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无肌松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17.75 KB
- 文档页数:2
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不同剂量组合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比较研究王润【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11(23)7【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克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Ⅰ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Objective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intubating conditions and haemodynamic responses without muscle relaxants following different dosage regimens of remifentanil, lidocaine and propofol. Methods 80 healthy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G roup Ⅰ treated with remifentanil 3μg/kg and propofol 2 mg/kg, Group Ⅱ treated with remifentanil 3μg/kg, lidocaine 1.5 mg/kg and propofol 2 mg/kg, Group Ⅲ treated with remifentanil 4μg/kg and propofol2 mg/kg, and Group Ⅳ treated with remifentanil 3μg/kg an d propofol3 mg/kg.Groups Ⅰ , Ⅲ, and Ⅳ were given same volume of 0. 9% saline instead of lidocaine in Group Ⅱ. The intubating conditions were assessed as excellent, good or poor. Mean arterial pressure ( MAP) and heart rate ( HR) were recorded before induction, postinduction, immediately after intubation, and three and five minutes after intubation. Results Satisfactory intubation conditions in Group Ⅰ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Ⅱ, Ⅲ, and Ⅳ ( P < 0.05 ).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AP and HR after administration were observed in each group ( P < 0.05 ). Conclusion The coadministration of remifentanil 3μg/kg, lidocaine 1.5 mg/kg, and propofol 2 mg/kg may reliably provide adequate conditions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 less hemodynamic suppression in healthy patients without muscle relaxants.【总页数】3页(P1304-1306)【作者】王润【作者单位】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相关文献】1.无肌松药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纤支镜经口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J], 陈辉;张素晶;许丽双;林才朱2.无肌松药条件下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用于小儿气管插管 [J], 魏灵欣;邓晓明;刘具会;佟世义;刘建华;唐耿志;罗茂萍;胥琨琳3.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用于小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研究 [J], 金啸;严海雅;谢红;周春波4.利多卡因对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效果的影响研究 [J], 李小战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临床疗效评价 [J], 王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气管插管是常见的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进行机械通气的方法之一,但插管过程中患者需要麻醉,过度麻醉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在气管插管过程中采用清醒插管技术可以减少麻醉用量、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技术可以借助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减少对患者的伤害,但需要患者配合配合,因此需要一定的麻醉深度。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是一种新型的清醒插管麻醉方法,其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副作用少的优点,可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的麻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对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为选择合适的麻醉剂、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手术体验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心胸外科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100例,符合以下条件者纳入研究对象:①年龄18~65岁女性或男性;②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哮喘患者;③ASA等级为I或II级;④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指标小于75。
2. 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
两组均应用罗库溴铵0.04mg/kg/IV、芬太尼0.5ug/kg/IV镇静,一组同时应用40毫升0.5%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另一组则不应用。
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急诊程度、循环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指标、气管插管时间、患者者喉返神经及上颈交感神经阻滞使用的情况、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结果为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组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氧合情况稳定,安全性高,仅6%,并且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对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可以作为一个选择麻醉剂的参考。
