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782.66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根据开发利用目的,可将水热型地热资源分为高温(大于150度)、中温90-150度、低温小于90度,而从热量传递的方式又可将上述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和对流型。
根据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地热背景,将中国地热资源分为: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中低对流型地热资源、中低传导型地热资源。
现分布情况简述:一、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藏及台湾地区。
西藏南部,地表共有600多处高温地热显示,包括间歇喷泉(Geysers)、沸泉(Boiling spring)、喷气孔(Fumaroles)、冒气地面(Steaming ground)、水热爆炸(Hydrothermal explosion)等,其中345处在20世纪70年代既经过实地考察。
热水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热水含有丰富的Li、Rb、Cs、B等元素,总矿化度介于1-3g/L之间。
据估算,西藏地区的地表天然气放热量为622.8*10的6次方J/s。
腾冲为现代火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并与缅甸接壤。
该地区已确认出的水热区共有58处,其中“热海”热田最具开发前景。
地球化学温标显示,腾冲地球热储存温度可达230度-240度,其热源可能是一个正在冷却的高温岩浆囊。
从全球地热系统及地球资源分布来看,滇藏地热带实际上是地中海地热带的东延部分。
滇藏地热带总的发电潜力为5817.60MW。
其中西藏为3040.04MW,占整个地热带的52%。
大家知道,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目前总的装机容量为25.18MW,只占西藏地热资源发电潜力的1/121。
可见地热发电潜力巨大。
台湾地热上属全球“环太平洋地热带”,既火山学上的环太平洋火环的一部分,高温地热资源丰富。
据陈肇夏报道,台湾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屯现代火山区和中央山脉变质岩带,前者温度高达293度,后者在清水地区深部热水温度在197-229度之间。
据陈肇夏估计,大屯火山区的地热发电潜力在20*10的4次方KW之间,而中央山脉变质岩地区的地热发电潜力不会超过10*10的4次方。
南方集中供暖的趋势
南方集中供暖是一种新兴的供暖方式,目前正在逐步推广和普及。
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冬季供暖需求相对较低,因此传统的分户供暖方式存在着能耗高、排放多、难以监管等问题。
而集中供暖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集中供热站建设,将多户用热进行集中供给,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环保安全、供暖效果好等优点。
同时,南方集中供暖还可以解决分散供暖中存在的缺少统一管理和监管的问题,能够更好地节省资源、提高供热质量和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
总的来说,南方集中供暖的趋势已经明显,未来有望逐步取代传统的分户供暖,成为南方地区供暖的主流形式。
南方地暖是一种先进的采暖方式,通过地面辐射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它采用了与传统采暖方式不同的原理,更加高效能且环保。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南方地暖的基本原理。
南方地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热能以及地板、墙壁等建筑物的导热性,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间。
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基本原理。
1.地热能的利用:地下深处存在着地热能,一般地下深度超过10米时,温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
南方地区一般地下温度更高,比北方地区更适合利用。
南方地暖利用地下的这种相对稳定的温度,将地热能传递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温暖环境。
2.地板辐射采暖:南方地暖采用地板辐射的方式传递热量。
地板作为一个较大的面积,可以通过直接辐射的方式将热量均匀地传递到室内空间。
与传统的空气对流方式相比,地板辐射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温度层流现象,达到更加舒适的室内温度分布。
3.温度梯度的控制:南方地暖通过控制温度梯度,使室内空气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来说,地板表面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稍高,这样可以使热量以辐射方式传递给室内空间,同时也会减少空气对流的热量损失。
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梯度,南方地暖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
南方地暖的工作原理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供热水循环:南方地暖主要通过水来传递热量,首先需要有一个供热源,这一般是一个热水锅炉或者地源热泵。
供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地暖系统中。
2.地暖系统分布:地暖系统一般安装在地板下,也可以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中。
地暖系统由水管组成,这些水管分布在整个室内空间,覆盖了较大的面积。
3.热量传递:当供热水流经地暖系统中的水管时,水和地板之间会发生热量交换。
地板的导热性使得热量迅速传递到地面上,再通过地面的辐射作用向室内空间传递。
室内的墙壁、天花板等也会通过导热性接收热量,并向空气传递。
4.温度控制:在南方地暖系统中,一般会设置温控器。
温控器可以通过控制供热水的温度和流量来调节室内温度。
[论文关键词]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利用存在问题[论文摘要]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现状,从地热发电和地热采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地热资源在我国的利用,对我国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指出地热资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 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 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
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台湾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台湾省,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
西藏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中国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云南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滇高温地热带的一部分。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立志当早,存高远
中国地热资源储量及分布概况
【一】中国地热概述
最近两年,在中国的东北高纬度寒冷的大庆地区和西北干旱的宁夏银川地区
