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节
- 格式:doc
- 大小:43.04 KB
- 文档页数:17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神仙因为工作错误而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七月七日他们才有机会相聚一次。
七夕已经成为中国浪漫爱情的象征,被人们广泛庆祝。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有许多传统习俗,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 拜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为传统和浪漫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会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块红绸缎系在庭院的灯杆上,然后拿起一把细针,立志要在七夕这一天学会织布。
因为古代民间传说中,七夕这天,织女会降临到人间,并赐福有心之人,使她们的心愿能够实现。
因此,女孩们都希望借助织女的力量,织出美丽的衣物。
在这一天,还有一些神秘莫测的细活,例如,将细线穿过针眼,并且许愿后用细线绕织针数周,随后将针放入清澈的水中,如果针浮在水面上则代表愿望可实现,如果针沉入水底则代表愿望恐难实现。
2. 点燃七夕烛点燃七夕烛是一项古老而又浪漫的七夕习俗。
在七夕这一天的夜晚,人们会点燃许多红蜡烛,并将它们放置在屋外或庭院中,以期祈福。
据传闻,牛郎织女之间的那条银河,就是由七夕烛的光芒所组成。
燃烧的蜡烛不仅代表了爱情的圆满和美好,也象征着无数有情人之间的思念和祝福。
3. 写情书七夕节被誉为中国情人节,当然少不了写情书这一浪漫的习俗。
在这一天,有情人们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笔墨表达出来,为对方写一封浪漫的情书。
情书中的每个字都充满了爱意和真挚的情感,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对对方的爱和重要性。
写情书已经成为七夕节最为常见、浪漫且深入人心的习俗之一,是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4. 吃七夕饭吃七夕饭是七夕传统习俗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活动。
在这一天,家人和爱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围坐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七夕饭通常以鱼为主,因为鱼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准备一些精致的甜点,例如蛋糕或水果,来庆祝这个甜蜜的节日。
5. 观赏牛郎织女星七夕这天,人们还喜欢出门观赏牛郎织女星。
古诗词中的情人节情人节是世界上许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爱人的深情和祝福。
在中国古代,诗人们也通过各种优美的诗词表达了他们对情人节的思念和祝福。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情人节的经典作品。
1.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述昨夜星辰和风,以及画楼西畔和桂堂东,将爱人与美好的情景联系在一起。
作者认为,即使身体无法相随,心灵却能够相通,象征着深厚的感情。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讲述了元宵节时的思念之情。
词人以东篱把酒黄昏后、暗香盈袖为描写背景,传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追忆。
帘卷西风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词人的忧伤之情。
3. 纳兰性德《渔家傲·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绕阶前雁。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世间情感薄淡的感叹,强调了人情恶劣和无常。
词人通过雨送黄昏花易落、泪痕残等描写,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4.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豪情万丈,描述了作者在情人节时与爱人一起出猎的豪迈场景。
词人以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展现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和对爱人的倾慕之情。
5. 杨炯《临江仙·满地都黄金》满地都黄金,百堵吴娘住。
弄瓦之间足踏声,声尽破楼月。
谁家被薜荔,院夜船归去。
这首词以黄金、吴娘、破楼月等描写,将爱人和美好的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词人通过描绘富丽堂皇的环境和从容自若的爱人,表达了对爱人的倾慕和思念之情。
以上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情人节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祝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们在情人节这个里对爱情的追求和热爱。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
它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与爱情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七夕节有着丰富的爱情象征,以下将分别介绍。
1. 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的爱情象征最为重要的来源就是牛郎织女传说。
传说中,牛郎织女分别是一对牛仙和织女仙,由于遭到玉帝的阻拦,二人被迫分隔于鹊桥两岸,每年的七夕夜才可以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凡人与仙女之间真挚坚定的爱情,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不懈追求。
2. 七夕乞巧七夕节的爱情象征之一是乞巧。
乞巧是中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向织女仙乞求智慧和巧手的节日习俗。
女子们会提前准备绣花针、绣线、绢片等手工制作用具,然后在七夕夜时集体进入院子里,点燃灯笼,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绢片上,再用红丝线将绢片系在桂树上。
这一传统象征着女子们渴望美好婚姻和幸福的爱情。
而乞巧也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追求自主与平等的精神。
3. 七夕的禁忌七夕节也有一些与爱情相关的禁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节被视为“女儿节”,有一些禁忌被人们遵守。
例如,不宜此日结婚订婚,以免冲撞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宜剪指甲、修眉,以免伤害织女仙;同时,也禁忌自己一个人过夜或独自离家外出,以免独身一生。
这些禁忌以及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七夕节的爱情象征更加深入人心。
4. 七夕的礼物和节目在七夕节,人们会通过赠送礼物和欣赏各种表演来表达爱情。
最常见的礼物就是巧克力和鲜花,因为巧克力甜蜜可口,而鲜花则寓意着爱情的美好。
此外,情侣们也会选择在这一天一起观看浪漫的电影、看演唱会或者参加七夕情人舞会等活动来增加彼此间的情感。
这些举动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情和浪漫,也成为了七夕节爱情象征的一部分。