丙泊酚在院外多发伤患者紧急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摘要] 目的觀察丙泊酚在院外多发伤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__年10月~20__年6月石家庄市急救中心194例院外出诊中急需气管插管的多发伤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三组。
A组(65例)插管前给予丙泊酚静脉注射;B组(65例)插管前用2%盐酸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C组(64例)插管前给予地西泮静脉注射。
记录插管准备时间、插管完成时间、咽部反射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以及用药前(T0)、插管时(T1)及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的心率(HR)及血压(DBP、SBP)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B组相比,A组插管准备时间及插管完成时间缩短,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C组相比,A组插管准备时间及插管完成时间明显缩短,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提高,插管后咽部反射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T0时相比,T1时三组SBP、DBP、HR均下降,A组下降更为明显(P < 0.05);T2时三组SBP、DBP、HR明显增加,B组增加更为明显(P < 0.05)。
结论丙泊酚静脉注射可明显缩短气管插管准备时间、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
三种药物都能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但丙泊酚抑制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 丙泊酚;利多卡因;地西泮;院外急救;气管插管[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210(20__)09(a)-0069-04[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pofol in emergency tracheal intubation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outside the hospital. Methods 19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need emergency tracheal intubation outside thehospital in Shijiazhuang Emergency Center from October 20__ to June 20__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anesthes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65 cases in group A were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Propofol before intubation; 65 cases in group B were given 2%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intratracheal superficial anesthesia before intubation; 64 cases in group C were intravenous Diazepam before intubation.Intubation preparation time, intubation completiontime, pharyngeal reflectivity, one-time intubation success rate were recorded. The heart rate (HR) and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t before drug use (T0),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mmediately (T1),1 min after intubation (T2), 3 min after intubation (T3), 5 min after intubation (T4)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B, the intubation preparation time, intubation completion time were shorter and the one-time intubation success rate was higher in group A (P < 0.05). Compared with group C, the intubation preparation time, intubation completion time were shorter, the one-time intubation success rate was higher, and the pharyngeal reflectivity was lower in group A (P < 0.05). Compared with T0, in the three groups at T1 the HR,SBP and DBP decreased, and in group A the decreasing was significant (P < 0.05); at T2 the HR, SBP and DBP of the three groups increased, and in group B the increasing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ropofol intravenous injection can obviously shortenthe intubation preparation time and intubation completion time,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ubation. Three kinds of drugs can suppress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tracheal intubation, but the effect of Propofol inhibits the changes of hemodynamic during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s better.[Key words] Propofol; Lidocaine; Diazepam; Pre-hospital emergency; Endotracheal intubation.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建设和交通得到了高速发展,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在我国已成为青壮年第1位死因,在造成人类总死亡的众多原因中位列前三[1]。
无肌松下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在小儿气管插管中应用摘要目的:通过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的使用确定小儿非肌松剂气管插管时的瑞芬太尼的合适剂量。
方法:60例3~8岁ASA Ⅰ级行择期短小手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例。
3组在60秒内静脉分别注射瑞芬太尼1μg/kg(Ⅰ组)、2μg/kg(Ⅱ组)和3μg/kg(Ⅲ组),丙泊酚2.5mg/kg在30秒内静脉注射,60~100秒后实施气管插管。
