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国才女们的艺术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民国十大才女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1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
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
章诒和曾撰文评价她:“她是我小时候崇拜的美丽女性。
只要父亲说上一句:今天史大姐要来。
我听了,顿时就血液沸腾,兴奋不已。
”[1]2盛爱颐(1900年——1983年)盛爱颐(1900年——1983年[2]),江苏常州人。
她以“盛七”闻名上海滩[2],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
盛爱颐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2]。
盛爱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2]。
3吴健雄(1912年——1997年)江苏苏州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
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4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是和任鸿隽、胡适一代的民国黄金十年的大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管自己学的是文史法还是理工医农,首先都是社会评论家,随时对社会问题仗义执言,发飙问难。
5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人,作家、文艺批判家。
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
”“实际上,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民国最具浪漫性情的才女陆小曼民国时期,有一位才女琳琅满目,她的名字叫陆小曼。
她是一位有着极其浪漫性情的人,她的诗篇和文学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她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位慈善家、教育家,她用她的才能和心灵思想激励世人,成为了民国时期最具有浪漫性情的人物之一。
陆小曼原名陆子玉,1912年生于四川南充,她的祖父是清朝时期的光绪皇帝的书法家。
她有着儒雅的气质,学识渊博,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
成长过程中,陆小曼受到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父亲的启迪和引导,她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1930年,陆小曼进入了上海大学,开始了她的学术生涯。
她热爱文学,对爱情和生命充满了无尽的热情。
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时代精神。
她曾经用诗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她的诗词流畅动人、震撼人心。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山歌唱晚》和《江南春色》,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爱情、生命和自然美的热爱和敬仰。
陆小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她也是一位慈善家、教育家。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她曾经积极参与抗战及救死扶伤。
1947年,她发起了“青宁书院”计划,旨在通过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他们走向人生成功之路,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还积极参与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贡献社会、回报国家为己任,成为了一位备受爱戴的慈善家和教育家。
除了文学和慈善事业之外,陆小曼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特长——她精通西洋舞蹈。
1950年代,她经常参加各种晚会和演出,以自己的精湛舞技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她的舞姿婀娜多姿、轻盈高雅、显得非常自然,这为她的形象增添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陆小曼的人生也并不完美。
她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她与国民党有关系,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青年工作岗位。
她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压力,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积极地寻求各种可能的出路,同时把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用于其他领域,终于度过了非常难熬的岁月。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民国时期的画坛上有三位绝色才女,风流才女陆小曼,娟秀清丽的吴青霞,高贵优雅的周炼霞。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又都是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活跃在海上画坛。
今天,三位昔日美女画家的书画作品仍旧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她们的才华与风姿时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下面我们就欣赏下三位才女的佳作。
