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球瘤的CT及MRI表现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颈静脉球瘤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区及其附近的肿瘤,其多发生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故亦被称为颈静脉体瘤。
本病还被称为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鼓室体瘤等。
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特称为嗜铬性颈静脉球瘤或功能性副神经节瘤,这一类约占颈静脉球瘤的1%。
可在10岁以上任何年龄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1]。
颈静脉孔区解剖基础[2]骨性结构:颈静脉孔位于外耳道下方和颅后窝岩枕裂的后端,由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和颞骨的同名切迹围成。
其周围结构包括:①前方与颈动脉管以颈动脉嵴相分隔;②后方与乙状窦沟之间以一弯月形骨嵴分界;③内侧与枕骨基板相邻;④外侧与面神经垂直段相邻;⑤上方与鼓室、后半规管、内耳道等结构相邻;⑥下方与舌下神经管相邻。
耳蜗导水管(或称蜗小管)的开口呈喇叭状,位于颈静脉孔的前上方。
前庭小管的外口(或称内淋巴囊裂)位于颈静脉孔的外上方,呈裂隙状。
内耳道、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自上至下依次排列。
髁管位于颈静脉孔的后内侧。
双侧颈静脉孔常不等大,以右侧颈静脉孔大于左侧更常见。
颈静脉孔分为内口、球部和外口。
从内侧观察,颈静脉孔内存在由颞骨和枕骨形成的伸向孔内的突起,分别称为颞突和枕突。
二者相对不连接,将颈静脉孔分为前后两部分。
神经结构:舌咽神经由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舌咽道入颈静脉孔。
在颈静脉孔内口,舌咽神经位于迷走、副神经的前上内方。
进入颈静脉孔后,舌咽神经走行于蜗小管外侧的骨沟内,位于岩下窦的前方或外侧。
在外口处,舌咽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迷走、副神经的前方出颅。
舌咽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的岩小窝内形成岩神结节(舌咽神经下神经结),自此节发出鼓室神经(Jacobson神经)。
鼓室神经穿经鼓室小管下口,经鼓室小管入鼓室内侧壁上升,在鼓室岬表面加入鼓室神经丛。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与舌咽神经最下根丝相距约2mm,和副神经共同穿迷走道进入颈静脉孔。
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发表时间:2014-07-25T09:47:09.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王金龙[导读] 作颈部肿块病症诊断时,临床上都会采取MRI和CT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测,采取MRI和CT影响技术检测,其表现基本一致王金龙(三河市医院CT室河北三河 065200)【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肿块采取CT和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特点,经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提高对颈部肿块疾病的认识。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颈部肿块患者CT与MRI资料,对患者临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
在3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仅行CT检察,有6例患者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行MRI和CT检查,所有CT检查采取多平面重组。
结果:30例颈部肿块患者,恶性蝾螈瘤2例,Castleman病1例,鼻咽癌并颏下淋巴结转移1例,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坏死2例,淋巴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6例。
经MRI和CT检查表现为囊实性与实性、囊性肿块主要分布于颈部间隙内。
结论:在颈部肿块CT和MRI检查中表现易混淆,需要对影响资料做全面分析,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才能作准确判断。
【关键词】颈部肿块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74-01 作颈部肿块病症诊断时,临床上都会采取MRI和CT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测,采取MRI和CT影响技术检测,其表现基本一致[1],在临床上,为医生的病情诊断增高难度,但是因MRI和CT影像出现类似,也易对医生进行病情诊断构成误导,因此,对MRI和CT影像技术在颈部肿块中的问题做深入分析,是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并深入了解颈部肿块疾病的关键,减少误诊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颈部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3±6.5)岁。
【病例】颈静脉球瘤1例CT及MR影像表现–影像PPT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5年前出现耳鸣伴听力进行性下降,近1年渐感头痛,以右颞部明显。
4个月前出现视物重影,双侧眼球不对称。
1月前右外耳道有淡黄色液体流出,黏稠并有臭味,近10天双下肢不自主抽动,以左侧明显。
血压、心律和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影像学表现CT见右侧颞骨岩部不规则骨质破坏,MRI上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体内可见点状及条状低信号区。
结果:颈静脉球瘤讨论颈静脉球瘤是指起源于颈静脉球体外膜以及沿迷走神经耳支和舌咽神经鼓室支等部位分布的副神经节肿瘤。
按肿瘤生长的部位,通常将发生于颅底颈静脉孔及其附近者称为颈静脉球体瘤,发生于中耳鼓室者称为鼓室球瘤,但临床因经常难以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故常将二者统称为颈静脉球瘤。
