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PCI治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医学系统研究·SYSTEMS MEDICINE系统医学系统医学2019年6月第4卷第11期DOI:10.19368/ki.2096-1782.2019.11.049溶栓后转运与直接转运急诊PCI 治疗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王晶晶重庆东华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00[摘要]目的分析溶栓后转运与直接转运急诊PCI 治疗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方法研究阶段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共纳入研究对象70例,均为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将溶栓后转运患者(n=35)作为对照组,将直接转运急诊PCI 治疗患者(n=35)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治疗后3d LVESD、LVEDD、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0d 后,观察组LVESD(37.21±2.52)mm、LVEDD(41.29±2.98)mm、LVEF(55.63±9.15)%改善优于对照组LVESD(42.32±2.87)mm、LVEDD(53.30±6.01)mm、LVEF(47.1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38、6.002、7.025,P<0.05)。
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28.57%(10/35)、再住院率42.86%(15/3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8.57%(3/35)、再住院率11.43%(4/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2,P<0.05)。
结论针对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直接转运PCI 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溶栓后转运;直接转运;急诊PCI 治疗;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782(2019)06(a)-0049-03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fusion and Direct Transfusion for Emer⁃gency PCI in the Treat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WANG Jing-jingEmergency Department Chongqing Donghua Hospital,Chongqing,400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ransfusion and direct transfusion for emergency PCI in the treat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The study period was from June 2017to June 2018.A to⁃tal of 70subjec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All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went retrospective analysis.The patients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transported (n=35),as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whounderwent emergency PCI treatment (n=35)were directly trea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VESD,LVEDD,and LVE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3days after treatment (P>0.05).After 80days of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VESD (37.21±2.52)mm,LVEDD (41.29±2.98)mm,and LVEF (55.63±9.15)%.The improvement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LVESD (42.32±2.87)mm,LVEDD (53.30±6.01)mm,LVEF (47.11±7.6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 =5.638,6.002,7.025,P<0.05).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was 28.57%(10/35),and the rate of rehospitalization was 42.86%(15/3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8.57%(3/35)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and the rate of rehospitalization was 11.43%(4/35).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8.662,P<0.05).Conclusion Direct delivery of PCI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prog⁃nosi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Transfusion after thrombolysis;Direct transport;Emergency PCI;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Efficacy[作者简介]王晶晶(1983-),女,四川万源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内急诊。
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病患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分析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2021.12时段我院接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6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选择,把行先溶栓后转运PCI的患者作为溶栓组,共计例数34例。
把行直接转运PCI的患者作为直接组,共计例数34例。
分析不同治疗的效果。
结果治疗后,直接组LVDD、LVSD低于溶栓组,LVEF高于溶栓组(P<0.05)。
不良反应率分析,溶栓组>直接组,即25.52%>5.88%(P<0.05)。
结论相比溶栓后转运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取直接转运PCI,有助于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减少。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溶栓后转运PCI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与易损斑块破裂,造成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重度狭窄[1]。
由于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且死亡率高,能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有报道指出,将被阻断的冠状动脉血流及早恢复是对患者生命挽救的主要方法,就是早期开展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疗法包括溶栓和介入两种,其中,介入疗法中以溶栓后PCI、直接PCI的实施最为常见,但医护人员对其预后与效果有一定的歧义[2]。
本文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为例,就不同PCI治疗的作用价值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病患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1~2021.12时段我院接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6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选择,把行先溶栓后转运PCI的患者作为溶栓组,共计例数34例。
溶栓组中,男、女例数占比20/14;年龄25~70岁,平均(42.31±2.14)岁。
把行直接转运PCI的患者作为直接组,共计例数34例。
直接组中,男、女例数占比21/13;年龄25~70岁,平均(42.29±2.12)岁。
经验交流108急诊PCI与溶栓后PCI治疗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温训勇,陈传云,蒙定程 (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海南万宁 571500)摘要:目的 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后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
对照组采取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取溶栓后PCI治疗。
比较两组心室重构情况、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水平均升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均下降,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6.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