七夕节中国文化中的爱情象征丰富多样,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爱情坚贞,到乞巧活动中的心愿和追求,再到节日禁忌和赠送礼物等方式,都在传达着中国人对爱情的独特诠释。
这一节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七夕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大全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七夕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中,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来的人们传诵并流传至今,成为了七夕节的来历之一。
据说,牛郎织女乃是天上的神仙。
牛郎是牛魔王的儿子,因为胆大心细,所以被封为牛郎。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善于纺织而被封为织女。
织女因为违背了王母娘娘的禁令下凡散心,偶然遇见了牛郎,两人一见钟情。
织女和牛郎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天界的王母娘娘并不允许人仙之间的婚姻。
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和牛郎的恋情,便把织女召回天界,分开了两人。
牛郎痛不欲生,但无法再与织女相见。
他苦苦哀求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终于答应让两人每年七月七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一次。
于是,七夕节就成了中国人传承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中国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赏星。
在七夕节这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食品,携带个人物品和纸钱,一同前往郊外草地或者田野等开阔地方。
等到傍晚时分,人们便待在田野上或者草地上用肉眼仰望星空,寻找天上的牛郎织女。
人们相信牛郎织女会给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带来幸福和爱情的祝福。
而在草地上开展七夕晚会、赏月、守岁等活动也是与亲人朋友共度七夕的一种方式。
此外,求姻缘也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单身男女或者期待拜堂的夫妻会祭拜文昌帝君,希望能够得到爱情、婚姻的祝福。
七夕节的到来,也让中国的文人墨客们翘首以待。
他们以自己的才情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句,表达着自己对于爱情和乡愁的思念。
下面就是一些七夕相关的诗句:1.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倾全蜡烛。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七夕节,又称中国传统情人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浪漫传统节日。
它是按照农历而定的,通常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
七夕节有许多寓意和故事,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它不仅代表了爱情的美好,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牵牛织女》。
相传,天上的织女和地上的牛郎因为爱情不得相见,只能每年的七月初七泪眼相望。
后来,他们的坚贞和真爱感动了天上的老天爷,便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夕节相会。
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七夕节的寓意包含了众多的浪漫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和美好的祝愿。
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向自己心仪的人表达爱意,或者希望得到对方的芳心。
纵观古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情侣对对联和写诗,也常常出现在七夕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
七夕节不仅仅是一天的庆祝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和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七夕节已经与消费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会给自己的爱人送花、送礼物,甚至约会去浪漫的地方度过这一天。
这些活动虽然有些商业化,但并不能掩盖中国人对真爱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七夕节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代表了情侣之间甜蜜的爱情,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爱情关系的重视。
人们以此日为契机,表达出对爱情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感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传统节日也为中国的文艺作品提供了灵感。
从古代诗人的吟咏到现代作家的作品,无不以七夕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爱情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七夕节不仅是一个庆祝现象,更是激发创造力和思考的源泉。
七夕节在古代社会里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中国的古代诗词曾流传着关于七夕节的优美篇章,描述着那个浪漫的夜晚。
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对婚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社会期望的表现。
总之,七夕节是中国情人的节日,寄托着浪漫和温馨的爱情之意。
关于七夕的古诗19首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相传始于古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爱意,祈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在古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七夕古诗,这些古诗既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的愿望,也流传了千百年来的思念之情和深情厚意。
下面是19首关于七夕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才华与情感吧。
1. 《七夕》——苏轼七夕无穷事,忍让两情长。
鹊桥相会夜,千里共思祥。
2. 《七夕闲居》——杨万里七夕过时,天弄银河泻烂汉;星云闭尘,人显巧合参天。
高情不独巫山见激薄,寄信应无负月招钱。
且笑青天愁云富,却仰令风化把玩。
馀德若能庶寿追踵,烟霞横卷免通灿然。
3. 《七夕》——俞文豹层阴被驭清明,七夕一经星宫谒。
金冠暗度云卿策,引却织女下天来。
4. 《七夕》——黄庭坚离愁白兔起,嫦娥蟾蜍笑。
七月七,长生催逝巧。
两地经年客,双星卷浩浩。
鹊随银河去,禁火高扇扬。
睿智为谁建,渔阳专墓旁。
5. 《乞巧奉丹像》——周邦彦瑶池岂只仙人著,嫦娥无限慕天时。
照看一德抚巫津,梁国儿孙明月期。
6. 《七夕》——俞樾七夕牵牛短,流年景不周。
天河涨秋月,弃度指重楼。
九天重氛雾,三道填云愁。
未必天知道,谁陪处七愁。
7. 《乞巧》——陆游从国乞巧,教人ios赢妆妍。
不佞愚适,昨日夜遇烟。
雀及桥南识巧华,势病光辉满盈殿。
雀讳阿松言异端,采松讳短吣公平。
8. 《致鹊桥》——董仁宗欲来问古道,合平心歎暮。