发病高峰年龄为41~70岁,女性多见,多为单发,生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该病属于良性肿瘤,但由于其位置特殊、血供丰富,瘤体较大时可侵犯周围结构,表现出恶性潜能。
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分布在中轴线附近,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近似肌肉密度,伴发囊变时病灶中央可见低密度区,颈静脉球瘤可见颅底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所以增强扫描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瘤体周围有时可见粗大扭曲的供血动脉,只有少数病例强化不明显。
副神经节瘤在MRI的T1WI像上呈等信号或等偏高信号,T2WI 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在瘤体的边缘可见低信号环形包膜,增强扫描瘤体明显强化。
MRI能够多方位显示瘤体结构和其毗邻关系,瘤体内和边缘区可见点、线状和蚯蚓状流空血管,即“胡椒盐”征像(瘤体似盐堆,流空血管似撒在盐堆上的胡椒),这是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MRA可以清楚的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以及和动脉血管的关系,颈动脉体瘤会导致颈动脉分叉角扩大,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内或前外推移。
[深度学习]颈静脉球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颈静脉球瘤病理与临床特点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由颞骨岩部的颈静脉切迹与枕骨的同名切迹围成,由颈静脉突分为前内侧的神经部和外后方的血管部;神经部走行岩下窦及舌咽神经,血管部走形迷走及副神经、颈内静脉及咽升动脉脑膜支。
双侧通常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又称颈静脉体瘤或颈静脉球体瘤,与鼓室球瘤均属于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或血管球瘤。
颈静脉球瘤相对较鼓室球瘤多见,肿瘤起源于颈静脉球部迷走神经耳支(Arnold),局限于颈静脉孔,或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通常不累及中耳腔。
病理表现为由血管纤维间质包绕的瘤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是副神经节瘤最敏感的标记物。
临床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为良性,病程较长,一般在3~7年。
CT与MRI特点①部位:颈静脉孔区,较大时可侵入下鼓室,破坏鼓室下壁,向下蔓延可破坏舌下神经管,也可累及外耳道、岩尖,甚至整个骨迷路均被破坏;②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边缘骨质不规则破坏,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③MRI平扫: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状、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T2WI呈高信号,与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相间,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salt-and-pepper sign);④增强后CT和MRI: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病变较小时强化均匀,较大时MRI亦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流空血管不强化;⑤DSA:肿瘤明显染色,为富血供肿瘤,由颈外动脉分支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或枕动脉供血,术前对肿瘤责任血管进行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简要病史ABCD例1,女,47岁。
右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1年,右耳听力下降、疼痛及流脓3个月。
ABCD例2,男,51岁。
左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半年。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颈静脉球瘤的CT及MRI表现比较分析摘要目的:对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对14例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
结果:14例颈静脉球瘤,右侧9例,左侧5例。
病变呈哑铃形2例,不规则形9例,圆形3例。
颞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脑组织比较,颈静脉孔区病变呈等密度,周围骨质破坏,其中8例鼓室骨质破坏,7例斜坡骨质破坏,5例同时侵内,外听道。
MRI表现:颈静脉孔区异常信号,与脑灰质比较,MRI:T1WI呈低信号8例,等信号6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T1WI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0例(71%)在T2WI和增强T1WI 上可显示“盐和胡椒”征。
MRV:颈内静脉起始段和乙状窦受压。
结论:联合使用CT和MRI能为诊疗提供更准确信息。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头颈部肿瘤螺旋CT 磁共振成像颈静脉球瘤也称副神经节瘤,起源于鼓室神经节细胞增生[1]。
笔者搜集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瘤的患者。
资料与方法搜集濮阳市中医院2007年8月至今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瘤的患者,其中女9例,男5例,年龄25~47岁。
主要临床表现: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耳鸣。
均行颞骨高分辨CT(HR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采用GE Signa Profile,GElight Speed 16 CT,矩阵512×512,层厚,层间距均为1mm,窗宽350Hu,3600Hu,窗位40Hu,650Hu。
采用GE Signa Profile 0.2T扫描仪。
