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6通量距平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概况与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88纪多颖, 张倩, 骆祉丞, 等. CMIP6二氧化碳移除模式比较计划(CDRMIP )概况与评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457-464Ji D Y , Zhang Q, Luo Z C, et al . Short commentary on CMIP6 Carbon Dioxide Remov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DRMIP)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5): 457-464CMIP6二氧化碳移除模式比较计划(CDRMIP)概况与评述纪多颖,张 倩,骆祉丞,陈扬馨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5卷 第5期 2019年9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5 No. 5September2019收稿日期:2019-04-16;修回日期:2019-06-20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360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5126)作者简介:纪多颖,男,副教授,duoyingji@引 言全球气候增暖和CO 2等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密切相关,向大气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可能对气候系统造成严重、广泛且不可逆转的影响[1-2]。
在人类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使用地球工程手段主动干预气候系统以达到减缓气候增暖的效果[3-4]。
根据地球工程干预气候系统的途径差异,地球工程主要分为两类:改变地球辐射收支的地球工程途径称为太阳辐射管理(SRM );从大气中移除CO 2的地球工程途径称为CO 2移除(CDR )。
目前提出的各种CDR 方法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CDR 方法主要通过增强地球自然系统的固碳能力实现从大气中移除CO 2。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7卷 第3期 2021年5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7 No. 3May 2021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土地覆盖格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LCC )反馈引起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3]。
研究表明:LULCC 对全球平均气候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局地气候影响显著[4-5]。
森林砍伐已经并将导致高纬度地区变冷和热带地区变暖,并给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6-8]。
LULCC 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9]:一是对生物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即通过改变地表特征(如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和粗糙度等)影响陆地-大气之间的水热循环,进而改变气候;二是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表现为植被通过影响温室气体(如CO 2、CH 4和N 2O 等)的浓度和分布间接影响气候。
植被尤其是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温室气体并释放氧气,与碳氮循环息息相关。
IPCC 《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指出,2007—2016年间,农、林、牧业等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3%[10]。
与此同时,LULCC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未来对于粮食、水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对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170王爱慧,缪月,史学丽. CMIP6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 )概况与评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3): 367-373Wang A H, Miao Y , Shi X L. Short commentary on the Land-U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LUMIP)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1, 17 (3): 367-373CMIP6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概况与评述王爱慧1,缪 月1,2,史学丽3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Short commentary on the Land-Use ModelIntercomparison Project (LUMIP)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1925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5106);气象行业专项(201506023)作者简介:王爱慧,女,研究员,******************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CMIP6通量距平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概况与评述王雅琦; 丁梦蓉; 孟瑶; 刘海龙; 靳江波; 林鹏飞; 马金峰; 李逸文; 于子棚; 杨茜; 孙志阔【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9(015)005【总页数】6页(P481-486)【关键词】海洋热吸收;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动力海平面变化; 通量距平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 数值模拟【作者】王雅琦; 丁梦蓉; 孟瑶; 刘海龙; 靳江波; 林鹏飞; 马金峰; 李逸文; 于子棚; 杨茜; 孙志阔【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大气-海洋耦合环流模式(AOGCM)被广泛用于预估未来海平面的变化[1]。
基于AOGCM的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预估结果表明,与1986—2005年相比,2081—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GMSLR)在3种排放情景下的可能区间(5%~95%)为0.26~0.55 m(RCP2.6)、0.32~0.63 m(RCP4.5)和0.45~0.82m(RCP8.5)。
其中热膨胀的贡献占30%~50%,冰川融化的贡献占15%~40%,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贡献较小[1-2]。
海平面变化并不是全球一致的。
海洋环流、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动力海平面高度的变化(Δς)。
CMIP5模式集合平均的空间分布有3个显著的特点[3-4]:(1)南极绕极流(ACC)北部正值区和南部负值区的经向对比;(2)北大西洋北正南负的经向偶极子结构;(3)北极的正值区。
南大洋的变化是海表热通量变化和风应力的增强和南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Ekman漂移增强并使等密度面发生倾斜[3-4]。
