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理论研究》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25
★《明清小说理论研究》纲要◎主讲:何旺生第一讲中国小说观念与小说理论概述明清小说理论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精华。
我们将集中研究明清时期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身上。
就现存资料看,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19年(1591年)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到万历38年(1610年)和万历39年(1611年)“容与堂”本、“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相继问世,以及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小说评点达到顶峰。
一、“小说”的概念与小说观念小说,是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整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处在这个过程中。
在中国古籍目录中,常见“小说家”一目,但并无《水浒传》等小说名著。
“小说”一词,在中国书面文献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小说”,指琐屑之言(鲁迅语),“干”,求也,谋求;“县”通“悬”;“令”,美誉。
其意思是,修饰琐屑的言辞以求得到高名美誉。
庄子的“小说”仅指内容浅露的小道理和琐屑之言,只是一个语词而已,但它所包含的不能通达于“道”的琐屑、浅薄的意象却被汉代学者以及后世正统文人所接受,使小说长期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中国学人对“小说”概念的学理性论说,可以追溯到汉代。
西汉末、东汉初的思想家桓谭(沛国相人,今淮北市人),在其论著《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批评。
小说观念的确立,小说批评的奠定,则是班固的论述。
班固《汉书·艺文志》一篇中有“小说家”一类,收“小说家”著作15种,1380篇。
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小说家”与诸子百家并列,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称之为“史学的小说概念”。
此外,班固还谈到了小说家的地位和“小说”的产生(创作)过程。
他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稗官”,即小官。
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班固对小说的定义,成为传统小说观念中一个比较具有经典性的概念。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前言:如何阅读《明清小说》一、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从张潮《书本草》导入,从中看到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1.《四书五经》: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
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
2.《诸史》:种类不一,其性大抵相同。
内惟《史记》、《汉书》二种,味甘,余俱带苦。
服之增长见识,有时令人怒不可解,或泣下不止,当暂停,复缓缓服之。
3.《诸子》:性寒、带燥,味有甘者、辛者、淡者。
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
4.《诸集》:性味不一,有微毒,服之助气,亦能增长见识,须择其佳者方可用,否且杀人。
5.《释藏、道藏》: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
唯热衷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
6.《小说、传奇》: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服之令人狂易。
唯暑月神气疲倦,或饱闷后,风雨作恶,及有外感者,服之能解烦消郁,释滞宽胸,然不宜久服也。
二、考察明清小说体性特征可从三个层面入手:1.小说的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2.小说的类型不同,往往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
3.小说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其基本的存在方式,阅读小说必须注重人物性格和叙事技巧的分析。
1.1小说与”四部”的区别:“经”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尊严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向人类发言,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和雍容的风度。
“子”是诸子百家应对社会问题的产物,在建构思想体系的同时,注重气势与论辩。
“史”的功能是经由对事实的安排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注重政治与军事智慧。
“诗”的功能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具有相当重要性的那一部分感受,或褒或贬,其理想的境界是“言志”。
“小说”则是“消闲”的产物,其宗旨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1.2小说的主要特征:其一,对”无关大体”的人生层面的关注。