开展了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热资源已被证实。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云南腾冲近代火山地区也开展了以动力开发为主的高温地热勘探工作,为拟建单机10MW 以上电站提供资源参数,在首都北京市区钻取到88 ℃地热流体,为减轻城市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目前,地热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正在制订20012010 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十五清洁能源科技发展计划。
地热开发规模和科学技术将以崭新面貌迎接21 世纪。
【二】地热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全国已发现地热异常3200 多处,其中进行地热勘查的并已
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地热田有50 多处。
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000 多眼。
发现高温地热系统255 处,经过评估总发电潜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的西部。
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ZK4002 孔,孔深2006 米,已探获329.8℃的高温地热流体。
发现中低温地热系统2900 多处,据调查,总计天然放热量约1.04 乘以10。
福州市螺洲地热特征及前景分析
福州市螺洲地热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螺洲街道,是福州市唯一一个申报为地热田的地区。
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地热能源开发基地之一。
福州市螺洲地热区的主要特征是热储层位于2000~4000米深的石灰岩中。
石灰岩属于具有高渗透性和高裂隙度的储层岩石,有利于地热水在地下的传输和储存。
地热水温度在70~90℃之间,属于中高温地热,其良好的温度条件适合供热、发电等多种用途。
同时,福州市螺洲地热区的热储层具有开发利用灵活性强、规模适中的特点。
其储层覆盖范围广,且在地下岩石构造运动中形成了多个小断层与裂隙,使得地热水的储存、采出等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有利于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
目前,福州市螺洲地热区的地热资源尚未广泛开采和利用,开发难度较大,但是其前景值得期待。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国家对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地热能作为一种利用清洁能源的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福州市螺洲地热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将逐步完善,有望促进地热开发的步伐。
总之,福州市螺洲地热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储层特征优良,开发灵活度高,且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希望在政策法规及技术手段上的不断优化与进步下,福州市螺洲地热区能够实现开发与利用的双赢。
南方供暖市场现状调研报告
根据南方供暖市场的调研报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现和现状:
1. 市场规模:南方供暖市场规模较小,与北方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南方气候相对温暖,暖气设施和供暖需求相对较少。
2. 主要供暖方式:南方供暖市场主要依赖于电暖气、空调和地暖等分散供暖方式。
这些供暖方式相对于北方的集中供暖系统来说,更加灵活和节能。
3. 能源结构:南方供暖市场的能源结构相对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电力和煤炭供暖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4. 政策支持:政府对南方供暖市场的支持较为有限。
由于南方供暖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政府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较低,政策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
5. 市场竞争:南方供暖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供暖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相对较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6. 消费者需求:南方消费者对供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对保守。
由于南方气候相对温暖,人们对供暖的需求较低,对供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敏感度较高。
7. 市场前景:南方供暖市场未来发展潜力仍然较大。
随着南方城市不断发展壮大,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南方供暖市场有望逐步扩大,供暖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也有机会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南方供暖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但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政府和供暖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市场投入,提高供暖设备和服务的品质和效益,推动南方供暖市场的健康发展。
地热这么火!你需要知道的各省地热资源全解析!1新疆新疆的区域构造概况新疆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壳活动频繁,各时代地层齐全,宏观排列序次明显,由山地到平原所出露的地层一般是由老到新序列产出,在地质构造形态上从褶皱山地到山前坳陷至广大台原,多呈叠瓦式断块构造形迹向盆地内梯状陷落。
由于受青藏隆起的影响,其宏观地势的变化具有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少环山封闭盆地的特点。
总之,新疆境内呈“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
新疆地热(温泉)分布概况新疆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山北坡等广大地区。
各热水区带的水热活动强度自北而南逐渐增强,自西向东逐渐减弱;温泉的分布密度自北而南也逐渐增大,水温逐渐升高。
新疆地热资源类型新疆地区地热水分基本可分为褶皱山地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大热水区。
褶皱山地断裂型热水该类型是指地壳隆起区(古老的褶皱山系或山间盆地)多沿构造断裂展布的呈条带状分布的温泉密集带,其规模大小因地而异,取决于断裂构造带的规模和新构造活动强度,一般为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
该类型地下热水按其所处的地理、地貌位置以及二级地质构造和控水断裂划分为3个热水带:•阿尔泰地热水区•天山山地热水区•昆仑山西部山地热水区。
•沉降盆地型地下热水该类型主要指分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等三大盆地中的热水。
它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热储层具有一定的展布空间,热储层结构为孔隙含水介质,埋藏深度较大。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带,划分为2个区:•准噶尔盆地东西边缘地下热水区;•塔里木盆地边缘地下热水区。