结果:3组均能完成气管插管。
Ⅰ组、Ⅱ组和Ⅲ组插管条件满意率分别为45%、85%和90%。
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插管满意率明显增高(P<0.05),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HR明显减慢(P<0.05)。
结论:在无肌松药条件下,丙泊酚2.5mg/kg联合瑞芬太尼2~3μg/kg均可为小儿气管插管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气管插管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可以和琥珀胆碱相媲美,但对于一些短小手术作用时间仍然显得过长。
瑞芬太尼问世以来,一些临床经验发现应用瑞芬太尼可以减少气管插管肌松药的用量甚或不用。
目前不用肌松药的全麻是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采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行短小手术患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观察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ASA Ⅰ级,择期短小手术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8岁,体重12~28kg。
术前评估无气管插管困难,患儿的家长均知情同意。
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瑞芬太尼1μg/kg+丙泊酚3mg/kg;Ⅱ组:瑞芬太尼2μg/kg+丙泊酚3mg/kg;Ⅲ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mg/kg。
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肌注异丙嗪0.5mg/kg、阿托品0.01mg/kg。
入室前给予氯胺酮5mg/kg肌注。
入室后开放静脉输液。
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麻醉诱导:3组患儿均静注咪唑安定0.03mg/kg、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注射时间30秒)。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疗效观察陶利平;朱敏【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用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观察组为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性症状,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结果两组麻醉前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镜入声门时、操作中及苏醒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咽部不适、胸痛、不良记忆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镇静效果良好,安全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4(019)002【总页数】3页(P310-311,314)【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支气管镜【作者】陶利平;朱敏【作者单位】430415,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山医院阳逻院区,麻醉科;430415,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山医院阳逻院区,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措施,既往操作前采用表面局部浸润麻醉效果比较理想,但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常出现情绪紧张不安和恐惧焦虑等心理,此外由于支气管镜可对患者呼吸气道组织造成明显的刺激作用,引起剧烈咳嗽、呼吸窒息等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气道反射性收缩和喉痉挛等现象,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反复多次操作[1]。
近些年静脉全麻联合表面局部浸润麻醉在临床逐渐得以应用[2,3],因此本研究拟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一、临床资料72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门诊或住院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
上述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n=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4.2±8.7)岁,COPD15例,慢性肺结核10例,肺炎5例,支气管扩张症4例,肺癌2例;观察组(n=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3.7±9.2)岁,COPD12例,慢性肺结核12例,肺炎6例,支气管扩张4例,肺癌2例。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研究进展(全文)目前临床上通常在麻醉诱导时伍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也称肌松药),以利于实现气管插管。
肌松药可以改善插管条件,但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去极化肌松药如琥珀酰胆碱可导致肌痛、眼内压增加、颅内压增加、胃内压增加、心血管反应和高钾血症等,与氟烷合用时还能诱发恶性高热。
非去极化肌松药均为中、长效药物,阿曲库铵和米库溴铵可引起组胺释放,诱发过敏反应,罗库溴铵和泮库溴铵可引起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
对于重症肌无力和小儿患者,残余肌松药影响术后呼吸恢复,降低食管上段肌张力、吞咽时的肌肉协调性和通气驱动力等,可能导致误吸和低氧血症。
无肌松药同样可以提供满意插管条件,并避免上述不良反应。
对于无法面罩通气且无法气管插管的紧急气道,可使用目前常用的中长效肌松药(其余全麻诱导药物均属短效)以避免长时间乏氧和被迫气管切开。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无肌松插管)的实施方案及临床效果逐步得到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吸入麻醉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麻醉药3个方向,但缺乏同类方案间的相互比较。
近年来,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
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和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同时为实现“从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型”的新目标,本文作者不仅立足于气管插管成功率和短期影响,更关注围麻醉期并发症,从实现ERAS的新视角,依据最新文献,对无肌松插管的常用方案进行比较和归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兼具镇静、催眠、镇痛和肌松的综合作用,可单独用于无肌松插管,简便易行。
近年来,七氟醚已取代氟烷,成为最常用于无肌松插管的吸入麻醉药。
相比氟烷和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七氟醚的气道刺激性更小,心脏抑制更轻,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更小。