结论 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PCI与溶栓后PCI对心室重构的治疗效果相差较小,但溶栓后PCI在改善左心室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更好,且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溶栓后PCI;STEMI;疗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血供迅速减少,心肌出现长时间严重的缺血缺氧所致,具有发病骤然、并发症严重、病情凶险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临床上通常认为,一旦患者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表示冠脉发生了完全闭塞[1~2]。
针对此类患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血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临床又可分为直接PCI与溶栓后PCI[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与择期PCI治疗的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溶栓与择期PCI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2例,将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36例。
两组都实行溶栓治疗,实验组同时加用择期PCI疗法,综合分析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各组治疗后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56%,明显比对照组的22.22%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于溶栓治疗后积极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施以择期PCI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择期PcI;疗效现阶段,静脉溶栓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1],而早期溶栓治疗则有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有报道称,溶栓治疗的条件比较有限,且部分患者在溶栓成功后梗死复发的风险依旧较高[2]。
对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溶栓联合择期PcI治疗方案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2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之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35岁-72岁,平均年龄(53.64±7.15)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36岁-72岁,平均年龄(53.91±7.42)岁。
所有患者都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有完整的病历资料。
比较各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3](1)周围血管病变者。
瑞替普酶溶栓后转运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出血风险。
方法选择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瑞替普酶组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由其他海岛医院经瑞替普酶溶栓后转运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28例患者,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未溶栓转运行急诊PCI的26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1月通过心脏彩超检测各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结果瑞替普酶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2.14%)显著高于对照组(11.54%,),瑞替普酶组的LVEF 值高于对照组,而LVEDD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21.43%)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組(19.23%)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后早期PCI能有效开通血管,减少转运途中时间延误造成心肌损伤及心梗后并发症,且出血风险小,适用于交通不便地区及首次医疗接触(FMC)至PCI治疗时间大于120分钟的医院。
标签: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溶栓;转运PCI;疗效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内科的急重症。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以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主的早期再灌注治疗。
但海岛地区,因地理、交通特殊,广泛开展急诊介入非常困难,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能使患者早期获益,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
本文主要针对其他海岛地区医院经瑞替普酶溶栓后转运行急诊PCI与之前未进行溶栓后直接转运行急诊PCI 的病例进行对比观察,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由其他海岛医院转运的经瑞替普酶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未(1)胸痛持续≥30min,溶栓而直接转运至本院行急诊PCI的26例患者。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72-0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中断或急剧减少,以致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细胞缺血、引起该供应区域的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
其发病急,病死率高,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咽部放射;持续时间较长,多在30分钟以上,有时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并随有大汗、恐惧、烦躁不安、濒死感、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也可能有血压下降、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心电图呈进行性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常增高。
根据其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可将其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目的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实现心肌的缺血再灌注,缩小坏死心肌的范围,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提高生存率。
因其有严格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目前只适用于发病在12小时以内到达医院并没有溶栓禁忌症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
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收住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并行溶栓治疗的患者20例,通过总结与思考,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8岁,其电急性广泛前壁梗死6例,前间壁心梗4例,下壁梗死8例,后侧壁心梗2例。
1.2 治疗方法1.2.1 溶栓适应症①心电图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 mv,肢体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h,患者年龄<75岁。
次全量溶栓后PCI治疗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护理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早期、完全的再灌注。
次全量溶栓+急诊PCI是应用相当于全量溶栓药物的2/3量进行静脉溶栓+急诊PCI,次全量溶栓预处理后行PCI与直接PCI相比同等安全而且可能改善PCI后的心肌再灌注。
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是血管开通成功的基础,尤其是准确的次全量溶栓、充分的术前准备,细心、耐心、周密、娴熟的术后护理技术,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血管开通律,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次全量溶栓PCI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33-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所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
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是重要的致死原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早期、完全的再灌注。
