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解工艺生产米粉的酶解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0.12 KB
- 文档页数:4
酶解工艺的好处引言酶解工艺是一种利用酶催化反应来转化化学物质的过程。
它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食品加工、药物开发、生物燃料生产等。
本文将探讨酶解工艺的好处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酶解工艺的定义酶解工艺是一种利用酶催化反应来加速或促使化学物质转化的工艺。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具有高效催化作用并且在反应结束后会保持相对稳定。
酶解工艺通过加入适当的酶,使得反应速率大大提高,从而实现高效转化化学物质的目的。
酶解工艺的好处酶解工艺具有许多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的独特优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酶解工艺的好处。
1. 温和的反应条件酶解反应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例如常温和中性pH。
这与传统的化学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温和的反应条件不仅可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还可减少能量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2. 高效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性,可以在较低浓度下实现高反应速率。
这一点在工业生产中尤为重要,它可以节约酶的使用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选择性和特异性酶对于特定的底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精确地催化特定的反应,而不会干扰其他化学反应。
这对于合成复杂化合物和提高产品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4. 可逆性和可重复性与许多化学催化剂不同,酶是可逆的,并且在反应结束后可以被分离和再利用。
这种可逆性和可重复性使得酶解工艺更加经济和环保。
5. 适应性和容忍性酶能够适应多种反应环境,并且对一定程度的温度和pH变化具有一定的容忍性。
这使得酶解工艺更加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业条件和生产要求。
酶解工艺的应用酶解工艺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酶解工艺在食品加工、药物开发和生物燃料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 酶解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酶解工艺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酶解可以被用于催化面包发酵的过程,以及制作乳制品时的乳化、凝固和清洁。
酶解还可以用于提取植物蛋白、果汁酶解和味精生产等过程。
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还使得食品加工工艺更加可持续和环保。
酶解米粉的作用
酶解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使用酶(特殊的蛋白质)来催化分解物质。
在米粉中,淀粉是主要的营养成分,而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
酶解米粉的作用是将淀粉分解成简单的糖类,以便人体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具体来说,酶解米粉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促进消化:通过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分子,酶解米粉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米粉中的淀粉,提供能量给身体。
2. 增加可溶性纤维:米粉中的可溶性纤维,如果胶等,可以吸引水分并形成黏稠胶状物质,帮助消化和排便。
酶解米粉可以增加米粉中可溶性纤维的含量,并增强其益生菌作用。
3. 促进肠道健康:酶解米粉中的葡萄糖分子可以为肠道内的益生菌提供能量,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益于肠道健康。
总的来说,酶解米粉的作用是增强米粉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并促进肠道健康。
食品酶解工艺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蛋白质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在食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许多食品中的蛋白质结构复杂,很难被人体有效吸收利用。
为了改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食品科学家们开发了食品酶解工艺,通过酶的作用将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肽段或氨基酸,以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本文将探讨食品酶解工艺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首先,食品酶解工艺可以改善蛋白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是蛋白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它直接影响蛋白质的亲水性和可溶性。
在常规食品加工过程中,许多蛋白质含有结构复杂且紧密交织的肽链,导致其溶解度较低。
通过食品酶解工艺,酶可以剪断肽链,使蛋白质分子结构松散,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溶解于溶液中,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其次,食品酶解工艺可以改善蛋白质的消化率。
蛋白质的消化涉及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
但是,某些蛋白质结构复杂,胃蛋白酶很难进一步分解。
通过酶解工艺,食品中的蛋白质可以被酶分解成更小的肽段或氨基酸,在胃肠道中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这对于老年人、婴幼儿以及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可以改善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效率。
