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_散文家谈散文_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散文家谈散文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散文家的教学观点,引导学生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真情实感为特征的文学体裁,强调个性化和抒情性。
2. 散文的魅力:散文具有广泛的题材、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3. 散文家的教学观点:分析几位知名散文家的教学理念,总结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4. 散文阅读与写作实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提升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优美的散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通过PPT展示散文的定义、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深刻理解散文的本质。
3. 分析散文家的教学观点:介绍几位知名散文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 散文阅读与写作实践:组织学生阅读优秀散文作品,讨论其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特点和魅力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家教学观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散文阅读和写作实践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优秀散文作品选集。
2. 散文家教学观点的相关资料。
3. PPT制作。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魅力和散文家的教学观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和写作实践。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优秀散文作品,分析其写作特点,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结合散文家的教学观点,修改自己的散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十、板书设计:1. 散文的特点和魅力2. 散文家的教学观点3. 散文阅读与写作实践六、散文家谈散文教学教案七、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散文特点和魅力的认识,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散文家的教学观点,使学生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安排
1、布置任务明确任务
2、简介作家作品了解作家作品、补充
3、组织讨论比较阅读
4、指导确立专题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5、提供帮助提出疑难
6、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课内1课外3
7、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1
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晓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晓雪的某类作品的风格初探;
(3)文学作品中的白鹭;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九年级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散文家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技巧。
3、通过阅读和分析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评论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散文家的观点和见解,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
(2)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散文家的论述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介绍散文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散文家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散文的魅力,提高阅读能力。
4、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散文写作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美的散文片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提问学生对散文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特点和魅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散文家谈散文。
2、知识讲解(1)介绍散文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散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讲解散文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他们的作品和观点做好铺垫。
3、作品阅读(1)让学生阅读散文家的作品,如冰心的《谈生命》、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共同解决疑问。
4、观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散文家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如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等。
(2)让学生思考散文家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这些观点和情感的,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把握《关于散文<白鹭>》观点态度,理解其写作特点,学写简短的评论。
◆过程与方法1、学习鉴赏咏物散文,通过揣摩语言体物,悟情,欣赏作者的情趣之妙。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独到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重难点:1、欣赏《白鹭》,体物、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力求形成独特的感受。
2、了解评论文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在比较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表达独到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散文家谈散文》之白鹭)一、课文导入白鹭有三大美誉:①白衣少女——白鹭属于珍稀鸟类。
它们体态苗条,颈部细而弯曲,嘴尖而长,一身雪白,飞行时姿态优美,被誉为“白衣少女”。
②天使猎人——白鹭爱吃鱼虾昆虫,在树木草丛中建巢,在浅滩,小溪等浅水处觅食。
它修长的双腿立于浅水中,显得漫不经心,可一旦发现食物,便迅速地用喙攻击,是个机敏的猎人。
③模范夫妻——白鹭夫妻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一雌一雄,终身相伴,在孵化期间,白鹭爸爸主动负责妈妈的食物,有时候,爸爸甚至还会亲自孵上一阵。
白鹭孩子破壳而出后,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地喂养它,教导它,直到孩子独立觅食为止。
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
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改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创立了著名的《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
郭沫若早期的诗文,感情炽热,语言激昂,而以后的作品则较多的是清新、俊逸。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第1 课时九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吴保兰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鉴赏知识自学质疑1、自由阅读课文,简介晓雪及郭沫若。
晓雪: 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
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冷峻.()隽.()永绮.丽()睿.智()蓑.毛()鸟喙.()铿锵..()黛.()嗜.好()镶嵌..()..()寥廓教学流程一、交流展示二、互动探究1、朗读《白鹭》一文,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4、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2、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3、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教材分析: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鉴赏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谈了散文的大体特点,罗列了各个大家的散文风格,然后说到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最后着重赏析《白鹭》。
赏析《白鹭》作者使用了这些的方法:总体概括课文内容、适当摘抄呈现课文内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论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思路方法新课标第一网教学设想: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
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