应用FSE(快速自旋回波)和SE(自旋回波)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激励次数2~4次,矩阵256×256,视野(FOV)22cm×22cm,层厚5.0~5.5mm,层距0~0.5mm,T1WI:TR 200~400ms,TE 15~25ms;T2WI:TR 4200~5000ms,TE 140~160ms。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38 194投稿邮箱:sjzxyx88@ 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石珍,王立群,齐景林(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 淄博)摘要:目的增强对颈静脉球瘤(GJT)CT、MRI影像的认识。
方法复习1例经CT、MRI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GJT的MRI影像资料。
结果右颈静脉孔区见大小约2.3cm×2.5cm×4.9cm T1WI低等混杂信号,T2WI等高低混杂信号,右颈内动脉部分被包绕、受压前移,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
结论 CT、MRI相结合对GJT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MRI;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8.137本文引用格式:石珍,王立群,齐景林.颈静脉球瘤CT、MRI诊断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194.0 引言颈静脉球瘤(GJT)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区及附近的肿瘤,临床少见,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03%,在头颈部肿瘤中占0.6%[1-2]。
病变常沿颅底孔裂生长,破坏邻近骨质,累及神经、大血管。
MRI无骨伪影,颅底结构、病变大小、形态、范围显示清楚,定性诊断有明显优势。
CT可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
现分析1例GJT的CT、MRI表现并复习文献。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听力降低、博动性耳鸣、头痛、眩晕,右面部麻木半年来诊。
实验室检查:血、大小便常规,肝功能无异常。
无声嘶、吞咽及味觉异常等后组颅神经受累症状,无淋巴结肿大,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CT示右侧咽旁间隙可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2.3cm×2.5cm×4.9cm,边缘尚清,沿颈静脉孔向颅内延伸,密度不均,平扫CT值26~54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25~67HU,周围结构受压移位,颈静脉孔骨壁不规则破坏,其他部位检查示有多发甲状腺瘤、食道裂孔疝等。
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影像学检查的表现。
结果:两种检测均可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情况,16例呈现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不规则性增大,9例圆形增大,20例椭圆形增大。
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20例为压迫性吸收破坏,11例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与结果相同。
MRI检查19例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CT检查仅呈现9例神经鞘瘤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23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26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10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
结论:CT的密度识别率较高,病灶周围的骨质改变、钙化情况等可以更加明确;MRI检查在对于软组织分辨能力方面比较强,对于病灶的整体分布,与周围组织、神经的关系等可以明确显示,帮助治疗的定位。
所以临床应用两种检查应相互配合,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检查;MRI检查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1],其肿瘤的发生率非常低,临床检查主要通过CT和MRI影像学检查为术前主要检查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效果,特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表现对两种检查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无其他伴随性恶性肿瘤。
②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能够配合治疗。
颈静脉球瘤CT、MRI影像变表现及鉴别诊断病史:女,47岁, 5年前出现耳鸣伴听力进行性下降,近1年渐感头痛,以左颞部明显,左侧外耳道流脓。
你的诊断是?结果:颈静脉孔球瘤概论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 , GJT)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内及其附近的副神经节瘤,亦可见于中耳鼓室、颈动脉间隙和颈动脉分叉等处。
源于颈静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小体。
这些小体由神经、肌肉、血管等组织聚集而成。
这些组织成分的增值形成颈静脉球瘤。
据病变部位分为:1.主要侵犯中耳腔及鼓室,称为鼓室体瘤;2.侵犯颈静脉体和颈内静脉, 并殃及中耳和乳突区, 称为颈静脉球体瘤。
由于习惯,颈静脉球瘤这一名称仍在普遍使用。
病理命名: 鼓室球瘤、颈静脉球体瘤、副神经节瘤、非嗜铬细胞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血管球瘤和类颈动脉体瘤。
颈静脉球瘤部位隐蔽,生长缓慢,沿颅底的骨缝、孔道、大血管向周围侵犯,在侵入耳部、颅广长道卢页神经前少有症状,病史可达10-20年具善要症状往往与局部其他疾病的症状类似,故容误诊误治。
可在10岁以上任何年龄组发病,40岁以上多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女性多子男性,安性守占62%以上。
