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7.8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高职院校基于对接职业技能的体育课程改革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基于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高职教学改革应以对接职业技能体育教学为核心,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服务性,应根据各职业岗位类型的要求,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本文将就以对接职业技能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技能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 4 文献标识码:a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偏重于应用和实践,提倡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
对接职业技能体育教学,是在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公共基础体育教学,选择适应未来职业劳动所需的体能和智力的教学内容,培养职业心理素质,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为提高劳动效率、社会生产能力、延长工作寿命服务。
对接职业技能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现代职业劳动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劳动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性体育的健康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性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高职院校开展对接职业技能体育教学的地位和意义对接职业技能体育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指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第一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为培养未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实用性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实践操作,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要求较高,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加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配合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适应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使学校体育能立足现在,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服务。
2 对接职业技能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2.1转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要有健康的体魄,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要同时作出转变,认清体育锻炼对人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必须确立正确健康观,积极转变体育教育思想,紧密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开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更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健康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对改革策略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未来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2.探讨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法;3.研究改革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估和反馈,总结改革效果;4.深入探讨教学改革的难点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摘要:为了更好地将行业、企业、职业的人才需求要素融入高等职业体育教育体系中,需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
本文着重阐述了职业体能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构建职业体能的教学模式体系,这体现了体育教育与职业需求的高度融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职业体能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①。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性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技能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1.职业体能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体育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体育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的任务。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育教学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具有其个性,即要为职业的特点服务。
充分认识体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使高职院校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适当的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因此构建良好的高职职业体能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
2.核心概念界定2.1职业体能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涵盖范围较广,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
刍议以职业体能训练为基础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赵鹏
【期刊名称】《拳击与格斗》
【年(卷),期】2022()21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切实满足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体能需求。
而职业体能又有其独特性和指向性,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特殊的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及安排。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就职业体能训练具体阐述分析,旨在为以职业体能训练为基础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赵鹏
【作者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视角——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为例
2.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r—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化学与实验技术\"课程为例
3.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化学与实验技术”课程为例
4.高职院校基础体育课
程改革与职业特色研究5.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改革探析——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职业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作者:马柏平李晓春李达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2期[摘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以适应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需要体育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马柏平(1963-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学;李晓春(1963- ),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李达(1983-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江西九江 332007)[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123-0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时是按照专业进行归类的,由于所学专业的技能要求不同,就形成了对学生体能、性别的不同要求,而这些差异与他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密切相关。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区分,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职业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有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