正史:叙述主体是“天下”、“国家”,是建功立业。
小说:接近日常生活,人的心境意绪成为刻画和描写的中心。
其二,风格上不排斥诙谐,旨在从精神上愉悦读者。
明清小说研究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版)-----Miss魏文人代笔;广义内涵是指书坊主干预创作,他们对书稿的取舍甚至会影响创作格局变化。
明嘉靖、万历年间,书坊主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是前者的充分表现;从嘉靖朝至清王朝灭亡,后者则与通俗小说发展相始终。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以书坊主为主体的“熊大木现象”都提供了显示传播环节对创作反作用的典型例证,表明传播特点、途径与范围都会推动或约束创作发展。
bā)拜的作用头回、它通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是部文言传奇小说集。
该书收有21篇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即创作与时代相平行。
作品篇幅短小利于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各篇的组合,又使其反映面较为广泛。
瞿佑熟悉本阶层人物,书中各篇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书生,间或也有地主、官僚、妓女等别类人物,但作者对其描述与评定仍从书生视角出发。
这可看作本书局限之一,却也显示了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即相当集中、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战乱中士人阶层的经历遭遇、价值取向、心态情绪与感情生活,而士人在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方面的感受,其实也与广大百姓十分相近。
《剪灯新话》成就并不算太高,但它和《剪灯余话》、《觅灯因话》等明代传奇小说,上承唐宋传奇的余绪,下开《聊斋志异》的先河,因此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剪灯新话》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谈资,为明代拟话本和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
《金凤钗记》、《翠翠传》、《三山福地志》被凌蒙初改写成话本,编入《二刻拍案惊奇》中;《寄梅记》被周德清改写成话本,编入《西湖二集》中;金凤钗记》还被沈璟改编成戏曲《坠钗记》;周朝俊的戏曲《红梅记》采用了《绿衣人传》一些情节。
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余话》,借以抒写胸臆。
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
第五章明清文论概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
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2.主情——明诗宗唐。
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mǐ亲庙)宋”,弥合唐宋。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第一节小说理论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一、李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世先后论也。
”比较:“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日常琐屑道听途说——虚实不辨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明清小说研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本课属专业选修课。
明清小说研究属于当代学界的“显学”,属《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下游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分支。
开设此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人文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入开发“明清小说”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生成,发展、高潮的走势及文化背景;熟读明清小说文本,精研重点文本;以原教材为基础,扩充文献资料,开拓知识视野,使学生能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期末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小型学术论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㈠重点1、明清小说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宋话本是怎样发展为明清小说的?2、明清小说复杂的成书过程及小说作者的“迷宫”现象的理论解析。
3、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话、世情小说的不同的渊源。
4、《金瓶梅》、《红楼梦》的文学、文化现象解读5、明清小说的“泛文化”社会现象。
㈡难点1、小说生成及作者“原生态”的“归真”。
2、六大小说文本的“限时阅读”。
3、明清小说的“泛文化阐释”的理论依据。
4、明清小说“社会效应”的评价。
5、明清小说与民族精神的凝聚。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30学时)第一章《三国演义》专题研究(4学时)[内容]1、《三国演义》文本内容的复述。
