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特色:“利”与“义”的双重结合
- 格式:rtf
- 大小:42.36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资料推荐------------------------------------------------------美国外交复习完整版名词解释 1. 美国例外论在美国政治家和民众中间广泛存在的美国例外的思想是美国人共享的历史文化传统。
美国例外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美国人相信自己是纯洁的,没有沾染旧大陆的阴谋、自私和狡诈,因此美国在国际上的目标总是高尚的,并非谋取私利,而是有着利他主义的高尚动机。
第二,美国人相信美国可以避免欧洲的权力政治,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可以带来利他主义的结果并使整个人类获益,美国是惟一在国际舞台上在追求国家利益同时又怀有崇高理想的国家。
第三,美国人具有一种国际行为中的道德优越感,只有美国是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者、主宰者和国际行为的裁判者,美国目的总是能为手段提供合法性。
第四,美国人有拯救世界的意识和责任。
第五,美国的制度和发展模式是优越的,应该成为整个世界效仿的榜样。
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意识形态(informal ideology),深刻地塑造了美国人的自我认知、对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的看法,从而影响美国的对外行为与对外政策。
美国例外的思想使美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赋予美国外交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同时例1 / 3外论隐含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和伪善也刺激了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在导致其外交屡屡失败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2. 美国的使命观在很多美国人看来,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的选民,美国应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份特殊的责任。
美国的学者指出,美国在民主政府和资本主义方面的试验为人类提供尽可能最好的生活,随着美国作为一个强国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更高的地位,美国人开始相信,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应受美国的政治和道义原则的指引。
美国崛起进程中的外交政策选择及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王险峰摘要19世纪是美国崛起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
美国正确的外交政策为国内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整个19世纪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本世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崛起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崛起中的国际关系问题,借鉴美国崛起的外交积极经验无疑是必要的。
关键词美国崛起外交政策和平发展作者王险峰,河北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办公室;张鸷远,保定学院政法系(保定071000)。
美国迄今的建国只有230多年历史,较其他大国年轻得多,但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快速崛起的大国之一,并且已经稳稳的坐在了超级大国的宝座上。
2003年,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崛起0国际战略。
2005年底以后,中国开始用/和平发展0逐渐取代/和平崛起0。
研究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崛起进程中外交政策的理性选择19世纪是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内容逐渐成型的时期。
美国的迅速崛起在欧洲列强中产生了/美国威胁论0¹,也有人建议联合起来对抗美国。
美国正确的外交政策为国内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整个19世纪美国经济与国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一、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孤立主义0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基调。
孤立主义的源头可追溯至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中立再到孤立形成的过程。
这一原则体现了新生共和国明确将国家利益放在对外政策制定的首位,同时意识到了地理优势可能为美国带来的好处。
孤立主义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思想,基本含义是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要尽可能避免承担海外政治、军事义务,或拒不与外国力量特别是欧洲国家结成联盟,强调/单干0、/中立0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是针对欧洲而言的,它要求美国的主要是避免卷入欧洲争端,而不是避免卷入一切国际争端。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
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
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
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
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
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
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
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
聚焦|美国为何总爱祭起“国际道义”的大旗回顾美国作为新生大国转型期的历史,可以发现,美国的政界和学界在塑造对外话语、谋划掌控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和主动的国际道义意识。
在作为新生大国转型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美国通常首先祭出某项“国际道义”原则作为旗帜,通过确立一条或若干条冠冕堂皇的“道义”原则来维护自身利益。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处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的高度亢奋阶段,国际政治和国际秩序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支配。
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面对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朝廷决策者到普通士大夫阶层一时进退失据,终致内忧外患、被动挨打。
在列强均磨刀霍霍准备瓜分中国之际,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把美国追逐远东霸权的战略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国际道义旗号之下。
它不仅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有利于增强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地位。
对于这项政策,不仅其他列强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拒绝,而且实际上也为当事国中国政府所接受。
这是美国把本国外交政策上升到“国际道义”高度的一个典型例证,也是美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典型案例。
通过树立国际道义原则进而掌握道义制高点,并在此基础上夺取国际事务中的话语主动权,是美国对国际政治中话语权实践的创新与超越。
这既是对西方霸权理论的创新,也是美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起点,并且成为美式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特征。
第一,美国树立“国际道义”形象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动机。
1912年元旦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列强出于在中国攫取新的特殊权益的考虑,对民国政府不予承认。
显然,承认与否,这是一个国际道义问题。
翌年3月初,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他一改前任塔夫脱政府与列强协商一致的态度,于当年5月率先承认了民国政府。