(本文转自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组图:民国三大美女画家的艺术作品欣赏》)风流才女陆小曼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
世所传扬的才女,以与民国诗人徐志摩结合而被世人广泛认知。
陆小曼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除此之外她还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陆小曼作品欣赏:“龙城女史”吴青霞吴青霞(1910--2008),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
江苏常州人。
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
1934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
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
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
出版有《吴青霞画集》。
吴青霞作品欣赏:“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2000),著名国画家,擅长仕女人物和花鸟,工诗词,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之一。
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
周炼霞作品欣赏:。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导语:“海派三美”周炼霞、陆小曼与吴青霞。
这三位美女画家,在当时上海画坛那是名门才女。
风姿绰约,艺压群芳。
周炼霞高贵优雅,陆小曼蕴藉风流,吴青霞娟秀清丽。
“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号螺川,室名螺川诗屋,忏红轩。
她自幼才情绝佳,姿容艳丽。
14岁随郑凝德学画,17岁师从晚清四大词家之一朱古微学词。
周炼霞是海派著名女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和词人。
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螺川韵语》等。
周炼霞是和陆小曼是同样性格的人,年轻漂亮,才艺双绝,且为人热情坦荡,不拘小节。
在豪门显贵,书画名流中交际往来游刃有余。
惹得各方名士,争先追捧。
周炼霞20岁便已风华绝代于上海滩。
并有“炼师娘”之艳称,每天媒体小报亦趋之若鹜,争相报道其交际中的艳闻轶事,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她均一笑置之。
以记录民国掌故著称的郑逸梅先生,就是一见到周炼霞便惊为天人,举措失当,乱了方寸。
称赞周炼霞体态清丽宛转,似流风回雪,真乃女画家中第一美人。
周炼霞诗词才情绝高,所作诗词清新脱俗,依韵宛转,诗词中既有闺中帘垂低幕之低唱,“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
”亦有“酒暖千秋岁,帘卷东风第一枝,花与人同醉。
”等须眉之气,其诗词中佳句如“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常为友人圈中交口传唱,众人皆慕其才。
诗坛名宿冒鹤亭,德高望重对周炼霞垂爱有加,对其诗词佳句更是在众人面前推崇备至,屡屡赞不绝口。
许效庳乃诗界狂人,常以白眼视人,不入眼者多之。
唯与周炼霞相见甚欢,诗词歌赋谈吐甚是投机。
并称:“画苑中人,论诗词,周炼霞第一,愧杀须眉。
”更有人赞赏她的词:“咳吐珠玉,可以乱漱玉之真言,所作之词,高妙绝哉,可以和李清照媲美。
故人送雅号'金闺国士’。
”周炼霞才思敏捷,与友人唱酬,佳句常随口而出,博得众人喝彩连连叹服不已。
一次裱画大师刘定之做寿,绘像征题。
众人皆推名宿冒鹤亭执笔题之,然他觉的装裱匠人所持技艺,难以用典,为此犹豫不决。
民国十大才女书法,各有韵味作者:来源:《畅谈》2015年第16期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当然,才女们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而书法,可让女子静雅嫣然,沉静内敛。
且与年龄无关,与岁月无染。
习练书法,使得女子在纤纤素毫幽幽墨香的潜移默化下,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朴素,令浮躁为安静平和。
萧娴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
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
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
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
冯文风民国时期的书画界,奇女子甚多,豪迈干练者,当数冯文风。
冯文凤,1902年生,名鹥,广东鹤山人。
父亲是岭南书法名家冯师韩,由于精于隶书,与邓尔雅有“邓篆冯隶”之称。
冯文凤幼承家学,13岁能对客挥毫,后经苦练,工篆、隶、真、行书风道劲古朴,最擅长的是隶书。
除了中国书画,冯文凤还懂油画、摄影、雕塑、音乐、骑术、游泳,可谓多才多艺。
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油画。
也喜养名犬名猫。
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啊。
厉国香厉国香(1914—2003),名瑞兰,字墨华,号国香,以号行。
1932年被送到县立女中读书,开始自习书画,先后师从张大干、赵叔孺、顾坤伯、李健、李肖白、唐云、陈秋草等名家学习诗书。
1938年厉国香迁居上海,研习诗文书画几十载,擅长楷行隶,兼工山水花卉,翎毛俱妙,被誉为中国当代女书画家中之怪杰,她的传记被收入《美术年鉴》、《书画名人辞典》、《名人传记》。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55(责任编辑 张毓春)课 间 2014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