•新疆地热资源分布规律新疆温泉分布与板块构造关系略图1-水温20~40℃;2-水温41~60℃;3-水温>60℃;4-热汽泉;5-收集前人温泉点;6-自喷地表热水体;7-板块缝合线;8-大断裂;9-蛇绿岩(蛇绿混杂岩);10-蓝片岩产出地;11-湖泊;12-第四系覆盖区热水的分布与地貌的关系新疆地下热水的分布密度受地貌控制极为明显,分布从中高山区、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到盆地坳陷区,随地形高度的降低数量逐渐减少,水温也逐渐降低,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构成了不利条件。
对广东某地区地热地质特征研究摘要:笔者主要探讨了广东某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地温特征、构造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热资源; 地质特征; 地质背景;开发利用0前言随着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该市旅游城市的定位、旅游业的发展,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也随着升温。
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 对该市的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随同上升。
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地热资源, 还必须对该地区热资源的地质背景、成因、化学成份、对环境影响等进行研究。
文章根据相关资料, 对该地区地热资源进行了分析, 供与参考。
一、地热地质条件1. 地质构造特征该地热区位于华南皱褶系南武夷山隆起带的南部,东江深大断裂带及两侧上。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寒武系浅变质岩( Cm2) , 石炭系灰岩( I C1)侏罗系上统火山-沉积碎屑岩(J1-2) 和白垩上统沉积碎屑岩( K2)等。
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 出露的火成岩主要有燕山期花岗岩(γ52(3)) 等( 图1) 。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为NE向和NW向两大组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图1)。
这些断裂规模大、切割深, 控制着火成岩、红盆及地热区( 温泉) 的展布。
2. 地热埋藏条件该地区地热区共有10多处温泉出露。
这些温泉沿近活动的NE向断裂分布,并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 图1)。
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 35℃≤t≥90℃)构造裂隙型地热资源,其温度随热储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
3. 地温特征地下水温的形成,主要靠深大断裂和次一级断裂构造、裂隙网为通道, 通过热储体、地下水深循环作用,使地下水温升高。
依据Si O2 温标计算公式①及新西兰经验公式②, 即: T1℃=1315÷( 5. 205- LogSi O2 ) - 273.5①;T2 ℃=32. 7( SiO2 ) 0.311②。
上列式中Si O2 , 由水质分析成果的偏硅酸mg/ L含量换算为Si O2 mg/ L含量, 推算本区热储的深部温度在98~150℃。
南方地区地理特征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华南、华中、西南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多样而独特,包括气候、地貌、水系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候特征南方地区的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湿润性。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年平均气温较高。
这种气候特征使得南方地区充满了绿意和多样的植被,被誉为“绿色长廊”。
二、地貌特征南方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高原和丘陵广泛分布。
华南地区有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南岭和广东粤北山地,华中地区有武陵山脉、巫山、洞庭山等;而西南地区则有横断山脉、贵州高原和云贵高原等。
这些山地和高原构成了南方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
三、水系特征南方地区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最终注入东海。
珠江流域则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水系,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
此外,还有岭南四大水库和众多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
这些水系为南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四、生物多样性由于南方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使得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之一,拥有大量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和动物。
比如,云南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此外,南方地区还是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长臂猿等。
总之,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丰富多样。
气候温暖湿润、地貌复杂起伏、水系发达,再加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地理区域。
这些特征不仅影响着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供暖现状分析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文章导读:近年来,每到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周边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实施集中供暖的讨论频频见诸网络,南方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诉求日益强烈,市场潜力巨大。
但南方地区供暖现状如何?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供暖特征有何不同?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供暖方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本文从南方地区气候特征、供暖现状及夏热冬冷地区适合开展的供暖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为南方地区供暖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区。
北方地区采用集中供暖系统,而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特征及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没有建设集中供热设施。
但近年来,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周边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需求日益高涨。
本文从南方地区气候特征、供暖现状及夏热冬冷地区适合开展的供暖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为南方地区供暖发展提供参考。
1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三类。
其中,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冬季不需要供暖,重点是长江流域及周边夏热冬冷地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地区一些居民认为有必要实施集中供暖。