此外,食品酶解工艺还可以改善蛋白质的口感和风味。
蛋白质的结构对于食物的口感和风味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蛋白质具有粘性、黏稠的特点,通过酶解工艺可以使其分子结构变得更为均匀,从而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
例如,在酿造过程中,通过添加特定的酶来分解大豆蛋白质,可以使其变得更为清爽和顺滑。
同样,食品酶解工艺还可以改变食品的风味,使其更加鲜美。
然而,需注意的是,食品酶解工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不同的蛋白质对于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应答。
因此,在选择酶解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蛋白质的特性和酶的适应性,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酶解过程中的温度、酸碱度和时间等因素也会对酶的活性和蛋白质品质产生影响,需要仔细控制。
总之,食品酶解工艺对蛋白质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蛋白质的溶解度、消化率以及口感风味,食品酶解工艺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和食品质量。
食品工程中酶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酶解技术是食品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因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酶解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并就其优点和挑战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酶解技术的基本概念。
酶解是指利用酶作用将高分子化合物水解为低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在食品工程中,酶解技术广泛应用于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食品成分的分解和改变。
通过酶解,食品成分的结构可以得到改良,从而改变其理化性质和感官特性,提高食品品质。
其次,我们来关注酶解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是酶解在淀粉加工中的应用。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成分,酶解可以将其转化为糖类,提高淀粉的可溶性和可消化性。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还可以提高淀粉的利用率。
比较常用的酶解工艺是通过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糊精。
其次,酶解在蛋白质加工中也有重要应用。
蛋白质是食品中的重要营养成分,但有些蛋白质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抗胃蛋白酶、抗生物活性肽等,这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度。
酶解可以通过水解蛋白质来去除抗营养因子,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另外,酶解技术也可以用于改善脂肪的质地和稳定性,提高食品的品质。
酶解技术在食品工程中有许多优点。
首先,酶解是一种温和的加工方式。
相比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酶解不需要高温和强酸碱条件,避免了对食品成分的过度破坏。
其次,酶解是一种高效和特异的加工方式。
酶是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同时,酶的活性非常特异,能够对特定成分进行选择性的改变和分解。
此外,酶解技术还可以提高食品加工的工艺控制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然而,酶解技术在食品工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酶的选择和提取。
不同的食品成分需要特定的酶才能有效酶解,而且酶的获得成本较高。
其次是酶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酶的活性和特异性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等条件来控制,这对工艺条件的优化提出了一定要求。
酶解工艺技术酶解工艺技术是一种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工艺技术。
酶解是利用酶对底物进行水解、聚合、转化等反应的过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等。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酶解工艺技术——食品酶解工艺技术。
食品酶解工艺技术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酶使食品分子发生变化,提高食品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口感等方面的工艺技术。
食品酶解工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选材。
选用适合酶解的原料是酶解工艺成功的基础。
要选择含有活性酶的原料,如豆类、谷类、蛋白质等,并保证材料的质量和新鲜度。
其次是预处理。
一般情况下,食品原料需要进行研磨、浸泡、脱脂等预处理,以提高酶解反应的效果。
预处理可以使原料更好地与酶反应,提高酶解效果。
然后是酶解反应。
将选好的原料与合适的酶进行混合,控制适宜的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时间等,进行酶解反应。
酶解的过程中,酶可以将底物分子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从而改变食品的结构和性质。
最后是酶解后的处理。
酶解反应完成后,需要对产物进行处理。
这个步骤可以包括滤液、浓缩、脱色、净化等,以获得符合要求的食品产品。
食品酶解工艺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有多种应用,下面以豆腐生产为例进行说明。
豆腐是一种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食品,在食品酶解工艺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制作出更多种类的豆腐产品。
首先,选用新鲜的大豆作为豆腐的原料,并进行磨浆预处理。
然后使用大豆酶进行酶解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50℃左右,反应时间大约为2小时。
酶解完成后,进行搅拌、过滤等处理,获得豆浆。
接着,对豆浆进行煮沸处理,即加热到100℃以上,并添加石膏酥使豆浆凝固,得到豆腐凝固体。