眨眼便归鹊,春风快莫往。
地下千条线,幽双阴寂寂。
走马双低头,病女来归国。
9. 《七夕》——范成大古意七上方,佳期独惘丧。
明明长短日,各各無时间。
10. 《庐山谣》——曾巩淮南江北九州情,七夕倩碧下秧星。
桃丝碧玉两两语,抬眼遥看碧鹊行。
11. 《七夕祝》——陈亮河翻桥,百重皂,七夕织空香少闺梦路遗香。
每逢夜,珍珠雨,星斗连阴几度愁长。
苏子渡楚水为谁,锦云藏细雨支线条上梁。
良皋楚节情无味,海棠云雀几前缘长。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七夕节又叫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始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经历了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以爱情为主题,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浪漫节日。
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有着多种称呼,不同地区甚至有不同名称。
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郎等节”等。
乞巧节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名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乞巧一词源于民间传说,传说中,七夕这一天,织女会降临凡间,聪明的女子可以乞巧向织女学习织布技艺。
女儿节则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使用,因为在这些地区,每年七夕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家中的女儿会回娘家参加庆祝活动,所以也被称为女儿节。
郎等节则是指这一天情侣们因为思念对方而共同期待的节日,被用来形容七夕节的浪漫和甜蜜。
七夕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也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七夕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小伙伴间。
当晚,在家人的陪伴下,人们会观赏皓月当空,寻找牛郎织女星,同时还会放放小烟花,传统而浪漫。
在这一天晚上,女性们通常会精心装扮自己,期待着和心爱的人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夜晚,人们还会在室外摆放座位,用竹竿串满各种装饰品,象征着美满幸福的家庭。
而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七夕节庆祝活动则更加热闹和富有活力。
乞巧节的习俗非常重要,年轻的女性们会在这一天互相交流自己所织的蜘蛛网手链、香囊以及其他手工制品。
乞巧节还有刺绣、织布等技艺比赛,让人们展示自己的巧手和创意。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撞钟祈福的活动,人们会去寺庙或道观撞钟祈求平安和幸福。
同时还有许多文艺演出,如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为七夕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除了中国,七夕节的庆祝活动也在其他东亚国家有所体现。
在日本,七夕节被称为“七夕祭”,是日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鹊桥仙女的保佑,同时也会装饰竹子和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
中国的情人节浪漫传统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和传统的节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爱意,传承了许多浪漫的传统。
一、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浪漫传统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即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中,牛郎是天上的牛仙,织女是世间的织女,他们相爱却被分离。
每年的七夕夜,他们才有机会相会。
这个故事象征了爱情的坚持和等待,成为了中国情人节的象征。
二、搭桥的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七夕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搭桥。
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相信在七夕夜的时候,桥上的神仙会降临人间,所以他们会在这一天搭桥,以祈求爱情的祝福和保佑。
这个习俗在现代也得到了延续,许多地方会举办搭桥活动,吸引了众多情侣前来参与。
三、送花的浪漫在中国的情人节,送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尤其是送玫瑰花,被视为最浪漫的礼物。
不同颜色的玫瑰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爱意,粉色代表温柔和浪漫,白色代表纯洁和祝福。
人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花束,用花语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写情书的传统在中国的情人节,写情书也是一种传统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人们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下对另一半的思念和祝福。
情书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人会精心地选择纸张和笔墨,用最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爱意。
五、共度浪漫的夜晚在中国的情人节,许多情侣会选择共度浪漫的夜晚。
他们会一起去看电影、吃美食、逛街购物,或者选择在家中共进晚餐。
这个夜晚是他们彼此相互陪伴、关心和爱护的时刻。
许多餐厅和商场也会推出特别的情人节套餐和优惠活动,吸引情侣们前来享受浪漫的氛围。
六、七夕节的商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节逐渐商业化。
商家们看到了商机,开始推出各种各样的情人节礼品和活动。
虽然商业化给七夕节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的商业化会淡化节日的浪漫和传统。
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尽管七夕节的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但人们依然保留着对浪漫和传统的追求。
七夕的十个小知识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人们庆祝这个浪漫的日子。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七夕的十个小知识。
知识一:起源传说七夕的起源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美丽传说——牛郎织女。
相传,天帝之女织女下凡与牛郎相恋并结为夫妻,但天帝不允许人间与仙界的交往,将织女强行带回天宫。
牛郎和织女的孩子感叹之下,天河中的老牛帮助他们渡过天河与织女相见,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才有机会相会一次,这就是今天七夕的来历。
知识二:乞巧礼仪七夕是女性向织女乞巧的节日,乞巧是独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特殊风俗。
在这一天,女性们会在家中摆放装饰精致的乞巧台,祈求能够获得心愿。
同时,女孩们还会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巧儿挂在装饰台上,以表达对手工艺术的热爱。
