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2课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了解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高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体会纳谏与用贤及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的措施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阔的胸襟;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相关史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3.学习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的难点是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阅读有关唐太宗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
通过主动参与对唐太宗评价的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讨论、问题探究、分析材料、情境再现及总结归纳等方法,掌握唐太宗的主要政治活动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1.本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通过分析引言内容来导入新课。
2.通过讲述《隋唐演义》等小说、《贞观之治》等电视剧的一些情节,展现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烘托课堂气氛。
抓住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注重民族团结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可以适当补充李世民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对君、国、民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等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探讨唐太宗的历史作用时,结合纳谏、用贤、促进民族团结等史实,分别说明各自的作用,再从总体上予以概括。
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
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①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②”,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玄奘大师——中印佛教之光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十二岁时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
可是玄奘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
玄奘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
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
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
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
”从早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
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
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
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国人在印度的最高光荣。
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因而有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的事。
以后玄奘在印度又周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月返抵长安。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太原东南的晋阳起兵,终于推翻了隋朝;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因此,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然进行。
(2)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唐太宗对朝鲜和日本的政策
1.贞观二年……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傅,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四方儒生负书而至,盖以千数。
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学。
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2.明年,遣子文王及弟伊赞子春秋来朝,拜文王左武卫将军,春秋特进。
因请改章服,从中国制,内出珍服赐之。
又诣国学观释奠、讲论,帝赐所制《晋书》。
辞归,敕三品以上郊饯。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二十《东夷传·新罗》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素材:1、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他们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做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戴胄那么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2、魏征有句名言:“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
〞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
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有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确实是发自内心。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
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
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
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
〞唐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表达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
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
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登基。
[误区警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深化认知]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拨]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度和宽容。
五、晚年的反省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知识点拨]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主题一“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史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
——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史料三(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范祖禹《唐鉴》史料四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
(2)据史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及其理由。
(3)史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结合史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4)据史料四,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表明唐太宗具有怎样的素质?答案(1) “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
“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2)标准:德才并重。
理由:有才无德的官员必然殃民。
(3)有道理。
唐太宗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
【史论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言论节选史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
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
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史论总结】唐太宗的历史贡献(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崇尚佛教,敕封活佛”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排除含④的选项。
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谏官②完善内阁制③以御史治吏④慎用刑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
C项符合题意。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
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含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其目的是( )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答案 B解析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
5.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答案 B解析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
6.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
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
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
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纳;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中概括。
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三句话中归纳其成功的做法;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概括其影响。
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基础巩固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 C解析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实行宽刑薄税的政策,爱惜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目的。
唐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注重用人,善于纳谏B.保证农民拥有土地和劳动时间C.轻徭薄赋,注重生产D.“存百姓”,变革赋税制度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