2、《三国演义》研究现状述略。
3、《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结构框架。
4、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
5、《三国演义》研究如何选题?[知识点与教学要求]⒈知识点:三大战役、人物三绝、三国鼎立。
“管理学”与《三国》、“水煮《三国》的社会效应、易中天讲《三国》经济效益;成书过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鉴杂剧,脱平话。
罗贯中籍里之争,清徐罗氏家谱的发现;版本:嘉靖本、李评本、毛评本、普及本。
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①、新的突破必须以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②、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明清小说研究》第1-6辑目录宋颉颃《聊斋》——论《阅微草堂笔记》沈伯俊评《阅微草堂笔记》李泉论曾衍东和《小豆棚》杜贵晨《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初探曹光甫晚清小说研究谈谈刘鄂与李伯元的一段文字案——兼与魏绍昌、汪家熔两先生商榷张纯从东海觉我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说起(日)武田雅哉著钱玮译安徽官场现形记——《带印奇冤郭公传》蔡国梁明清小说创作的理论探索“情”与小说创作——明清小说理论研究之一方胜冯梦龙的《情史》及其人情说夏咸淳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袁健明清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儒林外史》系列电视剧座谈会纪要散记不拘一格——香港访学散记之一萧兵第5辑目录(1987年6月)编者的话小说研究的理论思考试论小说创作思维之多维交错刘冬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杨凌芬《三国演义》与罗贯中研究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张颖陈速《三国志传》地理今释释“今”误差商榷——释“解州”周?清朝开国与《三国演义》蒋维明第三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王长友《水浒传》与施耐庵研究《水浒传》中的市民文学色彩竺青论《水浒》“征方腊”的地理描述——兼论其作者及其成书年代马成生关于“耐庵之友”墓砖的调查报告王同书卞元亨为张士诚部下将领考辨姚依林恩荣《西游记》研究试揭《西游记》大旨“求放心”说之谜钟扬《西游记》的若干艺术特点(苏)A.?.罗加乔夫李勤摘译明代小说研究评《西洋记》周华斌谈《于少保萃忠全传》孙一珍《金瓶梅》研究关于《金瓶梅》的时代背景的再思考周钧韬兰陵笑笑生的世界和人生——对《金瓶梅词话》的诗浅见胡发贵《金瓶梅资料汇编》已出版(中)明末清初言情小说研究炼狱天使的魅力——谈《金云翘传》中王翠翘悲剧形象的塑造董文成“情”与“理”——明末清初言情小说探讨之三赵兴勤文言笔记小说研究高潮后的余波——清《庸闲斋笔记》、《夜雨秋灯录》评述蔡国梁明清小说理论研究论“文必通俗”——明清小说理论研究之一方胜论《儒林外史》“卧本”回评中的讽刺艺术周腊生古代小说版本与资料研究《美人书》与小说版本张守谦《聊斋志异》版本的演变(美)阿兰·巴尔王薇生译建国以来古典小说资料工作回顾陈桂声电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登试论宋元话本中市民意识的两重性于平中国通俗小说提要选刊(1)雨窗集散地(2)欹枕集(3)一片情(4)赛花玲(5)株林野史(6)驻春园小史(7)蝴蝶媒(8)瑶华传(9)白圭志(10)争春园(11)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12)续英烈传(13)云中雁三闹太平庄(14)宋太祖三下南唐(15)续小五义(16)中东大战演义(17)优孟衣冠传(18)天女散花(19)小额(20)带印奇冤郭公传(附)小说娱目钞(日)泽田瑞穗成可译外国百科全书关于明清小说的词条选择第6辑目录(1987年12月)编者的话综论明清人情小说概探方正耀《水浒》和施耐庵研究论《水浒》主题研究的多元融合——兼评李庆西《〈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欧阳健“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论白驹施氏(耐庵)宗祠门联的史料价值喻蘅施耐庵在张家港的行迹及传说包文灿(执笔)潘公航一份意义特别重大的“报告”——读徐放《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何睫《西游记》和吴承恩研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论《西游记》的讽刺性方胜吴承恩生平二事考刘怀玉李渔研究浅谈李渔和他的短篇小说张涤云李渔小说的版本及其流传——以《无声戏》为中心(日)伊藤漱平著胡天民摘译《红楼梦》研究文采风流今尚存——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冯子礼《儒林外史》研究严监生吝啬鬼形象质疑谢波文言笔记小说研究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传奇性梁勇周穷吴敏顾元庆研究钟来因朱亚平《影梅庵忆语》试探——兼谈它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顾启姜光斗清人笔记四种蔡国梁《镜花缘》和李汝珍研究《镜花缘》理想境界浅议凌石《镜花缘公案辨疑》补说孙佳讯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李时人郑振铎与《镜花缘》研究余克超张传藻首届《镜花缘》学术讨论会综述王同书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玉梨魂》与《玉娇梨》比较之一顾越晚清小说研究论晚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捷)米伦娜·维林奇罗瓦著赵鑫虎摘译郭世绪校郭友松与《玄空经》张源潜小说理论和小说理论家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家论小说鉴赏田耒论李贽对农民起义的态度白坚金圣叹与“哭庙案”考辨陈潜之论毛宗岗的军事美学思想霍雨佳文学理论问题探讨试论文学本质刘冬短论和随笔吃?