知识三:七夕的月在七夕这一天,月亮是非常美丽的,人们将其称为“七夕月”。
这是因为传说,天河之中,有斑驳的银河流水,与美丽的七夕之日相得益彰,映衬出一轮圆润明亮的月亮。
知识四:搭乘祥云根据传说,七夕这一天,善良忠诚的牛郎织女会驾着法器祥云,从天上飞过,带来幸福和爱情的祝福。
所以,有些人会在七夕这一天向天空仰望,并期待这一刻的到来。
知识五:银河的桥天河,也称银河,是织女与牛郎相隔的一道河流。
传说,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善良勤劳的乌鹊会形成一座银河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人们在七夕夜晚,也会眺望银河,感叹织女与牛郎相会的美丽场景。
知识六:鹊桥会每年的七夕,人们都会庆祝鹊桥会。
这是为了祈愿并庆贺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日子,人们会参与各种活动,包括诗会、婚礼、舞会等,共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知识七:七夕的习俗七夕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花灯、制作纸鹊,也会举行晚会、禁神大会等。
而七夕的习俗也随着地区和传统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知识八:浪漫的约定七夕也是情侣们表达爱意的日子,他们会在这一天制作精美的情人节礼物,相约在浪漫的地方共度七夕之夜。
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的重要传统节日。
这一天又称为“牛郎织女节”、“中国情人节”、“乞巧节”等多种别称。
下面就让我们一一了解这些别称及其由来。
1. 牛郎织女节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伟大爱情传说,传说牛郎是天上的牛耳,织女则是天上的织女星,他们因为相爱而失去了自由,最终婚姻相守,牛郎在世界之巅牵着牛犁,织女在彩云之间穿梭纺织。
这一传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同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性内容。
因此,在中国七夕节期间,人们也经常将其称为牛郎织女节,把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作为节日的核心表述。
2. 中国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节日,因为它和爱情有关,所以也被很多人叫做“中国情人节”。
中国七夕节的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相似,都是个向爱情表白的好机会,情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用红玫瑰、巧克力、情人卡片等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虽然中国的节日并不是只关于爱情,但是民间一直大力宣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将其与七夕节联结在一起,所以中国情人节更多的时候是以强调爱情为主。
3. 乞巧节乞巧节是最早出现的七夕节别称,在古代,女子们在这天晚上会向织女乞求巧艺。
这种传统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女子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在家里或公园里用竹子和五颜六色的丝线编织一些小手工作品,并带到庙里,祭拜织女,祈求增加技艺,然后再将手工送给男生,以示情意。
4. 七姐诞七姐是指北方少数民族苗族传说中的七位少女,她们是天上的七个姐姐,因为熟练掌握了能力,可以用云雾捕获一种七个彩色的天帝神鸟,神鸟飞回到天上后,七位少女身体和神鸟合二为一,成为奇特的双生体。
七姐诞是出现在贵州黔南地区的苗族节日,也是在七月初七这天庆祝的,于是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七姐诞。
总结:七夕节因其重大的文化内涵和广泛传播而被誉为“中国情人节”,此外还有别样的乞巧节、牛郎织女节和七姐诞等别称,每个别称都与七夕节有着相应的文化内涵,传播开以后也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七夕,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庆祝七夕,一同欢度这个浪漫而美丽的节日。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背后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习俗。
习俗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的习俗与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传说,牛郎和织女原本是在天上的两颗星星上生活,但他们因为太过相爱而被玛祖仙女惩罚,被迫分离。
玛祖仙女只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团聚一次,而这一天就成了七夕节。
因此,人们借着七夕节来向牛郎和织女祈愿姻缘和幸福的爱情。
习俗之二:放纸灯笼和烟花在七夕节这一天,放纸灯笼和烟花是一项受欢迎的习俗。
人们制作各种形状的纸灯笼,如心形、星星形等,然后点燃蜡烛让它们飘向天空。
这种行为寓意着人们向天上的牛郎织女伸出手臂,祈求自己的爱情如同飞舞的灯笼一般照亮前途。
同时,七夕当晚也会有烟花表演,将夜空装点得五彩斑斓,营造出浪漫而神秘的氛围。
习俗之三:编织七夕粽子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七夕这天编织七夕粽子。
这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加上豆沙、红枣等馅料的传统糕点,外面用粽叶包裹而成。
编织粽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而夫妻二人可以一起合作,体验到共同努力的幸福感。
在编织的过程中,夫妻可以相互交流感受,增进感情,并希望能够得到美好的姻缘。
习俗之四:穿戴七夕饰品七夕节是中国人民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因此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穿戴一些特别的饰品,以表达对节日的热爱和纪念。
一些女性会选择戴上装饰有牛郎织女形象的项链、手链或耳环,以示对这对古代传说中的情侣的敬仰。
同时,一些商家也会推出限量版的饰品,吸引人们选购,这使得七夕饰品成为了节日商机的一部分。
习俗之五:赠送礼物和情人节晚餐就像西方的情人节一样,七夕节也是表达爱意的好时机。
许多人会在这一天赠送礼物给自己的另一半,以示对他们爱情的珍视和感谢。
有些人会选择浪漫的巧克力、花束或手写的情书,而另一些则会策划一顿特别的情人节晚餐。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七夕,又被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庆祝七夕节,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婚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织女星河银河鹊桥会七夕的传统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织女星河银河鹊桥会了。
根据中国的传说,牛郎织女是一对相爱却被天河隔开的情侣,而七夕这一天,天上的鹊桥会悄悄地连接起来,让他们得以相聚一天。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观测天空,寻找织女星和牛郎星,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牵手。
2. 纸鹊和纸鹤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用彩色纸张折成纸鹊和纸鹤。
纸鹊代表着牛郎,而纸鹤则代表着织女。
人们会将这些折纸物放在室内或者室外,以象征着对这对相爱情侣的祝福和喜庆。
同时,这些纸鹊和纸鹤也被认为可以具有驱灾避邪的作用。
