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师预测化学试题:知识点0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2021高考化学考前押题: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概念。
2.明白得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区别与联系。
3.明白得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明白得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彼此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准确判定物质类别1.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形2.物质分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金属氧化物不必然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与酸反映生成盐、水和氧气,故不属于碱性氧化物;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必然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3.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份和俗名(1)水煤气:CO、H2(2)天然气(沼气)要紧成份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八、C4H10为主(4)裂解气:以C2H4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7)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8)香皂:要紧成份是C17H35COONa(9)碱石灰:NaOH、CaO(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题组一概念的判定与明白得1.正误判定,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2)HClO是弱酸,因此NaClO是弱电解质(×)(3)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因此HCl和NaCl均为离子化合物(×)(4)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5)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6)SO二、SiO二、CO均为酸性氧化物(×)(7)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8)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9)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柴炭三种物质按必然比例混合而成(√)(10)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题组二正确明白得物质的分类标准2.以下物质的分类正确的选项是( )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B.NaOH HCl NaCl Na2O NOC.KOH HNO3 CaCO3 CaO Mn2O7D.NaOH HCl CaF2 Na2O2 SO2答案C解析A项,Na2CO3属于盐,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0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一、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由①元素组成,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②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③化合态。
⒉微观上:质子、中子、④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⑤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二.分类的方法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2.树状分类法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类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别间的关系及其陈列式的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图: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有机物,又是弱电解质的是()A.乙醇钠B.氨水C.乙酸D.蔗糖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①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①明矾、石膏、冰醋酸、水都是电解质①盐酸、漂白粉、水玻璃都是混合物①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①植物油、直馏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烧碱的潮解都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或形成4.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CO2含量较高,随着矿化反应的进行,其含量不断降低,迄今为止,仍在缓慢发生(图1)。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引入酸、碱辅助完成这一过程(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矿化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aCO3+SiO2=CaSiO3+CO2B.图中“酸”“碱”“盐”分别指HCl、NH3·H2O、NH4ClC.地球形成初期因CO2浓度较高,该矿化反应速率比现在快D.实验室引入“酸”和“碱”起到了加速反应的作用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氯气的液化B.由海水生产氯化镁C.乙烯生产聚乙烯D.由煤焦油得到苯、甲苯制硝酸苯、TNT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化学高三模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概念,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以下是化学高三模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构成和分类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常见元素有氢、氧、碳、铁等。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物质。
常见化合物有水、氨、二氧化碳等。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常见混合物有空气、盐水等。
4. 分离技术:浓缩、过滤、蒸馏等方法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组分。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需要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2.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需要吸收外界的热量,放热反应释放热量。
4. 平衡态和平衡常数: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平衡常数描述了在平衡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关系。
三、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 原子价电子和化合价:元素的原子价电子数决定了它的化合价,即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的能力。
2.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
3. 分子结构:包括离子晶体结构、共价分子结构和金属结构。
各种分子结构在物质的性质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化学平衡1. 动态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转化,但总体上浓度保持不变。
2. 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平衡常数描述了在平衡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关系。
平衡位置指向正向反应或逆向反应偏移的程度。
3. 影响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等。
改变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
五、酸碱和溶液1. 酸碱定义:包括布朗斯特酸碱、劳里亚-布朗斯特酸碱和刘易斯酸碱等不同的酸碱定义。
高考化学高频考点解密01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转化解密01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转化【考纲导向】1.了解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组成,能够区分不同的分散系。
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应用。
5.熟悉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反应类型。
6.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规律。
【命题分析】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预计2021年高考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2)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等。
(3)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Fe2O3等。
(4)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元素、物质与微粒间的关系3.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如:(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例如:考法1 物质的分类【典例1】(2021·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月考)将物质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解析】酸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高中化学】2021年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组成:1.分子和由分子组成的物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固态分子晶体)组成的物质。
例如干冰、水、硫酸等。
2、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1)原子是参与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复合和原子运动形式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类型、大小和质量。
在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中,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原子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一定的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3.离子和由离子组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原子或原子团。
大多数盐、强碱和低成本金属氧化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4.纯度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即不同的分子或颗粒,没有特定的成分和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5、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性、蒸馏分馏、挥发升华、吸附盐析、电泳、潮解、溶液与盐的火焰反应、破碎、冷凝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主导地位。
如风化、老化、开裂、开裂、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硬化、硬水软化、同构体与异构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燃烧、粉尘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高三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化学知识点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巩固知识,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大家加油。
也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三化学知识点库对大家有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范德华力)。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O2、Cl2、S、惰性气体等);气态氢化物;酸酐(SiO2除外);酸类和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⑴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拆分和化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间也有一定间隔;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SiC)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⑴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Fe3+、H3O+、NH4+、[Ag(NH3)2]+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Cl-、S2—、OH—、SO42—、[Fe(CN)6]3—等。
⑵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类(AlCl3等除外);强碱类和低价金属氧化物等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离子和原子在结构(电子排布、电性、半径)和性质(颜色,对某物质的不同反应情况,氧化性或还原性等)上均不相同。
(二)物质的分类1、元素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⑵元素存在状态① 游离态——在单质中的元素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常有下列三种形成方式: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2、O3;白磷(P4)和红磷等晶体晶格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晶体晶格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如正交硫和单斜硫② 化合态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注意】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可从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区别。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命题趋势探秘】命题 规律考查内容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考查热度 考查题型 所占分值命题 趋势对于胶体知识,应重点理解胶体的特征和丁达尔现象,要注意渗析和丁达尔现象都是物理变化。
从命题的趋势看,有关胶体的试题有向着考查胶体性质及基本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靠近的趋势,试题的形式为选择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考查,也可以贯穿于填空、推断、实验、计算等各类试题之中。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以电子转移为核心的有关计算等等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高频考点聚焦】◇考点1物质的组成【基础知识梳理】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核心考点讲练】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关系【典例1】(2014·四川理综化学卷)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解析: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A正确;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B错误;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C错误;葡萄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正确。
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考纲解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考点透视】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在选择题中主要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化学用语及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之中。
本节重点知识为物质的分类方法.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所属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2012年高考对物质分类的考查会分散在其他试题中,单独考查的可能性很小. 展望2012年高考题命题,试题仍应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概念的类比与辨析,突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正确应用能力的考查。
应关注以下考点:①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②以无机物知识为载体来考查常见物质的类别判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并形成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考题预测】
1、下列过程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油污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白磷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红磷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
用热的纯碱洗涤油污,
涉及碳酸根离子的水解及酯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是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白磷转化为红磷时存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因此上述这些变化均为化学变化;而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是渗析,是物理变化。
2、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A. 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B. 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C. 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D. 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划分标准和依据。
A项都是根据其组成而划分的;B项根据组成分为一元酸,而依据不同性质可分为强酸和挥发性酸;C项中的难溶性碱、中强碱是根据其不同性质划分的;D项中Al2O3依据不同性质可分别属于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本专题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再现率较高,成为高考的热点,在复习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各种不同的概念首先要准确地理解,知道其内涵及其适用的范围;其次要找一找和其他概念的联系和结合点,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三要熟悉有关概念的典型实例,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