2%利多卡因压力雾化吸入用于清醒镇静气管插管的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2%利多卡因高氧流量压力雾化吸入对上呼吸道黏膜表面麻醉的效果。
方法选择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0例,插管前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3 mg/kg,同时予丙泊酚2 mg/(kg·h)及瑞芬太尼0.05 μg/(kg·min)恒速泵注10 min,将患者OAA/S评分滴定至3~4分后在高氧流量(10 L/min)压力下将2%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进行表面麻醉,表面麻醉完成后予以气管插管。
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进行插管条件评分,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术后24 h访视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平均插管条件评分为(7.2±1.2)分。
患者MAP、HR在插管后即刻较插管前升高(P < 0.05),但MAP在插管后1 min,HR在插管后3 min即降低,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者均未出现牙齿口腔软组织损伤、局麻药中毒及呼吸抑制,术后访视未诉咽喉疼痛、声嘶,对压力雾化表面麻醉和气管插管的过程均无记忆。
结论 2%利多卡因高氧流量压力雾化吸入的上呼吸道黏膜表面麻醉效果满意。
[关键词] 表面麻醉;雾化吸入;气管插管;利多卡因[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b)-0115-03 [摘要] 目的探讨2%利多卡因高氧流量压力雾化吸入对上呼吸道黏膜表面麻醉的效果。
方法选择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0例,插管前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3 mg/kg,同时予丙泊酚2 mg/(kg·h)及瑞芬太尼0.05 μg/(kg·min)恒速泵注10 min,将患者OAA/S 评分滴定至3~4分后在高氧流量(10 L/min)压力下将2%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进行表面麻醉,表面麻醉完成后予以气管插管。
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儿童无肌松气管插管魏灵欣;邓晓明;王磊;隋静湖;张雁鸣;佟世义;唐耿志;胥琨琳【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racheal intubation by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in children. Methods Totally 100 4-10-year-old pediatric patients ( ASA I ) who had been scheduled for plastic surger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remifentani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rough computer-generated randomized grouping. In all patients, five minute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tropine 0. 01 mg/kg and midazolam 0.1 mg/kg, propofol was infused at the targeted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 Ce) of 6 ng/ml. When the intended target Ce of propofol was reached, the remifentanil group began to be infused with remifentanil at a Ce of 5 ng/ml, and normal saline (0. 1 ml/kg) was injec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control group, remifentanil was replaced by normal saline, and rocuronium (0. 8 mg/kg) was injected together with the normal saline. After the equilibration of plasma and the Ce of remifentanil were reached,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attempted.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induct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were recorded. The intubating conditions were assessed using a five-point scoring system based on ease of laryngoscopy, vocal cords position, coughing, jaw relaxation and limb movement Results Thesuccess rat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in 90% in remifentanil group and 98%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122). Conclusion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 anil at Ce of 6 μg/ml and 5ng/ml is feasible for the induct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out muscle relaxant in children.%目的探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用于儿童无肌松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4~10岁、ASA Ⅰ级行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儿童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静脉注射0.01 mg/kg阿托品和0.1 mg/kg咪达唑仑5 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为6μg/ml.待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平衡后,给瑞芬太尼组患儿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同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kg,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为5 ng/ml;给对照组患儿靶控输注生理盐水的同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行气管插管.根据下颌松弛度、置入喉镜容易度、声带位置、咳嗽程度及体动5个方面进行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和98%.两组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2).结论联合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6 μg/ml的丙泊酚和效应室浓度5 ng/ml的瑞芬太尼能成功诱导儿童无肌松气管插管.