3. 编织七月七七夕节也是一个寓意吉祥的节日,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编织七月七,这是一个由七种不同颜色的线编成的手链。
编织七月七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平安和幸福的祝福,并将这些编织好的手链送给自己的爱人或者好友。
这种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爱情的承诺,也是一种友谊和亲情的表达。
4. 点燃七月七的烛光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点燃蜡烛来祈愿和祈福。
一般来说,人们会点燃七个蜡烛,象征着七月七。
这些燃烧的蜡烛会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让整个房间充满温馨和浪漫的氛围。
同时,人们也相信燃烧的蜡烛可以驱走邪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5. 求解姻缘七夕节也是一个向上天祈求爱情的节日。
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寺庙或者神坛上祈祷,希望能够得到爱情的祝福。
特别是那些单身的人,会特意前往寺庙上求解姻缘,在烛光和佛祖的庇佑下,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
6. 七夕泼水在一些地区,七夕节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那就是七夕泼水。
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用水把彼此泼湿。
这个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七姐波水”的传说,这是一个与织女星河银河鹊桥会有关的故事。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表达爱情和祈福。
那么,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
一、来历七夕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相传,古代的牛郎织女是一对相爱的情侣,但由于牛郎是凡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两人无法长久地在一起。
于是,玉皇大帝决定让牛郎织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这一天,天上的鹊桥会被铺设出来,牛郎织女就可以在鹊桥上相会。
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鹊桥相会”。
二、传说七夕节的传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另一个是“银河鹊桥”的传说。
1. 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牛郎是一个贫穷但善良的农民,他的父母早逝,只有一个哥哥相依为命。
一天,牛郎在河边洗衣服时,看到了天上的织女,被她的美丽深深吸引。
织女也被牛郎的善良和勤劳所吸引,两人相爱了。
然而,玉皇大帝得知了这个事情,为了维护天堂的秩序,他将织女带回了天上。
牛郎伤心欲绝,他的牛变成了一头神牛,帮助他找到了织女。
织女和牛郎相见了,但玉皇大帝不允许他们长久地在一起。
于是,玉皇大帝决定让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这一天,天上的鹊桥会被铺设出来,牛郎织女就可以在鹊桥上相会。
2. “银河鹊桥”的传说相传,七夕节这一天,天上的银河上会出现一座由鹊鸟搭建的桥,这就是“银河鹊桥”。
牛郎织女可以通过这座桥相会。
据说,只有那些真心相爱的情侣才能够找到这座桥,并且在桥上相会。
因此,七夕节也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许多人在这一天向自己心爱的人表达爱意。
三、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七夕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搭鹊桥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庭院或公园里搭建鹊桥,模仿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
情侣们可以手牵手走过鹊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2. 祈福七夕节也是一个祈福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福,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够长久。
3. 送礼物七夕节是一个表达爱意的好时机,人们会互相送礼物,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七夕节的风俗有哪些传统节日一、背景介绍七夕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始于东周,流行于汉代。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代有别称为七夕的节日有很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
七夕节的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传统节日风俗之一。
二、乞巧在七夕节这一天,女子们会向织妇(织女星)乞巧,以祈求心灵手巧、技艺长进、姻缘早旺、未婚早成……这一乞巧的风俗至今仍在民间保留,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俗。
三、搭草人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制作搭草人,把搭草人放在稻田中守望,代表农业丰收、家庭平安。
搭草人也是七夕节特有的风俗之一。
四、挂蒲包七夕节当天,人们还会制作蒲包,把写好的愿望和心愿放入蒲包,然后挂在竹竿上。
据传说,七夕的这一风俗起源于广东省,象征着人们“拜寿”祈福、表达自己的愿望。
五、送桂花酒在一些地区,七夕节还有一个风俗是送桂花酒。
桂花自古以来就被看作吉祥之物,香气四溢,给人以清洁、甜美的感觉,送桂花酒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
六、祭拜织女七夕节这一天还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祭拜织女。
人们会在屋内摆放婢女面尊,点香烛礼拜织女,以祈求姻缘、婚姻的美满幸福。
七、七夕传统节俗的意义七夕节的传统节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幸福美好的向往。
乞巧代表了对能工巧匠的崇敬,还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期盼;搭草人和挂蒲包则是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送桂花酒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而祭拜织女则传达了人们对姻缘美满的祝福。
七夕传统节俗的意义深远,承载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千年传统和人们对幸福的珍视。
结语七夕节的风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在不断发展变迁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传统节俗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瑰丽与传承。
让我们共同尊重并传承这些传统风俗,让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传统和意义得到传承和弘扬。
关于情人节的古诗词
关于情人节的古诗词,主要指中国古代与七夕相关的诗词作品,因为七夕节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描写七夕(情人节)的古诗词:
1.《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描绘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长久。