从地理位置来看,该部分地区主要覆盖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从气候来看,该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0~10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5~30摄氏度,年日平均气温≥25摄氏度的天数为40~110天;年日平均气温≤5摄氏度的天数为0~90天。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的日差较小,寒冷天气有2~3个月,冬季日供暖时长约为3~5个小时;从供暖需求来看,这些地区供暖周期及日供暖时间短,对温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但由于这些地区湿度大,导致这些地区居民体感温度很低。
图1 南方地区居民家庭日供暖时长调研结果数据来源:问卷星平台问卷调查。
2我国南方地区供暖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南方地区采暖方式主要采用分散式采暖,尚无公开统计口径。
地热资源的特性、分布及研究现状调研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人类开始寻求新型能源、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改变严重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结构。
地热资源是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并列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改善能源结构,而且对保护全球环境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热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地热资源来自于地球内部,其在工业、农业及生活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型能源。
对地热能源的特性、分布、研究现状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全面的认识,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热门课题。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对地热资源的概念、分类进行概述,并论述了其主要特性,其次,简述了地热资源分别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状况,及当前地热资源的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基于此,最后提出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不仅节约能源,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 调研背景近年来,虽然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迅速膨胀,能源紧缺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出来。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储量大、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若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有效缓解社会能源紧缺,更好的服务于国计民生。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
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方面是为了加大开发利用规模,扩大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能量转换利用过程中的㶲损失(㶲是热力学中的概念,可理解为“可用能”或者“有效能”),从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
地热资源是绿色、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典型代表,其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好、利用系数高的特点,使其在现今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中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我国南方地区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及经济性研究作者:王南扬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地热能供暖规模逐年上升,其中,中深层地热供暖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强制供暖区域,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地热利用类型主要为浅层低温能供暖制冷。
本论文旨在研究中深层地热供暖在我国南方地区利用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热能;供暖技术;经济研究一、中深层地热资源概述中深层地热能也称水热型地热资源,是指埋深较深(一般埋深200米至3000米)的地下水或蒸汽中蕴含的地热资源,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调查评价结果,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1.25万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
水热型地热资源包括了中低温及高温两类,中低温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新生代平原盆地,包括华北平原、河-淮盆地、苏北平原、江汉平原、松辽盆地、四川盆地、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藏南、川西和滇西、东南沿海、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天山北麓等地区。
中低温地热资源目前主要用于建筑物采暖、农作物养殖及工业烘干等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一般可用于发电及梯级利用(目前应用较少)。
二、南方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南方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苏北平原、江汉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但由于勘探力度总体较低,目前对整个南方地区还没有详尽的地热资源分布及评价。
1970年,在广东丰顺具最早开始了中深层地热开发利用的尝试,该地区打出91℃的地热水,并建成一座装机容量为300kW 的地热发电站,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热制冷-地热干燥-地热洗浴-地热热泵”四级梯级利用模式,首次建成了一套适用于南方地区的地热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示范系统,至今仍在稳定运转,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70%以上。
2013年,江苏地质调查院在南通如东县小洋口地区2500m深处打出一口92℃的地热井,2014年,又在在扬州宝应地区又打出水温93℃的地热水,可见南方地区中低温乃至高温地热资源是具备一定资源和开发基础的。
2021年全球和中国地热能现状一、地热能基本概述地热能是一种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并且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其根本来源是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
地热能可以引发火山爆发以及地震,能量巨大。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不会导致大气污染,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等特点。