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 《大公报》 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主要作品收入了 《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 等。
萧红 (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 《跋涉》 。
1934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唤》《桥》《牛车上》,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代表作为 《生死场》 和 《呼兰河传》。
石评梅 (1902年—1928年),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省平定县人。
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石评梅在 《晨报 (副刊)》 上连载长篇游记 《模糊的余影》,1924年,她与挚友陆晶清编辑 《京报 .妇女周刊》,1926年,她继续与陆晶清合编 《世界日报 .蔷藏周刊》。
民国还有一位女画家创作《红楼梦》画作,似曾相识
《红楼梦》各中人物各具特色,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不胜枚举。
民国也有为才女画家,擅长仕女人物画,创作过《红楼梦》画作,留下一幅幅经典画作。
叶曼叔(1899-1984),又作曼殊,字培橚,民国时期海派著名画家。
她寓居海上,鬻画自给,她的花鸟、人物、山水各具特色,擅长仕女人物画。
家学渊源,父亲是清末民初沪上著名画家叶伯芹,曾获段琪瑞政府嘉奖;弟叶凤池(培源)、子叶大荣(翔馥)、女叶尔莹(美珪)、叶尔美(人丽)、叶尔慧均善画而有名于时。
坚韧温婉白玉兰—民国时期的知名西画女画师方君璧1912年,年仅14岁的大家闺秀方君璧踏上了赴法留学的旅途。
方君璧自幼喜爱绘画,1917年考入波尔多市的美术学校,从最基础的素描石膏像开始学习,她的天赋与才华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1920年,方君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是法国艺术的最高学府,方君璧作为该校第一位中国女学生,跟随画家殷伯(Ferdinand Humbert)接受更加深入的学院派的艺术训练。
方君璧1924年,方君璧的两幅作品参选法国春季沙龙,其中作品《吹笛女》由《巴黎美术》杂志刊为封面。
巴黎《伊维画报》对《吹笛女》的评价:“吾人觉得女士虽从事西画,循西画之规则,然而仍能保存其民族固有之天才,而此民族素以产大艺术家称于世。
女士之画,笔意潇洒,流丽动人。
其色调丰逸之处,似东方名画家使人不能模拟之杰作;后起独秀,其在斯人乎!”方君璧作为第一个入选巴黎最著名绘画沙龙的中国女画家,以其作品中含蓄典雅的东方意韵,得到法国艺术界的瞩目。
方君璧1930年方君璧随夫君曾仲鸣回到中国,四处游历写生,进一步探索自己创作的方向。
1937年战争爆发前的夏天,方君璧上黄山写生,面对黄山灵动缭绕的云雾,她再次感到油画技法表现力的局限,而讲究留白的中国画才恰能表现出中国山水的灵秀。
战争爆发后,油画材料进口中断,材料的匮乏亦为方君璧转向国画的一个客观条件。
于是她开始了充满挑战同时也充满乐趣的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
方君璧方君璧说:“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这一阶段她曾画过一幅《白玉兰》,画青花瓷瓶中插着一束含苞待放的白玉兰,以西画的明暗画法塑造花瓶的体积感,然而摒除了阴影和背景的刻画,使画面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极为清雅并富有东方情调。
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不同于徐悲鸿、林风眠等任何一个同时代致力于中国画改良的人,而竟与几个世纪前的清宫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也不应只是单纯的巧合,而是不同时代的艺术天才在探索中西绘画融合道路上的不期而遇与殊途同归。
民国时代大图集----发现关紫兰发现关紫兰关紫兰(1903.1-1985.6)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南海县。
中国早期杰出的女油画家、艺术家。
关紫兰1927年毕业于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作品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
师从陈抱一、洪野,是中国较早接受20世纪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画派---野兽派影响的画家,并受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影响。
1930年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她所具有的将复杂造型简约、单纯化的能力;将东方的优雅含蓄与西方野兽派激情奔放相结合的艺术表现能力,对中国油画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的《少女像》、《西湖风景》、《慈菇花》等多幅油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关紫兰以写实的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城市生活的作品,多次参加上海及全国的美术作品展,体现了画家高度的艺术修养。
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故事回放2007年1月的一天,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因自来水管冻裂,漫出的水湿及地下室一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纸箱。
纸箱里装的,全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列于该照相馆橱窗内的精致老照片,由此发现了被人们误认作阮玲玉,实为关紫兰的老照片。
关紫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受国内外关注、好评的女画家。
据关紫兰的女儿梁雅雯介绍,关紫兰喜欢拍照,80%的照片是在王开照相馆拍摄,且都由首席摄影师姚国荣拍摄的。
