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WLL无线接入系统培训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437.50 KB
- 文档页数:51
wifi官方培训教材WIFI 培训1 什么是wifi,1999年9月,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批准了IEEE 802.11b规范,这个规范也称为Wi-Fi。
IEEE 802.11b定义了用于在共享的无线局域网(WLAN)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
在物理层,IEEE 802.11b采用2.45 GHz的无线频率,最大的位速率达11 Mbps,使用直接序列扩频(DSSS)传输技术。
在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802.11b使用“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CSMA/CA)”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
需要传输帧的无线工作站首先侦,听无线媒体,以确定当前是否有另一个工作站正在传输(属于CSMA/CA的载波侦听的范畴)。
如果媒体正在使用中,该无线工作站将计算一个随机的补偿延时。
只有在随机补偿延时过期后,该无线工作站才会再次侦听是否有其他正在执行传输的工作站。
通过引入补偿延时,等待传输的多个工作站最终不会尝试在同一时刻进行传输(属于CSMA/CA的冲突避免范畴)。
除了802.11b,802.11又扩充了其他的标准• 802.11, 1997年,最原始的WLAN标准•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标准•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标准•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 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S) 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nteroperability)• 802.11g,2003年,物理层补充标准• 802.11h,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 和室外(outdoor) 信道(5GHz频段)• 802.11i,安全和鉴权(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补充• 802.11n,导入多重输入输出 (MIMO) 技术,基本上是802.11a的延伸版其中最主要的三类就是802.11a\b\g,他们是物理层上的划分。
(培训体系)中兴接入网培训ZXA10光纤接入网系统培训教材第一章通信基础知识1.1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一般来说,数字信号必须满足在时间和信号幅值上是离散的,相反模拟信号在幅值上是连续的。
图1.1-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波形示意图1.2 数字化模型图1.2-1是一个数字通信系统方框图.图1.2-1 PCM数字通信系统方框图模拟信号要变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一般必须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三个处理过程。
脉冲编码调制(PCM)也是如此。
取样(Sampling)是将时间和幅度都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成时间离散的幅度连续的另一种模拟信号,这种模拟信号也称为脉冲幅度调制(PAM)信号。
为了使取样后的PAM 信号能在接收端完全无失真地恢复为原始信号,取样周期应该满足奈奎斯特定理。
量化(Quantization)是将幅度连续的样值进行幅度的离散化(又叫分层),使幅度连续的模拟PAM信号的变换成为多进制的数字信号。
由于通常的数字通信系统和计算机中都采用二进制信号,所以对多进制的数字信号再进行二进制编码,使之最终成为二进制数字信号。
1.2.1 取样---时间上的离散化图1.2-2是取样脉冲序列P(t)对模拟信号S(t)进行采样、量化的原理框图及有关部分波形。
图1-2.2 模拟信号的抽样、量化、编码要从取样后的信号无失真地恢复出原始信号S(t),必须使取样频率f s满足如下奈奎斯特定理。
奈奎斯特定理:一个频带受限于BHz的信号S(t)可以唯一地用周期为1/f s 的样值系列确定,只要f s≥2B即可。
也就是说,一个信号的取样值完全无失真地恢复原信号,抽样频率必须满足下列条件:f s≥2B(Hz)或者T S≤1/2B(秒)这里f s也称为奈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Ts称为Nyquist时间间隔。
在电话通信中,话音频带为300-3400Hz,实际上取样频率f s取为8000Hz2B=2 3400Hz=6800Hz。
中国电信WiFi代维培训课件四:WiFi维护指标中国电信WiFi代维培训课件四:WiFi维护指标江苏电信WiFi代维培训课件四:WiFi维护指标中国电信江苏公司2011年10月用戶至上用心服务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oremost有效热点定义采样点达标要求边缘场强大于-65dBm?下载速率500KB/s移动没有信号时达到-70dBm;或者移动有信号时,下载速率为移动的2倍。
每个热点至少采集10个采样点,9个以上采样点达标的,该热点达标,即为有效覆盖热点。
AP可用率定义:AP可用率 = 可用次数 / 总次数?指标要求:大于95%数据采集:原始数据五分钟采集一次,次日凌晨统计指标时,15分钟计算一次(15分钟内三次原始采集只要有一次通则算可用)胖AP通过ping设备的IP地址;瘦AP通过OID采集AC下挂AP的在线状态。
AP障碍修复及时率定义:故障恢复及时率 = 及时恢复告警数/总告警数指标要求: A类AP障碍修复及时率≥90% ?及时恢复告警数定义:A类AP告警时间从产生到自动恢复的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告警数。