【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5页(P440-444)【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儿童;靶控输注【作者】魏灵欣;邓晓明;王磊;隋静湖;张雁鸣;佟世义;唐耿志;胥琨琳【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北京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目前,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儿童无肌松气管插管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增多[1-5],大多数研究多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探究作者:付仁季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究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对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小儿腹内疝患者需要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无肌松药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松药麻醉方法,药物选择维库溴铵。
观察治疗前后的效果并记录分析。
结果研究组苏醒和呼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小儿腹腔镜手术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3-01小儿腹内疝等治疗需要行腹腔镜手术,传统方法采用肌松类药物进行全身麻醉,易产生肌松效应而增加麻醉恢复期患病风险,常常在手术结束后残留肌松作用,导致麻醉时间过长、苏醒延迟、呼吸困难、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等不良症状[1]。
因此,我院通过对比研究法探究无肌松药全麻和有肌松药全麻对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术中反应、生命体征、恢复时间等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均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小儿腹内疝患者需要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9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1±1.3)岁,身高76-138cm,体重15-39kg。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无肌松药进行麻醉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松药行麻醉。
入选标准[2]:符合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无并发其他腹部疾病。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保持空腹,禁水禁食并停用药物,从术前到术后持续监测患儿的生理指标。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疗效目的:分析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丙泊酚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实施表面局部麻醉时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丙泊酚,对照组在实施表面局部麻醉时单用利多卡因,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检查中及检查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均比对照组优越,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应用无痛支气管镜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丙泊酚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疗效,保证检查顺利进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标签:无痛支气管镜;利多卡因;丙泊酚;疗效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经常需要应用无痛支气管镜,但在检查的过程中,经常会刺激患者的呼吸气道组织,导致患者出现剧烈咳嗽、窒息等现象,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反复操作[1]。
因此,在检查时,临床上会给患者实施静脉全麻及表面局部麻醉,传统临床上实施表面局部麻醉时,单用利多卡因无法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需要辅以相应的诱导及维持药物,丙泊酚就是其中效果较为理想的一种[2]。
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联合应用利多卡因与丙泊酚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局部表面麻醉中给予不同的药物,观察两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90例患者,为了进行研究及对比,随机把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3~65岁,平均(40.0±3.5)岁。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行无痛支气管镜的临床观察【摘要】探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随机选择的24例病人均为本院呼吸内科2010年7月~2012年03月期间住院、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无痛支气管镜组和常规支气管组。
无痛支气管组:12例患者术前予2%利多卡因3 ml分次喷喉,再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3—5 ml左右后予丙泊酚微泵静脉维持,达全麻状态下行无痛性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常规支气管镜组:12例患者操作前肌注阿托品0.5 mg,另加安定5—10 mg(150g/kg),然后以2%利多卡因3 ml分次喷喉,再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适量(3~5 ml),然后接受支气管镜操作。
两组患者均予观察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性症状,并记录患者麻醉前、操作中及苏醒后生命体征变化及术中不良反应,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
结果:无痛组12例患者共进行12次支气管镜操作,成功达率100%。
与常规组比较,操作过程中燥动、呛咳、屏气、呼吸困难等反应性症状均较低。
无痛组操作全过程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生命体征稳定。
结论: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静脉维持全麻行无痛支气管镜,极大地提高了麻醉质量、节省了手术时间、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使患者舒适地接受检查和治疗,真正让患者享受无痛医疗服务,效果满意。
【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无痛;支气管镜【中图分类号】r7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23-02支气管镜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已越来越普及,目前大部分医院多沿用表面局部麻醉方法下进行…。