耳部症状通常为首发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
耳鸣与脉搏相一致,压迫同侧颈静脉耳鸣即消失,此为颈静脉球瘤的典型症状,肿瘤向颅外生长可引起乳突及下颌角肿胀,耳后动脉可闻及血管杂音。
病因、病理目前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后天基因突变有关,多为散发,有家族发病倾向。
颈静脉球瘤绝大多数属于良性无分泌性(非功能性)副交感神经节瘤,而分泌型则少见,临床上约有1%~4%的颈静脉球瘤为功能性,可分泌以儿茶酚胺为主的多种神经肽类激素。
瘤体间质血管丰富,为扩张的薄壁血窦,甚至呈血管瘤样改变,可不断增大,故表现为恶性生长方式,易沿血管、神经蔓延并向颅内生长,侵蚀邻近骨质,侵及脑神经和压迫周围脑组织。
团状或腺泡状上皮样细胞是肿瘤的主要细胞,具有或潜在有内分泌功能。
颈静脉球瘤的CT及MRI表现比较分析
作者:马军洁王厚革郭广卿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05期
摘要目的:对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对14例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
结果:14例颈静脉球瘤,右侧9例,左侧5例。
病变呈哑铃形2例,不规则形9例,圆形3例。
颞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脑组织比较,颈静脉孔区病变呈等密度,周围骨质破坏,其中8例鼓室骨质破坏,7例斜坡骨质破坏,5例同时侵内,外听道。
MRI表现:颈静脉孔区异常信号,与脑灰质比较,MRI:T1WI 呈低信号8例,等信号6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T1WI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0例(71%)在T2WI和增强T1WI上可显示“盐和胡椒”征。
MRV:颈内静脉起始段和乙状窦受压。
结论:联合使用CT和MRI能为诊疗提供更准确信息。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头颈部肿瘤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颈静脉球瘤也称副神经节瘤,起源于鼓室神经节细胞增生[1]。
笔者搜集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瘤的患者。
资料与方法
搜集濮阳市中医院2007年8月至今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静脉球瘤的患者,其中女9例,男5例,年龄25~47岁。
主要临床表现: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耳鸣。
均行颞骨高分辨CT(HR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采用GE Signa Profile,GElight Speed 16 CT,矩阵512×512,层厚,层间距均为1mm,窗宽350Hu,3600Hu,窗位40Hu,650Hu。
采用GE Signa Profile 0.2T扫描仪。
应用FSE(快速自旋回波)和SE(自旋回波)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激励次数2~4次,矩阵256×256,视野(FOV)22cm×22cm,层厚5.0~5.5mm,层距0~0.5mm,T1WI:TR 200~400ms,TE 15~25ms;T2WI:TR 4200~5000ms,TE 140~160ms。
结果
病变均以颈静脉孔为中心生长,且均为单侧。
其呈不规则形9例,圆形3例,梭形2例。
CT平扫骨窗示颈静脉孔区域骨质破坏,多呈虫蚀样,其中8例鼓室骨质破坏,7例斜坡骨质破坏,5例同时侵内,外听道。
MRI平扫示: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8例,等信号6例。
MRI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
10例(71%)在T2WI和T1WI增强扫描呈“盐和胡椒征”。
MRV:颈内静脉起始段和乙状窦受压。
MRA均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主要发病部位在颈静脉孔区。
女性多见,常为良性,生长缓慢且富血供肿瘤。
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表现:①其由常染色体基因异常引起,部分有遗传性。
②CT平扫:表现颈静脉孔区低密度影,可广泛侵犯周围结构。
③MRI表现:颈静脉孔区异常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MR增强扫描其早期明显强化,随着时间推移,强化程度缓慢减退。
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示病变内迂曲的小血管与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相连。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示患侧颈内静脉和/或乙状窦受压变窄[1]。
CT和MRI对颈静脉球瘤的诊断优势在于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区的骨质破坏。
因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所以可对其定位和定性有不可低估的价值,MRA能观察病变内部及其与周围供血动脉的情况[2]。
MRV示颈内静脉和乙状窦受压的程度。
CT的作用在于观察骨质改变。
鉴别诊断:①神经鞘瘤:CT表现颈静脉孔扩大,骨质吸收。
MRI平扫示T1WI呈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②脑膜瘤:CT示颈静脉窝和邻近骨质穿凿样破坏。
MRI示T1WI、T2WI呈等信号,增强示明显均匀强化,常伴有“脑膜尾征”。
③颈静脉球瘤样扩张:CT和MRI显示的局部突出影,MRV显示更佳[3]。
参考文献
1 李坤成.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上岗证考试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60.
2 Vogl TJ,Mack MG.Injection,enhanced MR imaging,drop-out effect in the early enhancement pattern of tumors[J].Radiology,1993,188(2):339-346.
3 Diffrentiating imaging finding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tumors of the j ugular Rev,2006,2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