最后,对凝固体进行冷却、切割、包装等工艺处理,得到成品豆腐。
食品酶解工艺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豆腐生产,还可以应用于面包、酱油、醋、啤酒等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酶解工艺能够提高食品的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加工效率和工艺环境,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杨振宇,闫家凯,段艳华,等. 高乳化特性大米蛋白酶解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9):129−136.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46YANG Zhenyu, YAN Jiakai, DUAN Yanhua, et al. Study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ydrolyzed Rice Protein with High Emulsification Propertie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2, 43(19): 129−13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20046· 研究与探讨 ·高乳化特性大米蛋白酶解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杨振宇1,闫家凯2,段艳华1,乔 鑫1,孔志豪1,徐兴凤1, *(1.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2.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山东莱阳 265200)摘 要:为了探究大米蛋白酶解产物中乳化性较好的关键组分,采用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限制性酶解大米蛋白,分析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乳化活性及乳液稳定性以探究不同酶解产物结构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关系;筛选最优乳化特性样品后对其超滤分离得到<5 kDa 、5~10 kDa 和>10 kDa 组分,通过界面张力、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粒径、微观结构及贮藏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分子量肽的界面特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胰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得率最高;与大米蛋白相比,除水解度为6%的胰蛋白酶酶解产物外,其他酶解产物的表面疏水性均降低;酶解后β-折叠显著降低,蛋白结构更加舒展;胰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5 kDa 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差,贮存7 d 后粒径由2.59 μm 增加到7.82 μm ;而>10 kDa 组分界面张力较小,界面层较厚,具有较好的乳液贮藏稳定性,表明分子量较大的肽更能有效地稳定乳液。
禽类蛋白的酸解工艺及呈味物质研究蛋白质酶解是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小分子肽或氨基酸的过程。
酶法水解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安全性高、高效环保、能较好保留酶解产物生物活性等优点,已成为食品加工领域用于改造和提高蛋白质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
禽类蛋白经酶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和多肽不仅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而且能增强抗氧化、降血压、抗疲劳等功效,还可以增强风味。
近年来,蛋白质酶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调味领域。
蛋白质经过适度酶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和小分子肽,可与味蕾细胞接触呈现甜、苦、鲜、酸等味道。
此外,氨基酸和多肽是加工食品的风味和芳香化合物形成的前体物质,热反应后能有效提高香气。
蛋白酶解物风味天然、浓郁,且具有营养价值,成为高档调味料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O1禽类蛋白的酶解工艺蛋白质的酶解主要是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的肽键,使蛋白质逐渐水解为多肽、小分子肽、游离氨基酸等。
生物酶法制备的呈味肽具有安全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控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制备呈味肽的常用方法。
目前以鸡肉作为底物酶解制备调味基料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以鸭肉、鹅肉和禽骨为底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以禽肉为底物得到的产品香味浓郁,但是成本较分,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肉类加工副产物。
酶解禽骨生产呈味基料,成本相对低,但是风味较淡。
针对酶解单一底物存在的弊端,孙丽霞等以鸡脯肉和鸡骨架为复合底物进行酶解,在提升产品风味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酶解方式主要包括单一酶水解、复合酶水解和辅助酶解(见表1)。
在酶解过程中,酶解条件如温度、pH、加酶量、料液比等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影响水解效果和产物的风味特征。
此外,在加热灭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酶解体系中会发生分解、氧化、还原等前体物质的化学反应。
常使用的灭酶条件为75~100°C,10"25mi∏o 表1.酶解禽类蛋白制备呈味基料11单一酶水解蛋白酶根据为了获得理想的风味前体物质,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和多肽,需控制水解度和水解时间以获得合适的禽类蛋白酶解物。
淀粉酶加工技术制造高蛋白米粉黑米高蛋白米粉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及米糠纤维,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可以成为婴幼儿及老年人的营养辅餐食品,且具有食物纤维的功能性,具有很高的持水力,自然的甜味和轻微的坚果味,可用作面包、谷物制品、饼干、甜鲜饼及快餐食品的添加物。