她小时候经常跟随母亲到姚伯伯家看望他。
工作人员经过认真比对,认定了老照片上的美女不是阮玲玉,而正是梁雅雯的母亲关紫兰。
由此,关紫兰这盏“远处的明灯”,在不经意间,又被人们发现了其神奇辉煌的艺术光彩。
因编剧《虹口文史》,记者了解到关紫兰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居住在虹口区的溧阳路,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她的后半生是在这条路上的一幢灰砖小洋楼里度过的。
日前,记者专程探访了小楼现在的主人——关紫兰的女儿梁雅雯和外孙叶奇。
民国六位女画家|”百花之神”萧淑芳
萧淑芳:(1911-2005年),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吴作人艺术馆馆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会长。
她一生从艺近80年,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是现当代中国女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与丈夫吴作人一起,在近40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画坛英才。
她一生酷爱花、养花、画花,在中国美术界有”百花之神”的雅号。
萧淑芳的精彩人生如瑰丽的花朵盛开不败,已然将她艺术的花坛辛勤耕耘得缤纷灿烂。
民国吋期福州十才女旧体诗词创作及其典型意义刘荣平摘要:民国时期福州十才女的著作于近年来渐次整理出版,让世人了解到她们精通旧体诗词创作及多项艺事的才华。
出身良好的家庭,受到很好的教育,是她们成功的基础条件。
坚守旧体诗词创作并表现出一定现代性,既是她们的选择,也是何振岱指导的结果。
她们中的八人被评为“修来绝世心灵”,首先是由于她们终生恪守儒家传统道德,其次是由于她们对诗心始终葆有敏感之心,再次是由于她们淡泊处世的态度。
十才女的修心之道在当下诗坛颇具典型意义,而她们不断相互学习与切磋,则是“诗可以群”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福州十才女;旧体诗词;寿香社;诗心作者简介:刘荣平,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6-0182-07民国时期,福州有一群专于写作旧体诗词、练习书法绘画、精研古琴吟唱,并取得不俗成就的女性,被后人称为“十才女”。
她们是王德?、刘蘅、何曦、薛念娟、张苏铮、叶可羲、施秉庄、王真、王闲和洪璞。
①她们均出身书香世家,师从福州名儒何振岱。
近年来,福建文史研究馆出版了她们部分劫后余存的诗词书画集,如何曦《晴赏楼诗词稿》(2006)、刘蘅《刘蘅馆员诞辰115周年纪念展作品集》(2011)、王闲《王闲诗词书画集》(2012)、王德?《琴寄室诗词%(2012)、薛念娟《今如楼诗词》(2014)、叶可羲《竹韵轩集》(2017)等,另有刘荣平编《全闽词》收集了十才女的全部词作。
除了多才多艺之外,她们毕生恪守儒家传统、勤于修炼、始终葆有善良之心和温柔敦厚的处世态度,都鲜活地呈现于世。
研究她们的旧体诗词不仅有文学研究的典型意义,而且有修身立德方面的启示。
一、家世与教育十才女的才华与品德&首先应归功于她们出身良好的家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词学理论的还原与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4BZW011)O①参见陈侣白《此恨绵绵无绝期》、薛念娟《今如楼诗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2014年内印本,第72-73页。
民国时期两位大师画的旗袍美女,艳而不俗,高雅气质,上海
再版
民国时期著名的杭稚英,金梅生两位大师画的旗袍美女,真是超凡脱俗,艳而不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春风得意。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春风眷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寒梅迎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梅香书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倩影寄思。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曲尽人欢。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笑迎新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杭稚英画作,玉堂清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梅生画作,柳塘倚红。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梅生画作,青春年华。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梅生画作,万紫千红。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金梅生画作,夏溪探幽。
民国四大才女倾情一生,绝美文字惊艳了时光古有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她们“美在相貌”;民国则有张爱玲、萧红、林徽因、冰心四大才女,她们“美在才华”。
所谓民国才女,就在于她们拥有独特的才华和魅力。
就像同样是形容“时光催人老”,别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而林徽因却能写下:“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
”她们,就是才华横溢的民国女子,可以将一字一句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连文字里深藏的灵魂都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就一起走近她们,品一品她们的神仙文笔吧~Part 1:林徽因《一片阳光》(节选)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的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