2.《七夕》(宋·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3.《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5.《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这些诗词通过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以不同的角度抒发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对分离的无奈以及对团圆的期盼。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与传统中国情人节,又称“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下面将介绍中国情人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一、由来中国情人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即“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天帝的七女织女嫁给了人间的牛郎,但此事被天帝发现后,将织女带回天界。
牛郎和织女十分想念对方,终日默默地思念着。
于是,天帝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安排银河天河上有一个天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此相会。
人们为了祈求爱情和幸福,也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愿。
因此,七夕节也成为中国民间情人节。
二、传统习俗1. 织女星在中国情人节的晚上,人们可以以肉眼看到两颗明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传说这两颗星是牛郎和织女因为爱情而化为的。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和织女许愿,祈求他们能够保佑自己的爱情顺利。
2. 情侣约会中国情人节是情侣间互相表达爱意的日子,许多情侣会选择这一天约会并相互赠送礼物。
常见的礼物包括鲜花、巧克力、首饰等。
夜晚,许多公园和景点会举办浪漫的活动,如灯谜猜、音乐会等,给情侣们提供了甜蜜的约会场所。
3. 编织七色线在中国情人节这一天,女孩子们会在晚上借助满天星光,用丝线编织七色线。
七色线代表了幸福和美好,女孩子们相信把七色线挂在床头或者穿在手腕上,可以保佑自己的爱情顺利,也可以让自己更加美丽幸福。
4. 祭拜织女中国情人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祭拜织女。
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水果、糕点等食物,摆放在床头或户外的供桌上,祭祀织女并向她祈求幸福美满的爱情。
同时,也会向织女许愿,希望织女能够保佑自己的爱情顺利。
三、现代庆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涌入,中国情人节庆祝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人更加重视这一节日的浪漫氛围,他们会为情侣配对的情侣鞋、定制情侣衣服等等,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爱意。
此外,一些餐厅、商场和电影院也会打折和推出促销活动,吸引情侣们前来消费,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中国情人节。
总结起来,中国情人节是一个传统而又浪漫的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七夕节的由来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一、七夕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和织女是两颗隔岸的星星,一年只有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才有机会相会。
人们将这一天定为七夕节,也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根据传说,牛郎是天上的牛星,而织女则是织女星。
为了让两人能够相会,大家搭起了一座由鹊鸟帮助建成的银河桥,让牛郎和织女得以跨越星河相聚。
这个故事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坚贞不渝,也成为了中国七夕节的核心寓意。
二、七夕的主要风俗1. 鹊桥相会七夕节的最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是搭鹊桥。
按照传说,织女利用鹊鸟搭起银河桥与牛郎相会。
因此,人们在七夕节那天,会在天空中寻找出现的一对鹊鸟,认为它们是来帮助牛郎和织女相见的。
很多地区的人们还会在庭院或公园里搭建小型鹊桥,象征着爱情的相会。
2. 编织七夕中国各地的女孩子在七夕节前后,都会准备一些五彩缤纷的丝线、彩纸和玫瑰花等,用来编织七夕的手工艺品,如七夕乞巧、剪纸等。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古老的风俗之一,女孩子们会在这一天借助织女的智慧,祈福求智能和巧妙的手工艺才能。
3. 点亮星空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或者户外摆放绿色植物和装饰,点亮星空。
人们相信,星星可以传达他们对另一半的爱意和祝福,所以他们会把心愿写在纸片上,系在竹竿上挂在庭院里,期待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此外,不少地区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灯会等庆祝活动,乐观向上的氛围洋溢在每一个角落。
三、七夕节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节在中国的庆祝方式逐渐丰富多样。
原本是情侣们的浪漫之夜,如今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传递爱意的节日,不仅有恋人们的情侣约会和相赠礼物,还有越来越多的平行人群加入到这一喜庆的节日中。
七夕节也被商家们广泛利用,在这一天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方式还是现代的方式,七夕节始终保留着对真爱的赞美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之一。
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传说,而在历史长河中,七夕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丰富多样。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七夕节的由来以及一些传统习俗。
一、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源自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被称为“牛郎织女”或“乞巧”。
传说中,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是天上的牵牛星,织女则是织女星。
他们坠入凡间,并相爱了。
然而,因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后来两人被迫分离。
每年的七夕,只有在银河上的鹊桥下才能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代表了伟大的爱情和遥远的思念。
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1.乞巧求智:这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织女会派遣喜鹊接受凡间姑娘的祈福。
因此,年轻的姑娘们会手工制作七夕节的饰品,如纸鹊、五色丝线、彩色蝴蝶结等,并在洁白的台布上写下自己的愿望。
这些饰品和愿望将被放置于户外,以借助喜鹊的力量实现。
2.观赏织女星:在七夕这天,人们会走出户外,在夜晚的星空下观赏织女星。