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学习散文的一堂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的理解与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一位散文家的观点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散文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形式;-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阅读并分析一篇散文作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欣赏与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 教师引入:通过一段引言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散文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习动力。
- 教师简要介绍散文的概念、特点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基本认识。
2. 导入与知识讲解- 展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教师注重展示散文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独立思考。
- 辅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描写、细节刻画、修辞手法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中运用到的技巧。
3. 学生互动与合作-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篇自选散文作品进行讨论和分享,分享各小组的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4. 写作实践-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或主题,进行一次短篇散文创作,学生可以借鉴前期学习的散文技巧与句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与完善。
5. 教师总结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建议,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 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醒学生多读散文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材。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散文创作的成果来评价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的文笔、叙述技巧和表达能力。
13 散文家谈散文课题13 散文家谈散文课型新授课时 1 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教学目标重点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难点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一、导入课文1.请一学生读那一日,我借了轮椅,推你到医院大楼外的湖边,秋阳绵绵密密地散装,轮转空空,偶尔绞尽砖岸的莽草。
我感觉到你的瘦骨宛若长河落日,我的浮思如大漠孤烟。
当我们面湖静坐,即将忘却此生安在,突然,遥远的湖岸跃出一行白鹭,抟扶摇直上掠湖而去,不复可寻。
湖水仍在,如沉船后,静静的海面,没有什么风,天边有云朵堆聚着。
你在纸上问我:“几只?”我答:“十二只。
”你平安地颔首。
也许,不再有什么诘屈聱牙的经卷难得了你我。
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试图以小说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简媜《四月裂帛》2.白鹭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3.揭示本科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二、整体感知读《白鹭》1.画出表现白鹭独特之美的词句。
用这样的句式表达:白鹭之美,美在()。
2.散文用哪几幅画面表现了白鹭之美?请概括。
()图3.探讨:文章既然是写白鹭,为什么又写到白鹤、朱鹭、苍鹭?反衬白鹭被人忘却的美。
三、写法探讨请学生读,由此导入课文请学生简要说说阅读感受美在精巧,美在适宜,美在素雅,美在悠然,白鹭外形图清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1.文章是如何表现“白鹭”之美的?作者为什么要将白鹭写得这么美?妙用比喻巧用比较勾勒和大写意白鹭身上承载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白鹭》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中学生语文散文家谈散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通过学习散文家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散文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及写作风格3. 散文的写作技巧及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定义、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散文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分析散文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4.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创作散文。
5. 讲评学生的作品,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3. 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发挥。
六、教学内容1. 散文的类型及其特点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2. 散文的语言特色细腻生动含蓄幽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分析并欣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散文的语言特色。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散文的主题。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名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特点。
讨论散文的语言魅力。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及其区别。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散文的语言特色应用于写作。
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写作经验。
4. 写作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创作具有不同特点的散文。
强调写作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散文类型及其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语言表达和创新性。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由一篇散文和一篇评论构成,评论已经对文章的一些特色做了评价,那幺在教授文章时就应当考虑侧重什幺内容,如何同评论呼应而不重复,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评论家的用意,使他们能够掌握评论文章的方法。
评论文字着重强调了文章清丽含蓄的特点,在文章表现为描绘白鹭时多用写意的手法,文字还强调了郭沫若独特的感觉与视角,那幺在讲解文章也应当指出郭沫若在选材时的匠心所在。
评论文字中谈自己的感觉主要引用了两段文字,既表现了前面所谈的文章特点,也让自己的感觉显得意蕴深长,这一点需要强调。
姚鼐的文字对于学生比较艰深,需要经过教师的再创造,学生才容易理解。
教学时最好采取边导边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主要特点,由此让学生能够自主掌握评论文字的要点,进而自己能写出评论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体会《白鹭》一文的意境美。
2、分析散文美感的含义及来源。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反思《散文家谈散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白鹭》,了解白鹭的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中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2、阅读《关于散文白鹭》,了解选择角度评析文章。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独到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的鉴赏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是什么?二、整体感知《白鹭》1、听朗读录音,感受白鹭的美。
2、提问:作者通过哪几幅画面的描绘来表现白鹭的美的?3、讨论分析^p :每一幅画面美在哪里,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白鹭形象图:一切都很适宜、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美(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白鹭钓鱼图:白鹭带给清水田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白鹭瞭望图:闲适安然之美(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静中有动)白鹭飞行图:给平淡、枯燥的乡居生活带来清澄的美。
(动中有静)三、理解探究1、思考: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这样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白鹭自然之美的无比喜爱、赞美之情。
2、白鹭在南方是很常见的一种鸟,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称赞他的自然之美呢?明确: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物以稀为贵”,以为常见的并不美。
其实不然,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这被人忘却的美,正是作者刻意要挖掘的。
告诉我们大家,在生活中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自然美。
(深远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