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第三节喧哗与骚动:当代西方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19
现当代西方思潮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出现和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思想、学说和文化运动。
这些思潮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些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思潮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兴起,对欧洲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体的自由,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科学。
这一思潮带来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繁荣。
启蒙思潮启蒙思潮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潮主张推翻迷信和专制,提倡科学、理性和人权。
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
这一思潮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带来了重大变革。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追求自然、热情和独特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机械性。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歌德、雪莱和拜伦。
浪漫主义影响了诗歌、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强调实际经验和实际效果。
实用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重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和杜威。
实用主义对教育、社会政策和科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于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反对制度化和规范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索特、加缪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兴起,抨击现代理性、线性思维和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否定固有真理和客观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柯、达尔库和巴特。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建筑等领域。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Unscrambling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from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作者】王晓燕;【导师】张京生;【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8,硕士【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谈起他,人们总是联想到美国南方。
作家在美国南方他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
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
小说聚焦于美国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康普生家族,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分别由一个不同人物在不同的一天进行讲述。
前三部分由康普生三兄弟分别自述,最后一部分是作家的第三人称叙述。
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康普生三兄弟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作为讲述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存在、性格以至心理和精神状态都反映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美国南方的衰落。
本文主要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意象,逐步解析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及小说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这部小说的深层心理学本质,并进一步指出,荣格的原型意象及其理论和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代表了一条面向心灵的解析之路。
第一章总揽精神分析学及其广泛的影响。
围绕精神分析学的毁誉、论争和变异正是精神分析学本身内在矛盾和精神活力的集中表现。
首先是在古典精神分析学内部就产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等变体。
精神分析学创立之初,就宿命地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弗洛伊德影响了文学,文学也以同样的力量影响了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国际思潮,已深深地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这可以看作是对精神分析学的最高评价。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A015027]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
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
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
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一)教学内容: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内容简介编辑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
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
本书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论述了十二种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适用于高等院校马克思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1]目录编辑第一章新自由主义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复兴第二节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与主要流派第三节新自由主义评析第二章女权社会主义第一节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第三节女权社会主义思潮评析第三章存在主义第一节存在主义概况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第三节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第四节存在主义评析第四章后现代主义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基本主张第三节后现代主义评析第五章未来主义第一节未来主义的产生第二节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第三节生态学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第四节未来主义评析第六章生态社会主义第一节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第三节生态社会主义评析第七章后殖民主义第一节后殖民主义的兴起第二节后殖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后殖民主义评析第八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概况第二节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第三节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第五节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评析第九章市场社会主义第一节市场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第二节市场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第三节市场社会主义评析第十章弗洛伊德主义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概况第二节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及应用第三节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与发展第四节新弗洛伊德主义第五节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第六节弗洛伊德主义评析第十一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第三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第四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析第十二章“第三条道路”第一节“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第二节“第三条道路”的基本思想第三节“第三条道路”评析参考文献后记 [2]参考资料• 1.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12-03-06] • 2.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京东[引用日期2020-05-15]。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讲义1、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引子: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一)政治思潮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可大体归结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政治倾向和较为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
