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 PPT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8
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一生飘零,一生颠沛萧红和张爱玲,同列“民国四大才女”,号称民国最有才华的两大女作家。
萧红一生,命运坎坷,逃婚、被家族开除族籍、被男人遗弃、两次怀着前一个男人的孩子跟了后一个男人,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夭折,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一身才学还没尽数施展,就因庸医误诊而凄凉死去。
然而导演许鞍华说:“40年前我觉得萧红经历很惨,那么早就死了,男人对她都不好,有很多故事可讲。
现在再细细读她的生平,却能感觉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她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却也留下了近百万字力透纸背的作品。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乱世中芸芸众生,都在悲凉中麻木沉沦,而只有这个弱女子,活出了自己的倔强。
(二)“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萧红,原名张廼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旧时代的秩序正在崩溃,但张家大院内,依然死气沉沉。
家里的大人们,大都仍是封建家长式的专横冷酷。
小时候的萧红,有点调皮捣蛋,为了惩治她,祖母曾用大针狠扎萧红的手指,痛得她哇哇大叫。
她把家中好吃的偷出去给穷人孩子吃,被母亲发现,拿着大铁叉追打她的腿,吓得她爬到树上不敢下来。
她的父亲张廷举,更是性格乖戾、贪婪无情。
萧红回忆说:“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
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九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的性情更是大变,“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父亲新娶进门的后妈,倒是对萧红很客气,不打她,只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她。
她们的关系冷淡疏远,就像是陌生人一样。
唯有祖父,“眼睛永远是笑盈盈的”,给予了萧红仅有的爱和温暖。
他们一起在后花园中玩耍,栽花、拔草、摘黄瓜。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给他头上戴花。
祖父脾气好,从来不生气,还经常讲笑话逗小萧红开心,常让萧红笑得直不起腰来。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55(责任编辑 张毓春)课 间 2014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
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 《大公报》 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主要作品收入了 《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 等。
萧红 (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 《跋涉》 。
1934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唤》《桥》《牛车上》,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代表作为 《生死场》 和 《呼兰河传》。
石评梅 (1902年—1928年),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省平定县人。
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石评梅在 《晨报 (副刊)》 上连载长篇游记 《模糊的余影》,1924年,她与挚友陆晶清编辑 《京报 .妇女周刊》,1926年,她继续与陆晶清合编 《世界日报 .蔷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