·偷酒·学徒伊永文明清小说短话二则王希杰谈《续孽海花》中的龚樵孙翁宗庆从梅本《水浒》引出的风波谈起陈小华电脑和明清小说研究——从《红楼梦》数据库系统研制成功谈起陈辽书刊评介拓荒者的花束——读蔡国梁《明清小说探幽》史平评《三国演义学刊》第一、二辑昆华贵晨打开《水浒》研究之门的钥匙——《水浒书录》漫评邓韶玉吴敬梓的父亲究竟是谁陈美林《明清小说资料选编》编辑说明朱一玄中国通俗小说提要提要选刊:1.《水浒传》2.《三国志演义》3.《西游记》4.《金瓶梅词话》5.《警悟钟》6.《说唐后传》7.《天豹图》8.《玉蟾记》9.《青史演义》10.《胡雪岩外传》11.《黄绣球》12.《花神梦》13.《中国新女豪》14.《剖心记》15.《五日缘》16.《商界现形记》通俗小说提要知见录张守谦明清章回小说书目急须重编——开拓明清章回小说研究新局面断想之一张颖陈速。
《明清小说研究》第1-6辑目录第1辑目录(1985年8月)开卷语“开创明清小说研究新局面”笔谈明清小说研究途径的随想何满子从《明清小说研究》所想起的吴调公从“新”处着眼,向“深”处掘进陈辽综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群萧兵《水浒》和施耐庵研究《京本忠义传》考释李骞东京所见两部《水浒传》范宁施耐庵生平探考散记刘冬施耐庵“元朝辛未科进士”试证陈建华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耐庵遗曲》赏析王同书《施耐庵研究》出版仁《西游记》和吴承恩研究巫术·神话·宗教——《西游记》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姚政以奇取胜师心独见——论《西游记》的传奇性吴圣昔《西游记》的原本及其改作[日本]小川环树作胡天民译吴承恩胸像的科学复原张建军《西游记研究》出版华文言笔记研究略论《庚巳编》罗德荣《金瓶梅》研究《金瓶梅词话》故事编年朱一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当属原作谈凤梁试论《儒林外史》对封建道德的暴露与批判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出版仁金圣叹研究从《春感八首》看金圣叹的晚年思想钟来因《水浒》续书研究陈忱《水浒后传》杂议萧相恺略论《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陈周昌清末小说研究《海上花列传》与其以前的小说章培恒编后记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抄本《石头记》(封二)吴承恩胸像的科学复原(封三)稿约(封四)第2辑目录(1985年12月)编者的话综论中国古代小说处理空间的艺术鲁德才《三国演义》研究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欧阳健之子大归杳如黄鹤——孙夫人考实杨芷华《三国演义》所依据的史实(日)小川环树著胡天民译《水浒》和施耐庵研究从《水浒传》的语言看作者的籍贯问题张丙钊谈《水浒传》映雪草堂刊本的底本——《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刘世德《西游记》研究《西游记》校者“华阳洞天主人”新考陈澉启示深邃耐于寻味——论《西游记》的哲理性吴圣昔《西游记》的四圣试禅心事苏兴资料:《西游记》本事摭录姚政《水浒》续书研究第一部写杨幺起义的小说——罕见孤本《后水浒传》林辰《荡寇志》对《水浒传》的反扑高明阁埋没的珍珠——简介梅氏藏本《水浒》蒋祖钢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及其作者研究荑荻散人·天花藏主人·徐震——《平山冷燕》作者考范志新试论《好逑传》宋常立张竹坡研究张竹坡家世概述——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之一吴敢张竹坡《十一草》考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之四吴敢《聊斋》研究《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于盛庭李时人诗与戏剧的融合——论《聊斋》艺术上的独特贡献王林书王同书丰富·独特·生动——论《聊斋志异》的细节描写吴九成《歧路灯》研究略论《歧路灯》的艺术成就孙菊园《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喜剧特征罗宪敏可爱乎?可憎乎?——关于对《红楼梦》女子的审美感受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姜耕玉《红楼梦》中的心灵感应现象尤志心介绍张闻天早年有关《红楼梦》的诗文钱祖夫清末小说研究读《恨海》随想王俊年明清小说理论研究明清小说“读法”刍论王永健论脂砚斋的美丑观周钧韬但明伦论作文之要在于“立胎”——《聊斋志异》“但评”研究之一沈继常钱模祥《杜诗解》出版笔谈不宜歧视我国的古代小说陈新古代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史实·传奇·创新——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创作札记梁枫冯铁山电视连续剧《杨家将》选载梁枫冯铁山战幽州双龙宴金沙滩全国古典题材电视剧讨论会纪略欧阳健封二:“秦淮寓客”搬上屏幕封三:电视剧《杨家将》第3辑目录(1986年4月)编者的话综论古代小说观念和美学关系探索吴功正说文学遗产的借鉴——为胡邦炜、沈伯峻《〈镜花缘〉研究》所作的序何满子《三国演义》和罗贯中研究罗贯中其人其作陈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曹操性格纵横表里观王长友孙坚孙策论陈周昌《水浒》研究《水浒》的书名及其所谓“真义”——罗尔纲同志《水浒真义考》质疑刘知渐百回本《水浒》后半部思想价值之我见萧相恺论潘金莲刘焕君从叙事观点来看《水浒传》的描写手法京都大学胜股高志漫话《水浒》鲁兵《水浒全传》注释选例李泉《西游记》和吴承恩研究《鼎镌全相