中尺度涡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后者相反的作用,补偿了风应力变化对Δς造成的影响[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89吴波, 辛晓歌. CMIP6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 )概况与评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476-480Wu B, Xin X G. Short commentary on CMIP6 Decadal Climate Prediction Project (DCPP)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5): 476-480CMIP6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概况与评述吴 波1,辛晓歌2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北京 100029;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5卷 第5期 2019年9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5 No. 5September2019收稿日期:2019-04-16;修回日期:2019-07-11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4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5089)作者简介:吴波,男,副研究员,wubo@引 言年代际气候预测的预报对象涵盖了从年到多年再到年代际尺度变率。
在这个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受到外强迫和内部变率的共同作用[1]。
其中,外强迫指自然变率产生的气候系统之外的强迫因子,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土地利用(人类活动导致的强迫)和入射太阳辐射变化、火山喷发(自然强迫)。
内部变率指气候系统内部大气、海洋、陆面和冰雪圈等子系统内部或相互作用产生的气候变率。
年代际尺度气候可预测性的主要来源包括:气候系统对外强迫的响应,气候系统内部变率模态的演变及持续性,内部变率与外强迫导致变率间的相互作用[2]。
与季节尺度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不同的是,年代际气候预测既包含初值的影响,也包含对外强迫响应。
cmip6评述及中国贡献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是一个全球性的气候模式比较项目,旨在评估和比较各种气候模式的性能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参与并贡献了大量数据和模型,为CMIP6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CMIP6是由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UNFCCC)主导的一个全球性项目。
它旨在为各国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共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和趋势,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CMIP6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全球气候模式的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全球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
中国在CMIP6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了CMIP6的数据收集、模型建设和模拟实验等工作。
中国不仅向CMIP6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还开发了一系列全球气候模式,为全球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为CMIP6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数据。
在全球气候模式的评估和验证过程中,观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气象局和其他机构通过建立观测站点、收集气象数据等方式,为CMIP6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
这些观测数据对于评估气候模式的性能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中国在全球气候模式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系列全球气候模式。
这些模式不仅在模拟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中国的全球气候模式在CMIP6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还积极参与了CMIP6的模拟实验工作。
模拟实验是评估全球气候模式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的科研人员通过模拟实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概况与评述钱诚; 张文霞【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9(015)005【总页数】7页(P469-475)【关键词】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 CMIP6; 检测归因; 观测约束; 气候变化; 预估【作者】钱诚; 张文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RCE-TEA)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引言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历次IPCC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都安排单独一章。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的定义[1],气候变化的检测是证明气候或者受气候影响的系统在某种统计意义上已经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并不提供这种变化的原因;如果观测到的某种变化不太可能只是由内部变率随机产生的,则可以说这种变化被检测到了。
归因是在某种给定的统计信度下估算对某一变化或某一事件起作用的多种可能(外强迫)因子的相对贡献的过程,这和国内通常说的找原因是不同的概念。
检测归因的目标是检测并量化由外强迫引起的变化,识别人为和自然强迫对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
它有助于全面评估气候系统是如何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所得到的结论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信度而言至关重要。
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以及模拟试验的逐步丰富,关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证据逐渐增加。
IPCC AR5已经在大气和海洋的变暖、全球水循环的变化、积雪和冰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为影响。
例如,极有可能的是,观测到的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的一半以上是由温室气体浓度的人为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共同导致的[1]。
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① /about。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077王磊, 包庆, 何编. 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 )概况与评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498-502Wang L, Bao Q, He B. Short commentary on CMIP6 High Resolutio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HighResMIP)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5): 498-502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概况与评述王 磊1,3,包 庆1,2,何 编1,2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101;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5卷 第5期 2019年9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5 No. 5September2019收稿日期:2019-04-12;修回日期:2019-06-02资助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2017YFA0604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737306,41675100,U1811464)作者简介:王磊,男,博士研究生,wanglei@引 言气候系统模式对当前气候现象的模拟能力是古气候模拟、气候预测和预估试验可信度的基石。