恢复时间统计中不包含5:00PM - 8:30AM时间范围AP重复障碍率定义:重复障碍率=考核周内发生不通故障4次及以上的AP数/总障碍AP数指标要求:≤8%,7、8、9三个月不超过10%说明:每天发生多次不通告警只算一次不通告警,也就是说一周内如果出现4天及4天以上都发生不通告警算为重复告警客户认证成功率定义:认证成功率=认证成功话单/总的Radius话单原始话单中,is_auth_suc字段1认证成功,0为认证不成功指标要求:客户认证成功率96%话单关联成功率定义:话单关联成功率=网管能关联的话单数/总Radius话单数数据来源:目前取考核周内任意一天的数据做关联指标要求:AP话单关联成功率95%AP关联成功率定义:关联成功率 = (关联总次数-关联失败次数)/关联总次数集团要求:2011年2月关联成功率作为T0 值,2011年4月底在T0值的基础上提高5% ,且不低于70%。
无线通信设备系统培训方案1. 培训目标本培训旨在为参与者提供有关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帮助其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维护无线通信设备系统。
2. 培训内容2.1 理论知识讲解- 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基本原理- 无线信号的传播和干扰机制- 常见的无线通信协议和标准2.2 设备操作技能培训- 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功能介绍- 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软件配置和参数调整- 管理和维护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常见操作2.3 实践操作演练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参与者将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对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训方法3.1 理论讲解- 培训将以面授形式进行,由资深专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 讲解内容将通过PPT和多媒体展示进行展示。
3.2 设备操作演示和实践操作- 设备操作的演示将结合实际设备进行,以便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
- 参与者将参与实践操作的演练,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
3.3 答疑和讨论- 培训过程中将设立答疑和讨论环节,解答参与者的问题,加强交流和互动。
4. 培训时间安排本培训计划为期5天,每天培训时间为8小时。
5. 培训评估方式5.1 理论考核- 在培训结束后,将进行一次理论知识的考核。
- 考核内容将涵盖培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5.2 操作演练考核- 在实践操作演练结束后,将进行一次操作技能的考核。
- 考核内容将涵盖培训所讲授的设备操作技能。
6. 培训证书- 通过考核的参与者将获得由培训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
以上为《无线通信设备系统培训方案》的基本内容和安排,详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wlan培训资料(基础普及篇)WLAN<无线局域网)介绍<基础普及篇)无线局域网作为一种新的宽带数据网接入技术,使宽带数据网接入手段更加完善。
从未来发展看,WLAN将与传统的ADSL和LAN 接入方式一起在宽带数据网接入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铜缆、光纤和无线接入)。
上述三种接入方式与PON一起构成完整的网络,使“让网络无处不在、让沟通随心所欲”这个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变成了现实。
b5E2RGbCAP第一章 WLAN基础知识第一节 WLAN介绍在无线局域网的部署中,主要以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室外及热点覆盖为主,同时在特殊场合下辅以无线桥接于AP结合的方式覆盖,来完成无线局域网布局。
p1EanqFDPw1、WLAN的发展前景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和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WiFi 手机、PDA)的广泛使用,人们对无线IP接入的需求迅速增长,而WLAN网络因其应用灵活、安装简便、建设周期短以及不受地理应用环境限制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无线局域网也随着其技术的成熟而在接入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DXDiTa9E3d2、WLAN技术发展演进⑴、802.11x演进⑵、带宽更宽:802.11b速率达到11Mbps,802.11a/g速率达到54Mbps,802.11r达到300Mbps,802.11n可达600Mbps<采用MIMO技术,09年9月份定稿)。
RTCrpUDGiT⑶、更广覆盖范围:从802.11a/g的100m到802.11n的500~1000m。
⑷、更强的障碍物穿透能力:可以使用于多堵墙壁的商务住宅、复杂房间结构的写字楼等环境中。
3、WLAN的定位⑴、WLAN 定位为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慢速移动和游牧状态宽带接入,目前AP多支持802.11b/802.11g。
5PCzVD7HxA⑵、弥补固定网络的移动性不足,移动网络的宽带性不足,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补充。