织女星是银河上最亮的星星,被人们认为是织女的家。
人们相信,如果在这天晚上能够看到织女星,那么自己的愿望就会得到实现。
3.制作七夕节的灯笼:在七夕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精美的灯笼。
这些灯笼通常由红纸制作而成,上面会装饰上喜鹊和其他吉祥的图案。
晚上,人们会点亮这些灯笼,将其挂在家门口或庭院里,以表达对浪漫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4.吃七夕节的食物:七夕节也被称为“爱心节”,因此,情侣们会一起享用特别的食物,如饺子。
饺子是七夕节的传统食物之一,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河流中的牛郎和织女。
以上是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简单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元素也逐渐被引入到七夕节庆祝活动中。
不过,七夕节依然是一个表达爱情、思念和浪漫情感的重要节日,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在七夕这天一起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吧!。
七夕节的古代习俗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
在古代,七夕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的七夕习俗。
1. 织女敬井活动: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相信七夕节这一天,善良的织女会下凡到井中沐浴。
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些花束和传统的饰品,前往井旁,敬奉织女。
一些女性还会在水井附近洗涤自己的发丝,以示对织女的敬意和祈愿。
2. 点灯祈福:在古代,人们相信如果在七夕夜晚点起香灯,然后将灯放在江边或河边漂流,就可以祈求到织女和牛郎的保佑。
这种祈福仪式通常在夜晚进行,在灯河中漂流的过程中,人们会默默祈祷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3. 流星观赏:七夕这一天也是流星最为频繁的夜晚,所以在古代,人们习惯在这天晚上观看流星。
他们相信流星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见证,因此看到流星时,人们会许下自己的心愿,相信织女和牛郎会听到并实现。
4. 挑灯谜:古代的七夕节也是流行谜语游戏的时候。
人们会将谜语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把纸条绑在灯笼上。
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挥洒智慧猜灯谜。
这不仅增进了人们的智力和情感交流,还增添了七夕节的喜庆氛围。
5. 绑送果品:七夕节这天,人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将苹果、橘子等水果用彩色绳子绑在一起,然后送给朋友或恋人,寓意着团圆和幸福的祝愿。
这个习俗源于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会面的故事,人们希望通过送苹果或橘子,能够实现千里姻缘一线牵。
6. 七夕饮宴:在古代,七夕节也是家庭重聚和联谊的日子。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举办饮宴,邀请家人和亲友一同欢聚。
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分享喜悦,增进家庭关系和亲情。
以上是古代七夕节的一些习俗,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在当代,虽然一些习俗已经变得不太常见,但七夕节依然是中国人民表达爱意和祝福的重要节日。
无论是追求浪漫爱情,还是关注亲情友谊,七夕节都是一个值得庆祝和珍惜的日子。
古代的情人节篇一: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今年的元宵节正好与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
其实,元宵节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一天,全国各地除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外,人们还以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将从除夕即开始延续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这个据考证起自汉代的传统节日,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缘。
在封建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深居闺阁,是不允许擅自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过年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门游玩。
唐代时,热闹的元宵灯市还出现了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作行歌、踏歌。
热闹的元宵节赏花灯、观杂耍场面,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的男女常常借着元宵观灯、玩耍之际,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互诉衷情。
在传统戏文中,有关元宵偶遇钟情的故事不胜枚举。
如《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夜情订终身,《陈三和五娘》中两人在元宵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破镜重圆》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重修旧好……一个个浪漫的故事,让元宵节成为一个浪漫的节日,也佐证了元宵在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地位。
即便到现代,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
可以说,元宵节是地道的、有历史厚度的中国情人节。
(方华)篇二: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古代情人之间令人乍舌的“献身”行为。
西门庆与潘金连、李瓶儿、王六儿、如意儿她们,本来都是情人关系,但西门庆就把她们其中的人弄回家里了。
不过,尽管中国古代男女间缺少西方那样的常态情人,没有玫瑰花、金戒指,香吻热拥有时也会忽略,以直接上床替之,但也不失浪漫的,甚至比西方情人的表现得更热烈,“献身”得更淋漓尽致,更彻底坚决。
“烧情疤”现象的存在,就是这么回事情。
“烧情疤”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就是在女人(当然啦也有特殊,如武则天就她的面首身上烧过“情疤”)身上烙下一个印记。
“情疤”最常见的烧法有两种:一是在将香直接放在女人的身体上燃,香燃尽了,自会烧到皮肤,从而就留下了疤痕;另一种是将铜钱于火上烧红后,在身子烙出伤纹出来。
当然,这种“情疤”有的是女人主动提出来要烧,以此证明“我是你的人了”;但也有男人会先提出这个要求,自然是希望女人记住“你已是我的人了”。
而之所说是留下的疤痕叫情疤,除了因系情人间所为外,(:古代的情人节)还因为这种疤一般很隐秘,有的烧在女人的双乳间、小腹下、阴阜上,甚至直接弄在生殖器上,反正是在一般男人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只有上她床的偷情者才能发现。
成书于明代中晚期、借宋人之名写明朝那事儿的《金瓶梅》,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作为一个见女人小弟弟就往上翘的淫棍,西门庆欲海无边。