目前急诊开通冠脉血管的方法主要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次全量溶栓+急诊PCI是应用相当于全量溶栓药物的2/3量进行静脉溶栓+急诊PCI,其可以使溶栓效果较半量溶栓+急诊PCI加强而出血风险相对于全量溶栓+急诊PCI明显减小。
有研究表明,次全量溶栓预处理后行PCI与直接PCI相比同等安全而且可能改善PCI后的心肌再灌注[2]我科自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了4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了次全量溶栓后PCI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心内科2010年06月至2012年06月经临床确诊为初发的STEMI患者48例,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如下:①缺血性胸痛≥30min,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未能缓解;②心电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且有动态心电图演变;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或肌钙蛋白T(cTnT)升高≥2倍;④无介入治疗和抗凝、抗血小板禁忌证;⑤无静脉溶栓禁忌证。
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38 例溶栓后早期转运 PCI 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为急诊造影加支架植入术(PCI),此手段优于常规溶栓治疗,但直接 PCI 要求在首次医疗接触 120 分钟内开通血管,做为基层医院不具备直接 PCI 条件,且我区大部分基层医院很难在 120 分钟内转运至具备 PCI 中心开通血管。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120 分钟内不能通过 PCI 开通血管的患者,发病在 3-12 小时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溶栓剂(尿激酶)治疗,溶栓后早期 2 小时内转运至具备PCI 中心的医院进行冠脉造影及PCI 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38 例 STEMI 患者服用 ASP、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和静脉肝素后接受尿激酶 150 万单位+0.9%氯化钠100ml,半小时内滴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对闭塞血管有固定性狭窄大于80%行支架植入术,和同期进行的 58 例 STEMI 直接行冠脉造影及PCI的患者进行对比。
观察分析的终点包括,直接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溶栓治疗后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 2 周内两组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溶栓后冠脉造影示血管开通率68%(49%TIMI 血流 II 级,19%TIMI 血流 III 级),直接冠脉造影组为 48%(30%TIMI 血流 II 级,18%TIMI 血流 III 级),(P<0.001),两组血流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68%和 48%。
2 周内左室功能 EF 值溶栓后行冠脉造影及PCI组优于直接造影及PCI 组(73.4%和52%,P<0.05),两组2-4周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出血,脑卒中,再闭塞和死亡)无显著差异。
2-4 周病死率,溶栓治疗后造影及PCI 组 0%,直接造影及PCI 组 0%。
结论.溶栓后造影及PCI 组和直接造影及PCI组相比,早期开通率高,住院期间左室功能恢复良好,溶栓后2小时内行冠脉造影及PCI 不增加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 PCI治疗中导管室护理配合体会摘要:目的:将护理配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影响作为探究方向,分析护理改善措施。
方法: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截选收治的100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所选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08~2020.03中,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将常规护理干预为主,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
为进一步的得到用于分析的数据,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等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将不同护理方案影响进行对比,以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分析护理改善情况,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
结论:在施加针对性护理护理后,通过更为有效的护理手段,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恢复效果。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导管室护理配合体会一旦患者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症,就会导致管腔狭窄的发生,使患者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血栓等情况为主,患者的病情在爆发后,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救治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的情况,使患者面对死亡的威胁。
对患者进行救治的主要手段为急诊PCI,这种治疗方式的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很容易发生意外,这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大,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身体以及心理都采取一定的干预,提高护理效果,而针对性护理法,更明确的划分整个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为妥善的护理帮助。
因此本文将针对性护理法作为主要分析内容,对针对性护理法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将就诊时间在2017.08~2020.03月间的100例患者作为护理对策分析对象,这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基线数据不具有差异性,观察组数据表述: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人,病患年岁在【46.28岁~73.19岁】之间。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评价溶栓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共计收治6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本组患者按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
结果:观察组栓塞血管再通的患者占84.8%明显高于对照组25.0%(P<0.05)。
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能获得理想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提倡和规范。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33-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血小板激活,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早期溶栓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使心肌再灌注恢复,可能发生坏死的心肌得以挽救,阻止梗死面积扩大,实现对心室功能的良好维护,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笔者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计收治的6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统治疗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本次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共计收治的6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例分组以临床治疗方法为依据。
观察组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1.7±2.3)岁;心电图检查提示12例前壁改变,7例下壁改变,1例正后壁改变,4例高侧壁改变,3例右室改变,6例复合壁改变。
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0.4±1.9)岁;心电图检查提示10例前壁改变,6例下壁改变,3例正后壁改变,3例高侧壁改变,5例右室改变,5例复合壁改变,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
方法:分析总结汉中市城固县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205名溶栓患者的护理体会。
结果:经护理后,205例患者中达到再通临床标准的患者为115例,再通率达到56.3%。
结论:溶栓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及时性、紧迫性、操作的熟练程度、细致的病情观察等为溶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标签:心肌梗死;溶栓;护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