尽管传统的表面局麻对完成常规支气管镜操作效果尚满意,但不少患者术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回忆,尤其是近年来支气管镜下治疗项目越来越多,恐惧心理使患者难以接受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操作。
同时表面局部麻醉也不足以抑制患者的呛咳和屏气动作,这使医生的正规操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此,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以来采用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静脉维持全麻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现报告如下。
丙泊酚在急诊⽓管插管中的临床应⽤2019-09-14【摘要】⽬的:观察丙泊酚在急诊患者⽓管插管时的镇静效果。
⽅法:40例需要⽓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试验组:选择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20ml,在⽓道阻⼒完全减⼩后⾏⽓管插管。
对照组采⽤常规⽅法,给予咪达唑仑10-20mg静脉注射同样达到⽓道阻⼒完全减⼩后插管,记录⽤药后达到插管要求所⽤的时间、插管完成时间、插管损伤情况以及恶⼼、呕吐、屏⽓、呛咳等咽喉部反射的例数。
结果:试验组达到镇静要求时间、插管完成时间较对照组短(P【关键词】丙泊酚;⽓管插管;急诊;低氧⾎症【中图分类号】R614 【⽂献标识码】B 【⽂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69-01⽓管插管是紧急打开⽓道的急救措施之⼀,在危重病⼈抢救及ICU中⼴泛应⽤。
但插管是⼀项侵⼊性操作,对病⼈⽽⾔是恐惧的,且在插管过程中的极度不适,更是加重了病⼈的恐惧⼼理。
致使患者不配合,延误插管抢救时机。
因此在插管抢救⼯作中我们选择使⽤丙泊酚,使患者迅速⼊睡,减轻对患者的伤害,缩短插管操作时间,使插管成功率明显提⾼。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对2012年9⽉-2014年3⽉⽢肃省张掖市⼈民医院急诊科当班期间抢救的急诊插管患者随机抽取40例分成两组:A组(试验组)20例,其中男l4例,⼥6例:年龄18-65岁。
体重65-75kg;B组(对照组)20例,其中男l2例,⼥8例,年龄24-68岁,体重62-72kg。
所有患者进⼊急诊抢救室抢救同时给予⼼电、⾎压、氧饱和度监测。
1.2 ⽅法:甲组(试验组)缓慢静推丙泊酚10-20ml,致使患者在⽓道阻⼒完全减⼩后⾏⽓管插管【1】.⼄组(对照组)使⽤常⽤⽅法,给予咪达唑仑10-20mg静脉注射同样达到⽓道阻⼒完全减⼩后插管。
1.3观察项⽬:记录⽤药后达到插管要求所⽤的时间、插管完成时间、插管损伤情况以及⼀次性插管成功的例数。
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无肌松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
王少丹唐平梁彦涛黄祝生
(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沭阳223600)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泊酚联合喉头表面喷洒利多卡因进行气管插管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将9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麻醉;观察三组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并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组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组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静脉注射丙泊酚联合喉头喷洒利多卡因能很好地实现无肌松气管插管,为ICU行之有效的气管插管方法。
【关键词】丙泊酚;利多卡因;无肌松气管插管
无肌松气管插管已有较多报道,但大多数是以芬太尼为基础,配合麻醉药而进行的,并多以需手术的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
沐阳县人民医院ICU自2002年以来,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时使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加喉头喷洒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无肌松气管插管,而且在插管过程中患者诱导平稳,无恶性不良事件发生,现对几种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90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脑外伤患者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5例,高血压脑出血15例,急性药物中毒13例,胸外伤患者10例。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
一组使用丙泊酚诱导,称丙泊酚组,另一组使用咪达唑仑诱导,称为咪达唑仑组,第三组患者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注射,称芬太尼组。
1.2方法:气管插管前先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mg/kg,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然后使用口鼻面罩接呼吸机供氧,同时用手感觉头颈部及下颌肌肉的松弛程度,当松弛满意时在喉镜直视下插管,插管前用利多卡因喷洒喉头及喉口,以减少插管时呼吸及心率的急剧变化。
芬太尼组联合应用丙泊酚1mg/kg、芬太尼1.5μg/kg 静脉注射。
1.3疗效判断:有效:下颌肌肉松弛满意,插管时声门显示好,插管一次成功;无效:下颌肌肉松弛差,插管时不能暴露声门,不能一次插管成功。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RˑC表资料的χ2检验法,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丙泊酚组有效25例,无效5例;咪达唑仑组有效18例,无效12例;芬太尼组有效23例,无效7例。
丙泊酚组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丙泊酚组与芬太尼组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
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危重患者无肌松气管插管优于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
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丙泊酚静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喉头喷洒表面麻醉是ICU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方法。
3讨论
经典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在诱导时常采用麻醉药、肌松药及芬太尼,认为此种诱导方法既可达到满意的麻醉及肌松效果,又可减少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插管方法。
然而除了胸腹部手术,多数临床手术并不需要很高的肌肉松弛,而且不论是去极化还是非去极化型肌松剂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近年来在不使用肌松药物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因此有人提出无肌松气管插管的概念,认为麻醉药和芬太尼联合使用,气管插管同样安全有效。