自1995年起,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发起了一项关注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交流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 ),目前该计划已经发展到第六阶段(CMIP6)[1]。
该计划一方面通过评估和改进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性能来促进气候系统模式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全世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预估未来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CMIP6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水循环的模拟能力评估赵丹;张丽霞;周天军【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22(46)3【摘要】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Brubaker二元模型评估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19个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态水循环过程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模拟误差来源。
结果表明,CMIP6模式集合平均(MME)能够合理再现观测降水和蒸发的年平均气候态空间分布及年循环特征,与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7。
较之观测,MME高估了华北地区降水(0.55 mmd^(−1)),低估了华南沿海地区降水(−0.3 mm d^(−1))。
所有CMIP6模式均高估蒸发强度(偏差0.03~0.98 mm d^(−1)),使得模拟的降水与蒸发之差偏少。
模式整体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再循环率及不同边界水汽来源的贡献率,但低估了由南边界进入季风区的水汽贡献,导致东亚季风区偏干。
通过分析模式对影响水汽通量的两个气象要素(风速和大气比湿)的模拟能力,发现研究区南边界的风速大小决定了模式间水汽输送差异。
南边界风速越大的模式,由南边界进入的水汽通量越大,模式模拟的降水越多。
西北太平洋辐合带的东西位置是影响南边界南风速的重要系统之一,辐合带位置偏东的模式模拟的南风强度较弱,使得水汽输送偏弱、降水偏少;反之,南边界水汽输送偏强、降水偏多。
本文通过评估最新一代CMIP6模式在东亚水循环方面的模拟性能,指出了当前气候模式在模拟西太平洋辐合带位置方面存在的偏差及其对东亚水循环的影响。
【总页数】16页(P557-572)【作者】赵丹;张丽霞;周天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中国科学院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中国区域CMIP6模式气温要素模拟能力评估2.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与CMIP5的比较3.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冬季寒潮频次模拟能力的评估4.CMIP6模式对中国气温日较差的模拟能力评估5.CMIP6不同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10.11676/qxxb2023.20220207气象学报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反相变化: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差异*乔 年 卢楚翰 管兆勇 胡 杨QIAO Nian LU Chuhan GUAN Zhaoyong HU Ya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210044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2023-01-06收稿,2023-05-24改回.乔年,卢楚翰,管兆勇,胡杨. 2023. 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反相变化: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差异. 气象学报,81(5):776-787Qiao Nian, Lu Chuhan, Guan Zhaoyong, Hu Yang. 2023. Anti-phase relation of water vapor mas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in CMIP6 models: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cenario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1(5):776-787Abstract Changes in water vapor mass can obviously counteract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outputs of CMIP6 model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100 are used to analyze season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mass under fou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cenarios and compare with the historical run from 1958 to 2015. It is found that the water vapor mass in both hemispheres show obvious seasonal cycl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ater vapor mass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value in winter and high value in summer, while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Regardles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the annual r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is the smallest under the SSP1-2.6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cenario, and large water vapor mass changes occur in winter and summ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O2, the annual r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under the SSP3-7.0 scenario is the largest, which increases by 26.49%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historical run.