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 格式:docx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前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
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原文《燕雁无心》作者:姜夔(丁未冬①,过吴松②作。
)燕雁③无心,太湖④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⑤黄昏。
第四桥⑥边,拟共天随⑦住。
今何许⑧?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④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酝酿。
⑥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⑦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⑧何许:何处,何时。
【】大雁和小燕似乎无心赏,从太湖西畔随着飘忽不定的流云向天边飞去。
只留下几座孤峰,默然中又仿佛在互相低语:黄昏时将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桥畔,与唐人陆龟蒙相伴同住。
但如今又怎么样呢?凭栏怀古,只看见残败的杨柳上下飘舞。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
乃小令中之名篇。
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
上片写景。
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
下片因地怀古。
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过片首二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与燕雁之无心、随云彼此暗合。
然人又岂能无心?有心人方见无心雁,且感受数峰清苦。
与首二句遥相对应,彼孤落之雁自当随云归往燕地,己飘零之文士亦当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此则暗示寻觅精神之归宿。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二、《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三、《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提示:以上是婉约词《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共含9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姜夔词作鉴赏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作此词。
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本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皮日休)》:云似无心水似闲。
《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
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
但白石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
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
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
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点绛唇(南宋)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答案: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
/ 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
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
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
(2)不隔/①抓住了景物特点。
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
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
“清苦”“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
③ 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
赏析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 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赏析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风光、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风光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穿'、"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季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自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那么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自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
'《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
'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那么喻示自己纯任自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快,望之假设神仙中人。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译文北方的鸿雁羡慕飞鸟的自由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甘泉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怀古,只见残败的柳枝杂乱的在风中飞舞。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参差:不齐貌。
创作背景公元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
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赏析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译文|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这首词讲诉了作者“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整首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宋词吧。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译文及注释译文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注释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
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 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
描写冬天的诗句——《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描写冬天的诗句——《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描写冬天的诗句——《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注释⑴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⑵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⑶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⑷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⑸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⑹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⑺何许:何处,何时。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译文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赏析卓人月《词统》评云:商略二字,诞妙。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
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此阕为诚斋以诗送谒石湖,归途所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
白石泛舟吴江,见太湖西畔诸峰,阴沉欲雨,以此二句状之。
凭阑二句其言往事烟消,仅余残柳耶?抑谓古今多少感慨,而垂杨无情,犹是临风学舞耶?清虚秀逸,悠然骚雅遗音。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 1187 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 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 “今何许?” 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 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 两句。
( 6 分)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从变化的角度看世界的情形;“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的情形。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洒衣襟。
(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规定能受下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与隆重的送别场景。
每日背诗(词)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1.吴松: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2.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3.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4.商略:商量、酝酿。
5.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6.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7.何许:何处,何时。
简评:
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练习及答案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练习及答案《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题一1.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5分2.词的结尾“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着一“舞”字,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
5分2.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含义以及在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题答案一1.①反衬。
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2分②寓情于景。
三四两句,写青山清寂愁苦,填空昏暗欲雨,寓情于景,烘托词人内心的千愁万苦。
答拟人亦可3分2.“舞”是飞舞、舞动的意思。
1分句中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3分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分二1. 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1分前句既写出了燕雁随季节而飞并非有意,又喻示诗人纯任天然之意和漂泊江湖之感;1分中间句写山容阴沉不开,似呈清寂愁苦之色;1分后句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写出雨意酣浓垂垂欲下之江南烟雨风景;1分拟人手法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 小编以前听说过白石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 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 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姜夔词作鉴赏 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 (1187) 之冬, 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 经过吴松 (今 江苏吴江县)时,乃作此词。
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晚唐 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 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 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 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 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本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 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 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 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皮日休)》:云似无 心水似闲。
《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
下句紧接 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燕雁 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宋陈 郁《藏一话腴》云:白石 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 高远。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1/6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
姜夔《点绛唇》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点绛唇丁未冬 [74] ,过吴淞作 [75] 。
燕雁无心 [76]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77] 。
第四桥边 [78] ,拟共天随住 [79] 。
今何许 [80]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74]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75]过吴淞作:作者自浙江湖州往苏州去见范成大,道经吴淞,作此词。
吴淞,亦作吴松,今上海松江。
[76]燕雁:北方飞来的大雁。
燕(yān),古国名,战国时的燕国,在今河北北部。
[77]商略:商量,筹划。
[78]第四桥:《苏州府志》:“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79]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甫里,有《甫里集》。
[80]何许:何处。
译文: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评析: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词人往苏州诣范成大的途中。
词人是一位胸次恬淡、神清气朗的天生的隐士,他常以唐末隐士陆龟蒙自况。
如《三高祠》诗:“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除夜自石湖归苕霅》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词中流露出对隐逸人生的向往,所以才营造出一片如此纯净的艺术世界。
北来的大雁,在太湖西畔随云南去,而本无心于去住,何等清虚空灵!“数峰”二句,谓被阴云山岚笼罩着的山峰,似在商量着要下雨了,格高韵绝,精警非凡。
结三句,暗指现实世界的纷扰,一如参差起舞的残柳,只有凭栏怀古,寄其无限深慨了。
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1221左右),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
少依姐客古沔(今湖北汉阳),即有才名。
萧德藻爱其诗词,以侄女妻之。
旋出游江左,得交范成大、杨万里诸名家。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应进士试,迄不第,以布衣终身。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④天随: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
(5分)2、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含义以及在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1分)前句既写出了燕雁随季节而飞并非有意,又喻示诗人纯任天然之意和漂泊江湖之感;(1分)中间句写山容阴沉不开,似呈清寂愁苦之色;(1分)后句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写出雨意酣浓垂垂欲下之江南烟雨风景;(1分)拟人手法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1分)2、“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
(1分)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我又如何面对等意。
(1分)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怀古正是伤今,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凭栏怀古,怀古正是伤今,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旧地仍在,古人已去,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唯见"残柳参差舞"。
柳本纤弱,那堪又残,表现出词人无限惆怅之情,这惆怅里饱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
一方面是词人长年漂泊生活而引起的人生感触,另外“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那不犹如风雨飘摇中的南宋衰世吗?(表达的思想情感2分,结合最后一句诗句具体分析2分)二1、上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赏析:
本篇为淳熙十四年(1187),自浙江湖州前往苏州访问范成大,途经吴淞所作。
吴淞江边,太湖之滨,一路明山秀水,自然引起词人的几多感慨。
起句写北国的鸿雁毫无心机,从太湖西畔飞去,随着浮云而去,时序已入深秋。
次写山峦气象,几座寂静的山峰清冷、凄苦,仿佛在商量着黄昏时骤雨飞瀑,天气陰沉不开,似愁客情怀,再即景怀古,无限惆怅。
下片写道唐朝陆龟蒙曾隐居在甘泉桥边,词人也打算追随他在甘泉桥边住。
“共天随住”只是欲共未共,欲住难住的“拟”而已,一字之中深寄了多少现实的凝重感。
末尾以近景残柳垂条参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随风舞收煞,含古今沧桑之感。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