对此,有不少历史学者分析认为,威尔逊当局对中华民国政府的承认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动机。
在威尔逊看来,美国在中国的意识形态利益比经济与战略利益重要得多。
论述美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美国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大国,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全球事务中展示了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国的特色之一是其全球影响力。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美国的外交政策以捍卫其国家利益为中心。
___坚持采取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维护和促进其国家安全和繁荣。
这种特色使美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能够表现出坚定和果断的态度。
另外,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还倡导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
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美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动这些价值观的普及和维护。
美国常常通过发表公开演讲、签署国际法约和参与多边机构等方式来表达其对自由和人权的承诺。
最后,美国在外交事务中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尽管美国在一些地区存在矛盾和竞争,但美国也意识到合作对于解决全球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美国通常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其独特的特色。
通过全球影响力、捍卫国家利益、倡导价值观和拥抱合作,美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特点使美国的大国外交与众不同,也塑造了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形象。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性格”,它内在地要求生成美国主导的全球变迁的方案,特别是一个以援助和发展政策为核心的系统的第三世界政策,这是现代化理论运动在美国兴起的基本动力和历史条件。
自由国际主义在冷战初期曾受到现实主义的有效抑制,一度延缓和削弱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及其对援助和发展政策的建构,现代化理论的政策效应即在于改变这种局面。
现代化理论秉持自由国际主义并认同民主党自由主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演进的阶段性历史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
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
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
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
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
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
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1 美国外交的特色美国外交除了常识上的“利益观外交”以外,其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推进人权、民主、自由经济”。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美国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对外推行所谓的民主呢?按照利益论的角度,美国向其他国家推行民主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呢?或者说其他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后,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说:一旦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能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损呢?或者说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一定会听从美国的安排,老老实实当美国霸权下的顺民呢?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后,其中的一些国家反而变成了反美力量的组成部分。
单纯从利益论的角度就讲不通。
因此,有必要认清美国外交的实质,不仅要从利益论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国家意识形态上来分析,这就要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因。
最重要的就是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基础——国家内部思想传统。
2 美国意识形态外交产生的原因虽然表面上美国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社会生活也非常物质化等,俨然世俗国家的样子,但其实骨子是非常宗教化的。
美国外交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就是来源于这种宗教背景,来源于国内的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
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意识形态所驱动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教的意识形态已经牢牢占据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空间。
例如,美国历届总统中许多都是虔诚的新教徒者。
为此,新教的教义实际上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新教思想3.1 人权思想“神爱每一个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
人权思想的本质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某一个人的权利,只有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强弱幼壮,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权利都受到保障的时候,这才是贯彻了人权思想。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回顾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届美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政策。
乔治·华盛顿在任期间,倡导美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为新生的美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认为美国应当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托马斯·杰斐逊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是领土扩张。
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等手段,使美国的领土大幅增加。
亚伯拉罕·林肯在专注于解决国内南北分裂问题的同时,也在外交上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西奥多·罗斯福奉行“大棒政策”,强调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通过武力和威胁来实现其外交目标。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试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他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合作,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哈里·杜鲁门时期,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美国开始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对抗。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干涉。
约翰·肯尼迪时期,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其外交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登·约翰逊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进一步升级了美国的介入,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裂。