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different to tha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2 after the SSP1-2.6 scenario, the annual r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lso increases, reaching the maximum under the SSP5-8.5 scenario. The annual r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IHO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under the SSP5-8.5 scenario. However, the increase amplitude decreases. The change of CO2 concentration has the most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abnormal ch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near the Equator. Meanwhile, the closer to the Antarctic, the smaller the abnormal ch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However, the closer to the Arctic,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change of water vapor mass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CO2 concentration will lead to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water vapor mass in summer towards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se conclusions are conduciv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 of water vapor mass change to the increase in CO2 concentration, and provide clues to future climate policy formulation on precipitation.Key words Water vapor mass, Seasonal cycl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cenarios, CMIP6摘 要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
CMIP6模式对亚洲陆地生态系统的模拟评估与预估孙晓玲;谢文欣;周波涛【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23(19)1【摘要】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模式模拟以及观测数据,评估了9个CMIP6模式对亚洲地区叶面积指数(LAI)、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模拟性能。
模拟评估结果表明,9个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亚洲地区陆地生态系统LAI、GPP和NPP的时空分布特征。
综合来看,多模式集合(MME)模拟效果最佳,其模拟的LAI、GPP和NPP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0、0.81和0.89,均方根误差在0.5左右。
在此基础上,利用MME结果进一步预估了亚洲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在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未来变化。
总体而言,亚洲地区LAI、GPP和NPP到21世纪末都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大于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的增幅大于低纬度地区的增幅。
从区域平均来看,到21世纪末期,与当今气候态相比,北亚LAI、GPP和NPP的增幅最大,其在SSP5-8.5情景下分别增加68%、106%和90%;东南亚增幅最小,分别为15%、34%和39%。
在SSP1-2.6情景下,北亚LAI、GPP和NPP在21世纪末的增幅分别为23%、29%和26%;东南亚分别为3%、10%和11%,意味着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变绿和固碳幅度加强。
【总页数】14页(P49-62)【作者】孙晓玲;谢文欣;周波涛【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CMIP6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地区极端降水模拟性能评估2.CMIP6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温度变化的模拟及预估3.基于CMIP6模式优化集合平均预估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变化4.CMIP6多模式在青藏高原的适应性评估及未来气候变化预估5.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气候的模拟能力评估与预估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MIP6 HighResMIP高分辨率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的评估肖雨佳;李建;李妮娜【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22(41)2【摘要】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新增的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首次提供全球高分辨率(25—50 km)多模式集合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
利用8个CMIP6 HighResMIP模式评估了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小时降水与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6高分辨率模式高(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和频率(强度),过多的降水量主要来自模式对降水频率的高估,尤其是弱降水(<2 mm·h^(-1))的发生频率。
模拟偏差与地形海拔密切相关,偏差大值区主要位于高原南坡和东坡陡峭地形区。
模式不能准确再现降水量与海拔之间的关系,高(低)估了高(低)海拔地区的降水量。
模式低估了降水强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变化速率。
在日变化方面,模式能够模拟出青藏高原降水傍晚至午夜的峰值特征,但明显低估了降水的日变化振幅。
在小时极端降水方面,模式低估了高原区域平均极端降水第95百分位数阈值,仅为观测值的57%。
【总页数】9页(P215-223)【作者】肖雨佳;李建;李妮娜【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概况与评述2.大气所全球25 km 气候模式CAS FGOALS-f3-H参加CMIP6 HighResMIP数据介3.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与CMIP5的比较4.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降水的模拟评估5.CMIP6不同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MIP6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温度变化的模拟及预估作者:蒋文好陈活泼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利用观测的亚洲中高纬区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CMIP6计划中28个全球气候模式资料,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亚洲中高纬区日最高温(TXx)和日最低温(TNn)的模拟性能,并对其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科学预估。
主要结论如下:1)CMIP6大部分模式能合理地模拟亚洲中高纬区TXx和TNn自南向北、自西到东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所有模式均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附近存在较大的冷偏差。
模式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一致性较好,对TNn的模拟优于TXx;但是对于趋势变化模拟,对TXx的模拟与观测更为接近,而且多模式集合的模拟效果更优。
2)预估结果指出,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21世纪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其中TNn增加趋势更加明显。
在SSP5-8.5排放情景下,到了21世纪末期,TXx约增加7.0 ℃,TNn约增加9.6 ℃。
此外,预估结果不确定性随时间推移、排放增多而增加,其中对于TXx的预估结果可信度更高。