ZXWLL无线接入系统培训教材第一章无线本地环路概论1.1 无线接入网1.1.1 引言随着我国电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公用电信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电信业务快速增长。
然而,用户接入网设施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电信网的发展,逐渐成为普及电话通信的瓶颈。
用户接入网(又称用户本地环路)分为有线本地环路和无线本地环路。
有线本地环路存在着需要铺设电缆、线路维护、不能随意移动和在偏远或人烟稀少的地区使用不经济等缺点,无线本地环路弥补了上述不足,因而无线本地环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了重视。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公用电信网的建设极为不平衡。
城市集中了最先进的通信设施,而占人口80%以上的农村却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行政村至今未通电话,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村村通电话”是本世纪末我国电信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西部多为丘陵和山区、地域广阔而复杂、人口分散而稀疏。
若用传统的有线接入方式,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投资非常巨大,若采用无线接入方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1.2 无线接入系统的概念无线接入系统(也称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是指在本地交换机和用户终端之间,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方式将用户终端接入到本地交换机的设施。
标准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结构如图1.1.2-1所示。
从交换机到基站控制器间用数字传输系统相连,这些系统可以是光纤、微波或铜缆;基站控制器主要完成基站和PSTN之间的信令转换,完成对系统用户的识别、鉴权、网管和计费;基站通过无线接口提供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空中通路,完成基站与无线终端的接续、基站与基站控制器的接续以及无线信道的分配、信道监视等信道管理功能;用户单元通过空中协议与基站进行双向通信,并可通过标准Z接口与用户设备(例如电话机、传真机)相连。
1.1.3 无线接入系统的特点无线接入系统与有线接入系统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建设速度快无线接入系统的建设只需要安装基站和架设天线,用户终端设备的安装也比较简单,从而使得建设周期明显缩短。
而有线接入系统则需要挖沟埋缆或竖杆架线,建设周期相对较长。
用户申请装机可在三天内安装就绪,因而运营者可快速获得收益。
●扩容方便有线接入系统通常按照预期可能达到的用户容量进行设计、施工,当用户发展超过设计容量时,扩容工程量相当大。
而无线接入系统无需进行架线埋缆,扩容较为方便。
●造价低廉、维护费用低无线接入系统设备与铜缆和施工费相比要便宜,而且长期维护费用大为减少。
用户和运营者都可节省费用和投资。
●安装方便灵活无线接入系统的安装设备可与其他通讯设备共用机房;不需要特别定位和精确的规划,只要保证用户终端在覆盖区内就行;在有临时紧急需要的场合,可迅速投入使用;在不宜架线铺缆的地区,无线接入系统的优越性尤为突出。
●安全性好,抗灾能力强有线电缆容易发生故障或受到人为破坏。
无线系统对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并且易于及时恢复通信,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用户终端形式多样, 使用灵活用户可根据需要,可方便地选择单用户固定台、多用户固定台或车载台。
1.1.4 无线接入系统的应用无线接入系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人口稀疏的农村及边远地区●特殊地理环境无法铺设电缆的地区●应急通信的需要1.2 ZXWLL发展历史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研究了我国农村和专网的发展现状之后,为满足市场的需求,采用成熟的FDMA技术自行开发研制了ZXWLL无线接入通信系统。
1996年6月着手开发第一代150/450MHz(随路信令)跨段ZXWLL 系统,小批量投放市场;1998年5月在150/450MHz跨段ZXWLL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二代随路信令的450MHz同段ZXWLL系统;1998年6月又着手开发了共路信令的第三代450MHz同段ZXWLL系统,整机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至1999年5月,ZXWLL产品已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测试和鉴定,具备了在国际、国内市场进行生产、销售和组网等业务活动的全部资格证明。
复习思考题1. 无线接入的概念?2. 无线接入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二章ZXWLL系统工作原理2.1系统概述2.1.1系统结构ZXWLL无线接入系统采用模块结构,其容量可以方便地扩充,设计周期短,安装维护简单。
特别适合于地域广阔、用户密度小、电缆无法铺设及应急备份等场合,是解决“村村通电话”的最佳选择方案。
ZXWLL无线接入系统由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S)和用户单元组成。
其中基站包括控制层(包括PP板、DT板、无线用户板WSLC、电源板)、无线信道层(包括接收机、激励源、功放、信道电源)和天馈系统(收发天线、馈线、分路器、合路器、避雷器组成), 用户单元有车载台、单用户固定台(ZXW11)、多用户固定台(ZXW41)三种,系统结构如图2.1.1-1所示。