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自身所揭示的几个问题姚政再论《西游记》的版本源流陈新《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刘怀玉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杨俊《金瓶梅》研究《金瓶梅》人物三题蔡国梁《儒林外史》研究析《儒林外史》中民主主义思想萌芽刘强杜少卿形象刍议王开富关于《儒林外史》的评本和评语孙逊李绿园家世生平再补栾星《歧路灯》研究谈《歧路灯》的几个道学形象尚达翔毛宗岗研究论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毛本《三国》是“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辨黄中模清代小说研究关于《赛花铃》与《女开科传》的题词或著录年代王青平《三国》毛批考辨二则陈洪谈《桃花女阴阳斗传》的人物形象张颖、陈速资产阶级革命在“天国”土地上的投影——评《洪秀全演义》齐裕?试论晚清的白话短篇小说顾越明清小说理论研究吴趼人的小说理论黄霖译文中国短篇小说——年代、作者、作法的研究(之一)帕特里克·韩南著曾虹王青平译尹慧珉校《水浒》史资料及研究龚开资料辑录萧相恺谈《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的时代先后问题邓德佑古代小说改编电影、电视剧研究珠联璧合瑜瑕互见——谈《聊斋》电影、电视剧改编中的得失王林书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封二、封三第4辑目录(1986年12月)编者的话中国通俗小说提要选刊《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未定稿)提要选刊:1.武王伐纣书2.醒世姻缘传3.吴江雪4.醒风流5.凤凰池6.巧联珠7.醒名花8.引凤箫9.生绡剪10.珍珠舶11.鼓掌绝尘12.娱目醒心编13.北史演义14.宛如约15.两交婚小传16.画图缘小传17.飞花艳想18.梦中缘19.雪月梅传20.水石缘21.五美缘22.岭南逸史23.轰天雷24.柳非烟《水浒》和施耐庵研究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徐放水浒英雄与民族性格张啸虎试论宋江——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者蒋长林个性的武打和武打的个性——《水浒》武打艺术散论之一王资鑫《金瓶梅》和张竹坡研究现代中国的《金瓶梅》研究周钧韬《金瓶梅》与鲁南方言张远芬张?与张竹坡——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之一吴敢《檮杌闲评》研究《檮杌闲评》本事考证欧阳健《檮杌闲评》语言的地方特色张丙钊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论才子佳人小说王永健“经”与“权”——明末清初言情小说探讨之一赵兴勤《玉娇梨》得失论姜光斗顾启吴敬梓研究吴敬梓的门阀意识陈美林《歧路灯》研究我看《歧路灯》刘冬《红楼梦》研究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天地——《红楼梦》前八十回鸟瞰何永康《红楼梦》人物的形态美罗宪敏“开门见山”——《红》海杂艺录黄炽文言小说研究论蒲松龄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读《聊斋志异》吴九成《聊斋志异》的结构艺术徐君慧追踪晋。
★《明清小说理论研究》纲要◎主讲:何旺生第一讲中国小说观念与小说理论概述明清小说理论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精华。
我们将集中研究明清时期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身上。
就现存资料看,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19年(1591年)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到万历38年(1610年)和万历39年(1611年)“容与堂”本、“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相继问世,以及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小说评点达到顶峰。
一、“小说”的概念与小说观念小说,是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整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处在这个过程中。
在中国古籍目录中,常见“小说家”一目,但并无《水浒传》等小说名著。
“小说”一词,在中国书面文献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小说”,指琐屑之言(鲁迅语),“干”,求也,谋求;“县”通“悬”;“令”,美誉。
其意思是,修饰琐屑的言辞以求得到高名美誉。
庄子的“小说”仅指内容浅露的小道理和琐屑之言,只是一个语词而已,但它所包含的不能通达于“道”的琐屑、浅薄的意象却被汉代学者以及后世正统文人所接受,使小说长期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中国学人对“小说”概念的学理性论说,可以追溯到汉代。
西汉末、东汉初的思想家桓谭(沛国相人,今淮北市人),在其论著《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批评。
小说观念的确立,小说批评的奠定,则是班固的论述。
班固《汉书·艺文志》一篇中有“小说家”一类,收“小说家”著作15种,1380篇。
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小说家”与诸子百家并列,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称之为“史学的小说概念”。
此外,班固还谈到了小说家的地位和“小说”的产生(创作)过程。
他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稗官”,即小官。
