以外滩历史建筑群、建筑轮廓线以及街道空间为风貌特色。
2.【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以近代商业文化娱乐建筑、南京路,人民广场城市空间和里弄建筑为风貌特色。
3.【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以传统寺庙、居住、商业、街巷格局为风貌特色。
4.【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徐汇、卢湾、静安、长宁区,以花园住宅、里弄、公寓为主要风貌特色。
5.【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长宁区,以乡村别墅为风貌特色。
6.【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虹口区,以革命史迹、花园、里弄住宅为风貌特色。
7.【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杨浦区,以原市政中心历史建筑群和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为风貌特色。
8.【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徐汇区,以烈士陵园和寺庙为风貌特色。
9.【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虹口区,以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为风貌特色。
10.【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静安区,以各类住宅和公共建筑为风貌特色。
11.【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长宁、静安区,以花园、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筑为特色。
12.【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长宁区,以花园住宅为风貌特色。
二、上海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上海市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金山区枫泾镇老镇区,320国道以北,朱枫公路以东,市河和新开河两侧区域范围内。
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综合介绍【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综合介绍】1. 概述枫泾古镇位于中国上海市金山区,地处海拔50多米的南部地区,距离市区约50公里。
作为金山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枫泾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2. 历史文化枫泾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在明朝时期,枫泾古镇是一个重要的商贾集散地,以其繁荣的商业活动而闻名。
如今,古镇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和谐共存,展现了古镇特有的魅力。
3. 古镇风貌枫泾古镇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古建筑为主,保存完好。
古镇街道狭窄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和传统民居,街道两侧的石板路上铺满了青石,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光。
古镇内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祠堂和亭台楼阁,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4. 名胜古迹枫泾古镇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枫泾古城。
古城具有明朝城市风貌,周围有古老的城墙和钟楼,城内的文化广场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古镇还有著名的古庙——五龙庙,建于唐朝,是枫泾古镇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参观这些名胜古迹,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5. 地方特色除了历史文化,枫泾古镇还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闻名。
古镇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有着绿树成荫的山川和清澈见底的水域。
这里还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农家乐和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区是游客们品尝当地美食和体验农耕生活的好去处。
6. 交通便利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市中心,交通便利。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地铁、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也可以自驾车到达。
从市区到枫泾古镇的交通时间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
7. 总结回顾枫泾古镇是一个既有古老历史又兼具现代魅力的旅游景点,它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镇的宁静与闲适,领略古老建筑的魅力,品尝当地的美食,并参与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
无论是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渴望感受大自然的旅行者,都能在枫泾古镇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是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保护上海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以提升城市形象、保留历史记忆,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这些条例的详细解读:一、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定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首先,要对可能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区域进行调研和评估,确定是否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独特风貌。
其次,要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论证和评审,形成划定方案。
最后,要通过上海市政府的批准,正式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
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后,上海市政府会出台相应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
这些规划和措施主要包括:建筑修复和改造规划,保护修复范围和标准,建筑改造和新建的审批程序等。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和管理中来。
上海市政府还出台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
条例明确了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包括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等。
同时,也规定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政策,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装饰、环境等方面。
2.优秀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养。
条例规定了修复和保养优秀历史建筑的程序和要求,包括修复的内容、方法和技术。
同时,也明确了修复的目的和原则,以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原有的文化价值。
3.优秀历史建筑的管理和使用。
条例明确了优秀历史建筑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机构,并规定了建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同时,也明确了优秀历史建筑的开放和利用的方式和要求,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中来。
通过制定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政府强调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
这些条例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依据,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这也需要广大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形成全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和习惯。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金山区枫泾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20•【字号】沪府〔2021〕63号•【施行日期】2021.1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金山区枫泾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批复沪府〔2021〕63号市规划资源局、金山区人民政府:沪规划资源总〔2021〕377号文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同意《金山区枫泾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具体批复如下:一、枫泾镇是上海南部面向长三角的门户节点城镇,是枫泾—新浜—嘉善—新埭城镇圈的中心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要立足地区实际,认真落实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枫泾镇成为金山区建设“两区一堡”的实践典范区。
二、枫泾镇要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
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风貌格局和自然人文环境,保护范围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周边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和色彩。
三、枫泾镇要按照空间协同要求,推动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谐发展。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由“镇区—社区—村庄”组成的镇村体系,实现设施共享集聚。
以绿色、生态、宜居为主要目标,建设高品质的独立型小城市。
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镇域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优化综合交通系统。
请你们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实行全过程管理,加快推动规划落地,并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11月20日。
枫泾古镇毕业论文枫泾古镇毕业论文摘要:枫泾古镇作为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枫泾古镇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枫泾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枫泾古镇;建筑特色;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一、引言枫泾古镇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南部,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这里有着独特的水乡文化和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的建筑、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美丽的风光和鲜活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旨在对枫泾古镇进行研究和评价,探讨其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从而为促进枫泾古镇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枫泾古镇的历史背景枫泾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是当时长江中下游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枫泾古镇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生产制造出了大量的丝绸、纺织、漆器等特色产品,古镇内的商贸活动非常繁荣。
在现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古镇逐渐沉寂,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习俗也在漠视中慢慢消失了。
三、枫泾古镇的建筑特色1. 建筑风格枫泾古镇的建筑风格具有江南地区典型的水乡特色,以石洗墙、石桥小街、石板路、水井天井、青瓦白墙等为主要特征。
在古镇内,可以发现许多传统的民居、寺庙、祠堂等建筑,这些建筑材料及工艺已较为古老,但在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些建筑不仅是古镇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当地建筑史的重要产物。
2. 文化遗产枫泾古镇内的建筑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遗迹,更多的是历史见证者、文化传承者、传统习俗的载体。
古镇内的一些建筑及其文化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用来表达东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四、枫泾古镇的文化传承枫泾古镇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传统的水乡文化和手工艺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摩当地的船民文化,欣赏水乡风光,参与到村民的生活和活动中来,领略到传统的手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