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
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
小孩子的心却呆了。
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张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赏读:美丽的文字常常来自于敏感的心灵。
林徽因自小就很懂事,情感非常细腻,她的文字也体现了这一特质。
在《一片阳光》中,林徽因写下的是一次美丽无比的遇见——澄黄一片的阳光射进屋内,猛然与“我”相遇,“我”由此笔随心走、连连感怀。
那片阳光,恬静而闲逸,让人开始恍惚,不禁游离于现实之外,想起幼时也曾有一片阳光,以无声的金色的晶莹让那个小小的“我”为之神迷——原来,寻寻常常的事物,就可以美丽非凡。
而忙碌的我们,只有“意外遇见”,才会惊觉它们的美。
因着这份对生命的敏感,因着这份对生活的珍重,《一片阳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也让我们更认识到林徽因的美。
Part 2: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流苏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图为林徽因给爱看小说的女儿画的一张漫画,上面是林徽因的笔迹,她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因为女儿太爱看小说,有高度近视的危险。
)
张大千与李秋君。
李秋君(1899-1973),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
浙江镇海小港港口李家人。
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初随长兄习书作画,后师从女画家吴淑娟。
因其兄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得张指点,画技大进。
1927年后与张辰伯、江小鹣、潘玉良等在沪创办艺苑。
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
1933年曾在上海合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任主任。
1937年间随何香凝做抗日后援工作,196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终生未婚,与丹青作伴。
凌叔华(1900-1990),女小说家、画家。
原名瑞棠。
笔名叔华、素心。
广东番禺人。
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是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之一,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
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
她的才情及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凌叔华1929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编《武汉文艺》。
1940年起在燕京大学任教。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花之寺》、《女人》,散文集《爱庐梦影》等。
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等地教中国近、现代文化,后寓居英国。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
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周炼霞,字紫宜,号螺川,书斋名“螺川诗屋”,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14岁始学画,先后师从尹和白鹤郑凝德,17岁起学诗,师从朱古微,后又从蒋梅笙学词。
周炼霞的画风格清新,设色明净,诗词多佳句,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与瞿蜕园合作)等。
她的画风和诗风气息相通,若与她本人相比,则有“画如其人”和“文如其人”之感。
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
昔年上海名医卢施福为她摄影一帧,年约二十,布景为一窗口薄纱,她隐身于纱后,微露半脸,人皆赞叹“美而艳”。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掌故专家郑逸梅说她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是女画家中的美人,“本身就是一幅仕女图”。
有人称周炼霞、吴青霞、汪德祖、陆小曼为上海四大美女,周炼霞高贵优雅,吴青霞娟秀清丽,汪德祖眉清目秀、陆小曼蕴籍风流,名闻遐迩。
凡见过周炼霞并她书画诗词,惊叹为“天人”。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祖籍江西(先祖早年迁至安徽),长于苏州。
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
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
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晓平、一女晓禾(早夭)。
吴青霞(1910年2月11日-2008年6月8日),中国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自幼秉承庭训,师从其父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
代表作品有《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
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
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印鉴:陈、陈氏、陈佩秋、陈佩秋印、佩秋、健碧、秋兰、秋兰室、秋蕊香室、颖川、颖川郡、大乐、长年、舞绝、长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