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班固对小说的定义,成为传统小说观念中一个比较具有经典性的概念。
这一“史学的小说概念”,一直存在到清代,都未终结。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与志人,特别是志怪的出现,导致小说观念由推崇“实录”向迁就“虚错”衍变。
最有代表性的范本是干宝的《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未能切断连接史传母体的脐带。
但史学的“小说”中,也有文学性。
“文学的小说概念”源于“俳优小说”。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经济得到发展。
此时,繁华城市的“瓦肆”、“瓦舍”中,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技的,……等等,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说话” (即今所谓说书)。
宋人笔记均有记载。
由“说话”滋长出来的“话本”,天然地保持着“说话”的风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动人,遂由“说话”的底本变为一种文体名称。
后人就称之为小说。
这是最早的“文学的小说概念”。
“话本”登上文坛,意味着中国小说开始书写独立发展的历史。
至宋末元初,罗烨(今江西吉安人)在他的著作《醉翁谈录》中,主要记录了当时说话人的故事梗概,梗概之前有两篇总论性文章:《小说引子》和《小说开辟》。
它主要论述了小说的题材、特点,为小说文体独立发挥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他说:小说者流,出于机戒[械]之官,遂分百官记录之司。
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
从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
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桃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
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排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
言非无根,听之有益。
罗氏评说的对象是为正统文人鄙视的“小说”——“话本”,这就使他的观点有了新的内涵。
罗烨对“小说”的类型研究也值得重视。
他称“小说”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八类”。
罗烨以故事题材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将小说分为八类,为小说的类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对“小说”的解释和范围的界定,经过长期的探讨,至罗烨方才渐趋明朗。
罗烨所分的八类小说,基本上勾勒了古小说的轮廓,所列作品也都具有小说的特点。
明清时期崛起并形成的各类各派长篇小说,都可在罗烨的分类中找到源头。
《醉翁谈录》出现于宋元,故而“文学的小说”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式出现于宋元之际。
总起来看,中国小说,“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偏重于史学,小说家、文学家偏重于文学。
这两种小说观念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以至于直到清乾隆年间,官方修《四库全书》,都没有《水浒》之类小说。
二、小说理论的资料中国小说理论,在晚清以前没有专题论文,而多为随笔、序跋、评点,特别是评点,逐渐成为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
(一) 小说的序、跋在明清的一些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序跋中,往往谈到对小说的看法,如小说是什么,小说的社会作用,小说的真实性、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等等,但一般谈得很简略。
通俗小说最早的序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署名庸愚子。
其《序》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 小说评点1.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要形式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传统方法。
评点最早用于诗歌和散文。
南宋的刘辰翁用评点方法读《世说新语》,首开小说评点先例,被称为中国小说评点的开山宗师。
早期的小说评点,是一些书商写的,一直到明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才把小说评点变成了一种文学批评和小说美学的独特的形式。
到了明末金圣叹,小说评点发展成熟。
2. 小说评点的体制完整的小说评点体制,包括三个层次:(1)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是评点者把阅读时的感受印象,在正文的空白处(或正文上方——眉批,或正文中间——夹批,或正文两侧——侧批)随手记下。
(2)回前和回末总评,简称“回评”,是评点者就这一回抓出几个问题来加以阐释、发挥。
(3)全书的序、跋、读法、凡例、小引、发凡、总论、缘起等,是评点者对全书主旨、结构、技法、人物、创作特点的分析介绍,带有总论全书的性质。
3. 小说评点的内容小说评点的内容不仅仅限于美学的评论,还有社会的、政治的评论。
小说评点往往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哲理性。
4. 小说评点的长处第一,小说评点与正文直接联系,有助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小说内容。