理查德·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访问中国,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格局。
杰拉尔德·福特在外交上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政策。
吉米·卡特时期,强调人权外交,但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显得力不从心。
罗纳德·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美国20世纪的外交政策与战略思维20世纪是美国历史上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发生显著转变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实力。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总统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全球秩序。
本文将探讨美国20世纪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孤立主义,即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和冲突。
这种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美国要保持中立,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进行任何扩张或干预活动。
这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相对保守,反映了美国在当时文化和政治上的态度。
美国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里,对于加入任何国际联盟或组织都持谨慎态度,这也是该国许多人所赞同的。
然而,二战的爆发和德国与日本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模式。
面对战争的威胁和他国的军备竞赛,美国开始采取另一种外交政策:干预主义。
干预主义意味着美国要更积极地参与世界事务,并且要确保全球的稳定和秩序。
这一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通过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来维护全球安全和稳定。
冷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进一步演变为强权主义,这种模式认为使用强大的武力和威慑力量是保卫自身利益和全球秩序的有效手段。
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支持这种强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包括与苏联的核武器竞赛。
随着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再次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领导下,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转向了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意味着通过国际合作和协作来解决全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和国际安全问题等。
此外,美国政府也要求其盟友和国际组织承担更多责任,共同维护全球秩序和稳定。
这种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主要受到民主党人的支持,反映了美国在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价值观。
然而,在21世纪初,随着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美国再次寻求采用强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思维。
这种强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是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和美国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制定和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政策。
这两种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举措。
一、独立自主的政策内容独立自主的政策内容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主张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立自主的国际政策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利益而制定的,不受外部势力的控制和干涉。
2. 独立自主的国际政策注重保护本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原则。
3. 独立自主的国际政策主张和平、友好、互利合作的原则,主张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4. 独立自主的国际政策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参与国际事务等。
二、平和外交的政策内容平和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政策理念,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和外交强调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和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2. 平和外交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 平和外交倡导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包括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贫困等问题,强调多边合作和国际治理。
4. 平和外交注重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区分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独立自主和平和外交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国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而后者更侧重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主张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都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战略选择,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
在实际应对国际事务时,一个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合理制定和调整这两种政策,以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利益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它们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理念。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摘要】美国文化与外交行为密不可分,既受美国文化特性的影响,又在外交中展现。
美国文化特性包括自由、民主、创新、多元等基本特点,这种文化塑造了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原则,如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民主、实现全球稳定等。
美国文化的影响使得美国在外交中展现出强调民主与人权、偏好自由市场经济等特点。
美国外交行为也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对外关系的多元化和多边主义上。
美国文化与外交行为互为因果,相互塑造。
我们可以认为美国文化与外交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文化、外交行为、关系、特性、原则、影响、反映、体现、密不可分、深远影响、多元性1. 引言1.1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的关系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推广,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为首要目标。
这些原则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美国文化对外交行为的影响。
美国的文化特性也在外交行为中得到体现,比如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展现的自信、开放及包容性等特点。
可以说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的关系。