瑞芬太尼在成人无肌松剂快速诱导插管中的研究已相对成熟[1]。
统计结果表明,麻醉意外有30%以上发生在麻醉诱导期,而这些意外大多数都是由于无法立刻建立人工气道及有效加压供氧所造成的。
对于危重患者来讲,插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缺氧问题。
采用肌松的方法气管插管,如不能成功,则有可能造成缺氧加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不用肌松药以保留自主呼吸,便于判断插管是否成功:呛咳动作,导管内有气流呼出,有插管困难时自主呼吸气流还可引导插管。
我们在ICU采用无肌松气管插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困难气管插管采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及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来解决,尽量避免肌松药的应用。
本研究表明:丙泊酚有良好的肌肉松弛作用,特别是对于下
颌的松弛作用较好,能够较好地显露声门及会厌,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很少发生喉痉挛。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较有效地防止插管时引起的呛咳,使由此引起的缺氧明显减少,因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减少。
但单纯咽喉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插管,患者多因紧张和恐惧而致心理应激反应,致使插管过程中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极易诱发恶心、呕吐及呛咳等反应,偶尔患者因痛苦难忍而拒绝接受插管[2]。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无肌松气管插管比肌松气管插管更加安全,而丙泊酚诱导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够较好地暴露声门并减少不良反应,是ICU行之有效的气管插管方法。
丙泊酚生物半衰期短,药物体内分布迅速,起效清除都很快,丙泊酚对呼吸和循环抑制均为一过性[3],因此,不必担心由于丙泊酚引起的呼吸抑制。
参考文献
[1]Trabold F,Casetta M,Duranteau J,et al.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for intubation without muscle relaxant:the effect of the order of injec-
tio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4,48(1):35-39.[2]庄心良,曾因明,陈泊銮,等.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46.
[3]黄志华,于布为.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及机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6):358-361.
(收稿日期:2012-07-13)
(本文编辑:马文娟)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及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临床观察
陈淑娟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项城466200)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紫杉醇联合顺铂、5-氟尿嘧啶(5-FU)治疗胃癌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晚期胃癌患者96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多西紫杉醇组50例,紫杉醇组46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化疗,按照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进行评价,多西紫杉醇组总有效24例(48.00%),紫杉醇组总有效46例(45.6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晚期胃癌化疗中应用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FU方案均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相差不大,可以作为患者依据经济条件选取方案。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胃癌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更为常见,75%患者明确诊断时已经发展至晚期,50% 60%术后2年内发生转移,由于胃癌对化疗相对敏感,采取全身化疗是对晚期胃癌进行姑息治疗的主要方法[1],以往5-氟尿嘧啶(5-FU)及顺铂(DDP)是常规基础联合化疗用药方案,但方案缓解率低,效果满意,近年来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FU方案应用以来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为了能够了解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FU方案的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及胃镜明确诊断不能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胃癌Ⅳ期,转移部位肝、肺、骨、腹腔淋巴结等;具有可以经影像学监测测量直径超过1cm 客观病灶,Karn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既往没有化疗或1个月未接受化疗及其他抗肿瘤治疗,无第二肿瘤,无心、肝、肾、肺等脏器严重疾病,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骨髓功能基本正常,无化疗禁忌证。
1.2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晚期胃癌96例,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42 78岁,平均69.8岁;病变部位:26例胃底贲门癌,23例胃体癌,47例胃窦癌;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病理分型:7例印戒细胞癌,29例黏液腺癌,26例低分化腺癌,34例中分化腺癌。
1.3方法:将96例胃癌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多西紫杉醇组50例,紫杉醇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部位、病理分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地塞米松9mg于用药前12h口服;地塞米松10mg用药前30min静脉注射,常规给予苯海拉明50mg口服,昂丹司琼(5-HT3受体拮抗剂)8mg,西米替丁800mg静脉滴入,预防变态反应、恶心、呕吐。
多西紫杉醇组:采取多西紫杉醇40mg/m2第1、8天,生理盐水溶解后静脉滴入1h,第1 5天顺铂20mg/m2生理盐水溶解后静脉滴入,每3周重复应用;第1 5天5-FU500mg/m2生理盐水溶解后静脉滴入4 6h,21d为1个周期。
紫杉醇组:第1、8天采取紫杉醇85mg/m2融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3h 以上;余方案同多西紫杉醇组。
每周监测血常规观察变化,出现较为显著的Ⅲ、Ⅳ度骨髓抑制,与化疗前或结束后24h注射吉粒芬、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