系统采取大区制多信道共用方式,多种组网形式:有线∕无线混合网、单区单基站、单区多基站、多区多基站。
单基站的服务半径为25公里以上,单基站的无线信道数可从4个增加到30个,用户数量可根据话务量设计值计算,一般每信道可带10~30个用户。
基站与基站控制器BSC的连接是通过2M??完成的, 无线用户板通过基站的DT板与BSC机连接, 完成基站与BSC之间话音与信令的传送。
用户终端与基站的信令采用MSK信令,基站与BSC之间是DTMF信令。
2.1.2系统特点1. 有线网中拥有无线用户,实现了通信方式的多元化,可形成一个完备的通信网络系统。
2. 系统通过BSC可以V5.2(NO.1、NO.7)方式接入PSTN。
基站与BSC之间采用的2M接口,短距离可用同轴线直接连接,长距离可用微波或光缆拉开几十公里连接。
3. 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
组网灵活,可有多种组网方式:有线∕无线混合网、单区单基站、单中心多基站(星型网)、多中心多基站(链型网、环型网)。
单模块基站控制器可带28个基站,多模块可带128个基站。
4. 系统采用450MHz频段,下行频率460.5~463.5MHz,上行频率450.5~453.5MHz。
该频段电波绕射能力强,适用于山区、丘陵和广大农村。
覆盖半径达20~50公里(覆盖距离与地形有关)。
5. 空中采用双向MSK数字信令,可靠性高。
6. 每个基站的无线信道数可根据需要按二的倍数进行配置。
推荐使用的信道标准配置为:4、6、8、12、16、24、30、32。
7. 大区制多信道共用方式。
8. 频分全双工通信方式。
9. 多址方式:FDMA;10.调制方式:FM(16KOF3E)。
2.1.3系统功能1、提供基本的语音业务。
2、提供600~4800bps的低速率数据传输业务。
3、提供G3类传真业务。
4、提供10种新业务: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出限制、闹钟服务等。
5、完善的计费功能:系统可满足用户需要的各种计费功能(无线用户做被叫时可计费)。
6、用户固定台具有反极性功能,可与计价器同时使用,实现自动计费。
7、语音提示:系统具有多种语音提示功能。
8、网管功能:可以对基站设备、用户单元进行远程监视、告警,实行无人值守。
9、固定台有标准9针通讯∕测试串口,维护和编程方便,终端具有自诊断功能。
10、对用户单元具有识别、鉴权功能。
11、基站及用户单元具有一定的防雷接地安全措施。
2.2基站控制器硬件基本原理2.2.1概述基站控制器(BSC)主要提供与基站、网络侧和O&M的接口,完成基站与PSTN 之间信令的转换,并支持公网交换机发出的拨号音、振铃音、忙音等信号音,实现有线和无线的接入、交换及控制、管理、计费和维护等功能,同时对基站(BS)进行实时远程监测。
BSC采用全分散控制结构,整个系统由各种外围模块及其互连网络组成,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模块处理机(MP),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通信处理机经中心模块与其他任何MP相互联系。
另外,在每个模块内部,还含有各种外围处理机(PP)。
采用以上分级控制结构,使系统构成方式和模块构成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组成用户需要的各种系统。
2.2.2基站控制器的硬件结构BSC系统由各种外围模块和互联网络组成。
互联网络包括交换网络模块SNM 和信息分配模块MDM,分别负责各个外围模块间的话路交换和各模块间的信息交换;外围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外围交换模块(PSM)、七号信令模块(CSM)、分组交换模块(PHM)、操作维护模块(OMM)等等。
其中外围交换模块又分为:用户中继模块(LTM)、中继接口模块(TRM)、远端用户模块(RLM)、用户接口模块(LIM)等。
各个模块独立承担一部分功能,相互间影响很小。
每个模块具有各自的处理机(MP),各个模块处理机在整个系统中处于同一级别,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部分功能。
其中完成模块间通信的消息分配模块(MDM)和完成话路交换的交换网络SNM组成互联网络;各个模块的模块处理机通过消息分配模块(MDM)进行通信,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呼叫、计费、维护等),完成消息的交换,使得各个模块能协调工作;交换网络模块完成各外围模块间语音信息的交换,完成话路的接续;外围模块能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部分功能的处理,如外围交换模块能独立地进行呼叫处理,当涉及其他模块时,可由MDM向有关模块发出请求协助的信息;整个系统的集中维护、集中计费、集中测量由中心模块的OMM实现。
模块的具体结构和功能详见《ZXJ10(A)数字程控交换机培训教材》或《ZXWLL 无线接入通信系统技术手册》。
2.2.3基站控制器的配置BSC分单模块、多模块两种配置。
单模块配置即为外围交换模块独立成局,多模块配置则由多种模块组成。
当BSC为单模块时,最多可带28个基站,信道数为840个;当BSC为多模块配置时,最多可带基站数为128个,信道数达3840个。
无线用户单元对应于BSC的远端用户单元,因此BSC的配置除了无线用户框外,其它配置与ZXJ10机的配置相同。
2.3基站控制器软件2.3.1概述BSC软件分布在BSC的所有微处理器中。
它们分为驻留在MP上的交换软件、驻留在通信处理机MPPP和MPMP上的通信软件、驻留在各个功能单元上的驱动软件、驻留在操作维护台的维护软件等。
BSC系统软件采用了分层虚拟机、结构化、模块化设计技术。
使得程序编写人员在编写上层的高级软件时,不需要了解低级功能的具体执行情况。
同时在改变硬件或底层程序时,也不必改变相应的上层软件,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
2.3.2软件系统总体结构SC的软件总体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系统层次化,模块化,即整个软件系统由若干个分层的软件平台组成,而每个软件平台由一个或多个子系统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