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开放性以及坚持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举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外交事务的态度和立场。
这种紧密联系使得美国文化在外交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体现了美国文化与外交行为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
2. 正文2.1 美国文化特性的基本特点美国文化特性的基本特点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多元性。
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点。
这种文化多元性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艺术、音乐、食物等方面。
其次是价值观念的重视。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了美国人的生活,也反映在他们的外交政策中。
创新精神也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美国人乐于尝试新事物,追求创新和进步,这种创新精神在美国的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得到了体现。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摘要:大国崛起必然要从区域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发挥领导国家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历史上大国崛起所必经的发展逻辑。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是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区政治结构以及国内诸因素的必然产物,体系层次结构构建了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变量要素。
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并成为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主要动因。
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妥善处理了美国的周边关系与地区关系以及域外的大国关系,为美国崛起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崛起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强化了美国在崛起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保障了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日渐增长的经济利益及秩序。
关键词:美国崛起;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西奥多·罗斯福20世纪初美国处于确立地区主导大国地位进而走向世界大国的重要战略关键期。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着眼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对美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门罗主义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了著名的“罗斯福推论”,从而把门罗主义的目标由地区防御型转变为地区主导型发展战略。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为排除欧洲国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而提出了‘门罗主义’。
不过在欧洲势力退出南美之后,‘门罗主义’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美国开始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对拉美不断施加‘影响力’,最终使‘门罗主义’成为了‘美国霸权’的一个代名词。
”①自19世纪美国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来,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门罗之后历届总统都通过继承和丰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
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20世纪的大国崛起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同时维护和增进了美国不断扩张的国家利益,对美国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10卷第4期2008年5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 U I Z HOU UN I V ERS I 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 ence E diti on)(Bi mont hl y) Vo l .10No.4May .2008新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特点翟雪松1,袁 婧2(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2.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安徽合肥340001)摘 要:纵观美国外交史,其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
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特征密不可分。
新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中图分类号:D8318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8)04-0275-02 美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外交(cultural di plo m acy )在其对外政策和实现本国利益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事实上,美国一直试图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数字优势,通过舆论引导、形象塑造、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手段进行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毋庸质疑文化外交在其整体外交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
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 )特征密不可分。
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上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上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
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
新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
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更为沁透人心的新的外交形式。
军事教育考试题库1、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目的性。
(2)双重性。
(3)对抗性。
(4)保密性。
(5)创造性。
2、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哪些?答:(1)光辐射。
(2)冲击波。
(3)早期核辐射。
(4)核电磁脉冲。
(5)放射性沾染。
3、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点?答:(1)战场空间广阔。
(2)战争可控性强。
(3)作战方式多样化。
(4)指挥控制自动化。
(5)战争消耗巨大。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哪些?答:(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3)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5、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2)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
(3)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4)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5)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6、俄罗斯现阶段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答:(1)保持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