关键词极端温度; CMIP6; 亚洲中高纬区; 评估; 预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85 ℃(0.65~1.06 ℃)(IPCC,2013)。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0)。
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而相比于平均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Katz and Brown,1992);而且极端气候频发极易引发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均造成严重影响(Song et al.,2018;江晓菲等,2020;Sun et al.,2020;张晋韬和王芳,2020;Pérez et al,2021)。
基于CMIP6多模式的中国陆地蒸散发及其组分的模拟评估与预估基于CMIP6多模式的中国陆地蒸散发及其组分的模拟评估与预估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的陆地蒸散发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陆地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科学家们采用了基于CMIP6多模式的模拟评估与预估方法。
中国陆地蒸散发是指地表上由水体蒸发和植被蒸腾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水汽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地表水分变成水蒸汽,进入大气层中,然后通过降水转化为液态水,完成水循环的一部分。
中国的陆地蒸散发量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了CMIP6多模式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评估中国陆地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
CMIP6是气候模式互比计划的第六个阶段,是全球气候变化模拟的国际合作项目,它包括了一系列全球规模的大气和海洋模式。
通过利用CMIP6多模式的模拟结果,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模拟情况,并对未来的变化进行预估。
研究发现,CMIP6多模式对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模拟较为准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过去几十年来的变化趋势。
同时,模式也对未来的变化进行了一些预估,结果表明中国陆地蒸散发将继续增加,且增加的速率可能会加快。
这一结果可能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的高温干旱程度增加,从而增加陆地蒸散发的强度和频率。
此外,研究还对中国陆地蒸散发的组分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组分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
其中,植被蒸腾是中国陆地蒸散发的主要组分,其对总蒸散发的贡献率较高。
地表水体蒸发和其他因素的贡献相对较小。
这一结果对于有效合理地利用植被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195曹龙. CMIP6地球工程模式比较计划(GeoMIP )概况与评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5): 487-492Cao L. Short commentary on CMIP6 Geoengineering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GeoMIP)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5): 487-492CMIP6地球工程模式比较计划(GeoMIP)概况与评述曹 龙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杭州 310027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5卷 第5期 2019年9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5 No. 5September2019收稿日期:2019-08-23;修回日期:2019-08-29资助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CB953601)作者简介:曹龙,男,教授,longcao@引 言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全世界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未来温控目标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共同制定了《巴黎协定》。
该协定指出,为了避免全球增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将21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增温2℃以内,并努力将增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
2℃或1.5℃的温控目标很难通过常规的减排措施实现。
并且,所有的1.5℃温控路径都需要实现CO 2的负排放[1]。
以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基础的地球工程有可能在实现温控目标中起到辅助作用,或者作为应对全球变暖的应急手段[2-3]。
太阳辐射管理(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 简称SRM )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方法,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给地球降温[4-5]。
太阳辐射管理也被称为太阳地球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 )或者反照率改变(albedo modification )[5]。
CMIP6的设计Design of CMIP6赵宗慈;罗勇;黄建斌【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6(12)3【摘要】目前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简称CMIP6)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这次参加对比的气候模式都是地球系统模式,其所有模式的全部计算结果将提供给各国科学家在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科学、影响和对策中使用。
为便于大家了解和在未来的应用,这里简述CMIP6的设计[1]。
1 CMIP6设计考虑的科学焦点(1)科学背景。
【总页数】3页(P258-260)【作者】赵宗慈;罗勇;黄建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Erratum to:LICOM Model Datasets for the CMIP6 Ocean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LICOM Model Datasets for the CMIP6 Ocean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J], Pengfei LIN;Zipeng YU;HailongLIU;Yongqiang YU;Yiwen LI;Jinrong JIANG;Wei XUE;Kangjun CHEN;Qian YANG;Bowen ZHAO;Jilin WEI;Mengrong DING;Zhikuo SUN;Yaqi WANG;YaoMENG;Weipeng ZHENG;Jinfeng MAparison of the 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MIP6 Models with a Country-Level Inventory over China and the Simulations of the Aerosol Properties [J], Tianyi FAN;Xiaohong LIU;Chenglai WU;Qiang ZHANG;Chuanfeng ZHAO;Xin YANG;Yanglian LI3.基于ERA5和CMIP6资料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现象研究 [J], 刘昭宇;胡芩;王炳赟4.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模拟的评估 [J], 谢文强;王双双;延晓冬5.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冬季寒潮频次模拟能力的评估 [J], 宋帅峰;延晓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