《另一只眼看金瓶梅》一书作者、“金学家”黄强称,西门庆在性事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性欲的异常旺盛,可以不分昼夜,纵情淫乐;第二,为了享乐,丝毫不顾及对方身体状况,生理特点,即使在女人经期也要交欢;第三,错乱的性欲,不仅对女人有欲望要求,而且有断袖之癖,与书童的同性恋、肛交以及品箫;第四,性虐待,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最喜欢做的活儿就是“烧情疤”。
黄先生从学术角度,对本来存在于中国古代情人间的“烧情疤”现象作过研究,特别对西门庆的“烧情疤“行为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性文化现象,在明清时期的情人间很流行。
除了普通人家男女,在风月场,妓女对日久生情的嫖客也往往以“烧情疤”表达感情,但烧的部位一般不选隐私的地方,选择在膀子、大腿上烧的多,且以铜钱烙纹为主。
说得不好听一点,西门庆就是一头发情的公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色魔,他一生过着荒淫的生活,最后活活死在色子上,在阴间也成了风流鬼。
西门庆对女人的嗜好已表现为一种病态,只要长女性生殖器的他都有兴趣,无论是把兄弟的老婆,还是仆人的媳妇、行院的妓女、家中的丫鬟,他统统都有“性”趣。
《金瓶梅》中交代,西门庆随身带有多种淫器和春药,供随时纵欲。
在得手后,从不会忘记在女人身上留下曾“到此一游”的标记,上演“烧情疤”的淫戏。
西门庆与如意儿纵欲时有一段描写,西门庆道:“我儿,我心里要在你身上烧柱香儿。
”老婆(如意儿)道:“随爹拣着烧。
”西门庆令她关上房门,把裙裤脱了,仰卧在炕上。
西门庆袖内还有烧林氏剩下的三个烧酒浸过的香马儿,撇去她抹胸儿,一个坐在她心口内,一个坐在她小肚儿底下,一个按在她X(“毛”加一个“必”)毡盖子上,用安息香齐点着。
那话下边便插进牝中,低着头看着拽,只顾没棱露脑往来送进不已。
又取过镜台来,傍边照看。
须臾,那香烧到肉根前。
夫人蹙眉啮齿,忍其疼痛,口里颤声柔语,哼成一块,没口子叫:“达达爹爹,罢了我了,好难忍也。
”这里的烧香就“烧情疤”。
被西门庆搞到手的女人,不只如意儿、王六儿让他烧,官宦人家出身的寡妇林太太,委身于西门庆后也,愿意让他在自已身子上留下偷情的印痕:“当下西门庆就在这婆娘心口与阴户烧了两柱香,许下明日家中摆酒,使人请她同三官儿娘子去看灯玩耍子。
”黄先生认为,“烧情疤”来源于佛教,出家人为僧前必须进行剃度,剃度标志着出家人告别红尘,开始遁人空门。
剃度仪式要经过“三坛同受”的戒律:初坛传沙弥、沙弥尼十戒;二坛传比丘、比丘尼具戒足;三坛传菩萨戒。
三传戒都要烧香疤,即在受戒者头顶燃香,燃香之处就不会再长出头发,留下鲜明的疤痕,外人一见即知此人受过菩萨戒,并可根据疤痕数目,判断其身份。
烧香疤被视为信奉佛教,已无七情六欲者对佛的一种誓约,皮肉虽苦,却是虔诚的表示。
但是没有想到这一不沾女色的受戒方式,会被借用到男女偷情、定情行为上。
“烧情疤”是两情相悦的结果,以示心诚情浓,心甘情愿。
但“烧”时女人是要忍受很大肉体痛苦的,西门庆在如意儿身上烧时,如意儿的反应就是“蹙眉啮齿,忍其疼痛”。
“烧情疤”到底是何时开始在情人间悄然流行的?《如意君传》中有一段描写:后(指武则天)谓敖曹曰:“我闻民间私情,于白肉中烧香疤者,以为荚谈,我与汝岂不可为之?”因命龙涎香饼,对天再拜,设誓讫,于敖曹尘柄头烧讫一圆,后于牝颅上烧一圈,且曰:“我为汝以痛始,岂不以痛终乎?”既就寝。
《如意君传》成书刊刻在《金瓶梅》之前,《金瓶梅》在性爱描写上借鉴了此书的手法。
因而可以推测,在明代之前,男女间已存在“烧情疤”之俗,既然武则天也在情人身上烧过“情疤”,那么“情疤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了。
“烧情疤”有性虐的倾向,表现出一种变态的占有俗。
有学者作过比喻,在女人身上“烧情疤”,和马的主人用烧红的铁块,在马屁股上烙上印记,说明这马匹马是我家的一样,男人也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以这种“疤”的存在,多少女人身子上有他的“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采花”收成。
如西门庆在被他睡过的女人身子上都留下了记号,那“疤”里的“情”份就没有多少吧。
当然,西门庆能到哪“烧”哪见谁“烧”谁,也是因为他钱。
如,王六儿被西门庆勾搭上后说:“我的亲达,你要烧淫妇,随你心里拣着那块只顾烧,淫妇不敢拦你。
左右淫妇的身子属了你,顾的那些儿了!”西门庆道:“只怕你家里的嗔是的。
”老婆(王六儿)道:“那忘八七个头八个胆,他敢嗔!他靠着那里过日子。
”(第61回)这里说得很清楚,王六儿让西门庆“烧”,而且不怕被丈夫看到后骂她,除了碍于西门庆的淫威,就是图财。
所以嘛,西门庆也知道这女人的贱和心思,毫不顾忌在她身上烧了三处香,大发了一番淫威。
当然啦,过去情人间流行“烧情疤”,也不排除有的是性心理出现了问题。
有人在进行性行为时,通过摧残自己或对方的肉体才能产生性快感,只有在施虐和受虐过程中才能享受性生活。
如果是因为这原因而“烧情疤”,那就是性虐行为了。
有学者这样表述性虐:“故恋爱中屈从异性,求媚取欢,愿意跪在其膝下,全然成为俘虏。
甚者,虽被异性罚骂鞭打,刀割火炙,竟不以为苦,反而心感快乐,促进性的兴奋。
进而由残酷行为演变性的拜物狂,于是更有伤害对方,以疗嫉妒之心。
”印度古代《爱经》也有这样的说法:“热情的极度,殴打异性身体的某部分是性爱的伴随。
”此处即指性虐。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通过性虐,或被性虐才能达到快感,是一种病。
古代男子五种偷情术:男性偷情精髓已尽在其中人类自打认识了性,男女之间的偷情行为估计就出现了,好比这个世界有了战争,便随即出现间谍一样。
间谍的伎俩可谓千变万化,男女偷情却也异彩纷呈。
赵炎曾撰写过古代女子偷情的诸多借口,应部分读者要求,再说说古代男人是如何偷情的。
不去研究不知道,一经涉猎,居然大跌眼镜:古代男人偷情术颇有些现代痕迹,敢情现代男人偷情都是古代人教的。
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了赢得女人爱,男人只能去变坏。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男人偷情有先贤遗风。
按说,古代男人社会地位高,家中可以三妻四妾,出外可以青楼妓馆,在性问题上应该不会感到压抑。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女人的问题上,男人似乎永远也感觉不到满足。
大概是家花不如野花香的缘故,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
难怪那些有名帝王的后宫有着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还四处搜寻人间美色;难怪民间传说唐伯虎家里有八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还去纠缠秋香;更难怪网络间曾流行过的一句歌词: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不采白不采。
据史料记载,唐代贞观三年二月,大臣杜如晦升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
因为选拔官吏之事异常繁冗,需要连续值班,太宗李世民念其辛苦,就派宫女两名前往侍候。
此时的杜如晦四十五岁,身体倍棒,精力充沛,皇帝送礼,自然笑纳,一连两个月乐不思家。
此事居然被他老婆知道了,至于是谁泄的密,笔者不清楚,书上没有写。
一场家庭风波就此掀起,老婆骂他没良心,有了新人忘了旧人。
杜如晦却振振有词:皇上安排的,我能拒绝吗?要吵架找皇上吵去。
这不是废话吗?他老婆吃了豹子胆,敢去找皇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让我想起现在男人偷情,也会说如此借口,或陪领导娱乐,或有客户相邀,不一而足。
在唐代高宗主政时期,还曾发生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和静县主(李元吉之女)的丈夫叫薛元超,因为好学又善于文辞,参与过《晋书》的修撰,所以结交了一帮文学朋友,免不了经常有诗词唱和之类的应酬,和静县主对此颇多怨言。
永徽五年(654年),他出任饶州刺史,离开了京城,应酬更加多了,还与不少歌女保持着那种关系。
和静县主也不是吃素的,她只是喝醋,毕竟是李世民的亲侄女,高宗李治的亲堂姐,派人回京向皇帝告状。
不久,李治就下旨责问薛元超,为何让和静县主受委屈?薛元超回答说:陛下,都是这酒精闹的,臣已打算戒酒了,您瞧好吧!把偷情的事情归罪于喝酒,因为酒可乱性,是个不错的借口。
现代男人发生婚外情,这样的借口也很常见,类似“酒后乱性,蓝颜知己变成性伴侣”的文章比比皆是。
据赵炎统计,调剂生活之借口,也常常被现在的男人使用,工作累,压力大,找个女人调剂一下偷偷情,至于老婆闹腾,随她去吧,反正不会闹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