(2)加强常备军建设,提高实战能力。
(3)通过军事改革完善武装力量体系。
7、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理论建设。
(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法建设理论。
8、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有哪些?答:(1)、美国欲建立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却难阻多极化潮流。
(2)、欧盟力量日益增长。
(3)、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4)、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步伐。
(5)、中国在国际事物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实力也在增长。
9、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现代国防反应国家综合国力。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
(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巩固国防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环境。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变幻莫测的美利坚外交政策◎敖宏达管理科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指美国与外国保持利益关系,并为其组织公司和公民个人制定互动标准的政策。
美国国务卿是外交部长,是负责盯着国家外交的官员。
但是总统对外交政策拥有最终权威,这种政策包括界定国家利益以及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其政策目标而选择的战略。
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在国内外引起过很多争论,赞扬和批评。
美国外交政策的官方既定目标,正如美国国务院外交政策议程中提到的那样,为美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创造一个更安全,民主和繁荣的世界。
此外,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将出口管制,包括核不扩散条约列为其管辖目标之一,以及技术与核硬件,并促进对外贸易与保护美国对外贸易的措施,国际商品协定与国际贸易教育,保护海外的美国公民和侨民。
自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现实主义学派到理想主义学派或威尔逊主义国际关系学派。
建国初期,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表达了对外政策的主题。
这些原则包括:对所有国家保持真诚和公正,与所有国家和睦相处,与外国世界的任何部分结成永久联盟,并倡导与各国的自由贸易。
这些政策在十九世纪早期成为联邦党的基础。
尽管偶尔会与欧洲列强发生纠纷,如一八一二年战争和一八九八年美西战争,但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十九世纪还是以稳步扩大对外贸易和范围为标志的。
一八一九年西班牙割让了佛罗里达州,一八四八年与墨西哥的战争增加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领土,一八六七年,美国从俄罗斯帝国手中买下了阿拉斯加,并在一八九八年推翻了最终被吞并的夏威夷。
在二十世纪初,就像当年西班牙对古巴,菲律宾和波多黎各的战争占领,美国似乎也可能成为像当时的英国,法国或德国那样的殖民大国。
美国内战为国家意志凌驾于各州权利之上设立了重要的先例。
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同盟国打败了敌人,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誉,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特征解析作者:关永周【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美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外政策的战略思考强度,强化自身对外政策的调整,强调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整合国家权力的配置,以军事威胁遏制与外交协调斡旋艺术的有效结合为基本权谋,推动软权力渗透等,编织与架构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有景观。
本文同时分析与勾勒美国在后冷战时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特征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军事因素、外交人才基础、美国人的中心角色以及国际政治生态因素等。
最后阐释蕴涵于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权力政治的固守、外交政策的军事化、自身绝对安全的困境、单纯国家利益诉求的悖论以及外交行为合法性的缺失。
【关键词】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ner-oriented driving force, has contrived to weave and structure its own unique landscape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ic thinking intensively, energizing its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s, emphasizing to its own economic interest, integrating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tate power, taking the military threat containment and the diplomatic coordination mediation art union effectively as the essential political strategy, impelling the seepage of the soft power and so forth.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escribes the cause to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in the post-cold-war era such as economic reasons, political reasons, military reasons, diplomatic talent basi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zoology factors. Finally it comes to explain the limitations of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defense of political power, the militar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e dilemma of its own absolute security, the paradox of purely national interests deman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its foreign acts legitimacy.【Key Words】 Post-Cold War Era, America , Foreign Policy冷战结束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急剧的内源性张力的产生,美国在总结冷战遗产之后,迫不及待地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结构性、战略性、整体性调整,经过若干年的调整,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保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单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1 美国外交的特色
美国外交除了常识上的“利益观外交”以外,其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推进人权、民主、自由经济”。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美国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对外推行所谓的民主呢?按照利益论的角度,美国向其他国家推行民主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呢?或者说其他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后,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说:一旦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能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损呢?或者说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一定会听从美国的安排,老老实实当美国霸权下的顺民呢?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