(徐大同)1)首先,政治思潮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2)其次,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政治思潮是社会思潮的一个部分。
哲学,伦理学、社会学3)再次,政治思潮与政治学潮流的关系。
政治学潮流是从政治学原理及其体系出发,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形成如历史学派、分析学派、制度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后行为主义学派等不同的流派。
4)最后,政治思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政治思潮的阶级性、连续继承性和稳定性二)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政治思潮。
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潮,从其思想渊源来说,当然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统治时代。
但是就其性质来讲,则应该是15一16世纪,特别是17—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继续。
或者说,他们都是同出一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他们有共同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状况。
其次,他们有共同社会政治基础。
建立、维护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是各时期各种政治思潮的共同核心。
第三,他们有共同的理论内容。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从经验和理性出发,构成了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其二,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如何协调个人和社会,特别是个人和国家关系问题‘从近代的契约论直到现代各种思潮无不如此。
其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没有离开国家问题。
20世纪以米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家管理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而且在对国家管理的内容上也有极大变化。
它的含义远远超出国家政府的范围,更强调政党、公民以及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予和监督。
把现代科学技术引进行政管理,更使整个管理方法得到更新。
2、三个分期1)垄断资本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880到1945);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
复调小说理论和《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前言俄罗斯学者巴赫金,1895-1975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他再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修订本和出版了《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一书,并因此很快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广泛声誉,各国学者遂开始对他的学术遗产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研究。
可以说,巴赫金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回顾国内的巴赫金研究,复调小说是人们用力最勤的领域。
不过,从国内已有的复调小说研究论著看,绝大部分专注于理论层面的阐释,而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完整、翔实地分析具体作品的研究却不多。
关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国内外争议颇多,目前出现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巴赫金的对话式的复调理论在现代小说的维度上存在着颇多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在复调问题上裹足不前,而是需要用对位式的复调理论加以发展。
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客观地正视复调小说理论,搞清楚巴赫金强调的是什么,然后讨论现代小说中是否有复调小说,如果有,它又是怎样存在的,换言之,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我们所说的现代小说,指的是20世纪初诞生于欧美的现代派小说。
我们无意从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各遴选一部代表作作为分析的对象,论文的篇幅容纳不下自不待言,即使容纳下了,也会变成浮泛的空论。
我们只甄选别人在这方面关注不多的一部代表作,但在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们会努力达到全面、完整和详细。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来分析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将会得出一些什么结论。
巴赫金是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征时提出并论证了复调小说理论,而复调小说的创立,不仅使长篇小说的发展,即属于小说范围的所有体裁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总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复调艺术思维……能够研究……人的思考着的意识黑体为笔者所加,和人们生活中的对话领域。
我们选择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意识流小说最能反映人的思考着的意识,而《喧哗与骚动》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名著之一。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5篇范例)第一篇:《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
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
作品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种植园贵族之家的没落,表现了这个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
他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追求人物的心理真实。
作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讲故事”,他是个白痴,以他的所见所闻勾勒出朦朦胧胧的故事轮廓,接着再分别以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重讲一遍故事。
由于各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故事的风貌也不同,最后,女佣迪尔西再将故事完整的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发生时间最终全部交代清楚。
这是一部比较难阅读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难度和有趣与它的名气大小程度相等。
小说问世以来,被称为“粗鲁的天才”的福克纳就不断遇到诘问,他是不是有意卖弄或与读者为难呢?有人抱怨说,读了三遍还不懂,福克纳告诫他去读第四遍。
为此福克纳解释了他创作的动机:我一开始就透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由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故事,效果会更大。
我发觉没有把故事说出来,就又试了一回,同样故事透过另一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还是不成。
第三次我透过第三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结果也还是不成。
我试着把各部拼在一起,由我自己来补充说明。
可见,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不是故弄玄虚。
《喧哗与骚动》赢得了评论界极大的褒扬,他们惊叹小说结构的繁复和完整。
从四个部分看,小说发生的时间排列是“CABD”式。
大小说家康拉德称赞这是一部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
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选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第五幕中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谈《喧哗与骚动》及其现代派艺术特色]喧哗与骚动艺术特色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南方文学”的中流砥柱,也是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
福克纳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拉法艾特县。
