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肌松气管插管的研究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83.73 KB
- 文档页数:3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气管插管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救和治疗手段,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气管插管后的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 UE)事件却常常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非计划性拔管不仅可能导致患者呼吸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还可能引发再插管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成本增加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该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算法和方法,实现对患者气管插管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辅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发生原因及其对患者的影响,然后详细阐述了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背景、技术原理和功能特点,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提高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二、系统研发背景与理论基础气管插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干预手段,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气管插管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 UE)是气管插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再插管率上升、院内感染风险增加以及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上升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预警非计划性拔管并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对于提高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系统的研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对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医护人员操作因素以及医疗设备与环境因素等;利用现代医疗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等,实现对患者生理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库,构建非计划性拔管的预警模型,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临床研究无肌松药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保持自主呼吸行气管插管山西省人民医院麻醉科(030012)余淑珍 郭永清[目的]研究在不用肌松药条件下保持病人自主呼吸,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安全性。
[方法]1 一般资料:ASA (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I ~ II级非心脑外科择期全麻手术病人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 ( 37±8.2)岁,体重 ( 63.2±11.7) kg,身高 ( 164.1±6.9 ) cm。
所有病人心、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无高血压、哮喘病史,无吸烟、吸毒和嗜酒史,无用镇静镇痛药史,排外气管插管困难者。
2 麻醉方法: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于麻醉诱导前输注万汶注射液7ml/kg,诱导前2 min静注阿托品0.5 mg,同时面罩吸纯氧 ( 4 ml/min )3 min。
诱导时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从1.4ng/ml开始,每4 min递增0.5 ng/ml,直至插管;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从3μg/ml开始,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4 min后观察病人是否意识消失,如意识没有消失,增加0.5μg/ml,待病人意识消失后减少0.5μg/ml维持。
待病人下颌较松驰且托起无反应时,用5 ml注射器抽取2 %盐酸利多卡因5 ml接一次性气管插管咽喉气管表面麻醉喷雾管,左手持喉镜置入口腔暴露声门,右手持喷雾管先喷咽喉部、再插入声门下约5 cm快速喷入气管内进行表面浸润麻醉,继续面罩吸氧,由同一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明视下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观察5 min并从足背动脉抽取1 ml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诱导过程结束。
要求气管插管不超过2次,并在1 min内完成,否则记入气管插管不成功,并静注维库溴铵0.1 mg/kg,3 min 后气管插管。
3 监测与记录:收缩压 (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心律变异性( HR V、LF、HF、LF/HF )、脑电双频指数( BIS ),病人意识消失 ( LOC) 时间、丙泊酚的血浆( Cp-p )和效应室( Ce-p )浓度、瑞芬太尼的血浆( Cp-re )和效应室( Ce-re )浓度,插管( Tr )时间 ( 从诱导至气管插管的时间 )、插管条件和成功率,麻醉诱导时药物用量( 从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后2 min所输注的药量 )。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研究进展李政;成双;李龙云;张文婧;李凯【摘要】无肌松药气管插管(无肌松插管)是指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使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肌松药)而实现气管插管.与联合肌松药的传统方式比较,无肌松插管可以避免肌松药相关不良反应及长时间的紧急气道,有助于实现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分析最新相关文献,就吸入麻醉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麻醉药应用于无肌松插管的作用原理、配伍方法及临床效果等进行相互比较、总结归纳,以期为临床麻醉诱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5)002【总页数】4页(P465-468)【关键词】气管插管;肌松药;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作者】李政;成双;李龙云;张文婧;李凯【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目前临床上通常在麻醉诱导时伍用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也称肌松药),以利于实现气管插管。
肌松药可以改善插管条件,但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去极化肌松药如琥珀酰胆碱可导致肌痛、眼内压增加、颅内压增加、胃内压增加、心血管反应和高钾血症等,与氟烷合用时还能诱发恶性高热。
非去极化肌松药均为中、长效药物,阿曲库铵和米库溴铵可引起组胺释放,诱发过敏反应,罗库溴铵和泮库溴铵可引起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
对于重症肌无力和小儿患者,残余肌松药影响术后呼吸恢复,降低食管上段肌张力、吞咽时的肌肉协调性和通气驱动力等,可能导致误吸和低氧血症。
无肌松药同样可以提供满意插管条件,并避免上述不良反应。
对于无法面罩通气且无法气管插管的紧急气道,可使用目前常用的中长效肌松药(其余全麻诱导药物均属短效)以避免长时间乏氧和被迫气管切开。
国内外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领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一、内容概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ICU气管插管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呼吸衰竭、感染等。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当前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
首先研究者关注气管插管操作的技术改进和规范化,通过对比不同气管插管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插管方法。