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后,其中的一些国家反而变成了反美力量的组成部分。
单纯从利益论的角度就讲不通。
因此,有必要认清美国外交的实质,不仅要从利益论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国家意识形态上来分析,这就要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因。
最重要的就是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基础——国家内部思想传统。
2 美国意识形态外交产生的原因
虽然表面上美国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社会生活也非常物质化等,俨然世俗国家的样子,但其实骨子是非常宗教化的。
美国外交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就是来源于这种宗教背景,来源于国内的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
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意识形态所驱动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教的意识形态已经牢牢占据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空间。
例如,美国历届总统中许多都是虔诚的新教徒者。
为此,新教的教义实际上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新教思想
3.1 人权思想
“神爱每一个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
人权思想的本质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某一个人的权利,只有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强弱幼壮,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权利都受到保障的时候,这才是贯彻了人权思想。
3.2 个人主义
“神爱每一个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神爱的对象,个人福祉的实现才是上帝爱的体现,个人因此是这个世界的目的。
上帝当初造人的时候造的是个人,以后产生的团体应该是为人的目的而存在,为实现人的福祉而存在。
因此,就个人于团体的关系而言,个人应该优先于团体,是团体的目的,而不应该是团体优先于个人,团体不应该成为个人的目的。
这是个人主义思想的起源。
3.3 民主主义
首先,个人主义颠覆了人类自有史以来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主义则认为,个人才是这个世界的目的,所有团体都是为个人的服务的,个人优先于团体。
以“神爱每一个人”出发,个人福祉的实现才是上帝爱的体现。
因此,以上面“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个人福祉的实现”出发,不能给个人带来福祉的团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国家也是一样,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合法性,都得通过个人所享受到的福祉来体现。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好的政府,而美国人认为“民主选举的政府最能实现个人福祉”,因此民主政府是最合理的选择。
其次,个人主义颠覆了传统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为民主主义提供了合理依据。
个人与官员的关系不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同样,为了保证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民主体制中,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
3.4 自由主义
同样,从“神爱每一个人”出发,新教徒认为,人为了回报上帝,人也应该爱上帝。
而爱上帝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让上帝对人的行为感到满意”。
为了让上帝开心,人就必须表现良好,人就应该尽量完美。
也就是说:要让上帝满意的,人应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才能,有充分地发挥学习才能和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和余地,有充分的条件让自己的人性达到一个完美的境地。
所以,人必须是自由的,因为只有自由才能保证人有机会去实现完美。
换句话说,他人和制度都不能限制这种自由,如果限制了这些自由,那么人就无法充分发挥自己实现自己,也就无法使上帝满意。
3.5 选民意识和天命意识
还是从“神爱每一个人出发”,为了回报上帝的爱,要让上帝感到高兴。
除了自我实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他人实现自由,实现自我价值。
从这一个意义出发,新教徒就有了所谓的“选民意识”和“天命意识”。
(1)所谓选民意识:就是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的国家,是上帝选中、受上帝祝福的国家。
(2)所谓天命意识:就是美国负有上帝赋予的使命,体现着上帝的意志,那就是美国要做全世界的领导者,将世界引向光明和善良。
这两种意识的来源主要是新教的教义,其中福音教的“选民思想”和强调天命意识的“后千禧年主义”,对美国人改造世界的热情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教徒认为:由于人类自己找不着救赎之路,所以上帝变成了耶稣,在十字架上替人类死了一回,从而替人类了赎罪。
这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一个福音;并且被告知了这个福音并且信了这个福音的,也就是被救赎了;而那些不信这个福音的人,就不会得到救赎。
上帝挑选了自己的使徒去传播这个福音,但这些使徒是上帝预定的,也就是上帝的选民,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救赎。
这就是“选民思想”和新教的“使命意识”。
“后千禧年主义”来源于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说的是基督将再临人世,并建立一个基督统治的千禧王国,然后对恶势力行使最后的审判。
主张基督在千禧王国建成之后降临的,就叫“后千禧国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
基督徒应该用基督教的教义去努力地改造和建设这个世界,在基督世界建成的时候,也就是千禧年时代了,然后耶稣蒋再临人世与基督徒共同统治世界一千年。
因此,实际上“后千禧年主义”是把改造世界和在全世界建立基督教王国当作基督再临的前提,当作上帝给基督徒的使命。
4 小结一下,呼呼,做学问还真是不容易啊
上述内容就是新教徒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人权、民主、自由以及天命意识和使命感的完整内容,是美国国民的共识,也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向外推广基督教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美国建国以后的对外政策的主调:它使得美国人自建国以来就向周围世界推销自由民主制度;然后随着美国实力和影响的扩张,逐步开始在全世界充当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保护人。
美国人的这个共识,落实到具体的体制上,就是美国人奉行的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的保证体制,就是自由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因此,一切反对这些基本价值观的个人和集体都是不能容忍的,是必须要改造或消灭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实际上是个宗教性很强的国家,其外交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美国外交的目标是:
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繁荣昌盛的“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世界”。
这里面有美国外交行动的三个判断命题:
第一,是否有利于美国领导世界?也就是说,这个未来世界必须是“美国领导的世界”。
即便最终实现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世界,但如果不是美国领导的,不是美国占主导的,那也是美国不愿意的。
第二,是否有利于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繁荣昌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为了单纯追求“领导世界”,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者大幅下降,那么美国人宁肯放弃“领导世界”。
当然,一旦美国人不能领导世界,不能通过霸权攫取超额利益,那么可以想象,美国的繁荣昌盛也不能持久,至少没有现在这样风光。
第三,是否有利于美式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换句话说,这个未来世界必须基督教的,符合基督教教义的。
这是由美国国民特俗的选民意识和使命意识决定的。
从第一和第二点的角度出发,为了实现美国人的领导,为了确保自身的繁荣昌盛,美国就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