他的祖先曾是密西西比州新阿拉巴马的一个颇有名气和声望的大种植园主,但到福克纳出生时家族已开始没落。
福克纳从小对种植园主世家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境遇十分熟悉,因此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写尽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为他的许多小说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县城,在印第安语中,约克纳帕塔法一词是“崩陷的土地”的意思,福克纳用它来称呼自己作品的背景,除了表达对故土的眷恋,还包念着更深的意义:他以发生在这块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主要脉络,贯穿于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
这些小说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规模宏大的小说总集,文学界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福克纳创作世系小说之时,正是美国南方作家空前活跃时期。
当时正值二战后,南方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变化,旧日的南方即将被工业化的南方所淹没。
知识分子目睹南方社会衰亡的过程,心情爱恨交织,他们难以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找到新的思想归宿;有的知识分子虽然属于已经改变了的新社会,但心灵上时时感到瓦解了的过往社会的余音,充满了不安与骚动。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文化取向对准寻根和怀旧。
在这种思潮中,福克纳的世系小说突出表现了南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似鲜明的地方志,有明确的疆域划分,独特的民族风情。
小镇中心是杰弗生小镇,它有典型的南方地貌和特色,小说写出了小镇独特的南方风貌。
强烈的南方意识与地域的气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在审美意识中得到呈现,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南方文学是有鲜明的印记精神的。
福克纳的这些小说集中反映了美国南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反映了南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但同时,福克纳也超越了地方的观念和局限,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样,他的作品便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
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技巧--毕业论文【标题】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技巧【作者】肖小琴【关键词】复合式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蒙太奇【指导老师】张红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意识流”一词最初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他提出“意识流”只是一种比较确切、相对完美的表述与概括,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那种象水流一样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
在威廉.詹姆斯以后,意识流才进入文学领域,用来称呼这种把意识活动展现为一种“流”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或心理描写的作品。
意识流方法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大为时兴,出现了一大批公认的意识流作家,如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这使得意识流方法得到快速传播。
我国也引进了意识流这一新词,在1987年5月20日至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评论丛书”举办了意识流问题讨论会,并于1989年12月出版了《意识流》专题论文集。
这使得我国在“意识流”研究方面成为热点,对福克纳“复合式意识流”的研究更是热点中之热点。
这种意识流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的领域,并把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文学表现推进到一个新的真实的水平。
对于20世纪的西方人来说,昔日文明的荣耀与天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把他们无情地抛在了一个危机四伏、人欲横流的荒原上,踯躅其上的人们无不感到孤独、绝望、荒诞、……先辈血脉里涌动的激情在这一代身上化作了痛苦的思索,他们完全淹没在各种怀疑主义和相对论的思潮中,他们面对现实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雄心归于淡泊,于是生活趋于平淡,那些曾经慑人心魄的悲剧、爱情和传奇已无从说明现代人所面临的严峻的状况和精神危机,小说家们及时把目光投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到每一贯平凡的灵魂中去,这使得小说的面貌获得巨大的改观。
人的内心世界是瞬息万变、深不可测的。
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逼真地呈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感觉、意念、欲望已成为当代作家的一个艰巨任务。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读书笔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中的主流思潮,它从各主流思潮产生的背景开始探讨,随后简要得概述了各种主流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思潮的领袖人物和代表思想家得主要观点,然后论述了各种思潮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而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对各种思潮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思想多元化提供参考。
为了详尽的说明西方的政治思潮得理论,作者首先从西方主流思潮的灵魂——基本理念出发。
因为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流行的各种主流思潮,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具体主张,但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却是相同的。
把握住它的基本理念,要想理解它的思想就容易多了。
在该书中,作者列举了和详细介绍了三种基本理念: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理性法制观。
这三种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精髓,各种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它们是当代西方各种主流思想的活的灵魂。
有了思想,要想成为现实和指导实践,必需有承载它的东西。
因此作者接下来就阐述了主流思潮的载体:基本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议制民主。
它是一种由人民选出代表(议员和公职人员)执掌国家的权力的民主制度,现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得代议制民主。
最后,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各种主流思潮的背景、发展、影响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这些主流思潮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非主流的左翼思潮,包括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最后还简要介绍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非主流的另类思潮: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及其丰富和思想政治界的异常活跃。
而且,从这些政治思潮中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和引发我们的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国家起源学说,一种就是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
另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论。
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可以说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得本质着手,认为国家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喧哗与骚动》导读《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为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力。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
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
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
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
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
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
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经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