此外还研究了气道管理技术的创新,如自适应气道压、呼气末正压等,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其次研究者致力于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通过对ICU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研究者关注患者的营养支持、镇静镇痛、抗感染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第三研究者关注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并发症及其预防。
研究发现误吸、肺炎、气胸等并发症与非计划性拔管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加强口腔护理、定期翻身拍背、早期床位活动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者关注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监测与评估。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同时研究者还探讨了评估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国内外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改进、患者预后、并发症预防和监测评估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理念的更新,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ICU气管插管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也随之增加,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探究作者:付仁季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究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对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小儿腹内疝患者需要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无肌松药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松药麻醉方法,药物选择维库溴铵。
观察治疗前后的效果并记录分析。
结果研究组苏醒和呼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小儿腹腔镜手术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3-01小儿腹内疝等治疗需要行腹腔镜手术,传统方法采用肌松类药物进行全身麻醉,易产生肌松效应而增加麻醉恢复期患病风险,常常在手术结束后残留肌松作用,导致麻醉时间过长、苏醒延迟、呼吸困难、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等不良症状[1]。
因此,我院通过对比研究法探究无肌松药全麻和有肌松药全麻对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术中反应、生命体征、恢复时间等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均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小儿腹内疝患者需要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9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1±1.3)岁,身高76-138cm,体重15-39kg。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研究组采用无肌松药进行麻醉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松药行麻醉。
入选标准[2]:符合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无并发其他腹部疾病。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住院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保持空腹,禁水禁食并停用药物,从术前到术后持续监测患儿的生理指标。
小儿气管插管术的研究进展提要:气管插管术是建立人工气道最常用、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技能,常用于急救或全麻手术。
然而临床工作中插管困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小儿气道生理解剖存在特殊性,更容易发生插管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本文对小儿气管插管术中的各重点环节:麻醉合理用药、选择适当大小的导管、导管插入深度的评估及导管固定的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小儿;气管;插管术;研究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及全身麻醉中最常用的技术技能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人工气道、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气管内给药及进行机械通气。
由于小儿气道生理解剖特点的特殊性,在气管插管操作中更容易发生插管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本文对小儿气管插管术中的各重点环节如:麻醉合理用药、选择适当大小的导管、导管插入深度的评估及导管固定的方法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气管插管术气管插管术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效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技能,也是保证上呼吸道通畅的最可靠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医护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同,插管困难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国内有大量的气管插管术和手段的研究,如采用不同体位、不同途径、辅助气管插管等[1],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小儿气道生理解剖特点小儿气道的生理解剖不同于成人,存在特殊性,因此导致了小儿气管插管术有别于成人气管插管术。
对于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其喉头位置相对较高,会厌则长而硬,喉腔部位狭小且呈漏斗状,声门裂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环状软骨水平为喉部最狭窄处,最容易受压水肿,从而导致插管困难和出现并发症。
针对小儿气道的生理解剖特性,在对小儿进行气管插管术时,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体型等个体差异实行个体化应用,通过选择适合大小的气管插管导管和插入适当的深度,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小儿气管插管的合理用药气管插管术多用于非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因此气管插管前常需要使用麻醉术。
在成人气管插管术时,多使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或丙泊酚等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预注原则近况
傅文
【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
【年(卷),期】1989(005)001
【摘要】“预注”给药是肌松药应用的新动向之一,是优越?是有害?还是优害掺半?对此问题看法如何,在国外也是见仁见智,意见不一。
为此,盛卓人教授和傅文医师整理了有关文献,作此综述,供国内同道们参考,以期引起讨论,希望读者们谨慎应用并踊跃发表意见,欢迎来文和来信。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傅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三种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效果 [J], 段若望;宋炯;李玉萍
2.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联合静脉全麻控制呼吸在儿童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研究 [J], 韩春芝
3.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期安全性的比较 [J], 冯艳华;李国华;刘环秋;麻海春
4.非去极化肌松药行快速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进展 [J], 郭向阳
5.非去极化肌松药在烧伤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蔺艳梅; 黄再青; 段霞光; 郝春光; 刘慧; 刘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