1、分类状况地热能具有多种分类。
根据地热能性质和存在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水型地热能、蒸汽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地压型地热能、岩浆型地热能、沉积盆地型地热能等;根据储存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浅层地热能(温度低于25°C、深度小于200米)、中深层地热能(温度高于25°C、深度在3000米以内)和超深层地热能(温度高于150°C、深度大于3000米)等;根据热储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地热能(150~300°C)、中温地热能(90~150°C)和低温地热能(25~90°C),其中低温地热还可分为温水(25~40°C)、温热水(40~60°C)和热水(60~90°C)。
2、基本特点二.地热能产业链整体分析1、产业链整体简析地热能产业链分为地热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和地热能利用三个环节。
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础前提,位于产业链的上游。
以电法、大地电磁法、地质调查为主要方法,辅以相关设备,例如地球物理和化学仪器、航空遥感技术等,进行勘察评价。
合理的钻井成井技术体系是地热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位于产业链的中游。
根据地质勘查与评估的结果,针对不同深度、地层和岩性,不同的热储类型采取不同的井身优化设计,完成合理的钻井成井工艺技术体系。
相关工程技术服务包括钻井成井设计服务,古井服务和压裂服务,相关设备包裹钻具稳定期,钻机,压裂设备,井口装置等。
产业链的下游主要为对地热资源利用,主要包括浅层地热能供暖、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和地热发电2、上游端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中国的地热资源地热是指地壳内部富含的热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巨大的地热能潜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的地热资源,包括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和前景展望等方面。
一、地热资源分布情况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西北地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等地。
东北地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
地热资源的形式多样,包括地表热、地下热水和深部高温等形式。
其中,地下热水资源是我国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来源,其储量和含热量较大,具有广泛的利用潜力。
二、地热能的利用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利用地热能源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温泉浴、热石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地热能的利用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1. 供热利用地热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供热能源,在中国的城市供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城市利用地下热水进行集中供热,提高了供暖效率,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2. 电力利用地热能源的发电潜力巨大,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地热发电项目,如西藏拉萨地热电站、云南德宏地热电站等。
同时,我国还有一些地热发电项目正在筹备或建设中。
3. 其他利用形式除了供热和发电外,地热能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地热能可以用于温室大棚的供暖和温度控制;地热资源还可以用于盐业、养殖业等行业的热处理和热水供应。
三、地热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地热资源的利用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其次,地热能开发利用需要高度的地域适应性,不同地区的地热资源特点和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再次,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然而,中国的地热资源利用前景仍然广阔。
一方面,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具有环保、低碳的特点,符合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求。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地区浅析一、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概况中国地热能分布示意图(来源/中国科技网站)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发现水温在25℃以上的热水点(包括温泉、热水孔及矿坑热水)计有2600处以上,分布广泛;我国温泉出露最多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台湾省、广东省及福建省,温泉数约占全国温泉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每省温泉数都在50处以上。
我国温泉之分布明显呈现出藏滇、台湾、东南沿海及滇川四个温泉密集带。
在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即广泛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表没有温泉出露,但在地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及热卤水资源,已相续由油气井和地热井所揭露……由此可见,我国南方至北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地热资源,说明我国特有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有利于各种类型地下热水和蒸汽的形成和分布,为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至于中国温泉之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早在1926年就曾著文论述。
二、中国高温地热能资源的分布我国高温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滇西及台湾地区,呈现出两条沿板块边界展布的高温温泉密集带,目前被划为两个地热带——藏滇地热带及台湾地热带。
藏滇地热带又称为喜马拉雅地热带。
藏滇地热带及台湾地热带分别构成环球地热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缝合线型地热带及西太平洋岛弧型地热亚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能资源的远景地区。
(1)藏滇地热带位于印度、欧亚两大板块的边界。
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为大陆板块碰撞的结合带,也称为地缝合线,在我国境内长达二千公里。
在该带内,目前西藏已发现水热活动区600余处,其中有350余处已经初步调查。
著名的滇西腾冲火山温泉区,位于本带的东南端,这里的水热活动十分强烈,有大量热泉、沸泉和喷气孔等,水温多接近或超过当地沸点。
(2)台湾地热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型地热亚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