第二,小说评点有助于读者了解情节、语言和小说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它帮助读者随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上升到理论高度。
当然,小说评点也有不足之处。
因此,阅读小说评点在方法上要注意两点:(1)要将各评语联系起来看,不能孤零零地看眼一处,孤立地看问题。
(2)评点家的评语一般没有完整的事先规划,往往见解互相矛盾。
三、小说理论的发展过程1.萌芽酝酿期(秦汉~明万历年间)2.成熟发展期(明万历~鸦片战争)3.转型期(鸦片战争以后)四、研究中国小说理论的意义第二讲叶昼一、容本《水浒传》与叶昼1.关于容本《水浒传》容本,指明代杭州的容与堂印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本,刊于明万历38年 (1610年)。
稍后,万历三十九年(1611)左右,在苏州有一书商袁无涯者(冯梦龙之好友),出版了120回本的《李贽评忠义水浒全传》(简称袁本《水浒传》)。
二书都题“李卓吾批评”,由此,人们大都认为此二书为李卓吾批评。
但明清两代也有个别学者对此提出疑问。
到了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以上二书之评语并非李卓吾所批,“盖即叶昼辈所伪托”。
1930年代,胡适写作《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再一次明确提出容本与袁本不可能是同一人。
但长期以来,鲁迅、胡适二人的观点,为人所忽略。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学术界所注意。
结论:袁本为李卓吾批评,容本为叶昼所评点。
2. 叶昼其人(1)生平与著述叶昼的生平事迹,今人所知仍未超出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书影》卷一综合历史文献为其撰写的一篇小传:叶文通,名昼,无锡人。
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
或自称锦翁,或自称叶五叶,或称叶不夜,最后名梁无知,谓梁溪无人知之也。
当温陵《焚》《藏》书盛行时,坊间种种借温陵之名行之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水浒传》《琵琶》《拜月》诸评,皆出文通手。
文通自有《中庸颂》《法海雪》《悦容编》诸集。
今所传者,独《悦容编》耳。
文通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乙丑(天启五年,1625)游吾梁(今开封),与雍丘侯王汝戡倡为海金社,合八郡知名之士,人镌一集以行。
中州文集之盛,自海金社始。
后误纳一丽质,为其夫殴死。
叶昼的评点均署他人名号,真正署名叶昼者,无一存在。
从现存史料看,叶昼评点过的书籍中,《四书》《琵琶记》《拜月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均署李卓吾;小说评点现存版本有:容与堂本《水浒传》、吴观明刊本《三国演义》。
据考证,容与堂刊本《水浒传》卷首的《序》、《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批评<水浒传>述语》、《论<水浒传>文字》、《<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均为叶昼的手笔。
(2)思想叶昼反对假道学,痛恨道学家只会空谈而无实际本领。
这与正统的儒家思想很有些不合拍。
他常常会把一些本来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也用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语言来加以表达。
叶昼在评论时常常随便借题发挥,以致在有的地方使人闹不清楚他对人物究竟抱什么态度。
《批评<水浒传>述语》谓自己评点《水浒传》的缘由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愤懑,故评之尤详”,这可以说是借用李贽所谓“《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由此出发,在各回的眉批、夹批中,对贪赃枉法的权奸酷吏斥之为“贼臣”、“强盗”,对梁山好汉侠肝义胆除暴安良连声叫“好”,都是评点者借以“发抒愤懑”。
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叶昼作为李贽小说美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中国小说评点的实际开创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叶昼《水浒传》评点的特点叶昼一生不得意,才华出众,喜好著书,无官史,其思想十分矛盾、庞杂,进步与落后杂糅其中。
1.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叶昼对《水浒》的艺术成就既有肯定,又有不满,从整体上看,他对《水浒》艺术成就的最高评价是“可与天地相终始”(《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势》)(第10回回末评),但叶氏并不偏面吹捧。
他在许多地方指出了《水浒》的缺点。
2.在文学批评中触及当时社会现实叶昼评点《水浒》的思想内容,多联系明代的社会现实发表见解,通过文学批评来实现社会批评。
这也印证了我们在绪论中所讲的小说评点中的政论性色彩。
三、叶评的理论贡献小说评点,到了叶昼(及李贽)手里,才真正成为一种既包括社会评论又包括美学评论的独特的小说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形式。
金圣叹深受其影响。
1.小说的描写源于“世上先有是事”。
叶昼在中国美学史与文艺思想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了小说艺术的本源问题。
《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云: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