通过使用淀粉酶工艺加工制造高蛋白白米粉,工艺流程如下:(一)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米→焙烤→粉碎→调浆→热糊化→液化→灭酶分离→沉积渣→干燥→粉碎→高蛋白米粉(二)操作步骤焙烤:将黑米放入远红外线烤炉进行干燥热处理,120℃的恒温持续20~30min,以钝化米皮中的过氧化酶及解酯酶等酶类,抑制其活性,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虫类,分解天然有害成分。
粉碎:烘烤后的原料米在爪式粉碎机内粉碎,过60目筛制得米粉。
调浆糊化:原料米的成浆可采用两种工序,磨浆和干粉碎后调浆。
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均可选择。
磨浆法粉浆细腻,易于酶解,米皮磨碎效果好,米粉产品口感较好,但控制粉浆浓度较麻烦。
干粉碎后调浆浓度较好控制,干粉又易于保存,使用较灵活,但其米粉产品略为粗糙。
经试验显示,米粉浓度过低,高蛋白米粉产量低,不但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增加设备容量,不够经济;米粉浓度过高,则需提高酶的用量,且搅拌困难,混匀效果差。
一般而言选择米粉:水为1:5的比例调浆,充分搅拌,使米粉充分吸水。
加热米粉浆使其充分糊化,每1L米浆还加入40mL 2%的CaCl_2溶液,利用0.1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至6.4左右得到糊浆。
液化:α-淀粉酶耐热性良好,但对pH变化极为敏感,pH对酶活性影响很大;pH在6.2~6.5时,酶活性最高,基产物值也最高。
液化条件为每100g米粉酶添加量0.05mL,90~95℃持续40min。
灭酶分离:在灭酶前用柠檬酸调节pH为4~5,再加热煮沸5~8min灭酶,效果最好。
灭酶后的溶液稍冷却,5000~7000 r/min离心分离。
干燥:分离后所得的固形物,放入80℃的恒温箱中,干燥至水分含量为6%~10%,再经粉碎得高蛋白米粉。
岐婉,乔嘉玮,李涌泉,等. 挤压膨化处理对酶解小米粉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7):59−67.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100212QI Wan, QIAO Jiawei, LI Yongquan, et al. Effect of Extrusion Treatment o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Foxtai Millet Flour Protei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17): 59−6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100212· 研究与探讨 ·挤压膨化处理对酶解小米粉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岐 婉,乔嘉玮,李涌泉,陈树俊,杨 埔,张丽珍*(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 要:本研究以小米为原材料,通过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膨化的加工方式对小米粉进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清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性质及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挤压处理使小米蛋白组分的持水性提高,起泡能力下降,部分氨基酸含量发生损失。
经过加酶挤压处理后,四种蛋白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提高,其中醇溶蛋白的乳化性显著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泡沫稳定性增强。
加酶挤压膨化处理清蛋白和球蛋白的谱带减少。
小米蛋白的二三级结构没有改变,发生微弱蓝移现象。
因此,加酶挤压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小米蛋白的功能特性,且会对小米蛋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结果表明,采用酶促挤压加工技术制备的预糊化谷子粉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功能性食品资源。
专利名称:一种发酵米粉条的生产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黄赣辉,万冬满
申请号:CN200910115788.X
申请日:20090730
公开号:CN101623065A
公开日:
201001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发酵米粉条的生产方法,属食品发酵领域,包括制浆、蒸浆工序,其特征是在制浆工序之后,蒸浆工序之前用脱支淀粉酶以1-1000mL/100kg大米原料加入到质量百分数为5-50%的大米乳浆中,调节pH值为4.0-5.0,30-60℃下酶解30-360min;再用具有水解蛋白质肽键的蛋白酶1-50g/100kg大米的量加入前述步骤的乳浆中,在30-60℃、pH4.0-8.0条件下酶解60-360min;然后在温度25~30℃、pH5.0~6.0条件下,按0.2mL/kg的量接入复合发酵菌,发酵360-3600min;本发明用脱支淀粉酶能水解淀粉和糊精中的支链α-D-1,6葡萄糖苷键生成含有α-D -1,4葡萄糖苷键的直链低聚糖,可起到脱支增直的效果;使用具有水解蛋白质肽键的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为分子肽和氨基酸,为后混合发酵提供充足的氨基氮,缩短发酵时间,提高产品品质和风味。
申请人:南昌大学
地址:330031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昌新天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施秀瑾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酶解技术在食品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蛋白质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主要营养来源,同时也被作为某些药物的来源或组分,广泛用于疾病的治疗。
众所周知,食物中的蛋白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必须在体内先降解成多肽及氨基酸;如果在体外采用人工方法对食物蛋白进行同效降解,就会大大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亦可达到降低能耗、营养快速补充等目的。
在药用方面,除某些生物制品(如疫苗、免疫球蛋白等)外,蛋白质极少直接作为药物使用,常常需要转化为小肽及氨基酸等活性成分。
以上都涉及到一个生物转化过程——蛋白质的酶促水解反应。