其治疗方法之一为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及时性、紧迫性、操作的熟练程度、细致的病情观察等为溶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将汉中市城固县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205名溶栓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城固县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20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63岁,均按常规进行溶栓前各项检查,均采用尿激酶100~150万单位溶栓治疗。
2.护理内容及体会2.1溶栓前护理由于急性心梗患者常有剧烈胸痛、极度乏力、濒死感及恐惧,患者多数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安慰。
耐心倾听患者对病情及内心感受的表述,向患者简单、形象地讲解即将进行溶栓等治疗的过程及目的,给予心理支持。
向患者讲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定会转危为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除遵医嘱立即予以镇静止痛药物外,应有专人陪护,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向患者解释此措施的重要性),以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护理人员一切行为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12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再通率、并发症、死亡率。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6小时内再通率、总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而言,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减少病死率,是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措施。
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急性心肌梗塞(AMI)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2]。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有效方法是在发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3]。
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4]。
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经心电图显示,可见ST段抬高超过1mv,或者出现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排除溶栓禁忌症患者。
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5±5.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0±5.5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PCI治疗体会
作者:李芝应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12期
【摘要】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PCI治疗体会。
方法收取我院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收取时间2014年5月20日~2016年5月11日,并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等待转运PCI治疗,观察组实施溶栓后转运PCI治疗。
结果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运重建成功率90.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PCI;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而引起的,为临床多发的危急重症,易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其病死率高。
持久、充分、快速、及时的开通闭塞血管为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关键。
而在心肌再灌注指南中具有诸多建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地经济和医疗条件的差异,导致其治疗方式大不相同[1-2]因此我院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PCI治疗体会进行研究,探讨等待转运PCI以及溶栓后转运PCI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见本研究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取我院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收取时间在2014年5月20日~2016年5月11日。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所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40~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58±1.2)岁,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5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0~72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58±1.5)岁,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
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资料无显著差异,能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等待转运PCI。
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后转运PCI。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血运重建成功率进行对比。
将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再灌注时间、确诊直至球囊开通时间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均采用SPSS21.0软件,将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实施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2 结果
2.1 对比血运重建成功率
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运重建成功率90.00%高于对照组(P
2.2 对比各项指标
观察组患者再灌注时间(4.21±0.15)h、确诊直至球囊开通时间(5.01±1.02)h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研究结果表明,急诊PCI为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的方式,能使患者IRA完全、持久再通,相关动脉TIMI血流达到90%以上,从而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和近期预后,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但是由于设备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需转院后才能使急诊PCI完成,这就意味着需要较长时间等待PCI。
研究资料显示,急诊PCI进门直至球囊扩张时间每延误10 min获益就减少1%,延长60 min,患者病死率和溶栓相当,大于62 min,其PIC获益不及溶栓。
而单纯进行急诊PCI,易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选择理想的治疗策略,特别是指基层医院中是两难的选择。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实施溶栓治疗能使IRA开通时间减少,而溶栓后转运PCI患者在各个方面均优于等待转运PCI患者,其与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肌缺血时间缩短、血栓栓子减少密切相关,其能使患者较快恢复血流灌注,利于人体心肌保
护。
溶栓后转运PCI与急诊PCI大不相同,而在基层医院中,等待转运PCI易导致患者丧失最佳再灌注时间窗,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溶栓后转运PCI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首先治疗方式。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运重建成功率90.00%、再灌注时间、确诊直至球囊开通时间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通过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后转运PCI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文忠,郭晓平,张奕.等.溶栓后转运与等待转运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13,28(1):63-64.
[2] 肖志超,邹克勇,蔡绍乾.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3):147-148.
本文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