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基本程序-行政分支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66
第一章1.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2.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3.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4.宋代苏轼《教战守策》5.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6.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7.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9.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10.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1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12.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13.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14.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15.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16.1918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17.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18.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19.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20.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21.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第二章1.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2.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3.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5.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6.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7.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8.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9.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10.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11.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12.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是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划分13.丘昌泰把政策工具归纳为管制类,财务类,沟通类,组织类14.美国总统决策的内容:国情咨文,立法否决,外交决策15.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实质性和程序性16.将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者是伊斯顿17.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包括社会正义、公正、协调、稳定18.中国的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有宪法、基本法律、人大决定,其他法律19.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的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乡政府20.在当代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属于狭义的法2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司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23.高科技推动政策不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24.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有:推翻先前裁决、司法审查、司法命令25.休斯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进行了分类:管理类、财务类、沟通类、组织类第三章1.查尔斯·琼斯和马瑟斯《政策形成》,公共政策主体分为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2.政策主体系统包括政策制定系统,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居核心地位3.政策网络本质特征: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4.政策评估系统由评估主体、对象、目的、标准和方法构成5.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6.政策支持系统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构成7.公共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权力8.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9.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10.法国:中央集权型单一制11.英国:地方分权型单一制12.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1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代议机关14.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跨国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策行为者15.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包括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等16.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17.社会团体具有非官方性,自在性和自愿性18.象征性联邦制的国家是巴西19.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治理理论20.能使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决策规则是全体一致规则21.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的环节有利益聚合、表达、传递、监督2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包括: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23.多数规划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第四章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
●美国政策决定的过程就美国政府而言,他一般不参与政策制定的全部过程,它本身既无庞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也无法支付政策形成的初期过程中所需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的巨额费用。
美国政策制订的全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1形成政策的最初的利益表达来自经济界的权势集团,包括了那些庞大的金融,工商财团,大企业以及拥有庞大私人财富的富商巨贾、权势集团通过由其组建或支持、控制的基金会和著名大学将其政治意图或者政策目标与经费一起投向相关的政策规划,咨询机构。
2受基金会和大学的委托并利用其投入的经费,政策咨询机构将权势集团表达的粗线条的政治意图,政治目标,进行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论证,使之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咨询机构研究制定出政策方案之后,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大众传播工具向权势集团反馈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将各种政策方案提交政府及立法机构,3之后联邦政府和国会参众两院参考权势集团各个政策咨询机构不同的政策方案的舆论反应,对于各种政策方案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和选择,最终产生正式的官方的法律政策。
●美国政治制度简介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
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
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
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
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
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
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
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
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
美、俄、日、印之外交决策机制姜毅、伊嘉宇对于主权国家而言,能否作出正确的外交决策往往攸关其外交行动的成败,而及时、果断、正确的外交决策有赖于通畅、有效、迅速的外交决策机制。
美、俄、日、印等国均重视外交决策机制的建设。
美国的外交决策机制美国外交决策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总统,国务院、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和总统办事机构及其领导者。
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总统是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最终决断人,是外交政策的最高决策者。
总统拥有任命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驻外大使,与外国政府建立或中断外交关系,最后决定各项重大国家安全政策,谈判与签署国际公约和协议,处理国际危机,采取措施保护美国国家利益,按照法律向国外派遣军队等权力。
其他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只能给总统提供情报、建议和备选方案为其最终决策服务,而无权代其做出决定。
美国国务院是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部门,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国务院具有咨询、分析、情报收集和反馈功能。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家安全问题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是美对外政策的主要协调机构,具体协调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等的政策。
国防部在外交决策机制中起情报收集和咨询的作用。
中央情报局是重要的情报收集、汇总和协调部门。
以上机构构成了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与监督系统以及反馈系统,各系统自身功能的正常发挥保证了外交决策机制的正常运转。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也是重要的对外决策主体,拥有宣战权、条约批准权、对外贸易规则制定权,以及为外交活动、军事行动、对外援助提供资金等影响外交决策的权利。
国会主要通过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