蛋白质酶促水解反应(简称酶水解或酶解),是指应用生物蛋白酶对生物组织的蛋白质进行分解,使大分子蛋白质变成小分子活性多肽及氨基酸,以利于吸收和使用。
酶解技术是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1 酶解的理论研究酶解反应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转化过程,该类反应具有高度的产物多样性与动力学复杂性的双重特点,其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0世纪初,Michaelis等提出了酶促动力学的“米氏方程”原理,至今一直作为描述酶促反应的经典模型[1]。
米氏方程在本质上是一种2D动力学方程,即通过建立单一的反应物浓度或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定量变化关系构建速率方程。
对于复杂的酶解体系而言,简单的M-M方程难以模拟反应过程的全貌,其动态特性将对应于空间上的一个3D曲面。
近期国内有报道,选取全酪蛋白-胰蛋白酶的模式水解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完整的HPSEC实验谱图,经分子模拟多肽结构,获得了大量产物多肽信息,为蛋白质酶解过程提供了最新理论依据[2]。
2 生物酶的种类与选择酶解所采用的生物蛋白酶大都是肽酶类,在生物界分布极广,主要分动物蛋白酶和植物蛋白酶两种。
动物蛋白酶通常以无活性的酶原状态存在,在生理活动需要时再活化,活化过程往往借助其它蛋白水解酶或本身的作用,切除一部分肽键而完成。
食品中纤维素的酶解工艺和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品中的纤维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纤维素是一类无法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但它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肠道功能、预防肥胖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
然而,纤维素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较为复杂,无法被人体直接利用。
因此,研究纤维素的酶解工艺和产物的分离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纤维素的酶解工艺是将纤维素转化为可被人体利用的物质的关键。
常见的酶解工艺包括酸处理、水解酶处理和微生物发酵等。
酸处理是将纤维素暴露于酸性环境中,通过酸的作用将纤维素分解为较小的分子。
然而,酸处理会引起纤维素结构的破坏和产生副产物,从而影响纤维素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水解酶处理是利用特定的酶来降解纤维素。
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地将纤维素转化为可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但酶的选择和操作条件对酶解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微生物发酵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纤维素。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选择性,但对微生物的培养和选育要求较高。
酶解工艺的选择应根据纤维素的来源、酶的特性、操作条件和产品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在纤维素酶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酶解产物,如纤维素水解产物和低聚糖等。
这些产物的分离纯化是进一步利用的基础。
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沉淀、超滤、透析、色谱等。
沉淀是将溶液中的目标产物沉淀下来,以实现杂质的去除。
超滤是通过筛选膜将分子尺寸较大的产物与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分离。
透析则是利用溶液中溶质的扩散作用,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将目标产物与杂质分离。
色谱则可以根据目标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柱进行分离。
这些传统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产物的分离纯化,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效果难以保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离纯化方法也逐渐被引入。
如离子交换、逆流反冲击或逆流色谱、逆流电泳等。
离子交换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合性和排斥性将目标产物与杂质分离。
逆流反冲击或逆流色谱则是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反移动方向,将目标产物与杂质分离。
各种淀粉的制备工艺淀粉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造纸等领域。
淀粉的制备工艺因不同原料、不同需求而异。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淀粉制备工艺。
1.马铃薯淀粉制备工艺1)去皮浸泡:将去皮后的马铃薯切成片,放入水中浸泡,浸泡时间根据马铃薯的品种、颗粒大小等因素有所不同。
2)磨浆除渣:将浸泡后的马铃薯放入磨浆机中磨浆,磨浆时加入适量清水,磨浆除渣后得到淀粉浆。
3)沉淀:将淀粉浆放入沉淀池中,待淀粉颗粒沉淀至底部,上部的液体为水,中间的为淀粉水,底部为淀粉饼。
4)筛分乾燥:用筛子将淀粉饼筛分成不同颗粒大小的淀粉粉末,然后将其烘干即可。
1)粉碎:将玉米加工成小颗粒,然后送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
2)离心除渣:将细玉米粉制成稀浆,再经离心除渣去除杂质,得到淀粉液。
3)酶解:加入淀粉酶使淀粉链分解成较短的链分子。
4)沉淀:将酶解后的淀粉液加入沉淀池中,使用离心机将淀粉沉淀至低层产生淀粉饼,上面的液体为玉米蛋白液。
5)洗涤及乾燥:将淀粉饼用清水反复洗涤,然后烘干制成淀粉粉末。
1)粉碎:将小麦通过筛网粉碎成粉末状。
2)脱壳:将小麦的皮层去除,获得小麦内部的淀粉质。
3)水浸法:将小麦粉末浸泡在水中,待淀粉颗粒分离后达到一定浓度,使用离心机将淀粉分离出来。
1)磨浆除渣:将绿豆加水,经磨浆机磨浆,去除皮层和纤维等杂质,得到绿豆浆。
2)沉淀:将绿豆浆放置一段时间,将淀粉颗粒沉淀至低层,获得绿豆淀粉饼。
3)水洗去渣:将淀粉饼进行反复水洗,去除表面杂质和残留的蛋白质等,并提高淀粉的纯度。
4)乾燥:将洗涤干净的淀粉饼烘干得到干燥的淀粉粉末。
以上就是马铃薯、玉米、小麦、绿豆四种主要淀粉的制备工艺,每种淀粉的制备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领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