此外,政党主张、利益集团、智囊机构及公众舆论等也都是对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构或因素,尤其是智囊机构往往通过受政府委托或与政府签订合同等方式而成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咨询者和参与者,并对最终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言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决策——美国是如何制订外交政策的?一、一项政策是如何成为法律的?二、分权制下三大系统如何工作第一讲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传统——回顾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外交一、孤立主义与相关原则二、历史的转折第二讲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走向世界的起点一、美国是如何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二、美国与凡尔赛和约第二讲: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一、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的一般特征1、美国外交对经济领域非常关注2、美国政府积极干预国际市场竞争3、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美国的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二、胡佛与美国二十年代的经济外交1、重视经济与商业活动2、强调美国应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主张美国商业界面对国际竞争时要合作4、主张美国政府要与商业界提供帮助三、反对外国垄断原材料价格1、认为外国垄断对美国经济与消费者造成损害(带有孤立主义倾向的观点)2、英国的史蒂文森法(1)史蒂文森法由来与内容(2)史蒂文森法对美国的影响(3)建立原料储备库(4)评价:其实质是保护美国企业的利润四、形成控制对外贷款投资的政策五、金融界与制造业的矛盾2、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出口3、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贷款五、美国的战争债务政策第四讲罗斯福与中立法一、有关中立法的争论及历次中立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论战2、1935年临时中立法3、1936年中立法、1937年中立法二、1939年中立法与美国国会政治第五讲杜鲁门主义与遏制战略一、杜鲁门政府外交政策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2、美国继续维护雅尔塔体制的困难3、美国国内形势二、凯南的遏制战略与杜鲁门主义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2、杜鲁门主义的理论基础--遏制战略3、再谈杜鲁门主义(这是遏制战略的第一次运用)4、马歇尔计划与遏制战略5、政府内外的不同意见三、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1、冲击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些重要事件2、NSC 68号文件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4、在全球遏制战略问题上的争论5、共和党的态度五总结和评价遏制战略1、杜鲁门时期奠定了以后美国外交和战略的基本原则--遏制战略的地位。
总统国会在外交权上的博弈自美国建国以来,在前100多年中国会在外交决策中占主导地位(除了个别战争危机时候),因为那个时期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主要是发展经济。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奉行扩张型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美国总统在经历过各种危机对外交权利的积累后取得了外交权的主导权。
美国宪法第1 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总统应提出人选,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而任命大使、公使、领事,总统应接见各国大使和公使等等。
宪法在第1 条列举了比第2 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对外宣战权;国会应计划合众国的国际和公共福利;规定合众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招募陆军、装备海军并供给二者军需;国会有权制定为执行各种宪法授权所必需的和适当的法律等等。
美国的宪法对权力实行了三权分立和制约均衡的原则。
外交权力也是如此,但是外交权力在宪法中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划分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重叠区即半阴影区(美国总统与国会对外交权的博弈争取也主要在这一区域)。
例如宪法赋予国会宣战权,却没提媾和权,宪法赋予总统缔结合约权,却没提终止废除和暂缓履行合约的权力。
宪法赋予总统为海陆军总司令,而招募海陆军及军需却由国会确定。
等等诸如此类的模糊和空白区。
这样的模糊和空白使得总统和国会在不断地争取外交权的主导权。
例如在外交承认权上,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应提出人选,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而任命大使、公使、领事,而第三款又规定总统应接见各国大使和公使。
大使成了总统的大使,大使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并接受其领导。
所以本来承认国家政权是国会的权力,变成了总统的权力。
如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但是1936年最高法院在柯蒂斯—赖特案的裁决中认可了总统拥有提出和谈判条约的权力,参议院和国会均不介入。
总统签订条约的权力,暗含了总统签订行政协定的权力。
故总统往往绕过国会直接签订行政协议而不是缔结条约(事实上很多条约的缔结建议在国会上往往不会通过如威尔逊的“国联”建议)。
收稿日期:2007-06-18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
第41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Vol .41 No .1JOURNAL OF Z HE NGZHOU UN I V ERSI TYJan .2008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以中美建交为例余 丽(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
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
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32-05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
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
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
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
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世纪初期中美外交决策机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比较研究21世纪初期中美外交决策机制,以揭示两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外交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寻求建立更加有效、互利共赢的中美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紧密,而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外交决策机制对于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21世纪初期中美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内容以及影响,以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梳理相关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等资料,总结归纳出中美外交决策机制的异同点。
同时,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最新数据和信息,以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相同点:两国都注重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的遵守;都强调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合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不同点:中国更加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则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美外交决策机制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关系和发展方向。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建议双方应加强沟通和协商;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拓展合作领域和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文献综述中美外交决策机制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众多。
本文将梳理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观点、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等,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于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对各自外交决策机制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中美外交决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注重霸权主义和地缘政治利益;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外交决策过程强调集体智慧和民主决策,而美国则更加强调总统的个人权威和权力。
对于主权国家尤其世界大国而言,能否作出正确的外交决策往往攸关其外交行动的成败,而及时、果断、正确的外交决策有赖于通畅、有效、迅速的外交决策机制。
美俄日印等国均非常重视外交决策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其外交决策的有效性。
美国的外交决策机制总统在对外事务决策中占据优势地位。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国家,但总统权力巨大。
总统在对外决策领域主要有下列权力:任命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驻外大使;与外国政府建立或中断外交关系;最后决定各项重大国家安全政策;谈判与签署国际公约和协议;处理国际危机、采取措施保护美国国家利益;按照法律向国外派遣军队;建议或否决法案等。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协调机构。
总统任主席,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建议,并具体协调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政策。
其成员包括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白宫办公厅主任以及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等。
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地位有时取决于任职者的个人风格和受总统器重的程度,如在布什第一任期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明显受青睐,而赖斯在布什第二任期内当上国务卿后,国务卿重新受到青睐。
国会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对外决策主体。
国会拥有宣战权、条约批准权、对外贸易规则制定权,并为外交活动、军事行动以及对外援助提供资金,参院还拥有审议和批准条约、审议和批准总统提名的官员任命等。
国会主要通过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
国会中一些与外交事务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军事、情报、拨款等小组委员会也不可忽视。
国会能延缓或拒绝总统重要的立法倡议、修改总统的倡议,阻挠一些政策的制定出台、削减预算等。
国会对总统外交权的限制不同时期存在差别。
在非常时期,国会往往不限制总统的对外决策权,而采取默许或合作态度。
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危机、随后领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到50-60年代的美苏激烈对立,出于应对非常时期以及反共需要,国会基本不干涉总统对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